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8

南北杂货(穿越重生)——报纸糊墙

时间:2018-12-21 10:09:59  作者:报纸糊墙
  在水里行船,比之在陆地上行走,到底还是有不少好处,虽说是逆流而上,但那一船能装许多货物,只要风向对了,便能一路扬帆而上,运费成本比之陆运要低不少。
  转眼,莱州人做鱼罐头的买卖已有好几年。
  去岁末,杜构听闻朝廷要在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铺一条木轨道,据说在那木轨道之上行车,十分轻巧迅捷,比水泥路更要快上许多,于是这一年春节后的第一批货物发船的时候,杜构也随船出来了,他想知道那木轨道是否果然就如传说中那般了得,是否能给他们的鱼罐头买卖带来便利。
  杜构他们这一趟走得还算顺利,不过即便如此,等他们抵达洛阳城的时候,时间也已经是二月底了。
  罗大娘这时候正好在洛阳城寻找铺面,杜构听闻了,便亲自去寻她,并与她介绍了自己在洛阳这边一些交好的友人。
  长安城许多世族大家都在洛阳这边有家宅产业,京兆杜氏亦然,杜构年少时便来过洛阳几次,结交了一些洛阳这边的少年郎,后来他又出仕为官,亦曾随军出征,洛阳这个地方他来过很多次,也很熟悉了。
  这些年更是常常往来于莱州与洛阳之间,为莱州百姓的鱼罐头买卖奔波行走,现如今在这洛阳城中,无论是士族大家还是商贾小贩,他都认识不少,其中不乏重情重义之人。
  杜构将自己的这些友人介绍给罗大娘,自然是给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脉通达,那一间新店的铺面,数日之内便有了着落。
  新店开张之前,罗大娘在自家铺子里宴请杜构与其友人,并在厅堂之中将各种水果堆成小山,散席之时便让众人喊了自家仆役过来,各人爱吃什么口味的,任挑任选,尽情搬取。
  “那罗大娘虽是女流,行事却比寻常男子大方。”数日之后,这其中有几分交情深的私底下又见面,席间便有人感慨道:“恁多罐头,不知能换多少钱财,她说送便送了。”
  旁边一名中年男子听闻了,笑道:“那说明她所谋甚大,与之相比,那些罐头并不算什么。”
  很快又有人附和:“辩之并不似十分机敏矫捷之辈,胸中确有谋略。”
  “我便不爱那太机敏的,与人相交,要恁机敏的作甚?”
  “机敏些也不是坏事。”
  “并非指你,莫要自己往上凑。”
  “只她再能耐,到底也只是个食铺店家,又有甚了得?”席间亦有不以为然者。
  “这你就想错了。”其他人纷纷给他上课。
  “前两日在那席上,她自己不也说了,近日要在江南置办几个果园。”
  “我听长安城那边几个熟人说起,这一次罗大娘不仅把长安城那家阿姊食铺的收入全都运去江南置办果园,南北杂货那边亦是倾囊相助。”
  “传闻惠和县主把她今年的食邑都给掏出来了。”
  “不仅是她自己的食邑,与她交好的几个小娘子里边,还有把嫁妆都砸里边的。”
  “那几日长安城颇热闹。”
  “初时还有人闹着要退亲,闹着闹着便都消停了。”
  “怎的不消停,待这条木轨道铺好了,长安与洛阳之间往来便利,届时大量的水果罐头流向长安,像这些个杨梅罐头枇杷罐头,在长安城不知道要卖到多贵。”
  “那些个小娘子这时候把钱投给罗大娘,显然是做了一笔好买卖。”
  “如此一来,罗大娘的果园岂不是还有她们的一份?”
  “不然,据说那罗四娘许诺她们说,先把钱借给自家阿姊用用,过一两年等她阿姊挣了钱帛,便在江南与她们置办些许宅院土地,将来夫家若是待她们不好,这些小娘子便要带上家人仆从,自个儿跑江南去过太平日子。”
  “哈哈哈!如此打算倒也不错。”
  “你道这罗家姊妹只是商贾,却不知现如今她们若是振臂一呼,不知能有多少妇人少女相应附和。”
  “河西还有一个罗二娘呢。”
  “下面还有个七娘?”
  “那个尚还年少,又被上面的阿兄阿姊护得周全,如今还未崭露头角,只不知将来如何。”
  “只这上面三个,也够写个话本了。”
  “还有他们家那块棺材板儿,单独便能写一本。”
  “不知那罗大娘这一次能在江南置下多少产业?”
  “定是不少。”
  在这些人说话的时候,罗大娘这一日已经乘船南下,洛阳这边的铺面已经定下了,该走动的关系也大致走动了一遍,余下的,交给其她人去做便好。
  阿姊食铺这买卖她们也已做了许多年了,罗大娘这些手下早已是熟门熟路,在加上又有跟随罗大娘一起在吴县经营新店的经验,这一次这家洛阳城的铺面,交给她们应该也出不了什么问题。
  说实在的,与这些在阿姊食铺当管理人员的妇人娘子们相比,罗大娘并不是最聪明能干的一个,也不是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然而若是没有罗大娘,她们今日的命运又不知是哪般。
  在这个女子地位天然低下的社会,这些由一群苦命的女子组成的群体,天然就有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她们将这个群体视作自己的归宿,并且坚决不能容忍背叛的发生,这种情况,与罗二娘在河西那边的羊绒作坊颇为相似。
  几个月前朝廷要在长安与洛阳之间铺设木轨道的消息传开以后,江南地区的地价便隐隐有上升的趋势,只是时下河西那边依旧大热,江南地区的浮动便不是很大,毕竟与水果罐头相比,众人还是更看好那白叠布的买卖。
  不过也有不少大家族和商贾富户们考虑在江南也置办一些产业的,这就给罗大娘在收购果园的过程带来了一些竞争,但罗大娘好歹在江南经营了这么长时间,收购果园的事情她一早便有构思,早早也都与人接触过了,现如今只要钱帛到位,她很快便能买下几个地方。
  长安城那边,这一次不仅是南北杂货和罗四娘给她提供了钱帛上的支持,白家人私底下也借了不少钱财给她,还有侯蔺妻子的家族,这一次也给她提供了支持。
  让罗大娘想不到的是,那浔阳郑氏竟然也令家人送了一箱金银过来,言是与她买些枇杷罐头,长安城的郑侍郎近日有些咳嗽,叫她今年夏秋之时送些枇杷罐头与他。
  另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商贾富户,各地乡绅,甚至还有一些颇有名望的大家族。
  罗大娘知道他们这是在投资,并非单单只是看重她自己,或许也并非只是看重罗用,而是因为这些人看清了,她们罗家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家族。
 
 
第358章 伊吾甜瓜
  清明前后,天气一日暖过一日,从前每到这时节,长安城中便要开始流行吃樱桃,毕竟这时节除了樱桃也没有什么其余的果子。
  其中最盛行的吃法便属酪樱桃,就是在那樱桃之上浇些蔗浆乳酪,价钱颇贵,非是富裕人家大多都吃不起。
  这几年长安城又兴起了吃水果罐头,甚的枇杷杨梅,荔枝龙眼,许多人过去甚至都不曾听闻过。
  从那江南地区千里迢迢运过来的枇杷罐头杨梅罐头,价钱便十分高昂,从那岭南过来的荔枝罐头龙眼罐头,那就更要卖到天价去了,倒是那些个从淮南过来的橘子罐头,价钱相对低些。
  也有不少长安人用一些本地水果做罐头,夏秋那时候一些时令水果下来了,便与那些推车挑担进城卖果子的农人买来一些。
  也不需是那品相顶好的,长得难看些亦是无碍,削皮去芯,一个个细细收拾了,按那些坊间流传的做罐头之法,做成一坛坛的罐头放在角落里。
  待到冬天屋里烧了热炕,大人小孩都觉干渴,于是便开一坛子罐头出来分而食之。
  近日天气渐热,也正是好做罐头买卖的时候,不少商贩便挑了担子,穿街走巷去卖罐头,有那桃子罐头杏子罐头,还有那梨子罐头李子罐头。
  有些人的罐头煮得甜些,有些人则吝啬,煮罐头的时候不舍得放糖浆,滋味便十分寡淡,亦有那大方的,一文钱能与你打满满一大碗,也有那小气的,一文钱只肯给小半碗。
  无论是大碗的还是小碗的,甜的还是不甜的,长安百姓在这个基本没有水果可吃的季节,只需花上一文钱,便能买到一碗水果罐头了。
  清明前后,白日里那日头也挺大了,在外面行走小半日,正觉口渴,一碗水果罐头吃下去,清凉又甘甜,说不出的舒爽。
  在眼下这个年代,全世界要说日子过得最好的,生活最便利的,约莫就要数长安人了。
  远在河西走廊西端的常乐县,水果罐头对当地百姓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东西。
  这地方一年到头无甚瓜果,在那河西走廊的东面,还有一些柿子枣子之类的果子,过了张掖以西便很少了。
  高昌那边能产葡萄,但从高昌城到常乐县,基本上就跟从常乐县到凉州城差不多远,而且这一路过去还都是大片大片的戈壁滩。
  在常乐县的街道上,夏季里倒是也能看到些许寒瓜和甜瓜,只是当地会种瓜的人并不多,愿种的更少。
  大抵便是那些生活宽裕些的人家,略略种上一小片瓜地,给自家儿孙解解馋,若是结得好,便摘几个担到城里来卖,有时候能卖着不错的价钱,有时候不能,得看年景。
  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初,罗二娘她们羊绒作坊发往凉州城的那批货物刚走了没两天,伊州那边便来了一群卖甜瓜的商贩。
  这些人雇了二十多辆木轨马车,一路从伊吾城过来,一批货卸在了晋昌,一批货卸在了常乐,余下的便皆运去了敦煌。
  罗县令听闻有伊吾人到他们城里来卖甜瓜,便也跑出去看了一回热闹。
  罗用过去的时候,便见那几个伊吾人在墙根下铺了几块草席,将那些甜瓜一个一个摆在草席上,还有人用胡刀将几个甜瓜切成块儿,旁边不少常乐人站那儿咽口水,罗县令挤进去探头一看,也跟着咽了一口口水。
  上一次有人送他甜瓜,已经是大半年以前的事情了,这会儿一闻这甜蜜的瓜香,口水一下就出来了。
  要说这时代要是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纵使你个人再多能耐,该吃不着的东西,那还是吃不着。
  “这甜瓜怎卖?”罗用指了指草席上的甜瓜,问那几个伊吾人。
  “四十文钱一个,十文钱一片。”其中一个汉子操着一口伊吾口音,用汉话回答说。
  那些围观的常乐百姓,不管早前知不知晓价钱的,这时候听他这么说,顿时又发出一阵唏嘘。
  “太贵太贵……”
  “十文钱,我两三日也就挣这一片瓜。”
  “咕噜。”
  “吃不起啊……”
  “啧啧。”
  “……”
  围观的常乐人一边吞咽口水一边抱怨甜瓜太贵,那几个伊吾人听到就当没听到,继续搬瓜的搬瓜,切瓜的切瓜,干站着的干站着。
  就算是在他们伊吾城那边,这开春后的甜瓜,也只有城里少数富人才能吃得起,运到他们常乐县这边,加上运费,价钱自然更贵。
  瞅瞅眼前这些常乐人,一个个穿得也并不光鲜,身上还透着一股子底层劳动人民的气质,还跟那儿说什么两三日才能挣一片瓜,两三日能挣一片瓜便也不错了。
  “三个,一百文。”罗县令这边已经开始杀价了。
  “不卖。”对面那个伊吾汉子一个摆手,转头又忙活自己的去了。
  “一百一十文。”罗县令又道。
  那汉子停下动作想了想,然后一个点头,指了指地面草席上的那些甜瓜,道:“你自己挑。”
  于是罗用便从地上那些甜瓜里面拣了三个大的,然后又从怀里掏出一串铜钱来。
  “县令便只买三个甜瓜?”在他付钱的时候,旁边有人问到。
  “吃个新鲜就得了。”罗用笑道。
  那人一听眼前这个刚刚还与他还价的买瓜人竟是常乐县令,正待收钱的手顿时便缩了回去。
  “足下便是离石罗三郎?”他问罗用道。旁边几个伊吾人这时候也都纷纷看了过来。
  “我们县令便是离石罗三郎。”一旁的常乐百姓帮罗用回答。
  “罗棺材板儿。”后面还有人笑嘻嘻添了一句。
  那伊吾人听闻了,登时脸上的表情一收,就那五大三粗的块头,瞅着还挺吓人。
  只见他快手快脚地从草席上拣了几个好瓜,一股脑儿塞到罗用怀里,罗用这两年虽也长开了,跟对面这个伊吾的汉子到底还是没得比,被这些甜瓜塞了个满怀不说,还有两个没抱住,咕噜噜掉在地上滚了好几圈,好在这甜瓜皮厚,倒也没摔坏。
  “拿去吃,不要钱。”那伊吾汉子瓮声瓮气道。
  “这如何是好?”罗用虽然还了价,但他也没要白吃人家的意思啊,瞅这几个人的装扮,也不像是很有财力的商队,这些人莫不会以为他是来打秋风的吧?
  “我兄长是个憨直的,县令莫怪。”这时候正蹲在地上切瓜的那个年轻人也站了起来,收起胡刀向罗用拱手作揖道。
  其余几个伊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是不知作何表态,看这几个人的样子,就不像是经常出来做买卖的。
  “我不过就是过来买几个甜瓜,你们无需如此多礼。”罗用笑着把怀里那几个甜瓜放回草席上,又让人把那两个滚到地上的甜瓜递过来,把自己腰上挂着的那把匕首拿下来,将那两个甜瓜切了,分给在场的百姓。
  “这两个甜瓜我便收下了,其余的还是留着卖钱吧。”两个甜瓜八十文钱,对眼前这些伊吾人来说显然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众人将这两个甜瓜分而食之,一边吃瓜一边说话,这瓜摊上的气氛顿时便比先前热络了许多。
  有常乐百姓问这几个伊吾人家里是做什么的,瞅他们也不像商贾,怎么会到常乐县这么远的地方来卖甜瓜。
  那几个伊吾人便说了,原来他们这些人乃是农户出身,家里也有养着羊群的,大抵都是以务农为主,他们的村庄距离伊吾城不远,所以有些人家便会种些甜瓜贴补生活。
  去年有传言说突厥人要打伊吾,弄得他们伊吾那边人人自危,外地的商贾去得也少了,从去年冬季到今年开春,这甜瓜一直就不怎么值钱,他们这些人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约了附近村里一些相熟的,一起去包了二十几辆木轨马车,把甜瓜运到敦煌晋昌常乐这一带来卖。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