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影帝的诞生(美娱)——摇曳菡萏

时间:2020-03-17 10:39:29  作者:摇曳菡萏
  电影继续,米尔克与男友斯科特来到旧金山,在卡斯特罗大街上开了家照相馆,并且积极投身社区、帮助他人,很快为自己赢得了“卡斯特罗市长”的称号。
  不过,公开以同性恋身份生活的米尔克也遭遇了不少麻烦,房东非常歧视同性恋,动不动就涨房租、涨税收,邻居和自己握手后会立刻找手绢擦手,还不准他加入店主联合会,斯科特还在一场警察抓人的冲突中受了伤……终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一个光顾过米尔克店铺的同性恋顾客被几个反同青年袭击杀害,生前他拼命吹响口哨求救却没等来救助,米尔克和朋友去市政厅理论,要求警方加大力度寻找凶手无果后,下定决心要参加竞选,为的是让同性恋群体“在市政厅有个能说得上话的自己人。”
  米尔克之所以会走自己参选这条路,也是因为此时的美国社会,哪怕是对同性恋群体最包容的地区,也没有哪个同志敢公开竞选,他们都是通过和其他政客合作,用赞助资金的方式来进行利益交换,而米尔克觉察出了LGBT群体在旧金山日益壮大的影响力,他认为同性恋群体勇敢出柜、互相扶持、争取权利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并且愿意做第一个勇者。
  接下来米尔克就招募了一支多元化的竞选团队——有男同性恋也有女同性恋,有黑人、亚洲人和犹太人,还有七十岁和十七岁的——开始了自己三次竞选、三次落选,哪怕男友因受冷落要求分手,被寄恐吓信、被反同者跟踪也决不放弃的竞选之路。
  “知道为什么布兰德利的演讲这么有激情吗?”来自美国《娱乐周刊》的记者,与他大洋彼岸的同行,意大利《共和报》的记者小声说。
  “不了解。但是布兰德利真的很有说服力,如果我是选民,绝对会把票投给他。”
  “这可是独家消息,听好了,伙计。《米尔克》在旧金山实景拍摄的时候,有一个叫出埃及记还是什么的反同组织,在隔了片场一条街的地方天天抗议,一开始这很影响剧组工作的进度,直到后来布兰德利自己想了个天才的主意,他让人在两条街的中间搭起了布景,面朝这些人开始演讲,就好像米尔克在三十年前做的那样,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极了,您能感觉到他演讲时的情感宣泄,愤怒之火熊熊燃烧,极其的具有感染力……唯一的问题是,摄影师不小心将一些出埃及记成员的脸拍摄了进来,当然,为了避免麻烦,听说他们在后期用电脑技术给这些人换脸了。”《娱乐周刊》记者“啧”了一声,突然住口了。
  此时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小高潮,经历过三次失败后,米尔克终于竞选成功了!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出柜竞选成功的政府官员,是美国政坛和LGBT平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成为旧金山市议员的米尔克很快开始履行自己的竞选承诺,他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推翻了禁止同性恋者担任教师等公众工作的加州六号法案,推动了旧金山同性恋就业平等法案的通过。
  在这个过程中,米尔克逐渐成为了成熟的政客,并且和他生命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男人丹·怀特,经历了从陌生、友好、分歧到反目的过程。
  当丹·怀特怀揣手枪,翻窗进入市政厅,朝市长与米尔克的办公室走去的时候,评委弗兰卡·波坦特情不自禁地把呼吸都放慢很多,她没有想到斯皮尔伯格会用长镜头来处理这一段剧情,而长镜头独有的那种纪实感和史诗感,完全支配了她的情绪,让她感觉自己好像正在旁观一段真实的历史。
  这绝对是斯皮尔伯格拍过的最长的长镜头!另一位来自美国的评委苏珊·柯达绝对肯定,而且也是最精彩的一个!既是制片人又是剪辑师的苏珊非常清楚拍摄这样一个镜头的难度,果然,斯皮尔伯格会选择这样一种题材、找寻这么一群演员,绝不是为了拍出一部平庸之作的!只凭借这个长镜头,无论斯皮尔伯格选择哪年角逐奥斯卡,无论是“大年”还是“小年”,都绝对锁死了一个最佳影片的提名。
  影片的最后,丹·怀特先后杀死了市长莫斯康尼和米尔克,随后前往教堂祈祷,然后带着律师向警方自首。
  米尔克的死讯传出后,无数人驾车前往市政厅,同性伴侣们无言的相拥着,看着米尔克的尸体被警察抬上车,一个人的头靠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沉默的气氛中开始有人哭泣。
  当天晚上,斯科特·史密斯与米尔克的团队一起领着好几万的旧金山民众,不同肤色的、不同性别的、不同年龄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手捧烛火,从各个街道汇聚起来,沿着市场大街朝市政厅走去,那里是米尔克梦想开始与结束的地方。
  伴随着米尔克去世前的录音遗言,镜头通过移动摇拍的方式,展示着这场盛大的烛光游行,目光所及全都是人,人们还举着米尔克竞选时的照片,举着他和市长的合照,烛火的轨迹遍布几条街区,游行队伍和街道一样宽,长到看不到尽头。
  “在圣安东尼奥有个年轻人,突然认识到他是同性恋,认识到如果被父母发现,会被同学嘲笑,被踢出家门,他的选择只有永不出柜,或者自杀。然后突然有一天,这个孩子打开报纸,上面说‘同性恋在旧金山参选成功’,这样他就多了两个选择,一个是搬去加利福尼亚,另一个是留在圣安东尼奥,站起来战斗。”
  “如果我被暗杀,我希望五人、十人、一百人、一千人能站起来。如果子弹要射入我的脑袋,那就也让它打开所有囚禁同性恋的密柜之门。”
  成千上万名哀悼者来到市政厅前的广场处,他们或把蜡烛放在林肯纪念雕像旁边,或用手心托举着烛火,默默开始了祈祷。这些都是截取的当年旧金山新闻里的真实画面。
  “我希望运动能继续,因为这无关个人得失,无关个人野心和权力的欲望,这是为了带来希望。如果没有希望,我们就会放弃。我知道人不能只靠希望而活,但没有希望,生命就没有意义。所以你、还有你和你们,我们要守护希望,要给他们希望。”
  画面在漫天的烛光中定格了一瞬,然后推向了卡斯特罗大街上的一家照相店,街上的装饰和人们的穿着传递着时间已经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信息,但是在那家照相店的橱窗里,仍然悬挂着米尔克制作的那张牌子:YES……WE ARE OPEN(没错,我们开门/出柜了。)
  舒缓的音乐响起,伴随着1977年至今的真实人物影像,银幕上划过一行行字幕,描述了哈维·米尔克去世后,丹·怀特案件的判决与结局,以及斯科特·史密斯、克里夫·琼斯等人是如何继承米尔克的遗志并为之奋斗的。
  电影结束了,但整个放映厅没有一个人起身离场,直到片尾最后一行字幕走完,开始出现演职员表,场内才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第一个站起来鼓掌,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最后变成了全场起立鼓掌,掌声持续了数分钟。
  这样的场面,在本届电影节上,还是首次出现。
  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记者们的问题几乎都是围绕着电影展开的,威廉与莱昂纳多以往都是媒体眼中的绝对巨星,记者会追着他们的个人生活问个不停,但今天他们遇到的问题全是角色相关的,作品的光环盖住了他们的巨星光环,没有比这更能证明电影成功的了。
  德国著名影评人威廉·费伯难耐激动的心情,在发布会进行期间,已经开始在笔记本上撰写起了影评:“伟大的电影节上诞生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
  “《米尔克》让柏林震惊,柏林为《米尔克》欢呼!”
  “《米尔克》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段基层选举运作的传奇,斯皮尔伯格半写实的影像风格与布兰德利完美的演技,使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重生。”
  “当世最好的导演加最好的演员,成就了一部完美的传记电影。”
  “《米尔克》本质上是一部政治电影。”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布兰德利塑造的米尔克极富人格魅力,成长为领袖理所应当。作为一部政治电影,竞选过程激情澎湃,演讲更是煽动人心,毫不怀疑如果布兰德利愿意从政,可以成为第二个加州州长,甚至美国总统。作为一部同性恋电影,观众也完全能够理解一个小二十岁的英俊男子为什么愿意跟米尔克私奔去旧金山。”
  “同性爱情并不是电影的主线,但米尔克与斯科特之间的爱情尤其动人,斯皮尔伯格娴熟克制的叙事方式,反而升华了这段同性之爱。”
  “《米尔克》不是一部燃情励志的人物传记片,却能点燃观众对社会偏见的愤怒。这种偏见一直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因此团体的反抗才更加震撼人心。”
  “从奥斯卡到柏林,威廉·布兰德利再一次展现了顶级演员的伟大创造力,他不仅演活了一个同性恋,更演活了一个政客,从初入政坛手足无措,到与市长做利益交换的老狐狸,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宛如真实,在同类型电影里也极其少见。”
  “电影结尾是典型的斯皮尔伯格式,悲剧中仍然有着荣耀、励志、乐观的基调。为米尔克致哀的几万民众,用哀伤的烛火汇聚成了一条光之河,静静照亮黑暗的长夜,仿佛希望随时间流淌,到现在,到未来。”
  “威廉·布兰德利用无懈可击的表演,完美刻画了一个英雄般的政治家,故去多年的米尔克借着这部电影再次向世人传递着自由、爱与希望。”
  以上评论只是《米尔克》在柏林电影节上映后,全世界知名媒体与影评人报道内容的一部分,首波影评的好评度与广受关注度,不仅在本届电影节上首屈一指,甚至遍数历届柏林电影节上的热门参展电影,比得上的也寥寥无几。
  就连柏林电影节场刊《SCREEN》,不仅让《米尔克》登上了第二日的封面,还打出了3.6的高分——虽然不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分,但在本届电影节,应该不会出现比《米尔克》更高的评分了,因为《SCREEN》采用的是当日首映电影的媒体综合评分制度,分为五个等级,满分4分,3分以上已经是高分电影,有时候一届电影节都无法出现3.5以上分数的高分电影。
  影评人威廉·费伯的那句“伟大的电影节上诞生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还算矜持了,还有略夸张些的媒体,用了四个伟大来形容《米尔克》:“伟大的电影节、伟大的影片、伟大的导演、伟大的演员。”
  在各路专业与非专业的媒体和影评人中,柏林电影节的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的评价似乎是最具预言性质的,他说:“《米尔克》会从柏林电影节开始,引爆全世界。”
  未来会不会引爆世界不知道,毕竟电影距离真正全球上映还需要一阵时间,但是在柏林,在德国,乃至欧洲,《米尔克》都是近期最著名的电影,没有之一。
  也幸好柏林电影节主席这个职位只是电影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并不负责奖项的评审工作——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每年一换的,今年的主席是罗兰·艾默里奇——不然肯定会有人议论说奖项已经内定了。
  不过,在很多关于奖项归属的预测中,的确有很多媒体和影评人看好《米尔克》,一方面是今年电影节的优秀作品不多,中国电影《孔雀》、美国电影《吮拇指的人》、德国电影《索菲·斯库勒》和南非歌舞片《卡雅利沙的卡门》是较为出色的几部,但跟《米尔克》的征服级表现还是不能相比。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柏林电影节历来偏爱政治题材,这众所周知,而《米尔克》恰巧就是。
  欧洲三大电影节,最初其实都是政治的产物,创办最早的威尼斯电影节,是墨索里尼用来宣传法西斯的工具,其后的戛纳电影节是英法等协约国为了与威尼斯对抗而创立的,柏林电影节更是冷战的产物,创立的目的是为了向东德与苏联展现什么是“自由的世界”,前几届电影节举办的时候,还会特意将电影海报朝东面摆放宣传。
  在威尼斯与戛纳先后走向艺术与商业后,柏林电影节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性”,这指的并不是电影节被政治操纵或干预,而是柏林最关注能够折射当下政治状况的电影,无论这电影的立场是偏东方的还是偏西方的,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
  举个例子,1970年一部根据越战纪录片改编的电影《O.K.》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这部电影影射了越战期间美国士兵轮奸越南少女的真实事件。时任评委会主席的是美国导演乔治·斯蒂文斯,斯蒂文斯要求《O.K.》退出竞赛单元,其他评委不同意,两派人马争吵起来,连西德总理都无法调解,最后评委全体辞职,那一届柏林电影节没能颁出任何奖项。
  柏林电影节的论坛单元就是在《O.K.》电影事件后一年诞生的,专门用来展映前卫和新潮的各国电影,包括苏联和朝鲜电影,比如后来当选了世界十大禁片之一的《感官世界》就在这个单元展映过。
  冷战、越战、海湾战争、女性、儿童、LGBT、全球化、反恐……柏林电影节的政治焦点总是跟随着时局变动,并且柏林也有意识的与西方主流的美国文化拉开距离,比如说八十年代发现艾滋病后,美国的平权运动得到遏制,反同声音又占据上风,然后在一九八七年,柏林电影节设立了泰迪熊奖,专门颁发给LGBT题材电影。换个说法就是,“华盛顿反对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
  因此,《米尔克》的确非常符合柏林的口味,而《米尔克》越是在美国受到针对,柏林越是会欢迎他们。
  二月下旬,全世界最冷的电影节——零下二摄氏度,加上凛冽刺骨的寒风,名副其实的最冷——柏林电影节闭幕式如期举行,早在距离颁奖典礼开始还有几个小时的时候,红毯两边已经挤满了瑟瑟发抖的记者团。
  不过,到达现场后,记者们并没有急着去抢占机位,而是聚在一起,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口音英语口音德语进行交流,四处打听着有哪些剧组会参加今晚的颁奖典礼,哪些剧组已经坐上了返程的飞机,他们都在担心今晚没有足够分量的明星出席,明天的报道没有卖点。
  不止柏林电影节,欧洲三大电影节的闭幕式暨颁奖典礼,规模及星光都是无法跟首映礼相比的,这是因为到闭幕式的时候,那些只是参加展映单元而不参加竞赛的剧组已经回去了,各国片商也都满载而归了,还有一些已经知道获奖无望的剧组也都早早离开了。
  是的,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都有的,但不会公开的一个操作是,闭幕式当天的早些时候,组委会会通知一些剧组,请他们准备参加晚上的颁奖典礼,不要提前离开柏林。
  能接到通知的剧组都是受到过部分评委肯定,极有可能拿奖的,为了避免奖项颁发了但无人领奖的尴尬场景。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