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尾的士兵见惊动了首领,纷纷不敢做声。
“到底怎么回事!”见无人应答,男人登时怒了起来。
一个胆子稍大的小兵,怯懦地上前回复道:“回禀临川王,是这人想要搭乘队伍中的车马回乡,在下不敢轻易许诺,故发生了些许争执。”
“大人,您行行好让我搭车返乡吧。这天高路远,天气还这般炎热,草民恐怕半路就要埋骨异乡了。”男人这才注意到这个衣不蔽体的少年郎。因为风餐露宿,他脸上蹭得满是泥巴,但这些微不足道的泥巴根本掩盖不了他原本昳丽的容貌。若不是他胸前近乎赤丨裸的敞开着,男人还以为他是扮成男子的姑娘。
男人看着少年晒得有些泛红的胸膛,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渴了,吞了一口唾沫问道:“你叫何姓名?”
面对着威严的男人,少年没有露出丝毫的畏惧,回道:“在下韩蛮子。”
韩蛮子?长得这般风雅,父辈怎给起了这般煞风景的名字?男人想。
“我是临川王陈蒨。我可以帮你返乡,但作为交换,你之后留在我身边伺候我如何?”男人是武将出身,凡事直来直去,并不喜欢也没有耐心兜圈子。
少年打量了陈倩一番,然后下定决心,点了点头。
“这名字以后不要再用了,我给你改一个……就叫韩子高如何?”陈蒨向韩子高伸出手,韩子高犹豫了几秒,然后将手搭在了陈蒨宽大有力的手掌上。
他说:“那子高就谢过临川王了。”
韩子高那年只有十六岁,还未加冠。他并不知道,他会拥有怎样波澜壮阔的一生……
“大人,这天下终于是您的掌中之物了。”韩子高站在山崖边,信心满满地对陈蒨说道。
陈蒨看着眼前的青年,不由地露出了欣慰的笑。韩子高跟着自己这些年,自己看着长大,将一身武艺全部教给了他,对自己而言,韩子高是弟子,是儿子,也是恋人。
“待我回到京城,登上帝位,我定会封你为后。”陈蒨说。他是习武之人,不会什么文绉绉的话,也从未对韩子高说过文绉绉的话。但他看着乱风吹过韩子高鬓角的一刹那,突然想给韩子高一个承诺。说是一时冲动也好,至少此刻他是发自真心地想要与韩子高共享江山的。
韩子高听了他的话,也未全信,只是笑着回道:“那子高就先谢过陛下了。”
时候不早,二人回了营帐。明日就该回宫了,不知这天底下有多少人巴不得陈蒨死在半路上,永远回不去。这晚,韩子高坐在陈蒨身上,大汗淋漓,情丨迷丨意丨乱间,他想,再过不久,我便不能独占您了。思及此处,他不觉心下悲凉,借着身体的疼痛,流出泪来。
“爽哭了?”陈蒨并不知道眼前的人此刻所想,只是单以为自己让对方非常满意。
韩子高顺势点了点头,之后用臂膀盖住了自己的眼睛。他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爹曾说过,男儿是不能随意哭泣的。
谁也不知道,这个战场上杀人如麻的嗜血将领,竟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因为一个男人而流泪。
一切都非常顺利,去京城的路上并没有韩子高料想之中的艰难坎坷,就好像,陈蒨是命中注定要成为皇帝的人。他们踏入南京城,就立刻赶往了皇宫。按照规矩,陈蒨先推拒了几次帝位,然后群臣跪请,最后“勉为其难”地坐上了龙椅。
新帝登基,百废待兴。
今日是封赏群臣的日子,韩子高是从陈蒨寝宫中醒来的,早早穿戴完毕后,他走入人群,等待着陈蒨的封赏。
一道道圣旨颁布了下去,终于轮到了韩子高。对于陈蒨数月前的誓言,他虽然并不全信,但也不是没有期待的。
“子高跟随朕这么些年,东征西伐,当中辛苦众爱卿都是看在眼里的,便封他为文招县子,食邑三百户。不知各位爱卿意下如何?”
果然,他给的并不是他答应过的,也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没关系,自己不是早就猜到那不过是他的戏言了吗。
韩子高突然有些恨陈蒨,如果你办不到,当初又何必信誓旦旦给予我希望?
群臣高呼“圣明”的声音韩子高只觉得刺耳,但他没办法,他总不能跳出来质问陈蒨“你凭什么不让我做你的皇后”。
他露出了陈蒨最喜欢的笑容,走出队列,跪了下来,领旨,谢恩。
走回寝宫时,韩子高的心里也空落落地,仿佛被谁撕出了一道口子,漏起了雨。他以为陈蒨会给自己一个解释,但陈蒨并没有。
或许他是真的忘记了,韩子高想。
我若是女儿身多好,至少我能光明正大地站在他身边,还能给他生个孩子,毕竟他是多么地喜欢孩子。
在桃支岭时,韩子高被暗箭伤了脖子,登时血流如注。陷入昏迷前,他想,若是就这样死了也还不错,总归能让他觉得自己亏欠了我。
若是就这样死了,也还不错。陈蒨一人坐在龙椅上,悔不当初,为韩子高修了最好的陵墓,亲自剪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给他陪葬。后来,陈蒨因为无法承受失去韩子高的痛苦,很快郁郁而终,倒也是生死相随。
可死哪是这么容易的?先离开的人总是一身轻松,把所有悲伤都留给了未亡人。
韩子高不到三十岁,竟有了半头白发。他未娶妻,更没有子嗣,一个人,手握天下大权,却在等着死。
来世,我能做您的皇后吗?韩子高想。
但今生还未过完,哪里管得了来世。
可他也只有来世可以期盼了,毕竟,他亦师亦友的爱人已经不知身在何处了。
第15章 杜甫篇1
“好花!好花!”洛阳的赏花盛会上,一白衣男子右手持长剑,左手拿酒壶,侧卧在远离人群的一处牡丹花从间。只见他面颊微红,许是喝多了酒,地上的泥土使他原本素白的袍子染上了尘埃,他也全然不管,此刻他的眼里只有面前的这一丛火红的牡丹。
今日的盛会杜甫本来是不想来的,但友人盛情相邀,如若推拒反倒是驳了友人面子,于是只能前往。这牡丹园中花开得热烈,红的,白的,粉的,各种色彩,应有尽有。园中赏花人无不面带笑容,见着熟人便彼此寒暄几句,相伴赏玩。凉亭中还有一些颇善诗词的读书人,流觞曲水,以牡丹为题相互赛诗,好不尽兴。
但杜甫却没有这般好的兴致,毕竟而立之年,本该为国尽忠,可自己偏偏困在这洛阳城中,空有一身抱负无法施展。看杜甫实在提不起兴趣,友人便提议道:“后面园子里有一处偏僻景色,鲜少有人踏足,子美兄若觉此处吵闹,可去那赏玩一番。”
“有劳挂心,李兄不必拔兀陪着杜某,杜某独自去后面逛逛。”杜甫朝友人行了一礼,然后往后面园子走去。
踏入后园,杜甫一眼就看见了万花丛中的一抹白色。那人躺在花丛中,头发随意地披散在地上,一边喝酒,一边不住地感叹着“好花,好花”。看此处有人捷足先登,杜甫也未觉扫兴,只因眼前这人放浪形骸的模样提起了杜甫的兴致,想上前结交一二。
“在下杜甫杜子美,不知兄台贵姓。”见花间那人发现了自己,杜甫忙弯身行礼,自我介绍道。
那人斜眼瞥了杜甫一眼,似醉非醉地朝杜甫一笑,说:“你管我姓字名谁。名字不过是代号而已,除去了名字,难道你就不是你,我就不是我了?”
听完这人的话,杜甫便更想结识眼前之人了。杜甫虽出身官宦之家,从小收到的教育都是儒家思想,但却偏偏对老庄之道颇有好感。而此刻他眼前之人,举手投足间竟将道家诠释地淋漓尽致。
“话虽如此,但兄台总该告诉在下该如何称呼您吧。”杜甫说。
这人眯了眯眼,说道:“那你姑且称呼我为太白吧。”语毕,又往嘴里倒了些酒。
“太白?莫非,莫非兄台便是那赫赫有名的谪仙李太白?”杜甫不敢相信地瞪大了眼睛,李白之名如雷贯耳,怎会想到能在这里得见此人。
李白点了点头,回道:“是我。”
“我读过您写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杜甫激动地坐在了李白的身边,完全忘记地上的土会弄脏自己今日新换的衣裳,“每次读您的诗都仿佛立于沧海之边,心中只觉波澜壮阔。子美自问也颇好作诗,却无论如何也不及您诗句的一二。天下才华有十斗,怕是当今的十斗全然让您占了。”
听完杜甫的一番赞美,李白却叹了口气:“若天下人都如你这般赏识我,那我也不会到此番田地。”
“太白兄,不如今日去我府上一聚,我们夜论诗文如何。”杜甫握住了李白的手,万般期待地看着他。
难得遇见一知己,李白怎会推拒?于是便一口答应,两人即刻朝杜府走去。
到了杜府,两人谈论了一会儿文章,便到了该用晚膳的时辰。
席间,杜甫拿出自己私藏的好酒,打算与李白共饮。
“这酒好,这酒好。子美你也爱酒?”酒入杯中,浓郁的酒香涌入李白的鼻腔,他不住感慨。
杜甫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说:“魏武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生性淡薄,不爱外物,唯有酒颇得我心。”
“巧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酒,比我的命还重要。”说罢,李白拿起酒壶就往嘴里倒。
杜甫倒也不闲他放浪,只在一旁哈哈大笑:“哈哈哈,这天底下有谁不知道,酒就是谪仙李白的命呀。”
“杜,杜子美,我告诉你,这天下,怕是没有比你更了解我的人了。”李白已经微醺,摇头晃脑地竖起一根手指,对着杜甫比划着。
杜甫哈哈大笑,却也知晓李白说的是醉话,当不得真。
两人不知聊了多久,杜甫睁开眼时已是次日早晨。杜甫抬起昏昏沉沉地脑袋,发现自己昨夜竟是和李白一同醉倒在了酒桌之上。因实现吩咐了下人不必前来打扰,所以昨夜并无人将两位老爷送到床榻之间歇息。自己倒是无妨,只是李白是客,让客人在酒桌上过夜,难免显得有些招待不周。杜甫深知按李白的性子必定不会介意,但自己心下总是过意不去的。
杜甫抬头看了看李白,他还在埋头睡着,满头青丝散乱着,这当中竟夹杂了不少白发,清晨的朝阳洒落在这些白发上,透出了金色的光芒。
原来谪仙也是会老的呀,杜甫想。
许是感受到了杜甫的目光,李白轻哼了一声,然后起身揉了揉眼:“子美,早呀。”
杜甫没有料到李白会突然醒来,慌忙回道:“太白兄,早。能与太白兄秉烛夜话是杜某的一大夙愿,没想到竟能得以实现。”
“子美你与我志同道合,我们认识的时间还是太晚了。若能早些年认识,我们还能一同仗剑江湖,一边喝酒吟诗,一边除暴安良。”说到这里,李白颇为遗憾地摇摇头。
“但总归我们还是成为了朋友,对杜某而言,这段情谊足以让我珍藏一生。”杜甫宽慰了一下李白,然后又问道,“不知太白兄要在洛阳多长时日?”
李白抬头看了看门外,突然站了起来,将手按向腰间的剑,说:“今日就走。继续云游天下。”
杜甫颇为吃惊,忙道:“怎这般急,太白兄何不与杜某再探讨几日诗文后再作打算。”
李白摇了摇头:“不了,我这人不习惯在同一个地方久留。这样吧,若子美你不嫌弃,一年后我在梁宋等你。你我二人到时再细论文章如何?”
“好吧,那一言为定。来年今日,我在梁宋等你。”杜甫见劝不住李白,于是答应了李白的提议。。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到了李白。
李白是我的初恋(笑)。大概是小学二年级的思政课上,老师问我们的偶像是谁。大家都回答了各种名人明星,只有我说了李白,然后引发了全班的哄堂大笑。时至今日我依旧喜欢李白,只是不知道那些人还喜不喜欢他们当日说出的人。
总之,不论如何,李白永远是我心头的白月光
第16章 杜甫篇2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李白斜靠在半山腰凉亭的栏杆上,举着酒杯朝眼前的二人说道。
若说一年的时光很长,它长到足以让杜甫无数个夜晚因思念李白而辗转反侧,若说一年的时光很短,它短到转瞬即逝,一眨眼功夫便到了李杜二人相约再会的日子。
高适是李白带过来的,也是写诗文的一把好手。但见不是自己与李白二人独处,杜甫难免有些失落。但这失落在杜甫与高适一番畅谈后,很快就消散地一干二净。三人携手登山,虽然山脚下炎热难耐,但到了半山腰便凉风习习,不枉之前三人汗流浃背地攀登。
“李兄的诗,倒是愈发精进了。”高适放下已经空了的酒杯,鼓了鼓掌。
李白哈哈一笑,又故作谦虚道:“但论及边塞诗,在下远不及高兄呐。”
“二位诗文各有千秋。而杜某已而立之年,在诗文上却无太大建树。”杜甫颇有些自卑地说道。
“子美你又何必自轻。我观你诗文,写景状物颇为真实可感,读你的诗,仿佛景就在眼前、事就发生在身边一般。这是我二人所不能及之处。只是现在你尚年轻欠缺少许阅历,过些年岁,你的诗文成就不会在我二人之下。”李白劝慰他道。
三人就这般饮酒闲谈,直至日薄西山,天色渐渐暗了下去,才悻悻作罢,一同回到了梁宋城内。
“高某晚些时候还与他人有约,先行别过。”高适抱了抱拳,与李杜二人在街上分别。
见天色不早,李杜二人决定回到驿馆,找些吃食对付一下。
快到驿馆的转角处,李白突然停住,沉声说道:“跟着我的老鼠们可以出来了。”杜甫愣在一旁,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见黑暗中跳出了一群穿夜行衣的刺客,将二人团团围住。
杜甫默数了一下,大概有近十个人,心道糟糕,自己不会武功,怕是会连累了太白兄。
但李白却毫不在意,左手抽出长剑,朝杜甫一笑:“子美你发现没有,我是左撇子。”
“太白兄,都什么时候了,莫要开玩笑了。”杜甫紧张地说道。
7/11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