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氏只抿着嘴笑。她从不在沈思面前说沈怡的坏话,哪怕是沈思先提的,她也不会随声附和。不过,她这会儿也没法帮沈怡说好话。这大晚上的,要是沈怡真去找边静玉,确实有些叫家长着急呢。
沈思带着虞氏跟在沈怡的身后,眼看着沈怡真回自己房间了,他才带着虞氏离开。
沈家兄弟在这一刻有着惊人的默契。沈思觉得自己机智地阻止了弟弟做坏事,沈怡觉得自己机智地隐瞒了自己已经做完“坏事”的真相,他们都觉得自己机智极了。相对而言,还是沈怡更机智一点。
————————
跟我斗,呵。沈思想。
跟我斗,呵。沈怡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第79章
在边静玉闭关读书的时候,外头的消息也是瞬息万变。
之前他们弄的以沈怡为原型、以找玉米为主线的连环画已经送到宫里去了,边静玉只负责产出连环画,多余的动作一概没有。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环画只是十一公主和十四皇子的专属读物而已。当然,又因为皇上曾经提过一嘴,于是每本连环画在送到顺嫔手里前都会先过一遍皇上的手。
皇上看过《寻粮记》却没说什么,这说明它的内容在皇上那里是过关了的。
边静玉其实是很想把《寻粮记》传到民间去的。但是,他和沈怡算是利益共同体,这种事情如果由他去做,难免有借机邀名的嫌弃。他弄连环画时打的是给十四皇子找乐趣的旗号,这勉强可以说他没有什么私心,但如果《寻粮记》是通过他的手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的,这可就满满的都是私心了!
这事不能由边家、沈家来做,那就需要找一个能做的人。顺嫔就在暗中不动声色地推了一手。
顺嫔虽然一直表现得老实恭谨,但她并不是真的胆子小,而是因为她守规矩,又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事实上,她得是一个聪明人,所以才能看透后宫的局势,为自己和女儿选择一条最稳妥的路。
顺嫔是有些手段的,这些年也归拢了一些心腹,因此很轻易就成事了。
年长些的几位皇子陆陆续续都出宫建府了,也封了爵位。大皇子就封了庆王。庆王爷的庶长子和十四皇子的年纪差不多大,因皇孙和皇子们是一同启蒙的,那庶长子和十四皇子每日都在一起读书。某一日,十四皇子把连环画带去了书房,被庆王的庶长子瞧见了,他心痒难耐下就把书拿来翻看,正在看《寻粮记》的开篇神仙大会时,有侍奉的太监笑着奉承了一句,这样的好故事该让天下人知道。
那庶长子心里一动,就把《寻粮记》揣兜里带回王府了,然后上交给了庆王。
庆王一看,这是一个拍自己亲爹马屁的好机会啊!
也是《寻粮记》的内容设计得好,虽说后文讲的都是沈怡如何通过九九八十一难弄到玉米种子的事,但开篇的神仙大会已经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这个故事传播出去,先扬的必然是显武帝的名。
就这样,庆王府把《寻粮记》推广开来了。
此时的印刷技术还不是特别先进,连环画上多图案,印刻图案时比较费时费力。因此,推广时的方式并不是连环画,而是说书。说书人在酒楼、茶摊一坐,整个故事婉转道来,大家纷纷拍手叫好。
老百姓的娱乐生活越匮乏,《寻粮记》的出现就越能受到他们的欢迎。当说书人在露天的茶摊子说书时,他的身边立刻能围满了听书的人。有钱的就花几个大钱买壶茶坐着听,没钱的就自己搬了小板凳过来坐一边听,还有人站着听的。因为站着的人太多了,有些人挤不到前面去,只能去爬树了。
《寻粮记》火速地蔓延开了。
与此同时,万金商行也传来了消息,他们果真又找到了一种从番外传来的可以吃的食物。若沈怡能见到实物,他必然能说出这东西的名字,它就是西红柿。不过,此时的人不把它叫做西红柿,而把它叫做如意果。如意果并不是刚传到本国的,事实上,一些富贵的人家里早已经有如意果的盆栽了。
西红柿长得又圆又红。人们没把它当食物,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观赏植物。
大家理所当然地开发出了如意果的观赏用途。因为成熟的西红柿看上去非常喜庆,能讨贵人的欢心,它就成了一种昂贵的盆栽,从来没有人试图吃过它。因为它的颜色太艳了,甚至还有人下意识觉得它有毒。当万金商行的伙计在通商港口看到有人卖西红柿盆栽时,他们真没觉得这东西能吃。但是有一个伙计不死心,他们守在通商口就是为了找新粮种,万一这东西能吃呢?那么他不就立功了吗?
于是,这伙计就想办法贿赂官府弄了个死刑犯出来试吃。
这死刑犯是激情杀人,杀了人自然罪无可赦,但他杀人后就后悔了,怕自己死了以后,家中的孤儿寡母无人照顾。伙计便对他说,只要他试吃一样东西,不论结果怎么样,都给他家里五十两银子。
死刑犯本来就是要死的,若是被毒死了,还能留个全尸。对于此时的人来说,能留全尸当然比问斩要好了。更何况,他家里人还能得到银子!于是,他就过上了每天吃西红柿的生活。生的也吃过,整个儿丢进水里煮熟的也吃过,切成片放在油锅里煎熟的也吃过,混着其他各种菜炒熟的也吃过……
吃了一段时间后,死刑犯绝望地说:“老爷,求求您让我生吃吧!混着茄子煮烂的太难吃了啊!”
没有被毒死,但很可能要被难吃死了。
总之,既然死刑犯一直没有被毒死,那么大家就确定如意果这东西是可以吃的了。而且,这里头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说的。死刑犯的嘴巴很臭,牙龈一直出血,舌头上还有疮口,吃了一段时间的如意果后,牙龈出血的症状竟然没了,疮口也收敛了、眼看着就要痊愈了,嘴臭的情况更是得到了改善。
这说明什么?说明如意果不仅能吃,还能治病啊!
伙计连忙收购了市面上的盆栽,连着《如意果黑暗料理大全》一起送到了京城里去。
当边静玉待在沈家备战会试时,他舅舅这边刚刚收到如意果。鲁舅舅找了大夫和厨子一起研究如意果,应该很快就能研究出一些成果来了。不过,如意果这东西毕竟不像玉米那样是能够填肚子的,就算它真的能吃,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也不大,算不上是什么大功劳,好在如意果还能够治病啊。
沈德源在教导边静玉与姚和风时很用心。因为怕他们二人压力太大了,等到沈德源休沐时,他就想要带他们出门走走。能从整场会试中撑下来的,不仅需要有好脑子,还需要有个好身体,所以适当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他和苏氏一合计,索性就带着全家人一起去了城外的寺庙。寺庙多建在山上,爬山有利于放松心情。而且边静玉与姚和风还能顺便去寺里拜个神上个香,好寻个吉利、图个安心。
在一般情况下,像沈家这样的官宦之家都喜欢去皇家寺庙。但因为沈怡曾经拜过空山寺的武僧为师,他们一家就去了空山寺。空山寺对于随喜没什么要求,穷苦人往功德箱里放一个铜板,这也是随喜了。因此,老百姓们都更喜欢去空山寺。如此一来,在爬山的众人中,沈家人就显得比较特别了。
其他人都穿着粗布衣裳,脸上带着沧桑。而沈家人却都是白白净净的。
好在苏氏提前做了些准备,他们穿上身的衣服虽然比一般人精致,但料子也只是棉布而已,并非是平时常穿的锦缎。大家便以为他们一家人是乡下有些积蓄的土财主,并不知道这是朝廷的一部尚书并他的家眷,这里头还有近来名声大噪的新诚伯,有侯府的公子,有知州的公子(姚县令升官了)。
有中年妇女羡慕地看着沈思、沈怡、边静玉与姚和风四人,见苏氏态度和善,便道:“您是个有福气的,生了四个儿子,腰杆儿怎么都是直的!”又看着虞氏说:“儿子们个个成器,儿媳妇也孝顺呢!”
苏氏笑得合不拢嘴,说:“借您吉言了。”
沈怡对着边静玉挤了挤眼,边静玉作为沈家“编外”的儿子,被闹得有些不好意思。
爬山爬到一半,就见到一块大石头。大家都习惯在这儿歇歇脚。
边静玉忙从随身的篮子里取出一块布,和沈怡一起撑着布在石头上铺了,才叫女眷坐下。其他的爬山的人不如他们讲究,都是直接用袖子在石头上拍两下就坐下的。大家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在聊天。
石头上已经围了好些人,沈家人坐下时,他们正聊得热火朝天。
“……我觉得,新诚伯怕是有些仙缘的,否则怎么就叫他发现玉米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都不是一般人啊!这样的仙缘岂是一般人能有的?”
“你们知道些什么!我二伯娘的表姑姑的干娘在贵人府里当差,她说啊,新诚伯还没有出生时,他娘梦到了一个老神仙把一根仙草放到了她肚子里,她一醒来就发现怀孕了。瞧瞧,这能是一般人吗?”
“哟!了不得啊了不得!”
“那是!新诚伯出生的时候,满屋飘香。他们院子里花不管当季不当季的,全都开了!”
……
沈家人面面相觑。劳动人民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苏氏都不知道自己生沈怡时竟然这么大的动静。
苏氏道:“哪有这么夸张,新诚伯能发现玉米都赖皇恩浩荡。他就是个寻常人。”
在一帮把沈怡吹上了天的人中,苏氏这说法可谓是清丽脱俗。大家纷纷转头看她。
除了沈家人,再没有人信苏氏的话。
二伯娘的表姑姑的干娘在贵人府里当差的那位道:“您又不认识伯爷,哪能知道他的不一般呢?”
苏氏:“……”
说出来吓死你们,我不仅认识你们说的伯爷,他还是我生的。
第80章
朴实的劳动人民围在一起幻想着那位发现玉米的新诚伯平日里是怎么吃饭的,怎么睡觉的,怎么穿衣服的,怎么说话的……沈家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苏氏作为这方面的权威,给幼年时的新诚伯喂过奶、换过尿布、洗过澡,连新诚伯身上哪里长了痣都知道,结果她说出来的话竟然没人信。
沈怡作为当事人,只觉得羞耻度爆表,偏偏边静玉还听得津津有味。
本来他们还想要在大石块里这里多坐一会儿歇歇脚的,沈怡却怎么都坐不住了,大家只好顺着他的意思继续爬山。边静玉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石块,一边走还一边回头望,恨不得能参与到聊天中。
沈怡想不明白,他怎么就这么受欢迎了?
是,玉米是他找到的。可是,现在很多人只怕连玉米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吧?因为玉米还在试点种植,并没有面向全国推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这个新诚伯怎么就人尽皆知了?好像大家随口就能说出“关于新诚伯不得不说的二三事”、“新诚伯的二十个秘密,知道一个算你牛”、“和新诚伯做邻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震惊!新诚伯当初路过老马街边摊时点了一碗馄饨,大家不来一碗吗”等等故事。
沈怡觉得特别不自在,爬山时一度都同手同脚了。他想,这些话到底是谁在外头乱传的呢?肯定得有个源头吧?那个人最好祈祷别被他抓到,否则他一定要把那人揍得让他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边静玉抓住沈怡的一片衣角,眼神发亮地看着沈怡,道:“怡弟,有点累。”
沈怡把胳膊递给边静玉,说:“就快到了,我们一起走吧。”
爬山很消耗体能,大家走到现在都有点累,但真没累到让边静玉一个大小伙子走不动路的程度。他只是忍不住想要和沈怡亲近下而已,走累了是个非常合情合理合法的理由。而沈怡对此心知肚明。
两人手牵手走在大队伍的后头。他们瞧着不像是来拜佛的,倒像是来踏青的。边静玉悄声说:“我这些日子安心读书,都没有找机会外出……不知道外头的消息竟然传得这样快,真是出乎我意料了。”
沈怡愣了一下,忽然想起了《寻粮记》。
沈怡顿时什么都明白了!所有关于他的传闻都是《寻粮记》闹出来的!
其实,《寻粮记》除去情节夸张了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架不住广大的劳动人民在听了《寻粮记》后主动为沈怡的人设添砖加瓦,于是他在民间的传闻就渐渐走向魔幻了,以至于让他这个本人听了都哭笑不得。人民群众的想象力真是无穷的。这怎么说呢?连皇帝在民间都有人编排,或者也不能说是编排,有穷苦人想象着皇帝老儿的生活,咬着手里的窝窝头,说:“皇上嘛,肯定顿顿都能吃白面馒头,一顿最起码四个!”其他的穷苦人听了,一个个都信了,他们吃不起白面,皇帝肯定吃得起。
到了沈怡这里也是一样的,虽然他们没有见过新诚伯沈怡,但这一点都不耽误他们按照自己固有的认知来想象沈怡的日常生活啊!于是,他们口中的沈怡很快就魔幻得连沈怡的亲娘都认不出来了!
沈怡目光复杂地看着边静玉。好啊,罪魁祸首找到了,各种流言的源头原来在边静玉这里。
边静玉被沈怡看得有些心虚,忍不住摸了一下自己的脸,问:“有脏东西?”
“有啊!”沈怡睁眼说着瞎话,伸出手在边静玉白净的脸上摸了一下,“好了,我已经帮你弄掉了。”
“谢谢!”边静玉笑得如春花,似秋月,如夏云,似冬阳。
沈怡顿时觉得自己的心脏再一次被爱神之箭击中了,千万支金箭将他的心脏射得千疮百孔。他毫无招架之力,成为了一个救无可救的病人,唯有边静玉能填满他心里的无数的空洞。真是的,西方蛮夷之地的爱神怎就如此粗暴?全然不似他们本土的月老善解人意。月老不射箭,月老只会绑红线。沈怡觉得自己的手腕上肯定绑上了无数的红线,若是将红线收集起来,怕是能给边静玉织一件毛衣了。
沈怡曾经做过一个梦(不,那不是梦,那是来自某些星际时空的垃圾信息),梦里人人都有一只靠本人精神力幻化出来的量子兽。量子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本人的内心。如果沈怡有量子兽,那么他的量子兽这会儿肯定在贤惠地织着红毛衣吧,它的心脏处说不定还贴着印有边静玉头像的创口贴。
明明沈怡刚刚才想过,如果找到了传播流言的罪魁祸首,一定要把他揍得让他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但是,发现罪魁祸首是边静玉后,他现在却毫无原则地想,其实那些流言听上去都挺好玩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花儿会这么红呢?
当然是因为边静玉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啦!
52/79 首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