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他的朝代除了外戚之外真的还有很多将才,这些人都在后面惠及他的子孙,然后就有人说如果刘彘在当时用了这些个人才,他后半段的征伐生涯应当不会这样结尾。
小声咕叽:如果他一直打胜仗的话其实国民消耗不会那么大,事实上早期战俘很大的冲抵了国内的民役,很多工程就是他们干的。
但是这里其实要提一句,汉代很多兵士的损失……其实和将领并不那么珍惜士兵有关。
包括卫青霍去病,他们将士兵当做是消耗品。
但这就又和汉代的兵役制度有关了。
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一种是中央卫兵。一种是边关做兵卒,还有地方兵役,每个国民都会轮到这三种。
中央卫兵待遇最好,需要服役一年,来回路费中央报销,工作期间包吃包住包衣服(不包媳妇),退役时候皇帝备酒席款待,面子里子都有。
戍边待遇很差,路费自己付,但是服役期限是三天。
你没看错,是三天。
这个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其实他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锅得送给秦始皇。
皇朝的前身就是王国,一个王国也就一个省那么大,再大也就两个省,如果以省为单位,从家里到边关估摸着也就走三四天最多了,毕竟是壮劳力。
加上戍边3天,来回也就十来天,谁都负担得起。
但是变成皇朝之后,一走走五六个月,全自费,走了5个月服役3天又要回来,谁吃得消?
这其实是秦皇朝没有注意到这个……
顺带一提,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在服这个兵役的过程中。
(小声BB:换我我也……咳)
但是到了汉朝有了改善,你不愿意戍边,行,一天100个钱,三天300交给政府,政府找人去替代你。这些钱就给对方。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方有1000个人不愿意戍边,就有1000*3天的空闲,有一笔300*1000的巨款当做赏金,然后政府就会找愿意拿这笔钱的人来顶这3000天。
当然因为3000天太多了可能找了5个人来顶,每人就能拿到60000钱,需要服役一年半。
是不是很人性化?
地方兵役也比较简单,每个地方的壮丁都要被拉起来在检阅和训练,一年一个月,根据地方需要精心训练。
比如靠海的就练海军,当然也要接受基本教育。
关键时候一旦开战,三种兵都可以被调动。
除此之外每个人还有为当地建设劳动的义务,也就是役啦,汉代是一年一个月。
——所以你们看,对于边关的将领来说,我连来戍边的兵士的脸还没看清楚人家就走了……简直黑人问号脸。
人都不认识自然也谈不上爱惜啦。
但也有意外,比如主要带自家人上战场,这种一般都是武将世家了,都有自己的班底,比如李广就是。
但是我觉得吧,我们看史书不能站在后世的角度,比如看汉武帝就觉得他任人唯亲了(喂不是你自己说的吗)那人家也是真没办法。当皇帝的想要找到个靠谱的下属也不容易啊,自然就相信了“近朱者赤”“物以类聚”“家学渊源”这样的话啦!
话说他用成功过的外戚好像只有卫家一家,后头的那谁谁和那谁谁简直是……(指指点点指指点点)
JAPAN又叫做漆你们知道咩?虽然当时知道的时候我也有些小小的不甘心但是后来想想……呃,这是必然的发展鸭。
漆器的制造工艺是在木料上不停得上漆,上几百层,然后在干了之后用刻刀镂刻。这一层漆干透起码要三四天,所以一件产品的制作时间可想而知。
当然民间使用的漆器肯定不像皇室那么奢华,但是为了防腐,四五层还是要的。所以一件漆器的价格定然不会便宜到哪儿去。
漆器是取代了青铜器,而瓷器(OR 陶器)则是取代了漆器,将它们从日常用品推为了观赏品。
这一点从最早出土的秦汉漆器是碗、盆这类日常用品,到明清时候大部分是赏玩摆件(当然也有杯碗,但是那多是成套的观赏价值高于实用价值)并且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就能看出来了。
漆器的没落是在宋朝以后,它在宋朝时曾经和陶瓷平分天下,然后实在是干不过瓷器。毕竟宋朝的瓷器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巅峰。在明清之后更是不提了……就连漆树的种植也越来越少。
但是在日本不一样。因为日本的环境很适合漆树生长,而且日本的瓷矿很少,所以他们想要捣鼓瓷器也很难。
就像中国不用漆蜡,也像中国不喝抹茶一样,这个怎么说呢……我在看到有些评论时候都说中国是去其糟粕弃其精华,这个就很不对了。
先不说抹茶这东西在没有改良之前宋朝是怎么玩成花到最后懒得玩的,也不说在“抹茶”的巅峰宋朝除了抹茶外,文人们还有各式各样的别的玩法,但这些最后都被炒青取代的原因当然是老祖宗觉得炒茶更好喝啊!
会这么说的人有多少是真的喝过原生态抹茶而不是购买的商品的?我自认是喜欢抹茶的人,但是那个…………嗯。= =不好喝。
只能说是历史的自然(残酷)淘汰吧。就和隶书淘汰小篆,小篆淘汰大篆、再往上淘汰甲骨文一样。
如今也有人在做漆器的复兴,想要和日本一争高下重新夺回“世界上最好的漆器”之名,因此也在研究古技法,然后努力做推广。
作者君是外行,只能看看热闹,但是我觉得每一个为了自己梦想而战的人都特别了不起!打CALL。
第38章 大汉华章(36)
汉代的商人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个是坐堂式的,另一种就是走街串巷式的。
总体来说,国家对于后者的容忍度要高一些, 而且后者偶尔也会由农人家庭进行客串性质的贩卖,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是前者, 则是要正式入商籍的。
汉代要开店也得办营业执照, 想要办营业执照就得另立户口册,自此你就基本没有财产隐私了, 这种叫做“市籍”的身份一旦入了, 就意味着从此以后你的财产要被监控。所有收入的算法都和别的普通人不一样, 单单人头税就要翻倍。
而且这东西办起来容易,注销难。
你一旦办了“营业执照”,想要再变成农民, 那就得经过重重审核。阻挡在他们前方的还有一条猛虎——子孙不得做官。
现在还没有举孝廉,但是已经有了推举制度。而推举制度中基本中的基本就是此人出身清白,甚至可以是地痞流氓出身, 但绝不能是商人出身。
但也不是没有挽回余地,资产足够丰的可以出资为孩子买个“郎官”, 这种行为叫赀选。
赀即资, 这种制度就是卖官鬻爵的前身,不过好就好在这种制度选上来的人才能够应征的岗位是有限的, 唯有郎官。
郎官是汉代的一种类似于人才储备库一样的存在,其主要人才来源就是父荫和赀选,后来在汉武帝择孝廉之后,这个储备库又多了一个人才来源。
只要入了郎官, 之后的仕途和出身就没什么关系了,好好干, 在天子面前混个眼熟还是能有个好未来的。
但随着大汉经济的复苏,赀选入郎官的门槛越来越高,非大富不可入也,这种大富哪儿是一代两代人的积累能够达到的呢?
这就好像和一群还没有奔小康的人说你也不是没有未来的,跟着我赶上马云不是梦一样。
国家政策摆在这里,哪怕县丞说破了嘴皮子愿意来干的人还是不多。
现在在店里头挂籍的是当地的一个老绝户,他儿子之前当了兵,没能回来,孙子前几年也折了,村民们便去找了他。
这老绝户也想得通,自己反正也祸害不了子孙了,现在替村里头来办些事等死了之后也能享受点香火情。当商人,还是这种背后有支持的商人,旁的不说,小日子那肯定是美滋滋的。
做得好还能有肉吃,活这么一辈子也不亏了。
于是他挂着名就来这儿当了店长,下头“雇佣”了几个高阳县的匠人们来给他干货,他自己就登记登记收收钱,帮着量个尺寸,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好,自觉日子也挺美。
作为夏安然第一个招商引资并且成功的合作伙伴,他大手一挥免去了店铺的租金和经营管理所得的税费,算是经济上的扶持。
这倒不是他慷他人之慨,事实上由于藩王的一应制度全都比照朝廷,在如今并不降等。
夏安然这边有六尚,负责照顾他的衣食住行和管理文件,算是机要秘书。
丞相那边有九卿,其中大司农和少府两个职权是掌管财务。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大司农掌管的是国家财政收入,一国的田税和人口税均是入此库,而少府则是管的夏安然的私人收入,即入大司农库之外所有税收进的是他的私库,可以供他随意支出。
按照制度,他可以用私库的钱去填补公库,后期汉武帝就是这么做的;却不能用公库的钱来填补私库,哪怕严格来说公库和私库其实都是他的钱,均不需要上交国家。
如此制度实则是为了保证骄奢淫逸的藩王不会真的将当地的经济折腾到崩溃,以及确保在关键遇灾时刻,藩属国能够留下基本的自救能力。
顺带一提,国家不问你征税,也就意味着即便遇上天灾人祸国家也不太会插手救助,福祸自理。非但不管,周边郡县还会暗戳戳得借此收纳流民挖藩王们的墙角。
毕竟人口就是生产力,这个时代除了几个贸易中心之外,基本没有几个城市是人口富余的。
所以,他免税免手续费的确花的是自己的钱,而不是国家的钱。
少府最近忙得脚打后脑勺,这个位置本是个清闲岗位,但随着夏安然一个又一个招商引资内外贯通的商贸往来,他渐渐从慢悠悠晃荡着走路改为了一路疾驰,脖子也却越仰越高。
这一姿态总是看的大司农暗中羡慕却也有些不是滋味,怒气值在暗中蓄积,等哪天实在忍不住了可能就要上校场干上一架了。
但又能怎么办呢?殿下摆明了是要重商,好在没有轻农的打算,现在农耕正是闲时,现在空着本就是正常的。
但是没有哪个领导会觉得你空着是正常的。
想要保住饭碗就得想想办法——大司农开始暗戳戳地酝酿想要搞事。
在高阳县人看来,夏安然简直就是大好人啊!为了感谢大好人,他们又送了一批手工艺品和禽、蛋过去,现在入了春,高阳别的没有,这东西芦苇荡里面一晃悠,一摸一个准。
夏安然笑眯眯地收下礼品,没敢把话说出来。
亏是肯定不会亏的,虽然免去了一点税,但是开在这里的店铺其本身就是在拉动本地区的人气。而且这些人住在这儿总得租房吧?总得吃饭吧?帘子那么大,总得请人搬运吧?
比起定死的税款,这些才是大头。
如今商人们行动不便,哪怕中山国交通通畅,但是想要再来一次也不算容易,所以,针对这些正在等蜡帘的漆商们提出了一项新的服务——亲,镖局押送服务需要试一下嘛?送货上门哦!
不过此项服务暂且仅在几位诸侯国之间开通,是咱们殿下找别的殿下商量之后的结果,没法子,各郡太守那关系比较复杂,要商量起来太复杂,还需要时间审批呢,藩王这条路子就好说多了。
啥,客人您不在藩国内啊?那也没问题啊,我看看您离哪位藩王近……哎哟,赵王,赵王好啊,那是咱们殿下的嫡亲哥哥,给的关费最便宜。
到时候咱们呢把货送到这个地址,您凭着条去取就行,之后您自己再把货拉走。但是有一点您可得注意了,咱们货物的赔款上限是运费的五倍,您要是买的贵重物品那得额外加钱保价。
小吏口若悬河叭叭叭地说个不停,来研究送货上门是什么概念的商户亦是络绎不绝。他们或是研究条款或是仔细听讲解,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好像比自己过来取要合算。
当然合算啦,别的不说,那可是省下了一半路费,而且还有夏安然死皮赖脸找哥哥们要来的关税。
小国王一想到这来来回回不少次的扯皮就忍不住想要蹲在地上为自己掉落的头发哀悼一下。
以中山国为中心,夏安然和亲哥所在的赵国、鲁国、河间国、胶西国,叔叔所在的梁国,还有刘彘所在的胶东国都签订了物流协议,基本保持一月一批次的频率往来运送物资。
到时候物流收入大家一起分摊,关税都是一致的十五税二,长期合作的商行还能有各地免税政策。
这就相当于是做一个类似于商业联盟的物流网络了,本联盟内的贸易能够有优惠。
作为弟弟的夏安然虽然是发起人,但是如何制定相关规则其实是由他几个哥哥商定的,在搞明白这个弟弟想要干什么之后,哥哥们就把他和刘彘丢到一边自己讨论去了。
没办法,耍赖撒泼的弟弟一看就还是个孩子,既然还是个孩子就不要参与大人们的讨论了。
而且弟弟连法律都没搞清楚呢,关系到钱袋子的事还是让哥哥们来。
梁王?梁王是完全来凑热闹的。看侄子们忙得开心,他也不插手,反正他钱多,给侄子们撒些好处也无所谓。
简直是国民好叔叔的典范。
明明是七个国家的戏码,我们却不配有姓名?当弟弟的就没有尊严吗?
夏安然被这种翻脸不认人的待遇给整懵逼了,等反应过来即便他再怎么伸出尔康手,也被哥哥们在虚空中将之按下,他最后只能化悲愤为动力,每天在各间坊市中转悠,转呀转的,他就想到了一个很好用的东西。
——油印。?
在没有复印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又极其昂贵的年代,油印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啊。
事实上,夏安然直到高中,偶尔老师有排不上复印机的时候都还会使用这种纸头出卷子呢,基本上拿到的手写卷子都是这种印刷方法的产物。
那简直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啊,基本每个小朋友做完一套卷子,手爪子上都是黑乎乎的。
小胖夏当年还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外公每次都能知道他们有进行过随堂测试啦?完全不知道其实就是自己手爪子暴露的秘密。
书本一般不需要老师印刷,大考试有专门的印刷机,只有随堂测试需要任课老师书写蜡纸去小批量刷印。手上粘着油印当然就是有小考拉——这个秘密外公可不会告诉傻外孙。
其实,油印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利用了蜡的不透墨性。
41/311 首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