古往今来为什么不开民智,无非怕民智一开,造反的就多了,但是想一想,如果是愚民,或许还会因为诱惑或者不懂,而跟着一起造反,但是换做一万个开了民智的人?
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都有自己的观点,他们会考量这样做值不值得,成功率又有多少,如果失败,按照律法来说,将会造成什么后果,甚至还有些自视甚高的人想着你能当头,我为什么不行?
这样的情况下想要造反,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而建立了学校,以后如果官员,人才,等等都从学校之中选拔的话,那么整个大晋的官员都是出于朝廷之手,这样的一条链将让大晋再无虞人才缺少的风险,只有越来越多,而不会越来越少。
甚至除了普通的学校之外,还可以有军校呀,乃至衙门的捕快都可以建立学校,这样的一体又独立的结构,显然对大晋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当然,作为军校和捕快这种机要的学校,是一定要掌握在皇上的手中的,不然若是军官和地方安全出现问题,那么大晋将会危在旦夕。
而这些,就是李小福给自家爹爹写的信中的内容了,至于爹爹到底采不采纳,采纳后又如何施行,想必林相和蔺大人方大人,以及那么多朝堂之上的官员,会给爹爹合理的建议的。
李小福无事一身轻,在书院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当了半个先生,先给学院的夫子们教授了新的课程,随后又当助教给孩子们上起了课。
虽然书院中的平民孩子越来越多,但是得益于齐老的名声,书院中家境不错的学生还是很多的,所以学院新教授的音注和算学很快的流传开来。
孩子们或许只是当这个好玩,感觉学起来变快了,拿着新的音注课本爱不释手,但是孩子们的长辈爹娘,看到新的书籍以及和书籍一起的音注和算学的时候,却是忍不住惊讶又激动。
惊讶的是居然还有这种音注之法,简直闻所未闻,匪夷所思,是何等人物才能想出这种办法呢?
而激动的自然是有了这种方法之后,自家孩子在学习上将会走的更快,这大大节约了孩子们的时间,其中一些字词甚至不用先生教授,只需要标注好,孩子就能自然而然的习得。
这是何等的造化?
一传二,二传三,很快,这个消息乃至音注书以及算学书就在江南流传开来,一些和齐老交好的书院自不必说,是第一批想要这本书册的。
在齐老大方的给予之后,大家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敝帚自珍的一家之言,齐老居然允许其他人学习这本书。
于是求书的人更多了,而早就收到指令的书店们,也顺势立刻放出一批音注书,还有与音注之法配套的四书五经,乃至三字经,都应有尽有。
面对这种火爆的场面,所有人都坐不住了,只是别人是因为不想落后买买买而坐不住,世家却是因为知识的进一步容易学习而难以接受。
因为之前纸书的容易制作成本降低,已经大大打击了世家在士林中的威信,虽然因为谨慎或者说无法抗衡而保持沉默,但是世家心中的怨言却只多不少。
再加上科举的盛行,让想要读书的人有了新的方法出人头地,不再只靠举荐,地方世家的影响力大大缩小,及至如今,已经除了名气之外,再无以往的地位了。
只是不知是否是有所预料,世家的行动出乎意料的谨慎,对于这种压制居然没有丝毫的动作,以至于皇上想要找机会收拾掉这些世家都没有找到。
可是如今呢?
纸书成本的下降以及科举,已经很大的消磨了世家的实力,如今音注的出现,无异于对世家的进一步削弱。
及至如今,世家虽然荣光依旧,却也只剩下荣光了。
纵使世家有着各种典籍孤本,那又怎样呢?
最基础的知识唾手可得,世家将再也无法站立在神坛上,扼制住众人的咽喉,民智的开启,只会让人羡慕世家的荣光,想要挑战,想要成为另一个世家,而不是崇拜。
世家真的要急了。
而当进一步的消息传来,朝廷广招贤良逸才,共同来创办字典的时候,世家终于按捺不住,有了动作。
而音注,就是世家的突破口。
毕竟,谁叫这份音注,居然是西域番邦的文字呢?
纵使只是借用字形和字音,但是番邦就是番邦,西域就是西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文字怎么可以学呢?
即使它更为简便,更适合学习,但是中原之魂绝不屈服。
所以很快,一股抵制音注的潮流出现,以士林为首,坚决不学番邦文字,对于朝廷这种为了将西域纳入版图就用文化作为交易的行为,致以强烈的谴责!
江南本就是世家的地盘,即使龟缩了,但也仍然枝繁叶茂,根深蒂固,以至于不过短短时间,这种说法就甚嚣尘上,甚至还有一个原本在秋山书院的世家探子夫子第一时间辞去先生职位,表示不与跪拜西域软蛋的人为伍。
一些家长不明所以,听到别人说就以为真的是这样,怕孩子有不好的影响,居然纷纷表示不学,如果再学,就要退学。
其中有多少是世家的托不得而知,但是这股浪潮来势汹汹,一时间,即使朝廷已经做好了世家反扑的准备,仍然措手不及。
李小福也焦灼起来,用番邦西域的文字其实只是他的习惯,因为学过,可以将一套完整而高效的体系直接就用,免了还需要讨论和研究的时间。
但是李小福没想到,这样也会惹麻烦?
只是因为是西域文字,所以就直接抵制吗?
因为音注的关系,甚至就连原本的算学书,都因为是西域文字而被一同抵制,看着如今的情况,李小福不禁有些沮丧。
如果不是他太过着急,先和爹爹他们讨论研究好了,准备齐全后再进行推广就好了。
只是在知道了李小福的想法之后,齐老却忍不住摸了摸眼前这个比他还要高的孩子的头,笑着说道,“不要自责,不是你的关系。”
“可是外面……”
“你是说外面那些抵制的语言吗?”齐老失笑,“相信我,你的书很好,无论是音注还是算学,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至于那些人……只是坐不住的跳梁小丑在表演而已,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再也跳不起来了。”
“真的吗?”李小福不禁有些怀疑。
“真的。”齐老保证道。
只是还不等这些跳梁小丑表演完毕,另一道表演就已经上场了,趁着混乱的时候,世家推出了另一种音注法——以简化的比划为注音的另一种音注。
而让李小福气愤的是,世家几乎完全照搬声母韵母系统,连个数都一模一样,只是改变了一下结构。
还说这才是属于中原的音注,简直无耻至极!
第79章
抄袭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耻的, 更遑论这种明目张胆几乎照搬一样的抄袭了, 若在文坛上, 就是可以钉在耻辱柱上面的文贼, 别说是扬名, 就是从此不准再踏入仕途都不为过。
而做出这种抄袭的事情的居然是世家,在几十年前风流雅士数不胜数, 尤为自矜高贵的世家。
简直让所有人都不可置信。
而也从另外一种角度说明, 世家真的是狗急跳墙了。
士林中最开始的风向还偏向于世家, 毕竟在根深蒂固的中原人眼里, 西域的一切都是蛮夷文化,毫不可取,对于世家所研究出的“中原音注”自然十分推崇, 世家新印的书籍更是被横扫一空。
一些世家子弟还被奉为上宾, 只求教授最新的音注法,这种百家求的盛况极大的满足了世家的虚荣心,特别是朝廷毫无作为的反应,更是膨胀了世家的野心, 看来朝廷也不过如此, 前几年的小心真的是太过于杯弓蛇影, 自己吓自己了。
只是一些年长的世家之人还是不放心, 毕竟十几年前血流成河的场景还会在他们的梦里回放, 这些年大晋的变化更是印在他们的心中,这样的大晋真的会毫无作为,任由他们得逞吗?
他们并不乐观。
但是新一批出生不久的世家子就不一样了, 正在年少轻狂的年纪,又赶上了好时节,没有经历天灾人祸,更对曾经食不果腹发展到现今吃饱穿暖的世界毫无概念,一出生就充满了方便快捷的世界让他们对于大晋朝廷其实并没有多少畏惧,再加上这些年世家的削弱和憋屈,让他们只记住了自己没办法如同前朝一样随意就可以官拜上品,没办法拥有前朝世家一样的尊荣,对于如今只有愤愤不平,毫无畏惧之心。
毕竟就算是好,那也只是对平民好,相对于世家来说,他们又不会忧惧于吃不饱穿不暖,因为重新丈量土地的缘故,反倒让他们失去了许多的利益,作为利益损失者,他们只会更为愤怒,而不是感激。
所以看到朝廷毫无作为之后,这群年少轻狂的世家子开始想着,是不是还可以搞更大的事?
于是继音注法之后,算学基础也遭了秧,那些年轻的世家子们新推出了一个算学集注,说是归纳先贤数算之法。
音注法因为带有西域文字被士林抵制,算学基础里面还是番邦的数字呢,既然音注可以,那么为什么算学不可以呢?
而且还加了先贤的皮来遮,他们研究过了,虽然算学基础里面确实有些耳目一新的方式来计算,但是大多数他们的先贤前辈确实都研究过,比如著名的鸡兔同笼,不就是那个什么方程组吗?
如果说之前音注之法还能让士林因为世家的声誉而买账的话,尽管这音注之法与之前西域的几乎一样,但是到了算学基础的时候,饶是士林再觉得西域蛮夷之字,不堪为学,也不得不觉得异样了。
要知道世家为什么在士林中声誉极高?
世家的先贤是其一,其二,就是世家有他人不知道之所学。
而这样博学的世家,却一而再的剽窃其他人创造的结晶——即使士林再看不起蛮夷,但也不得不承认,算学基础是秋山书院齐光齐老那里传出来的——而不是世家独创的。
这样的世家,真的还当的起士林的尊崇吗?
这样几乎不改几字就直接照搬的抄袭行为正式激怒了原本被牵了鼻子的士林人,即使因为世家的名声有所退让,但是士林中对于世家音注的声援的的确确小了很多,而更有一些耿直的人直言有辱斯文,而再不与世家所为为伍。
而当世家反应过来的时候,这种言论早就甚嚣尘上,几个年轻的世家弟子纷纷被家里长辈收拾了一顿罚了紧闭,但是这对于形式并起不到什么作用,最终,还是将中原文字版本的算学基础改为了原名,标注了原本的作者之后,才挽回了一丝丝的颓势。
世家见声望不再衰落,甚至因为世家光明磊落处罚自家弟子,并且将书籍改为原作者的行为而受到赞誉,声望再次回到大晋以来的巅峰,风头无二。
然而就在世家以为可以扳回一城,再不济可以把控江南士林的风向,与朝廷抗衡谈判的时候,朝廷却忽然颁布了指令——广纳贤才编著字典。
士林彻底沸腾。
音注之法是与他们无关了,他们顶多能摇摇旗,呐呐喊,助助威,但是现在字典的编纂就不一样了!
这可是能够流传千古的,中原第一本字典!
不光是那些年轻的学子,就连一些常年隐居的老前辈都出来想要参加一下,更不必提那些身在江南自诩文采无双的士林子弟了。
世家的声望隐隐崩散,毕竟就算这边炒的再热,与他们无关的名声又有什么用呢?
而如果说这是对世家的第一重打击的话,那么接下来字典中,朝廷欲以比划来查字的方法就给了世家第二重打击。
世家的音注是什么样的?是以许多简单的比划来注音的,而如今朝廷的字典不用比划来注音,而是来查字,这岂不是釜底抽薪?
在字典这根胡萝卜吊在前面的情况下,自然没人反对这种方法,即使这是个大工程,但是大工程在此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毕竟越大的工程需要的人数就越多,自己能进的可能性就越大呀!
他们此时只恨自己的名望不够高,哪里会嫌弃建立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呢?
这种与比划查字的音注方法被彻底抛弃,世家的声望彻底淡去。
然而这还不够,就在世家竹篮打水一场空,懊丧不已的时候,新的政策下达了。
建立学校。
而且不是一所两所,而是全大晋,全规模的学校的建立。
不仅由朝廷来承担建造学校的费用,而且广纳贤才来当校长和夫子,最主要的是,校长和夫子都有品级,由国家来发俸禄!
而且束脩也是前所未有的低廉,几乎相当于只承担书本的费用,就能去进学!
这种广泛授学的行为简直可怕。
“他们怎么能?!他们怎么敢?!”
跳脚的世家愤怒的咆哮着,“这种行为与玩火自焚有什么区别?民智一开,他们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吗?”
不怕自己的统治被推翻吗?
可是世家的咆哮毫无作用,之前因为没有被选上编纂字典的人有了新的出路,那就是——教书!
在此之前,夫子这种职位都是由那些屡试不第,放弃科举的秀才来担任的,但是现在,学校的夫子却是由朝廷委派,有正式品级的官员,即使只是八品九品的小官,但是有了朝廷的承认,就是进入了仕途。
而如果表现得好,完全可以平级调任,到时候就是县丞品级的官,和原本需要科举补缺才能当上官的途径,快捷了不知道多少倍。
简直可以说一步登天!
更何况,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这隐隐的行为中,明眼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了朝廷专门的学院来教书,那么以后的科举呢?该当如何?
就不说了科举的内容变化是否与学院教授有关了,就说考试的学子,是不是也从书院中选拔?
这简直就是完全掌控了下一任的官员,而他们这些做夫子和校长的,岂不就是未来高官的座师?
哪怕几百几千学子中有一个人得幸高中,那就是他们未来的依靠,有这层关系在,何愁未来不期?
心潮澎湃之下,一些聪明的人纷纷去应聘夫子,有把握的去应聘校长,而至于那些嘲笑他们和屡试不第的秀才一样、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人,他们也在心里嘲笑他们。
傻子!
而世家是傻子吗?
不,能和大晋周旋这么多年而找不到把柄的世家,怎么可能会是傻子?
那些纷纷去应聘的人知晓的道理,他们又怎么会看不透?
67/72 首页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