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众人惊呼。
谢琅家总共才五十二石,他一人换走一石,口气真大。
“现在一石,晒干后会少好几斤,种六亩地刚刚好。”谢琅看向谢伯文,“种太密也不好。”
“可是你家才五十石。”有人提醒道。
谢琅指着麦秸垛,“还能打出几石。也不是每家都有六亩地。”
“你大伯家十几亩。”
谢琅看向谢建业,“那要不地多的只给换一石,麦地少的按地来换?”说完,就转向谢建康。
谢建康很后悔当众提醒谢琅,早知道就偷偷找他了。
可事已至此,后悔也没用。
“听你的,你是里长。”谢建康道。
谢琅看向众人,“现在行了?”
有些人担心换不到,可他家就这么多粮食,逼谢琅也没用,不好也只能这样。
翌日,没换到麦种的人吃过早饭就去谢琅家。
谢琅叹了一口气,牵着牛,叫谢广牵着他家驴,去打二遍麦。
下午,不甚热了,谢琅把麦秸垛起来,看到地上厚厚一层麦子,不禁惊呼,“还有这么多?”
“多少?”谢伯文扒开一看,“还能再打四五石?”
谢琅点一下头,就把昨天买换到的全部叫过来,扬掉麦壳,装起来称一下,足足八石。加上昨天的五十二石,谢琅家八亩地见了整整六十石粮食。
比谢琅估计的四百斤还多了五十斤,谢琅有点意外。养蚕里的人震惊了。就连已有预感的谢伯文都忍不住问,“你怎么种的?”
“没怎么种,这边连粪都没放。”指着靠东边的那片地,“只有西边撒了一点粪。”
“难得是因为没撒粪?”
谢琅摇头,“我觉得是因为以前犁的不够深,种的也不均匀,地有劲也没使出来。明年风调雨顺,也不一定能收这么多。”
“不多一亩地也能见六石。”谢伯文道。
谢琅看看麦粒,都挺好的,“差不多。”
“那也比我们自己的好太多。我们种仔细点,说不定也能和你一样,一亩地见七石粮食。”谢伯文道。
“你快别说了。三郎这些给我们,那个麦秸垛再摊开晒一天,再压一遍,说不定还能再出点。”
谢琅想说不可能。可见众人包括谢伯文在内都希望他再压一遍,便点头说,“好。”
翌日,忙活一天,只弄一斗粮食。而这一斗也被人给换走了。
谢琅家除了他自己留的一斗,全是村里人的粮食。这些粮食有的很干瘪,有的麦粒瘦长,谢琅都不想吃。可他家没大磨盘,出去磨面粉,只能用这些粮食。用他江山图里的一定会露馅。
好在有村里人帮忙,这场农忙没怎么累到谢琅,麦粒不好,谢琅也忍了。
在家歇三天,给家里几个小的做几顿肉,天空飘起细雨。雨停了,地晾晒一天,谢琅就牵着牛扛着耧车下地种黄豆。
豆种自然也是来自江山图。
种豆不需要再犁地,谢琅特意天蒙蒙亮去种。等他种好,村里人才下地。没人看到他的豆种,也没人发现他的豆种颗粒饱满,也没人要跟他换豆种。
豆苗出来,也可以收糜子了。
糜子收上来,谢琅家最东边的那间房也堆满了粮食。
歇息一天谢琅就带人上山,把水里的竹子捞出来,让村里人把竹子砍开,把竹子里的那层白皮揭掉。
众人满心疑惑却不敢问,便撺掇谢广问谢琅要做什么。
在谢琅家门口干活的都是男人,谢琅也没瞒着他们,“做可以写字的东西。”
“你要做纸?”众人齐呼。
谢琅震惊,“你们怎么知道?”
第59章 人多力量大
难不成在他之前有人来过。
谢琅看向前里正谢建康,“你会做?”
“我不会做。但我跟人学过。我家也有纸。”谢建康道。
谢琅心中一凛,试探着问,“那我怎么没见你用过?”
“没法写字。”停顿一下,谢建康道,“擦屁股都扎人。”
不会吧。
谢琅面露怀疑,“你,去拿过来我看看。”
谢建康见他不信,而又不想陪谢琅瞎忙活,就立刻回家拿纸。
“还做不?”谢广问。
谢琅点头,“继续。我觉得前里正口中的纸跟我想的不一样。”
“你还能做出别样的来?”村里人不信。
谢琅看向说话的人,“我做出来了,回头我家割豆子的时候,你们一家老小都先去帮我割?”
黄豆比麦子更脆弱。麦穗掉了可以捡起来。豆子熟透,豆荚炸开,要一个豆粒一个豆粒的捡。说话之人可不敢跟他打这个赌。
当了半年农夫的谢琅也听人说过豆子的事,便故意问,“怎么不说了?”
“我就随口一问,又没怀疑你。”
谢琅嗤一声,“快点吧。真能做成,明年开春就把河边,山脚下,和咱们村这些空地上全种上竹子。到那时也不用做油皮,每年做两个月竹纸就够咱们用的了。”
“为什么只做两个月?”谢广不明白。
谢琅:“山上的竹子全砍了,做整整一年。以后还做不做?不给你儿孙留点?赚的钱你花光了,让他们吃什么喝什么?上山打猎啊。”
谢广不禁摸摸脑袋,“我忘了。”
“我家才存两贯钱,就先后有我姑,我舅、姨母,小偷光顾。竹子全砍下来,一次赚十贯钱,你们觉得你们能守住吗?”谢琅看向众人。
兄弟多的人觉得能守住,脸上也就浮现出来。
汉武帝一朝的名人谢琅知道的不少,卫青、霍去病是在书上看到的。但更多的是儿时在电视里看到的,像东方朔、郭解这类。
谢琅便问,“来的不是普通小偷,是游侠郭解,你们还能守得住吗?”
众人面露惧色。
养蚕里大部分人不识字,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家贫,每天吃了上顿没上顿,想思考些道理也没心情去想。
谢琅就耐着性子说,“我以前听人讲,小富即安,很不以为然。可纵观这一两个月出的事,让我不得不承认这句话很有道理。
“你们看我有了钱就给猴子买鸡和鸭,认为猴子不吃不行。其实是的。但我不买,我家那只猴儿就自己打猎。既如此我为什么还找你们买?就是担心家里钱太多,惹来郭解那样厉害的游侠。”
“郭解知道我们?”谢广不禁问。
谢琅笑道,“王公子最近都没出过长安城,都知道我们养蚕里。你说整天四处游荡的游侠知不知道?”
“咱们养蚕里现在的名气这么大啊?”谢广惊呼道。
谢琅看向其他人,“大不大?”
“养蚕里的人做出薄豆腐,做出臭豆腐,又做出油皮,还做出素鸡和豆腐干。如今长安城中三岁的小儿都知道长安城南四十里有个养蚕里。”谢伯文说着,也看其他人,“我说的对吧?”
众人连连点头。
谢琅长叹一口气,“我是这样想的。真能做出来,咱们今年也别拿去卖。明年开春太学开课,咱们再拿过去。你们意下如何?”
“先前不是说好了,无论做出多少都归你?”谢广道。
谢琅点头,指着不远处堆成小山的竹子,“这些归我。真能做出来,不用今年生的毛竹,用两三年的竹子也成。但比用毛竹麻烦一点,工序复杂一点。”顿了顿,“我不要你们现在就回答我。”
众人面露不解,那什么时候回答?
此时还没有中秋,但有拜月的习俗。
谢琅就说:“拜月节那天,你们的亲戚都会来吧?”看向谢伯文,“你姑,你姊妹会不会过来?”
“有空就来。”谢伯文仔细回想一下,“去年来了。今年说不准。”
谢琅:“你们的亲戚过来,看到你们家日子好了,不露出羡慕之色,或者不管你们借钱,那你们就把今年做的竹纸拿去卖。”
此言一出,众人皆露出怎么可能不羡慕,不借钱的神色。
谢琅见状,这才说,“小富即安有没有道理?”
众人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谢琅又接着说,“即便你们想多赚点,在外也要装作只有点小钱的样子。比如存了钱就把房子盖上。即便游侠来了,找不到一铢钱,他下次也不来了。这点懂吧?可咱们要是把竹子全砍了做纸,你说你没钱,自己信不?”
众人连连摇头。
谢琅便问:“同意每年做两个月竹纸不?”
为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全家人的性命着想也得同意。再说了,每年两个月,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生生不息,就更得同意了。
村里人说服了,接下来就是自家人。
“二哥,你丈人和小舅子有没有管你借钱?”谢琅看向谢二郎。
谢二郎表情顿时变得十分微妙,看了看众人,又看看谢琅,吞吞吐吐,半晌愣是连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谢琅都替他急得慌,“有还是没有,一句话的事。”
“我说吧。小广的姨在城里碰到你嫂子,问过你嫂子。”谢伯文开口道,“你嫂子说我家的房子快塌了,赚点钱全买砖了,暂时没有,他姨才没往我家来。
“他姨这种都是很好的。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我姑。她比你姑谢建芬还厉害。拜月节不来,除夕一定会来。到时候你们都去我家看看,就知道比我说的还夸张。”
谢伯文的话让众人想到他们前些日子担忧的事――亲戚上门哭穷。
最近忙地里的事,就把这事给忘了。
谢伯文说完,众人露出担忧的神色。姑母姨母都好打发,丈人和小舅子最是麻烦。
不是每个人家的小舅子都像谢琅的舅父那样。有许多人家的丈人娘舅都很通情达理,以前也帮过自家。过来询问油皮是怎么烤干的,他们可以推到谢琅身上,里长不准说。
若是找他们借钱做个小生意,就不好拒绝了。总不能因为这点事跟人品极好的丈人断往吧。他们同意,他们家的女人也不同意。
思及此,众人劈竹子的动作慢了下来。
谢琅要的就是这种结果,也没再说什么。
又过一会儿,谢建康拿着纸来了。
这些纸谢建康打算扔掉,可他一想是拿钱买的,又不舍得扔。就像个鸡肋似的放在柜子里,有好几年了。今天终于托谢琅的福,重见天日。
谢琅没等他走近,就确定他的纸跟蔡伦纸不一样。
放心下来,谢琅便直接说,“我做的比这种好。”
“你真能做成?”谢建康面露怀疑。
谢琅:“我想的很好,能不能做成还得试过才知道。”
“也就是说不一定能成?”谢广接道。
谢琅转向他,“那个耧
车我做了十天。”看向谢建康,“你叔说过没?我们拆了装装了拆,拆坏又重新做,所废的木料都把我家灶房堆满了。”
“我叔提过,还说你好耐性。换个人知道怎么做的,都不一定能做出来。”谢建康说着,就看谢广,“跟你三郎叔学着点。没什么东西是一次就成的。”
谢琅点头,“问你叔,你婶做豆腐浪费了多少豆子。”
“浪费了几十斤。”谢仲武开口道。
谢广不禁躲到他爹身后,“我今天闭嘴。”
谢琅轻笑一声,就把纸还给谢建康。
谢建康顺势坐下就问,“跟我们说说工序,我看跟做这个有什么不同。”
“就是取出这里面的东西,上灶蒸――坏了!”众人猛然看向他。谢琅霍然起身,“我把灶给忘了。”
谢建康还以为什么事,“在这里面垒一个就是了。咱们这么多人,一会儿就能垒好。”
“不是。这东西得煮好几天。我担心陶瓮煮不了这么久。”谢琅用陶罐做了几个月饭,罐没裂开,可他始终担心做着做着会砰一声炸开了。
谢建康:“那怎么办?”
“我家还有铁,我去弄个铁的。你们慢慢做,不急,我现在就去。”说着,谢琅就往屋里去。
谢建康不禁说,“这孩子怎么说走就走。”
“正是这种性子,才敢做这个。”谢伯文笑着说。
众人看了看谢琅消失的方向,觉得他说得在理。随即就看到谢琅院中冒起浓烟,不用猜也知道他点火烧铁。
果然,没多大会儿,院里响起咣当咣当的打铁声。
翌日,谢琅继续打铁,谢建业带人把灶支起来。村里老人帮忙做个木桶,回头放在锅上面,可以多蒸一点竹料。
谢建康就带人取竹子里面的那层东西。全部取出来,拿起晾晒,就开始做竹帘。
一个月后,捣烂的竹料倒入谢琅早已准备好的缸内,用竹帘抄出他来到汉朝的第一张纸,就让谢广火速送到烘干房里。
片刻,谢广把东西拿出来就朝谢琅跑过去。
前世经历太多事,很难再激动的谢琅没等他到跟前就忍不住问,“成了没?”
谢广摇了摇头。
“不可能!”谢琅连忙跑过去,“我看看。”伸手揭开,刺啦一声,“揭不掉?”
谢建康小跑过来,“我看看。”定睛一看,“我的天?这么薄?这么光滑?成了!成了!”
“成个屁!揭都揭不掉。”谢琅道。
谢建康夺走竹帘,“你懂个屁!”就冲众人吼,“继续做。剩下的竹料也上灶蒸,蒸好的就用石臼继续砸。”
62/172 首页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