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系统要我当地主gl——方便面君

时间:2020-02-05 16:51:38  作者:方便面君
  唐枝都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妹妹跟饼儿互换了一个性格。
  唐叶跟着宋玉延学习竹雕满打满算也两年了,最近三个月她雕刻的留青已经不会被宋玉延批评得体无完肤了——宋玉延在生活中很随和,也宽容,可是唯独在这方面尤为严格。
  唐叶已经适应了她的严格教学,故而回了家也时常琢磨留青雕刻的技艺。最近宋玉延接了高丽客商的单,她便借此机会常常往宋家跑,在宋玉延的身边观摩和学习。
  时间一久,她便发现了一件事,对此还颇为疑惑:“为何宋大郎时而用这套常用的刻刀雕刻,时而又用另一套刻刀?我看这两套刻刀并无不同之处,若要说有不同,那定然是木柄的刻刀更加好用,可你常用的是另一套,莫非这里面还有什么门道不成?”
  宋玉延道,“哦,这两套刻刀从刀型上来说确实没什么不同,不过那套木柄的,可是我十分珍视的刻刀,用的多便容易变钝,我可舍不得它钝了,所以只有雕刻特殊的留青竹刻时,我才会用到那一套刻刀。”
  唐叶想到了一个可能性:“莫非是阿姊送的?”
  “没错,唐小娘子见我总是磨刻刀磨破了手,便特意让铁匠装上木柄……也只有她会这般细心了。”
  唐叶:“……”
  她阿姊对她就没这么贴心,因为她之前用的刻刀都是宋玉延淘汰下来的,然后让她先从磨刀开始学习。
  想起一年前,她在大冬天里磨刀磨到指尖发红,然后她阿姊过来问她:“小叶,冷吗?”
  “冷。”
  她阿姊同情地看着她,“看来学这个还得受不少罪。”
  唐叶:“……”
  她阿姊有空在这儿围观,为何不帮她弄点温水过来?
  后来她阿姊也给她送了一套刻刀,不过却没有装木柄,若非今日宋玉延提及,她都不清楚原来她阿姊在搞区别对待。
  本来她想回去好好控诉她阿姊的罪行,岂料宋玉延又道,“本来她也想送你一套这种刻刀的,可是我让她先别送,因为你刚开始学竹刻就用这么好的刀,日后若是找不到这种刻刀了,那你的手艺便算废了。”
  “原来还有这层原因在,差点就误会阿姊了!”唐叶暗暗反省。
  她心里平衡了,觉得她阿姊还是她的阿姊,没有被宋玉延抢走——近来宋玉延跟她阿姊议亲让她渐渐地感觉到了一丝不安,跟她相依为命的兄长成亲了,阿姊也快要嫁人了,她仿佛就像是被落下的没人要的孩子,即使十四岁了,内心也依旧会不安、无措。
  这会儿心里安定后,便喜滋滋地雕刻了一件臂搁送给唐枝。臂搁上是她目前雕刻得最好的花类图案,而明州多茶花,通常在九月份便开花,直到来年的四月都盛开着。
  她观察得最多的便是茶花,雕刻起来也十分顺手,宋玉延偶尔会在旁边指点她一下,故而她将这件臂搁送给唐枝后,唐枝欣喜地将它摆在了柜子里。
  唐枝的这个柜子装着她的私房钱,后来逐渐地多了宋玉延赠送的竹雕、竹簪、毛笔、团扇以及影人。这里就是她的藏宝库,而她将妹妹送的臂搁也放进里面,足以证明她有多认可妹妹付出的努力。
  唐叶心里更加安定了,又跟以前一样有什么憋不住的心事便跟唐枝说。
  唐枝暗暗松了一口气。是她疏忽了,她本想着妹妹是因为长大了,越发懂事和开朗后,便不再当她的跟屁虫,而她对妹妹也不再像从前兄妹仨还相依为命,妹妹还小的时候那么关注和紧张了。
  若非宋玉延教导妹妹留青竹刻时,看出了她有些心不在焉,又不着痕迹地引导她说出心里话,唐枝怕是还不知道妹妹的变化是因为心里的不安造成的。
  如同笋儿和饼儿担心宋玉延会离开这里,唐叶虽然已经十四岁了,可是她以前就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内心的深处也十分依赖着兄长与阿姊的。
  她自己都没注意到,虽然她平日里都认为自家阿姊和宋玉延会成家,可毕竟还未到她们谈婚论嫁的时候,所以她没有那种紧张感。一旦宋玉延跟唐家提亲了,她才会有些慌张和不安。
  唐枝希望妹妹能克服这种心理,但是又不能直白地跟她说大道理,便跟宋玉延想了这样的补救措施。
  _____
  到了年底,二十一叔跟烈婶相好了几个黄道吉日让宋玉延挑,明年的三月便有一个吉日,十月也有一个,若是这两个日子都不挑,那只能选择后年的二月了。
  宋玉延选了后年,也就是1011年的二月,她把日子送到唐家去,唐浩根跟陈采杞夫妻俩有些不解,“等到那会儿,阿枝都十八岁了,会不会太晚了?”
  唐枝道,“不出一个月便过年关了,算来离那一日也不算太远。况且我们都已经定亲了也不必担心左邻右舍会说闲话,大哥与大嫂正好可以在明年生个大胖小子,我还能帮忙带一下。等我出嫁了,小叶也能独当一面了。”
  唐浩根跟陈采杞被她的话说得满脸通红,而仔细考虑过后,他们也认为唐枝说得对,若是唐枝明年就出嫁了,那陈采杞也正巧在那时怀上孩子的话,家中只有一个唐叶是应付不来的。
  唐浩根倒想辞了衙门的工作回来照顾妻儿,可唐枝和陈采杞都认为时机不太对,因为刘绰有意培养和提拔他,平常带他下乡考察,又给他出题目考他是否从中学习到什么,考完后又给予意见,教他如何写策、论、赋等。
  跟在刘绰身边,唐浩根对环境的敏感能帮到刘绰少踢些铁板,而刘绰身为正儿八经通过科考的进士,由他教导唐浩根,对唐浩根也是受益匪浅的。
  唐浩根也认为该等刘绰调任了,他再来想这个问题也不迟,便只能“委屈”他的妹妹晚一年再出嫁了。
  于是成亲的日子就这么决定了,宋氏族长一家、宋玉延的朋友们也都知道了这事,纷纷来信恭贺她。她还接到了千里之外的杜衍的贺书。
  杜衍进士及第之初补任扬州观察推官,去年便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也就是正职是秘书省著作佐郎,负责撰写国史等文字类工作,而他是带着这样的正职被外派去平遥县当知县,管理该县的事务。
  平遥县在山西,秦朝开始便属于太原郡,而太原向来都是军事战略要地,也是唐朝李家发迹之地,故而杜衍被派去平遥当知县,除了路途遥远以及平遥不比扬州繁华之外,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地方。
  杜衍常常写信告诉她太原的风光如何、百姓多么热情淳朴,羊肉鲜嫩可口,她没尝到是她的损失。
  看见他即使在那么遥远的地方依旧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还试图勾起她对平遥的好奇之心这种幼稚的举动,她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想了想,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她便画了几幅江南的山水图给杜衍寄了过去,也好让他在思念江南的时候……看见画会更加思念江南。
  两个月后,宋玉延便收到了杜衍的回信,大意是他看了宋玉延的画后做了个梦,梦见了故乡和故人,然后哭湿了枕头,还害得他的两只眼睛跟核桃似的都无法见人。而罪魁祸首宋玉延必须要补偿他,最好便是给他再邮几件留青竹刻过去,才能弥补他受伤的心灵。
  宋玉延觉得杜衍混官场的时间变长后,这脸皮也是越发地厚了。
 
 
第71章 做鞋子
  又是一年开春, 明州的天儿还冷得很, 唐枝在开春前拿了一些竹纸去卖, 将得来的钱买了一些苎麻布回来做了两双布鞋, 一双给宋玉延, 一双给妹妹唐叶。至于她兄长唐典事的鞋子, 自有嫂子帮忙做。
  明州被风刮得实在是冷, 姑嫂俩只好躲在被窝里做鞋。而陈采杞虽然是官家小娘子出身, 可自幼就跟着其母学习女红,这些细活不在话下。
  陈采杞还借此机会跟唐枝嘀咕一些闺房之事,唐枝听得神情羞赧,陈采杞自己也说得面红耳赤。唐叶进来跟她们学习做鞋,懵懂地以为做鞋也能让她们热得脸上发烫,结果她即使躲进了被窝里,也依旧冻得手指通红。
  唐叶似乎明白了什么——原来她阿姊跟嫂子是被冷得脸蛋通红的!
  也不怪乎她觉得冷, 实则是这床被也不怎么耐寒, 唐叶都不知道嫂子之前一个人睡觉时是怎么过来的,她好歹还能跟自家姐姐抱着取暖。
  唐叶忽然想起一事,对嫂子与阿姊道, “嫂嫂、阿姊,我听宋大郎说,天竺有种植物叫棉花, 长得白绒绒的,跟雪一样,它能纺织成棉布, 棉花则可以填充枕褥,不仅柔软还十分暖和。”
  宋玉延也是穿来后才发现的,百姓冬天御寒用的是木棉纤维,也就是木棉树上结出来的果实纤维,它也可以保暖御寒,可是它跟现代经过加工的木棉纤维不一样,天然的木棉纤维粗硬短,跟飘絮一样,无法纺织。
  所以富贵人家用的是絁、罗等用蚕丝生产出来的织物作为被套,然后将木棉纤维等絮物填充进去的,而寻常百姓用的多是麻、布,至于填充物?多是柳絮、芦苇絮等。
  木棉树从定植到能产木棉需要五年,每年净产木棉两公斤,即使按亩来算,每亩地只能种三十多棵树,亩产木棉便是六十多公斤。而棉花是灌木状植物,也是一年生木本,再差的田亩产也有两百五十公斤,所以相较于木棉,棉花显然更具种植成本低、收益高的优势。
  奈何宋玉延记忆中的棉花虽然很早就传进中国了,可种植的地区只有西域那块。到了宋末元初的时候才传到中原的,而且是在明初,朱元璋采取强制的措施,才使得棉花的种植推广开来。这会儿,她连棉花的影子都没见过。
  包括她一开始用的被褥都是麻布,又硬又粗糙,填充物基本上都被耗光了,冬天可冷得够呛。要不是后来她手里稍微有点钱了,咬牙买了一些木棉回来,她跟两个小萝卜头估计都熬不过冬天。
  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明启五年春,她跟买木场的人打交道时,通过买木场的柳监官结识了造船场的监官,随后又从中了解了不少南来北往的船只信息。
  明州的港口一般是中转站,高丽、日本以及广南等地来的商船都会通过明州北上去汴京等地,而来自东南亚、南亚诸国的船一般会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停靠,明州这边比较难接触到来自天竺等地的客商。
  也就是说,宋玉延想通过来自天竺的客商,将他们那边的棉花种子带到明州来种植,除非到泉州或广州去,否则很难办到。
  直到那年的秋天,杜衍给宋玉延写信说他有一位同年名为冯元,是南海人,他中了进士后任江阴县尉,江阴在常州之北、长江沿岸,而在江阴,他发现这儿种植的水稻产量似乎并不怎么高。
  后来才想明白,十年前,广南便从暹罗引入了占城稻,因占城稻一年两到三熟,且产量高,故而迅速在广南种植开来。
  只是广南丘陵多,田地少,故而即使产量高也未能引起朝廷的重视。冯元想向朝廷推荐占城稻,可他又担心自己人微言轻,便与在扬州的杜衍通信时说了这件事。
  杜衍自然是支持他勇敢地向朝廷举荐占城稻的,不过他的折子递上去后似乎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
  杜衍跟宋玉延说起这事,宋玉延早闻占城稻的大名,自然相信杜衍说得是真的,为此还认真地回复了杜衍,她认为是因为冯元的折子写得不好,没有让朝廷看到占城稻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冯元祖上是广州的地方官,五代时期又在南汉为官,归降大周后也一直得以为官,故而他自幼便无需下地干活,对农事自然也不太了解。他只知道占城稻产量高,如何种植、具体的产量,他却是不清楚,朝廷自然就不会理会他的折子。
  杜衍好奇地问宋玉延,她有什么主意。
  宋玉延便提议,可以跟宋氏族长说这事,请他去信在汀州为知州的宋傅,请他派人到广南取占城稻的稻种回来种,等收成有了显著的提升后,朝廷自然会相信占城稻确实能带来好处。
  不仅如此,宋玉延还跟刘绰也提议了派船只到广南取稻种,刘绰虽然没见过占城稻,却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值得一试。
  宋玉延终于找到了机会,对楼杲说:“听闻广南有不少来自天竺的客商,他们往往带来大量的香料、药材,可是我却听说那边有种植物叫棉花,一亩棉花一年能结四五百斤棉,相当于能做六十二床大被褥,若是能让人从那边带回一些种子在我们这儿种植……”
  楼杲听她这么一分析,自然能想象得到若是他大量种植棉花,那棉花不仅能作为填充物在冬天使用,也能纺织成棉布,宋玉延说那种棉布十分柔软、夏天吸汗,冬天保暖,定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楼杲当时正在跟宋玉延弄蜡园,因蜡园还没那么快能产生收益,所以他也只是派了一些人跟着刘绰派出的官船到了广南找天竺的客商了解,若是宋玉延说的属实,届时再与天竺那边的客商联络,让他们带些棉花种子回来。
  从明启五年的初秋到明启六年的冬天,也就是前不久,楼杲才得到消息说,他派去的人跟了去天竺,发现那边确实有棉花的作物,他们正在那边了解棉花的种植技术,至少要到秋天才能回到明州来。
  虽然宋玉延还没见到棉花种子,但她对未来是满怀期待的,只要棉花能推广开来,那百姓能够使用的纺织物又多了一样。
  _____
  唐枝早已习惯跟在宋玉延身边学习的妹妹能时常听回来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她总觉得宋玉延说得都是真的,只是光听妹妹这么说,她的意识里棉花就跟木棉一样,故而棉花对她的吸引力倒是不大。
  陈采杞却颇感兴趣,拉着唐叶问了许多从宋玉延那儿听来的趣事。唐枝由着她们说,自己将鞋子做出来后便给宋玉延送去。
  宋竹这会儿也在宋家,去年给宋傅去信说占城稻之事,宋傅从善如流,借着地理优势,从广南东路取了占城稻种一千斛回来试种。
  明启六年的秋收,汀州的收成有了明显的提升,宋傅为此特意给宋家回了一封信说明了此事,还派人给宋家送了一千斛占城稻种回去,让宋家也种占城稻。
  虽然这事是杜衍跟宋玉延提的,可是宋玉延的反应和处理的方式都很正确,为此不仅能让宋傅获得较好的政绩,也能让宋氏获利,更是侧面佐证了冯元的说法是可信的。
  宋傅已经上书朝廷了,他没有独占功劳,而是提了冯元跟杜衍两位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另外又给族里写了信夸了宋玉延一通。
  朝廷并没有向上次冯元上书时那般置之不理,他的折子直接递到了官家的跟前,官家看了折子,直接下令派人去广南取占城稻种,在江浙、两淮等地推广开来。
  宋傅认为,宋玉延又是给族里提供造纸术,让贫穷的族人能多一条谋生的路,又给他推荐占城稻,这做的事情都是积极向上的,她是可塑之才,建议族里大力培养她。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