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家人数着刚到手还热乎的铜板,笑得合不拢嘴,当家的也不藏着掖着,大大方方道:“快三百斤啦,来年辛苦点再多弄些肥土树的树叶撒地里去,收成应该还要好些。”
将近三百斤,换成钱就差不多三两银子,他家其他地里两三亩地的收成加起来才这么点钱,难怪他笑得这般高兴。
这个数字,让围观的人心里更加地蠢蠢欲动,立即就向这家人开始打听种子的事情。
“明年我家打算再多种几亩,所以今年结下的种子剩的应该还不够全村种哩。”
“你们可以去丽山村问啊,丽山村种棉花的才叫多,而且我还听说江先生在别处也种了好些棉花,他那里种子应是不少的。”
于是隔天便有人跑去了丽山村,一到才发现,和他们抱着同样目的过来的人很是不少。
经过几轮培育,如今的棉花每株的座桃数量都在四十个以上,每个棉桃里平均都有六七颗棉籽。丽山村周边的环境,一亩棉花地里大概能有两千多株,算下来一亩地结下的棉籽数量最少也有五十万颗棉籽。新种时按照一穴两粒棉籽来算,一亩地产下的棉花籽,也可以供应百多亩的棉花苗。
所以,这一年光是丽山村产出的棉籽,供应附近几个村子家家户户都种上至少一亩地的棉花,是绰绰有余了。
这些外村村民来讨要棉花种子,丽山村的村民们都没收他们钱,全都免费赠送。江凡还制作了一系列的种植指导手册,拿了许多种子到镇上小店,摆在小店门口,两样东西都免费发放。当然责任风险之类的也要提前说清楚,不能出现以后自己种不好却赖提供种子的人。还跟那些愿意领取棉籽回去的人说了,以后种出来的棉花,带到这里便可,到时候会有人给钱收购。
这一年附近的乡村对棉花都有所耳闻,有不愿意担风险的,自然也有愿意尝试一番的,所以摆在门口的棉籽,倒是很快就被人领完了。
除了附近,无论是县城还是上京,也都有适合种棉花的地方,江凡也叫人送了些棉籽过去,一律免费领取。
随着棉花的推广,江凡对棉花的培育也并未停止,他像往年一样,精挑细选出足量的好棉籽进行再一次的培育,这样种出来的棉花,不管是出芽率还是对病害的抵抗,都要强上很多。以后这种优良培育的棉花,也会慢慢覆盖现在种植的,尚还有很多不足的棉花。
当然,在越来越多人愿意尝试种植棉花这个新品种的时候,一些地方果然如江凡预料的那样,有些人跳出来对棉花大肆抨击,说这世上还有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有些人却开始用种粮食的土地,去种些无用的东西,连带着江凡这个推广人,更被骂成居心叵测,罪大恶极之人。
不过这些调调还没传到江凡耳朵里,就被几个武将给怒斥了:怎么就无用了!
第129章
以往寒冷之地只能裹麻衣御寒的军中儿郎, 去年因为江凡送去的那许多棉花, 好多人过了此生以来最轻松的一个寒冬,巡逻时遇到抢劫的牧民小团体,与他们对战时手脚再不似以往那般冻得僵硬,灵活无比, 直将那些穿着皮草御寒的小团体打得屁滚尿流。
其他人种棉花, 是看在钱的份上, 武将们对棉花关心的, 却是它的御寒能力。吃饱很重要,但御寒也同样重要。若冻得手脚冰冷僵硬的军士被斩下马,任敌人闯入关内, 带来的损失又何止那点种棉花的地。
真的是自家儿郎自家疼,这棉花又不是白种的,吃饱与种棉花, 两者根本就不矛盾。
等到江凡听到那些骂他的与赞他的话后,天气已经冷了起来,江凡嘿嘿一笑,又往捐给军中的物资里多加了好些棉花, 务必要让那些辛苦戍边的儿郎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人人都有一件棉袄穿。
长沅那里今年的棉花收获量很大,江凡余了些自用和售卖, 不过因为现在棉花量还是少, 所以就算江凡只保个成本,价格依然不太低,不过中等家境的人, 还是能买得起几斤棉花的,混着其他面料,做出一家子穿的棉袄还是可以的。
十二月,是种油菜的时间,也是江凡迎来树石和凝石藤终于改造成功的时间。
成功那天,系统还给了提示。
因此江凡便十分放心的,拉着关修谨到竹筐边,准备看下这两种植株混合的效果。
江凡事先叫人做了个花朵形的模型。他拿了个盆儿,用刀从那棵树石身上划下一块放进去,然后又割了一小截凝石藤,直接扔到树石上面。
凝石藤的段口溢出许多的透明汁液出来,甫一接触到树石,便立即产生了反应。原本看着跟石头的树石,迅速又无声地开始变塌、变软,有棱有角的一块物体,不过几分钟时间,就变成了一盆灰色似的浆糊。
关修谨伸了根手指在泥浆里搅了搅,然后接过江凡递过来的丝绢擦了擦,“像泥沙。”
江凡点点头,然后将浆糊倒进了模型盒子里,最后轻轻摇了摇,等它们自然平滑后,两人就搬了凳子,将这模型盒子放在面前,一人坐边,守着看。
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时间。在半个时辰后,大概树石和凝石藤的汁液反应时间差不多了,新物质生成,颜色慢慢开始转变。
“还会变色啊?”江凡以为这浆糊最后的成品就是这样的灰色呢。
颜色在变的同时,浆糊的坚硬程度也在改变,当过去一刻钟后,江凡用手指摸了摸,浆糊已经变得比刚才粘稠,又过了一会儿,摸起来就和面团似得了,这期间,还可以手动塑形,玩橡皮泥似得捏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当开始变色后,时间越往后,浆糊就越坚硬,当颜色最终变成白色时,这团浆糊也变得坚硬无比了。
江凡拿出一个手锤,将盒子倒扣在地上敲了敲,那带着好几个手指印的石头花就哐当一声落下来。江凡抬起手锤随便在上面轻敲几下,声音还挺清脆的,之后他使了大力气,朝着石头花砸下去,手都被震麻了,结果石头花上半点痕迹都没留下。
之后他们又尝试了其他办法,试图给这朵石头花弄出半点痕迹,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对于这个结果,江凡和关修谨都十分满意。
验证了效果,之后要进行的就是扩种了。幸好这两株都保留了原来的习性,冬天它们不会开花结果,但是只要给它们分株,它们就会生长,一定会赶在五月到来之前长成成熟的植株,攒够能量,供人使用。
为了种植树石和凝石藤,西山上红玉果收了后江凡就没种其他东西,江凡便把树石和凝石藤该割胚芽心的割,该截取胚芽段的截取,都种进地里,基本十天就可以分株种植一次,繁育的速度是很快的。
快过年的时候,苗三他们又回来了一次,又带了不少的橡胶成树和种子回来,小皇帝和江凡的各一半。
除了这个,苗三还给江凡带回了一个惊喜。
江凡不是在藕塘里种花养鱼么,他先前还暗自遗憾过,可惜不知道哪里有小龙虾,不然养起来吃多好。系统只对植株有记录,江凡以前吃小龙虾时也没关心过小龙虾原产地在哪里,也就懒得让苗三他们分心去找了。
没想到这次苗三回来,给他送来的许多海鲜里,就有几十只还活着的小龙虾。
江凡给苗三他们配置的船空间很大,除了在上面种菜,苗三他们甚至会在上面养鸡养鸭。苗三他们停靠在海岛上时,通常会选择使用云柏谷节省时间,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当船员们返回船内,也差不多是云柏谷饱腹时间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时间,大家对美食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堪称变态的程度。
加上在海上漂流的日子是枯燥无聊的,研究美食是打发时间最好又最享受的一个过程。要研究美食,自然需要食材,他们除了会从海岛上采摘一些植株带回去,岛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也都不会放过。这些小龙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他们在一座小岛里的沼泽地里发现,并带回船上养起来当食材研究的。
说来也是江凡拿出来的解毒果子太好用了,船员们会定期饮用解毒果汁,当体内的保护膜形成后,他们好多人那胆子就大了,看着觉得可以吃的就想喂进嘴里尝尝味道。好吃的话,下一步就可以验证是否无毒,有毒的又该怎么弄成没毒的吃。至于不好吃的,就想着法的让它变好吃,实在不好吃,也就可以没有遗憾地扔开不管。
真的是很有吃货精神啊。
江凡详细地了解了情况后,也很佩服苗三他们,估计现在人人都有一手好厨艺了吧。
苗三确实也很擅长做吃的了,见江凡对小龙虾很感兴趣,还特意跟他说,洗干净带壳一起做熟,用手剥着吃最有感觉,还提醒江凡,做之前一定要先把尾巴上的虾线给抽掉。
他们是真的琢磨出来了,苗三还跟江凡演示了一番怎么抽虾线,捏着小龙虾中间的尾翼左右拧一下再一拔掉,一根脏乎乎的虾线就出来了。
江凡看苗三一副献宝的模样,忍住笑地竖了竖大拇指:“厉害啊。”
苗三整了整表情,一脸谦虚。
江凡鼓励他们:“这样的话很不错啊,你看这东西咱们大周没有,现在被你们带回来,既然你们都喜欢吃,我想大周百姓也会喜欢的。以后的很多东西,你们也可以像这样,完全走在别人前面,先种或是先养出来卖嘛。”
苗三说:“倒是已经有兄弟会叫家人先养出来试试。”苗三孤家寡人一个,以前没钱时,他肯定巴不得有这个门路来赚钱。但在海外飘了两年,苗三现在兜里的钱是真不少,而且他现在见识多了,也自由惯了,再像其他人一样平平静静地守着一个地方做生意,他还真的无法适应。
江凡道:“这东西长着俩大钳子,和螃蟹一样会打洞吧,叫你兄弟养的时候注意点,别全给逃出去了,到时空欢喜一场。”
这一点苗三他们还真没注意到,他们在船上都一直养在水缸里的,哪有地方给它打洞。心道不愧是江先生,考虑的就是比他们这些人全面,苗三表示会提醒那个准备养殖的兄弟的。
江凡也打算自己养些小龙虾,他就是纯碎是为自己吃了。苗三走时,江凡问苗三知道怎么分公母没有,苗三还真知道,毕竟也是养了一段时间的,江凡便让他给自己挑几对出来,找了个水缸,扔了一把碧雾丝下去,有这东西在,不愁这几对小龙虾活不下去。
剩下的,江凡便叫张叔收拾出来,他钻进厨房里,指点着做了一回麻辣小龙虾。
吃这东西,确实如苗三所说,得亲自动手剥着吃才有感觉。关修谨还从来没像这晚上一样,一点斯文都没有,撸着袖子满手调味料,身前堆着一盘子的虾壳。
他对小龙虾的追求当然没有江凡那么热烈,只不过江凡喜欢的,他也喜欢跟着参与,在江凡面前,他也从来不会讲究这些。
不吃的时候还好,吃过之后反倒念念不忘了。几十只虾江凡一个人吃都还觉得不够,两个人吃更是意犹未尽,这都还没过年呢,江凡就盼着明年夏天快点来,那时候养起来的几对小龙虾,肯定都生好多崽儿了。
今年小皇帝不像去年那么忙碌,关修谨就得回去过年了,这次江凡也要跟着回京,留在上京过年。
顾远韬休假回来时知道了,随意说了一句:“上京过年肯定很热闹吧。”
关修谨便提议,顾芳秋反正还没回来,不若顾家也随同一道,留京过年吧。
他不提还好,一提顾远韬顿时就心动了。家里的打算是明年开春,就让他到上京去读书了,上京什么样儿的,他缠着家姐和书墨小哥说了几回,挺向往的。
江凡也觉得这个提议可行,便劝说顾长青夫妇一同进京,也省的顾芳秋每年都来回奔波。
长沅的棉花全部收获后,顾长青就回来了。江凡以为还要多劝他几句呢,没想到顾长青听了,只是略沉吟一会儿,就同意了。
顾长青迟疑了下,道:“之前没与你们说,上个月我收到秋儿来信,说有男子想求娶她,我便想着趁此机会上京看看。”
第130章
江凡他们一行到上京时, 离过年还有好几天, 顾芳秋带着人亲自到码头去接的他们。
顾家人跟着顾芳秋坐马车离开,江凡则与关修谨一起回了王府。
今年江凡给小皇帝带的礼物中,还有一袋子红薯。
村里的红薯十二月时就全部挖了,今年产量就多很多, 江凡总算可以敞开肚皮吃了, 走之前还叫人把红薯粉条琢磨出来, 也带了些给小皇帝。
到京后, 江凡歇了一晚,第二天进宫和小皇帝一起吃了顿饭,谈了谈橡胶树和棉花等。小皇帝还很喜欢吃江凡带去的红薯粉条, 对于红薯的推广种植,也是迫不及待地举双手赞成的。
饭后,小皇帝还提醒除夕宫宴那天, 江凡一定要到场。
每年除夕夜,一定品级的臣子要携带家眷进宫参加宫宴,这对他们来说,这代表着身份的象征, 皇帝的信任。江凡这个无品级的商人出现在宫宴上,也不知道会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不过他和关修谨早晚会有场婚礼, 这场宫宴, 也算是小皇帝和关修谨向众臣公开江凡的身份,让他们知道江先生是何许人也。
不过在此之前,江凡和顾长青他们, 还是先偷偷去看了看那个想求娶顾芳秋的人。
想要求娶顾芳秋的男人,叫聂英珏,现年三十,未婚,在上京开着两家比较有名的大酒楼。
火蜜果头一次运到上京时,是在娇颜阁门前随便摆了个摊子卖的,当时聂英珏就以合作方的身份找到顾芳秋,希望顾芳秋能将她家的火蜜果以批发价大量批售给他,不过当时被拒绝了,后来他只能用原价格大量买下火蜜果到酒楼卖,但是也给他赚了不少钱,还吸引了一批新的顾客。
上京城有商会,但凡有点门脸的商人,都会加入,有时候会举办个什么活动,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根本进不来,会错失很多交流与机会。
在上京,顾芳秋就是娇颜阁和百珍阁明面上的管理人,她来上京没多久,就被邀请加入这个商会。
顾芳秋自然也不会拒绝。
聂英珏就是在这种场合里,对顾芳秋慢慢熟知起来的。
大家好奇娇颜阁和百珍阁背后的主人,要探听对方,自然也不会错过对顾芳秋的打听。于是顾芳秋是个什么情况,凡是入了商会的,就没人不知道的。
顾芳秋对她的过去从未遮掩,也并未感到羞愧。期间不是没有人因为轻视她,却又觊觎她的财富或是她背后的江家而别有用心的接近她,因为谨记父亲说过的话,不能给江凡带来麻烦,加上她自己也看得清,所以从未被迷惑过。
她为人处世十分有礼,却又显得漫不经心,举手投足间剔透的淡然气质,让聂英珏十分欣赏,于是由最开始的好奇顾芳秋背后的江家,转而开始好奇她这个人。
这种好奇在慢慢的了解远观中,不可避免地变了味。
83/86 首页 上一页 81 82 83 84 85 8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