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9

世界一级保护学渣( 穿越重生)——言朝暮

时间:2019-12-13 09:30:24  作者:言朝暮
  高雄斌听完,立刻想到了沈明洲那台拆了壳的演示道具。
  “同学,你说的一个是这间展台的学生,还有一个是谁?”
  学生见他眼熟,刚才还见过面,愣了愣答道:“就是我跟你说前面那间,好像是澄明中学做太阳能的。但是他们的无人机也很厉害,还是太阳能发电的!”
  学生毫不掩饰的赞叹,让评委们心生疑惑。
  要说高中生能做出太阳能无人机,他们不怎么信,但是听这孩子讲,这个做太阳能的学生,不仅搞出了太阳能无人机,还用着无人机阻止了另一台无人机袭击观众?
  大家隐隐有了推测,但在安评委这样能源研究专家面前,不敢露怯。
  只剩高雄斌恍然大悟,有些怅然若失的懊恼。
  “走,我带你们去看看。”
  出于某种隐约的补偿心理,高雄斌此时领了头,站在队伍前面,要带这一群评委去看看沈明洲的展台。
  是学生吹嘘的太阳能,还是真材实料,相信专门研究能源的业内教授,比他更清楚。
  一群人浩浩荡荡掠过了无数展台,直接到了欧阳博艺面前。
  小姑娘眼见着刚才离开的评委又回来了,还带了一大堆人气势汹汹杀回来的样子,不由得紧张起来。
  “高教授,怎么啦?”她细声细气的问道。
  “没事。”高雄斌摆摆手,急切的把安评委拉到展台的电脑面前。
  他说:“你快看看这个模型,到底真的假的。”
  参赛投递的报告是平面图表,而展示现场摆放着太阳能转换技术完整数据模型。
  整套运行原型,外加流程细节标识得清清楚楚。
  安评委觉得高雄斌小题大做,可视瞟过屏幕,瞬间离不开眼。
  他反反复复来来去去盯着模型,还抬手调出了了详细数据。
  得到的结果越发清晰,心底里的惊诧也逐渐冒头。
  “——这怎么可能?!”
  国内怎么会有比谢春应实验室更高的转换率?
  遥远的海外,无数在实验室沉浸研究的人,彻夜未眠。
  “上帝,这个模型到底怎么做出来的?!”
  “WTF,建模用的不是计算机语言而是外星人程序吧?这怎么能重现出来?”
  “见鬼,这论文是假的吧,我写了几十次程序全部运行故障,怎么可能有人能够按照这套理论做出转换模型?!”
  他们用了无数种方式,想要将一篇名为《新型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模型的特殊研究》的论文模型,重现在自己的实验室。
  然而,只换来了数个昼夜的徒劳。
  有的人是从导师手上拿到的论文,有的人是去找《ENE》期刊编辑要的文档,有的人则是听说这个模型超难之后,主动请缨准备秀秀自己的仿照实验能力。
  结果,差点把自己逼疯。
  “没人能够做出这个模型,除了威廉.邵和论文的两位作者。”甚至有人在圈内直接表示,“如果要重现太阳能60.12%转换率,那就去找他们吧。”
  但是,对美国研究者来说,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邵炼的脾气,大家略知一二。
  冷漠、高傲。
  他会不顾情面的冷静发表论文,指出当前科技层面的研究漏洞,全然不给人挣扎的余地,击溃别人研究数年的努力。
  于是,大家并不想联系邵炼,选择默默发疯。
  然后暗含一种幸灾乐祸的期待,等着《ENE》新一期问世,让其他人一起疯。
  果然,《ENE》能源期刊发表太阳能封面文章的当晚,研究员们就疯了一批。
  “威廉.邵?我眼花了吗?”
  “这个魔鬼,居然向太阳能伸手了,我先看看这是什么研究……F*K!这是什么研究?!”
  “据说文章上的太阳能模型已经逼疯了三家研究所的研究员,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想法?有的。建议你们直接联系威廉.邵,让他顺便公开一下建模程序代码,然后拷贝一份给我谢谢。”
  提议一出,全网寂静。
  无数感慨于“威廉.邵又出现了”的能源研究员们,都不得不呵呵一声,问道:“谁敢?”
  没人敢。
  邵炼理不理是一回事,万一对方毫不留情反问一句“这么简单都不会”?
  就算得到了模型代码,也很想远渡重洋和他打一架。
  脾气与才华不可兼得。
  大家始终仰慕着天才的实力,却对本人敬而远之。
  终于,在圈内热议一整夜,眼见学术圈要成为疯子圈的时候,有人站了出来。
  太阳能研究协会,一位敢于挑大梁,召开讨论会议的伟大组织。
  它公开宣称:邀请业内研究者,共同商讨新型太阳能技术,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新型太阳能技术?
  不用提具体内容,大家都知道是邵炼这一篇。
  于是,研究者、教授、博士、实验室负责人欣然前往。
  刚落坐,就收获了一份厚厚的介绍资料。
  不是关于天才邵炼。
  而是关于天才沈明洲。
  对外界来说陌生的名字,随便寻找懂中文的人,都能在中国的网站上寻找到大量公开信息。
  沈明洲,某个不知名论坛力荐元老级人物,擅长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程序算法。
  比起邵炼这样十年不见的人,更像是主导了这个太阳能转换技术模型的人。
  因为,他在论坛上留下的痕迹,足够证明他拥有写出这个逼疯了无数研究员模型的实力。
  会议现场,所有人捧着沈明洲的资料,皱眉思考。
  那些复杂的程序算法,早已超过单纯的太阳能技术范畴,向着更为深邃宽广的计算机语言领域拓展。
  不少人见到协会搜集的资料,翻看着沈明洲字里行间给别人的回复,竟然产生了一种恍然大悟的受教感。
  原来是这样!
  原来还能这么写!
  比起冷漠遥远的邵炼,这个人的形象逐渐清晰。
  他不但做出了太阳能转换技术的模型,还会神经网络以及一切人工智能算法的核心程序。
  重点是——
  高中生,十六岁。
  会议现场声响渐渐吵杂。
  手握资料的参会者,还没开始讨论太阳能转换技术建模的奥秘,就先跟邻座的人热烈讨论起这个陌生的“沈明洲”。
  又是十六岁,又是懂得高尖端人工智能的少年人。
  这履历听起来很熟悉,还带有一丝丝回忆里惊喜交加的沧桑感。
  半晌,终于有人按亮了面前的话筒,半开玩笑半认真的问向协会负责人。
  “中国,是在做什么秘密的天才克隆计划吗?!”
 
 
第24章 
  笑话调节了气氛。
  已经内部讨论过一次梅拉德教授,终于出声说道:“这篇论文是我审的稿件,当时并没有去尝试过建立这套模型,是因为我们觉得论文提到的60%转换率技术,不可能实现。”
  提出天才克隆论调的人,惊诧的问道:“梅拉德教授,你们是说,这套模型是假的?”
  “不。”梅拉德摇了摇头,“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模型真假,而是这是一个当前技术层面无法实现的理论研究。所以我们没有试过建模。”
  梅拉德能源研究所,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他这样一说,被模型逼疯的研究员,皱眉开麦。
  “就算是理论研究,也不可能我们这么多人无法重现实验,而且,论文里将实验原理和过程说得非常清楚。”
  这人的话得到了大量的赞同。
  《ENE》的论文一经刊发,进行尝试的人不在少数。
  能来参会的人,大多憋着一口仿照失败的怒气,纷纷表示论文里写的轻松简单,可是最关键的模型却如此不复杂深奥。
  不科学,也不符合常理。
  渐渐的,甚至隐约有声讨梅拉德教授审稿不严谨的意思。
  梅拉德教授认真听完他们的抱怨,表情坦然无比。
  他气定神闲的问道:“请问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尝试过在十几年前,重塑威廉.邵提出的理论模型?”
  邵炼发表的论文,涵盖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和模拟实验。
  当他第一次在《SCS》发表了人工智能领域论文的时候,质疑声音层出不穷,连怀疑《SCS》的人都有。
  然而,那个看起来错误得匪夷所思、没人可以重现的观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三年后,得到了证实。
  经过三年曲折的反转,圈内再也不敢小看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
  梅拉德教授的提醒,让其他人陷入诡异的沉默。
  “所以,这个模型也是一样的。”梅拉德教授做出总结,“你们做不出来,不代表它不存在。”
  只不过是科技的发展,没有达到它能够普遍存在的水平罢了。
  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总是来得晚一些。
  当国内太阳能行业研究者,不断收到国外同行打听消息的询问,才恍然意识到,好像有什么不得了的新技术出现了。
  《ENE》新一期封面文章:下一个时代,太阳能?
  红底白字,立刻炸出了国内专注太阳能的商人和研究员。
  他们立刻翻开内容,扫过作者名字,却发现署名的拼音,十足陌生。
  “这是谁啊?”
  “不认识……但是这个通讯作者不会是邵炼吧?”
  “邵炼?谁是邵炼?”
  国内年轻一代根本没有感受过“邵炼”两个字的魔力,他们学习的论文和技术,大部分源自国外的新突破、新见解,少有人沉淀下来,去研究这些突破、见解的原始发现者。
  科技迅猛大跨步和信息冲击,令人记忆时效猛然缩短。
  正如毕业后再也记不得考前印象深刻的名人生平,年轻一代听到关于邵炼的科普,大多也只是“哦,这么厉害啊”的感慨。
  看过《ENE》的国人,反而对第一作者更感兴趣。
  他们多是经历过实验室、研究所的中国特色化教导,所以看通讯作者就像看老板,学术水平不论,负责给钱就行。
  名不经传的作者,找起来麻烦许多。
  好奇的人截图拼音,图图相传,居然都没人出来认领的!
  一传十,十传百。
  没有实验室、研究所认领的论文,顿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以至于平时不敢打扰圈内大能的博士们,都开始拖着导师,想知道这个Mingzhou Shen是谁?
  “沈明洲?”
  谢春应了然于心,见博士们急切不已,笑得恣意,“他是澄明中学的高中生啊。你们当然不认识。”
  博士:您说什么???
  一切匪夷所思的困惑,都由科协手上的“科普之声”官方账号终结疑惑。
  ——国内澄明中学研究员沈明洲、欧阳博艺,建立新型太阳能转换模型,提出转换率高达60.12%的理论技术,由《ENE》期刊封面发表。
  普普通通的例行发布研究成果,却因为内容,让关注者缓缓打出了一个问号。
  “卧槽,关注科普之声这么久,还第一次见他们发高中生研究成果的!逼格骤降。”
  “没想到会有研究员去中学当老师的?我记得这个《ENE》还很难投成功的吧!”
  “艹!你们看到名字没?什么老师?又是沈明洲!”
  科普之声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效应出现了。
  大多数关注者都喜欢在微博上畅享八卦,此时看到“沈明洲”三个词,跟看到炸弹似的一蹦三丈高!
  金鱼脑子也想起来了——
  太阳能!沈明洲!
  经过论坛精英光荣出征的辉煌战果,网络对沈明洲的印象已经往“天才少年拯救世界”上靠。
  现在,官方账号来一段爆炸短消息,直接将沈明洲再送热搜!
  各路围观群众、热心瓜民见名就进,差点被一堆感叹号给逼退出去。
  沈明洲之前炒作的太阳能是真的!!!!
  ……真的太阳能啊?
  网络也是有记忆的,那通早就被删了的生活报新闻重新摆上台面。
  网友们惊呆了,这误会百转千回怎么又回到了起跑线?
  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大家,沈明洲的太阳能技术能刊登国际期刊,那谁还敢不要脸的开嘲讽啊?!
  大家悲伤、愤怒,感受到无情社会隐瞒幕后真相的可恶欺骗。
  实验室里起早贪黑研究员看到都哭了。
  学术期刊过稿你们以为是八卦小报写新闻,洒洒水就是几千字啊?!
  拜托,我们讲科技含量的,写个几百字都挠破头,最后还要给专家审稿,根据专家提问二改三改四五改的好吗!
  研究员字字血泪,差点写出千字作文自述生平。
  现在高中生这么厉害了,这才十六岁又是码农偶像,又是《ENE》期刊论文第一作者,还要不要大龄青年努力奋斗了?
  各方言论在网络上点燃。
  沈明洲三个字热搜越攀越高,连带着几个官方账号的转发,更让人讨论得激动不已。
  曾经为沈明洲出战的论坛精英,见到热搜立刻备战状态。
  结果,点进去被一片片蓝V的“少年强则中国强”惊得差点跪下。
  怕了怕了,我们家的大佬怎么做什么都惊天地泣鬼神的?
  膝盖都不够用了!
  网络热热闹闹,邵炼却依靠在座椅里想睡觉。
  他陪着沈明洲熬了好几天,高科实验室的灯日常亮到深夜,他还没有理由催沈明洲休息。
  因为,是他提议用航空常用手段,加固蜻蜓内里配件,保证蜻蜓从五十米摔下来,也只烂外壳而已。
  沈明洲专注于手上最后的工序,侧脸清瘦得令邵炼心疼。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