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修谨道:“我以皇室的身份买,你多少钱卖?”以皇室,其实就是帮关毅然买。
江凡乐道:“我本身卖得就没多贵,毅然叫我一声小叔叔,送他又何妨。”
制白糖的方子江凡一开始就没打算只握在自己手里,握也握不长久,白糖一旦出现,有的是人绞尽脑汁想得到,他若不把方子撒出去,自己的蔗糖房就别想安生了。
说送就送,江凡直接就将方子递给关修谨,还说:“这个时候刚好还可以种甘蔗,立即修书一封回去叫人安排,还能先大赚一波。”
关修谨拿了方子,看了一遍,道:“我先替毅然谢过。”
江凡道:“其实也不是让毅然白拿,再帮我宣传宣传就可以了。”宣传的自然不是方子,这个还是需要藏着的,宣传的是白糖出自谁之手,虽然他只是出钱请人研究,加快了白糖出现的步伐而已。
关修谨点头:“这是自然。”这可是帮他的江先生扬名的好机会,自然不能放过。
先不说关毅然收到白糖方子后的反应,没过几天,他对几种肥土树推广的诏书就来到了丽城县。
去年赤元树等就被江凡找出来,那时候整个丽山村就有种植这些树木,后来,来丽山村干活的人多,这些树被更多的人得知,望州城碧雾丝的移栽,靖川千亩桑树的种植,以及江凡上京的花山和茶山之类的,都有这些树木的影子。
它们有名字,但因为最开始是从丽山村出去的,树有好几种,效用相同,最开始的人就把它们统一叫做丽山树。到小皇帝发诏书推广,丽山树在好几个地方已经先一步得到了推广,不过知道的人相对整个大周来说还是少数,到后来丽山树被更多的人叫做护地母树,但最开始那一拨人,却已经改不了口了,一直叫丽山树。
种子店的萧老板,就是从江凡这里知道的丽山树,他手下本身就种有不少花草树木,自然也需要这些,所以第一时间就收集了不少树种下。若没有这些树叶加持,他那些止水花的培育也不会那么顺利,还能卖出到上京去。
同时,萧老板还有远见,他看出了丽山树背后潜藏的价值,从去年起,他就四处找人进各种山里搜集种子,培育了不少树苗,诏书发到这边后,趁着这股东风,萧老板就到处卖树苗,也着实挣了不少钱。
江凡开始叫浮水村收甘蔗的时候,顾长青也回来了,他之前带了一批丽山树过去种植,在当地请了不少有经验的树农照看,带了一批货就离开了,像上次一样,他边走边卖,等到家时,货物就销售完了。
作者有话要说:
甘蔗现代社会种植时间不同收获时间不同,含糖量也不同。文里的甘蔗是糖蔗,现代社会一般都是年底才收(我也是百度的)。不过江凡有养料,就给他特殊点啦。
第102章
关修谨这次倒是没再找江凡专门帮他种甘蔗。
江凡种宿根蔗, 他有养料, 不担心下一次甘蔗的出芽率,他全留的蔗蔸,就没必要再留种,关修谨就直接从江凡这里买了甘蔗梢头叫人拉走。
甘蔗开始砍收, 浮水村的人都动了起来, 砍的砍, 运的运, 蔗糖房里所有人也都动了起来,有先前的练习,如今个个都是熟手, 运作起来都很快。
江凡种的这个甘蔗,比先前他自己花钱从别处买的好很多,茎干粗大。收获的时候, 江凡特意叫人算了算,浮水村一亩甘蔗地,最少能产七吨的甘蔗,也就是一万四千多斤的甘蔗, 而普通甘蔗每根能榨三四两的甘蔗汁,江凡家的这个, 一根最少也能榨七八两出来, 那就是每亩能榨将近一万斤的甘蔗汁。这些甘蔗汁甜度更佳,含糖量很高,六斤甘蔗汁就能熬一斤蔗糖出来。算下来, 一亩甘蔗地,江凡最少也有一千六百多斤的蔗糖收获。他种了三百亩的甘蔗,每一次收获是两百多吨的蔗糖。
从大周总体产量来看,他这点蔗糖其实还不够看的,但别人家同样种三百亩的甘蔗,收获还不一定有他一半多,这样算下来就比较可观了。
在大周,多数普通人家都只吃饴糖,蔗糖在大周还是奢侈品,以前最低等的蔗糖也要几钱银子一斤,江凡的蔗糖是脱色制成白糖的,价格理所当然地还要翻一翻,哪怕只比其他蔗糖贵一倍,那江凡蔗糖每年的收益也有几十万两的银子。同样的地,收益与家里的水果茶叶比,赚得钱少很多,不过江凡种植甘蔗,本身就不是为赚钱而来的,所以倒也不在乎。
这天,江凡从浮水村回去,和关修谨在村口下了马车,两人一边走,一边看村里的农田。
在浮水村,江凡听到几个老农念叨,说夏收的收成不好。
江凡自己不会看,但是他有系统,他用系统扫描了小麦和油菜,根据说明对比,两者都显示缺水。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即便如江凡这种不懂种地的都知道这句话,然而今年入春后,却嫌少下雨,即便好不容易下一场了,老天爷也吝啬得很,雨水量连土地表层都湿透不了。
江凡手里有养料,它所含的能量足以给植株提供所有的需求,他种植下的所有植株对下不下雨都无所谓,但其他人的土地就不一样了。植株缺水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不耐旱植株的枯萎、发育不良,最后亩产减少。
丽山村里还有不少地都种着小麦和油菜,此时小麦已经由青转黄,眼看着就要到收获的时候,江凡找到一个本村的老大爷,问他今年地里的收成怎么样。虽然村里大部分人都请外村短工帮忙打理田地,但像这些年纪大的,还是将土地看得很重,每天都习惯去田里溜达一圈,看看情况。
江凡一问,这老大爷就乐呵呵地说:“看着还成。”
江凡道:“您觉得,比之去年的,如何?”
老大爷道:“那倒是不如去年的,你看那小麦啊,矮趴趴的,好多都没长起来。”
老大爷不知道,丽山村里的粮食能有这个样子,还是因为从去年起他们就用丽山树树作肥的原因,若没有丽山树的加持,那地里的小麦之类的,估计就更没眼看了。
换做以往,小麦出现这种明显减产的情况,老大爷哪能像现在还笑得出来,但谁叫现在家里来源稳定,去年他家的粮食都还没吃完,即便今年收成差点,那也饿不着。这收成好和坏,都看老天爷心情,他种了一辈子的地,只要地里不绝收,那情况就都还算可以。
然而江凡他们这边,是偏南的,南方一向比北方雨水多,他们这里都这样了,那北方地区,情况不是还要更坏?
江凡又回去问了顾长青,他之前去靠近边关的长沅城,就处于西北地区,那一片降水量一直很少,气候也干旱,常常是降水跟不上蒸发,只怕情况还要更差。
顾长青被江凡问到,因一直忙着种树,其他情况倒是没怎么注意,但雨水这个,他确实记忆犹新,因为撒种前,最好是雨后,他带着人过去后,边等雨边整地,等了大半个月老天才施舍一般下了场小雨。
最后江凡跟关修谨说:“若入夏后雨水还不增加,那下半年的秋收,情况堪忧。”
关修谨眉思收敛,“这个情况我会跟毅然说。”
江凡点头,小皇帝登基不过三年,若大周真闹旱灾,难免不会人心浮动,毕竟这古代地龙翻个身,皇帝都要写罪己诏的。有心人可以把任何坏情况归咎于是因为上天对皇帝不满这一点上。
江凡又道:“咱们也买点粮屯着吧。”一个地方闹了灾,缺粮了,那全国的粮价基本都会涨,他趁着价格还不高多屯一点,以后情况若真不好,还可以拿出去救济。
收粮这个,当然要不动声色来,不然动静大了,反而会引得粮价提前上涨。除了在丽城附近收,江凡还派了人去长沅城,那里他们也有房子有地,还留下不少人,在当地暗暗收一波屯着,以后救济起来更为方便。
五月后,休眠的雪阳花重新焕发生机,村里涌入大量的短工,收小麦的、收油菜的,当然,还有来江凡家摘火蜜果的。
去年,所有的水果都扩大了种植,先前还留有空白区域的山头,如今已种得满满当当,满山熟了的和快要熟的果子。
除了来挣钱的短工,去年从这里采购了水果的商人们也再次过来了,里面还有些陌生的面孔,不乏从上京远远赶来的。这些人从江凡这里买到水果后,会直接将货物运到他们理想中的互市市场,与关外各国商人互换商品,拉回来后再换成钱。
因来的商人多,有些人需要停留两三天,有的直接选择投宿在村里,去年有经验的村民,今年早早地就将屋子收拾干净,等着客人入住,虽说住的时间不长,每天还是有十几文收入的。
在火蜜果一筐一筐被抬下山,又被装车离开时,苗三等人,也坐着新的商船从上京回来了。
苗三回来的当天,还来不及休息,就被听到消息的江凡派人请到了庄子里。
江凡这新庄子,苗三只每次送账簿会来一次,停留的时间也少,每次走马观花一般,但给他留下的印象却很深,院内繁花成景,处处雕梁画栋。在他看来,世间有钱人不少,但像江东家这般只纯粹喜欢悠闲又恣意,远离繁华权势生活的有钱人,很是不多。
每个月,顾芳秋都会将上京盈利的账本交给江凡看,苗三这次过来顺便把账本给了江凡,然后坐在旁边喝了一口下人递上来的茶。
茶水还未入口,苗三就闻到了士饮茶的熟悉味道。苗三和他的兄弟们,都认为江凡种出来的东西,都是世上少有的好东西,现在他们每个月都会花点钱买点百珍阁里的东西吃,才来时身体还带着各种毛病的兄弟们,如今个个都生龙活虎了,比曾经身体状况最好的时候还好。
苗三坐了一会儿,就见江凡与关修谨携手而来。
苗三忙站起来行礼。在以前,他恐怕还只以为江东家与安王只是朋友关系,但上次他们一起回来,两人并未避讳,一路举止亲昵,早已超出了朋友关系。
“快坐。”江凡笑道。
苗三安静坐下来,才问:“东家有何吩咐?”
江凡道:“你带人驾船行商,也有半载了,手下的兄弟们也都熟悉水性,找你来,是想问问你,或者你的兄弟们中,有谁愿意帮我跑海船。”
苗三:“出海?”
苗三一点都不惊讶的样子,只因为去年他代表江凡与造船匠签订契约时,里面就有三艘海船。对于江凡找人出海这件事,苗三早有猜测。他沉默下来,大周每年出海的商人并不多,虽然出海做生意的利润一直很可观,比得过国内相同起点的商人,但是高利润伴着高风险,不是没有人抱着侥幸心里租船出海,最后却都葬身海中。
江凡说:“你也知我酷爱各种奇异植株,找人出海,为的也只是生长在大海另一边的各种植株。”
苗三直接问:“我若答应帮东家出海,东家许我什么报酬?”
江凡:“我提供船,你带什么货出去,带什么货回来,这些我都不管,只需每年分我一层利润便可。若你带回来我需要的种子,我再给你钱。”
苗三几乎立即就心动了,江凡给的这个条件,完全是在给他送钱,他道:“容我回去与兄弟们商讨后,再给东家回复。”
江凡道:“去吧,海船还没造好,我也不急,好好考虑。”
关修谨与江凡隔着个小桌子并排而坐,等苗三走后,关修谨才略带好奇地问:“你要他出海帮你找什么植株?”
江凡道:“我也说不上来。我曾看过一名商人留下的海外漂流笔记,里面提及了好多我没见过的植株,各种用途。只可惜那书我还没看完,便叫我大伯儿子给撕了,不过里面看过的我倒还有印象,改天画出来给你看看。”
江凡随口胡诌,并毫不犹豫地砸了一口黑锅到江卓身上。
不过江卓也不怎么冤,他也确实撕过原主好几回书。
第103章
江凡胡诌了一本《海外漂流日记》, 言之凿凿地说上面有好多奇怪用途的植株, 当然不能只嘴上说,怎么也得拿一点料出来给关修谨看看。
除了红薯,江凡目前能想到的,大周没有的, 也就只有花生了。
江凡知道原世界的花生, 大概是明朝时传来的。但这个世界, 无论是大周还是海外, 目前并没花生的影子,因为江凡将本土位面植株豆科类的都翻找了完了,没找到花生的存在, 说明这世界上还没有记录。
这样,就只有江凡找人出海去寻找。
江凡对一系列农作物的印象,全归功与他大学时候喜欢到处放飞探险的性子, 有很多投宿农家的经验,见过不少作物。他对生长中的花生没什么印象,只记得它会开黄色的小花,生病的时候绿叶上会起褐色或是黑色的斑点。然后就是胖乎乎的带壳花生和花生米了。
江凡用了两天时间, 画了一副灵魂画作出来,不过因为他用对了颜料的缘故, 看着和他印象中的倒是大差不差的, 若是见到了,绝对第一眼就能认出来。
画好了后,江凡就拿给关修谨看。
关修谨端详了会儿, 道:“果子也是长在地下的?倒与土豆相似,叫什么?”
江凡道:“花生,外面那看着胖乎乎的是果荚,果荚里面有仁,说是能吃,还能榨油。”
关修谨道:“那倒是不错,书上可有说它长在哪里?”
江凡以前只顾着花生好吃,倒是没关心过花生来自哪里,只得叹气:“书上没提。唉,要那位商人活着回来就好了,不然也不用我特意让人去找了。”
关修谨将画像折好递给江凡,道:“这也无妨,无非多花点时间。趁此机会,让大周子民都走出去看看,也是好的。”
江凡笑着点头,这也是他的初衷之一,这世界又不是只大周在发展,要跟上脚步才行,不然落后只能挨打。
这画像,因为是纸张不好保存,颜料也容易挥发,正好唐知礼过来交货,江凡便将画像交给唐知礼,让他绣坊里的绣娘照着样子多绣几幅出来。
过了几天,第一批火蜜果的采摘结束,苗三他们快要出发,他找到江凡,将一份名单递给江凡,“我愿意替东家出海,这份名单,都是商队里自愿随我同去的。”
江凡看了下名单,在里面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第一批跟着他回丽山村的人几乎都在里面,后续进来的也去了不少,足有七八十个人。
江凡道:“既如此,我准备一份契约,下次你们回来,便来找我签约。”
不过这点人还是太少了,江凡准备了三艘海船呢。剩下的人手,就得再找关修谨补了。
当晚,关修谨留在庄子内。
顾长青如今在家,他待在庄子里,可能随时来找江凡,所以关修谨就算留宿,晚上也还是要回江凡专门给他留的卧房睡觉。
66/86 首页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