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三国]焚香祭酒(三国同人)——积羽成扇

时间:2020-04-28 10:25:40  作者:积羽成扇
  虽然因为工具和调料的原因,味道和现代的各色美食相差很多,但仍然十分好吃。
  崔颂感觉在崔府的几天简直是他穿越以来最轻松舒适的时候, 崔父虽要求他在家看书, 但却没有考察功课的要求,平日里经常出门,除了不让崔颂离开庐江, 几乎不干预他的任何行动。
  就这样闲适地过了小半个月, 有一日, 崔颂正在花园的葡萄藤架子下看书, 忽然听门房来报,说有人拜谒。
  崔颂在此地人生地不熟,想着来人定是来找崔父的,正想让门房回禀,说崔父不在,就见到门房恭敬端着的名刺上印着一个熟悉的字迹。
  崔颂从软塌上一跃而起,顾不上去管在后头呼唤他的门房,飞快地往门口冲去。
  他利落地拔去门栓,拉开大门,一眼就见到门楣下那道熟悉的身影。
  “奉孝!”
  一身石青色长袍的郭嘉见到他,微有紧缩的眉宇霎时舒展开,唇边亦绽开一道真切的微笑。
  “子琮,数月未见,可还安好?”
  崔颂请郭嘉入门,带到自己的房间。
  等两相坐定,崔颂询问,这才知道原来因为大雪封路,驿信中断的缘故,崔颂早先寄去的几封信都没有及时送达。郭嘉见崔颂失了音信,心下担忧,便在积雪融化后只身赶往庐江。
  “公达与志才原也打算过来,只他们一个有事在身,一个身子孱弱,便由我来打先锋,过来捉你问个清楚。”
  郭嘉语调轻快,带着几分调侃,崔颂却早早发现郭嘉藏在长袖下的虎口带着几道新结的血疤——那是接连赶路,被马缰勒出来的——顿时心中又是过意不去,又是酸涩感动。
  这几道细碎的伤口早已愈合,过不了几日便会彻底消失。崔颂见郭嘉一直将手藏在袖中,似不欲被他察觉,只得装作不知,默默记下郭嘉的情谊。
  两人一见面就无话不谈,甚至忘记了时间。
  直到仆从过来汇报,说崔父回府,邀请郭嘉过去,二人这才惊觉时间已过去了好几个时辰,眼看天色将黑,府上已备好夜餐,只等开饭。
  因为崔父对饮食的注重,崔府的伙食极佳,且一日至少三次正餐,两次加餐。自洛阳出逃开始就十分不讲究的饮食一下子上升了好几个层次,不到两个月的功夫,崔颂就感觉自己腰上多了层肉,脸上红润了不少。
  这也是郭嘉为什么一见面就眉宇舒展的原因。
  崔颂看上去状态实在是太好了,不仅是面色,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元气十足,可见这段时间过得十分畅快。
  更重要的是,比起在长安时,因为见多了残酷场面而生出的,不经意间溢出的压抑气息,如今的崔颂,身上的气息明亮通彻,与他二人初见时别无二致。
  只一照面,郭嘉便知这一切都是崔父的功劳,欣然之余,心中对崔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崔父见到郭嘉,算不上亲切,也算不上冷淡。比起对待崔颂时的“凶恶”,他对郭嘉的态度算是友好的了。
  自然而然地,崔父请郭嘉留下吃饭,并提供了住宿。用餐期间崔父顺嘴提了句天下大势,郭嘉亦随口说了几句,立时引来崔父的兴趣。崔父便与郭嘉开始了政治探讨,越是交流,越是满意,最后放下酒杯,深沉地捋胡子:
  “后生可畏,确实后生可畏。”
  崔父赞过郭嘉,请他在府里多住几日。郭嘉没有不答应的礼,进退举止,无一处不妥。
  崔父满意更甚,吃得肚子浑圆后,跑去后院消食去了。
  郭嘉与崔颂梳洗了一番,回了房——给郭嘉准备的房间就在崔颂的隔壁院子。两人久未见面,下午还未聊得尽性,便又共坐一榻畅谈。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再一次聊了许久,直到仆从不得已过来提醒,他们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时间已经不早,应当歇息了。
  作为一个因为历史记载而时刻担忧挚友身体,哪怕他如今十分健康也难以放松的好哥们,崔颂怎么可能允许挚友做熬夜这种不健康的事,马上停止话题,要郭嘉回去休息。
  郭嘉应下,起身,怀里掉下一卷翻看了一半的孤本。
  崔颂怀疑地看向郭嘉。
  郭嘉面不改色地捡起孤本,缓声道:“途中无聊,偶尔翻看,解解闷。”
  崔颂觉得更可疑了:“这本书你看完了吗?”
  “尚且剩下十余页……”
  崔颂一把抢过孤本,塞在自己枕头下。
  “既如此,我便帮奉孝保管一晚,等你明日再过来取。”
  郭嘉笑着同意了。
  然而,见郭嘉往外走的崔颂怎么也无法放心。他觉得郭嘉大概率的不止带了这一本书,便拉住他。
  “天色已晚,以你我二人的关系,何必如此折腾,还是在我这歇息吧。”
  郭嘉立即表示,我行,我都可以,听子琮的。
  于是崔颂就从“和老爹一起享用美食”-“悠闲看书”的米虫,进化成了“和老爹、挚友一起享用美食”-“跟挚友一块读书”的……现充。
  崔颂抱着自己已经读过好几遍的经史子集,明面上是在听郭嘉分享阅读心得,实际在接受郭老师手把手的教导,痛并快乐地吸收着知识。
  崔颂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三个月后的某一天,郭嘉突然向他辞别。
 
 
第111章 华佗
  询问缘由,郭嘉只道自己认下的儿子虽然托付给了族中长辈, 但他亦做不了甩手掌柜。如今据他离开族地已有半年之久, 是时候该回去看看了。
  崔颂便萌发了与郭嘉一同离开的想法。他之前答应崔父暂时留在庐江, 一方面是想借机搜寻郡内名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不辜负崔父的关心。但要真的在这里留个三年五载,也是不大可能的事。
  郭嘉看穿他的心思,附在颈侧耳语。崔颂感觉自己的脖子被郭嘉的一缕头发戳得有些发痒,连带着声带振动喷洒在耳廓里的热气也产生同样的感觉。
  崔颂听了郭嘉的话, 略一迟疑, 终是遵从了他的提议, 放弃了与他一同离开的念头。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郭嘉离开庐江后,崔颂出门的时间越发减少,每日坐在房中阅读书籍。
  因为甘姬的事,他对乔姬与徐濯二人多了几分审视。他给二人安排了一些不重不轻的工作,观察之余,对二人的心性有了新的计量,
  寒来暑往, 不知岁月,派去寻访名医的人手终于带回有用的音信——他们寻到一个华姓神医, 正在舒县游诊。
  崔颂大喜, 亲自去寻神医的踪迹。花了月余时间, 总算找着了人。
  包着青头巾的华姓神医一见到他, 就放下手中的药锄, 仔细打量他的脸色,捋了捋少许发白的胡髯:“这位小友,可否让我替你把脉?”
  崔颂惊喜的心情稍稍冷却,虽有不解,但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神医的要求。
  华佗为崔颂把过脉,又问了他几个诸如“是否略有胸滞”,“偶有疲惫目眩”等问题,之后不再说话,敛眉沉思。
  崔颂见华佗这般模样,心里冒起了嘀咕。但他没有贸然插话,而是等华佗思索完毕,眉眼舒展开,这才开口询问:“敢问华神医,其中有何不妥?”
  华佗道:“我观小友的脉象与气色,似是存有暗疾。这暗疾本是极难治愈、蛰伏已久,一个不好便会要了性命的大患,可小友如今竟有转愈的迹象……敢问小友,如今服的是什么药,是哪位圣手所开?”
  崔颂吃了一惊,没想到身体素质极佳的“崔颂”竟然患有暗疾。
  所谓暗疾,就是不容易被检查出的病症,平日里毫无症状,却在暗中蛰伏,积年累月,直至引发严重的恶果。
  在现代,有很多猝死的患者,他们平日里看起来十分健康;还有一些肿瘤患者,他们在被诊断出病症前,很多人几乎察觉不到自身的异样。
  崔颂不知道另一个自己患的是哪种类型的暗疾,好在华佗最后还加了一句“如今已有转愈的迹象”,这说明,不管是哪一类病,他现在都已经好得七七八八了,无需太过担心。
  他想到乔姬在洛阳与长安时时常熬给他吃的“强身健体”的补药。关于偶有胸滞的症状,确实在服药后得到了改善。
  至于是哪位医生的配方……他还真不知道。
  崔颂只好说是他偶然遇见的游医,未告知姓名,只给他留下一剂药方后便离开了。
  华佗眼中呈现出几分遗憾来,没有再做追问。这个时候,崔颂终于道出他的来意……
 
 
第112章 鄄城
  他将戏志才的病症说给华佗听。华佗一听他的描述, 就知道这是一个很罕见也很难治的脏器之病。
  “正巧, 我在庐江行医数月, 正准备离开往北地去。你这位朋友病情不可再拖, 我先随你一道去看看。”
  崔颂千言万谢,欲请华佗入府招待,被婉拒;遂恳请华佗稍待两天,自己顷刻回家与崔父说了此事。
  意外的, 崔父这回没有阻拦他, 但要求他带一支20人的部曲出门。
  甘姬的事, 崔颂已告诉崔父知晓。崔父第一次在他面前展现出雷霆手段,同时不忘教育了他一通。
  来庐江这么久,崔颂还未见过崔母。他提过一两次,被崔父拒了,附赠一个“你可真是勇气可嘉”的眼神。根据他暗中收集的消息, 崔母与崔父离居多年, 对他这个“儿子”感情寥寥,哪怕同在一个郡内, 也甚少有见面的时候。
  如今崔颂要离开,下次回来还不知道要等什么时候。他只略迟疑了几息, 便决定临走前与崔母道个别。
  崔母住在临县的周府,崔颂派人递上拜帖, 当天下午便去了周府。
  见到崔母, 崔颂有一瞬的恍惚。
  崔父与他生父并不相似, 可崔母, 竟与他生母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
  若非他的母亲从未有过如此寡淡的神情,他险些将眼前这位美妇错认。
  崔母听他说完来意,冷淡地应了一声,让侍女从后堂取出一个包裹,便起身抚平裙上的褶皱……送客。
  崔颂不解地离开周府,回家拆了包裹,发现里面是两套崭新的单衣,一小袋金子,还有一封帛书。
  展开帛书,上面只有短短的七个字:
  “往之。予之。勿告之。”
  三个之,是三个意思完全不同的代词。
  崔颂来回念了两遍,才弄懂这句话的意思——
  去那个地方。东西给你。不要告诉你爹。
  不由的,他长叹了口气。
  在古代做阅读理解太难了。在古代做夹心子女太难了。
  在弄清楚崔母与崔父的相处模式之前,崔颂选择静观其变,依照帛书上的要求,没把这事告诉崔父。
  他知道这事其实瞒不过崔父,但他乐得装聋作哑,毫无心理负担地睡了一个长觉,养足精神,与华佗共同上路。
  回到荆州,却是扑了个空。
  荀攸与戏志才已然离开。
  告诉他这件事的是貂蝉。荀攸与戏志才离开的时间正好是三日前。
  崔颂不由觉得遗憾失落,同时升起一分疑惑:以荀攸与戏志才的行事,若要离开荆州,理应会和写一封信和他说明才对。
  貂蝉见他神色微疑,惊讶道:“还以为公子是收到急信这才匆匆赶回……公子此番模样,怎似不知?”
  两相核对,原来荀攸与戏志才预备去鄄城,早早就写信给崔颂说明情况,却没想到中途出了岔子,走丢了信,没有送到崔颂手里。
  因为情况紧急,二人等不得回信,便整顿一番,一同离开荆州。
  “志才重疾未愈,去鄄城做什么?”
  “荀门郎接到族叔急信,欲往北地。先生坚持要与荀门郎一同前去,我等劝说不得。”
  荀攸的族叔?莫非,是荀彧?
  站在一旁的华佗见崔颂的情绪起伏不定,朗声笑道:“无妨,我本就要往北走,你我马上动身,去往鄄城便是。”
  崔颂郑重道谢。貂蝉得知华佗是崔颂请来为戏志才医治的名医,声名在外,忙款款下拜,朝华佗行了一个大礼。
  崔颂与华佗坐着马车北上,途中,崔颂想到另一个自己留下的札记,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药理学,他读得晦涩难懂,便向华佗请教。华佗没有藏私的心思,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经过一路的交谈,崔颂对华佗极力专研医术的精神深有感触,华佗亦感慨于崔颂的博闻强识,二人之间亲近了些许。
  待抵达鄄城,崔颂总算明白荀攸与戏志才来这是为了什么——
  此刻掌控鄄城这个地方的人,名字叫做曹操。
  荀攸与戏志才二人,是为择明主而来。
  崔颂隐约记得荀攸在曹操迎汉献帝到许县后才加入曹魏阵营,如今提前许久,便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了。
  根据得到的情报,曹操于几个月前被陈宫、张邈等人背叛,失去兖州这个大本营,被迫撤兵徐州。
  如今曹操仅剩鄄城与范、阿两个弹丸小县,粮草尽绝,眼看便要走向绝路;鄄城中人人自危,行者匆匆,但凡路边见到的人,面上都凝着一分郁色。
  考虑到华佗与曹操在野史逸闻中的恩恩怨怨,崔颂没有着急寻找志才,而是与华佗一同在一家客舍住下。
  整顿了两日,他打听到司马府,往那递了一封信。
  司马,正是荀彧如今在曹操手下说谋的职位。
  没几日,荀彧匆匆而至。
 
 
第113章 崔颂定计(上)
  见到荀彧, 崔颂露出一分喜色。
  两相见礼,各自寒暄,崔颂最终知道曹操如今的窘迫见荀彧眉间隐有倦意,关切道:“文若可是未休息好?”
  荀彧坦言:“主公遇急,故不得安。”
  崔颂知道曹操如今的窘迫, 不好多言, 问:“怎不见公达与志才?”
  “前几日公达来信, 说是路上耽搁了,大约还要七八日方能入城。”
  闻言, 崔颂陡然一惊:“莫非志才旧疾复发?”
  荀彧见他心急, 忙缓声宽解道:“并非如此,子琮且看。”
  遂从怀中取出尺书,交予崔颂一观。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