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官吏拒绝道:“送粮的早就走了,要问,韩大人就亲自去户部衙门问去,没有上头的明确指示,下官一粒米粮都不敢动。”
“上头现在忙着平乱,本就没空搭理安抚事务,您非但不为内阁分忧,反而不肯执行原本商定的差事,这是何道理?”
那官吏闻言也有些犹豫,便陪笑道:“韩大人稍安勿躁,还是耐心等待朝廷的指示。”
“快饿死的流民们还能等吗?您若是怕担责,在下就自己动手了!”韩皎说着便卷起袖子,拔腿跑去山谷外,扛起一袋米粮走回山谷,去西北角一处施粥点放下粮食,又跑出山谷,去扛第二袋大米。
从第三趟开始,难民营地里,有脏兮兮的孩子跟在韩皎身后,一起跑到山谷口。
孩子们被士兵拦下,就睁大眼睛巴巴看着,等待韩皎一趟趟把装着大米的大包扛进来。
从受灾县徒步来到皇城,这些孩子没少挨打,不敢闹出太大动静,脏兮兮的小脸上都挂着近似牛马般温顺的沉默,始终以不招人烦的距离,跟着韩皎来回跑。
韩皎扛着的包裹里透出粮食的香味,孩子们就是为了闻一闻那味道,才这么执着地跟着跑。
来回跑了七趟,韩皎弯身丢下一袋大米,累得直不起腰来,坐到大米旁,闭着眼大口喘息。
再睁开眼时,仿佛变戏法似的,眼前那群隔老远围着他的孩子,一下子多了一倍。
孩子们脏兮兮的小脸上看不出肤色,只有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闪亮亮,安静地看着韩皎。
韩皎对着那群孩子抿嘴笑,右手拍了拍身旁的米袋,问他们:“想不想喝粥?”
出乎意料的,没有孩子回答,依旧沉默地看着韩皎。
韩皎猜想这些孩子反常的沉默,可能是因为不抱希望,便又拍了拍粮食,温声告诉这群孩子:“只要你们乖乖听哥哥的话,一会儿大锅架起来,半个时辰就可以排队领粥喝。”
七八岁、乃至十岁出头的孩子们,依旧无声看着他,有年纪小的才三五岁,被韩皎的话给打动了,可是,每次对食物的期待,换来的都是痛苦和绝望,被打动的年幼孩子非但不开心,反而捂着脸呜呜哭起来。
大些的孩子也开始无声地擦泪。
“别哭,哥哥说话算话。”韩皎吃力地站起身,迈步走近孩子们。
大些的孩子如同惊弓之鸟般一哄而散,只有哭得忘我的几个小孩没有动。
韩皎弯身把一个哭得最厉害的小家伙抱了起来,捏住自己衣袖替他擦眼泪,温柔地对他保证:“不要再哭了,听大哥哥的话,哥哥一会儿让你第一个领粥吃,好不好?”
散开的大孩子们被少年温柔的举止震惊了。
似乎在地狱待得太久,陡然透进的温柔阳光,让他们感到陌生,却忍不住想要靠近。
孩子们怯生生地朝韩皎走近了。
有胆大的少年带着乡音开口问:“老爷!您要俺们干啥活!俺们啥都会!”
韩皎被这带着乡音的嗓音逗笑了,转头看向那说话的孩子,反问道:“我看起来像老爷吗?我才十八岁!”
韩皎怀里的孩子闻言停下哭泣,好奇地看了看韩皎,嗓音稚嫩地小声回答:“老爷穿官服,穿官服的都是青天大老爷……”
韩皎脸上的笑意一僵,神色复杂地看着怀里年幼的孩子。
这些被当地知县吞了赈灾款的流民孩子,竟然还管当官的叫“青天大老爷”,也不知还有多少官老爷,当得起青天二字。
韩皎收敛思绪,神色郑重地告诉这群孩子:“没错,老爷穿官服,今天,本官就要当你们的青天大老爷,为你们做主。只要你们肯听本官的差遣,今日有粥吃,日日有粥吃,往后还有地种,有房子住,就跟回家乡一样,你们愿不愿意相信我这个青天大老爷?”
一阵安静。
孩子们茫然的目光里,有希望在死灰复燃。
陡然间,山谷里爆发出一声齐齐的回应:“相信青天大老爷!”
于是,韩皎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先让孩子们去流民营地奔跑传话:
“朝廷派来抚民的青天大老爷来了!一会儿粥棚搭好了,乡亲们排队领粥,不得争抢!患病的流民和年纪大的老人优先排队!朝廷开仓赈灾,万兆子民共享灾粮都管够!不得争抢,凡有争抢者,一经抓获,三日不得领粥!”
“凡有争抢者,一经抓获,三日不得领粥!”
第一波“公告”通过孩子们传遍了营地,韩皎看见面色麻木的老人妇女们纷纷走出帐篷,朝他的方向望过来。
韩皎继续下一步计划,让回来复命地孩子们,继续去营地里喊话,选五十个力气够的村民来帮忙搭建粥棚。
不久后,营地里选出了五十个流民来了,全都是三四十岁的妇女。
青壮年地男人们已经全都逃去了山上,剩下的壮年女人,比老人们有力气。
韩皎让十几个流民,把营地北边堆积的物资,抬到各个施粥点,开始搭棚架锅,剩下的人,去东边的小溪打水。
因为流民不能走出山谷大营,扛粮食的活还是韩皎一个人在干。
平时不健身,到了这种关头真要命,扛到第十二袋大米,韩皎实在是要升天了。
放下大米,韩皎侧头看向周围的粮仓守卫:“你们想立功吗?”
守卫们没理他。
韩皎自顾自说道:“把山谷里的灾民们安抚好了,让他们告诉山上的叛民,朝廷没有抛弃他们,山上地叛民们自然会下山投降。所以,你们只要协助本官安抚这里的灾民,平乱的功劳,你们都有份。”
守卫们依旧没理他。
守卫都知道,韩皎既然自己搬粮食,一定是没得到都察院官员的允许,只不过因为韩皎也是负责赈灾的官员,才没有守卫阻拦,这属于官员们内部分歧,守卫们不敢插手。
韩皎无可奈何,只能咬牙扛起第十三袋大米,可还没站直身体,就倒在了地上。
实在是搬不动了。
韩皎靠着大米,盘腿而坐,再次开启嘴炮技能,仰头看着一群无动于衷的守卫,问道:“你们都是外地来京当差的吧?父母妻儿一起来了吗?”
守卫们疑惑地面面相觑,有人小声回答:“都在老家呢。”
韩皎点点头:“你们都是哪个州哪个县的百姓?去年多地发大水,你们乡里的田地没遭殃吧?”
有人回答说:“没有。”
韩皎叹道:“那就好,田被淹的村子可惨了,就像这大营里的老人孩子和妇人,都没什么念想了,只盼着在外的汉子能活下去,你们的父母妻儿,也该是这般盼着你们好好活下去。”
守卫们沉默了。
忽然,有一个守卫默默出列,弯身扛起韩皎身旁的大米,对着韩皎小声开口:“大人,俺替您扛几袋大米去大营门口,劳您自个儿扛进去,让流民接一下就成,别让程大人知道,不用记俺的功劳。”
韩皎总算找到了帮手,虽然吵架吵不过徐阁老,动员能力还是很稳的。
等到大米都下了锅,那负责抚民的都察院官员也无可奈何,只能调遣官兵,一同参与管理。
韩皎正忙着监督流民排队秩序,有士兵忽然跑进来禀报:燕王与翎王殿下请韩皎去山下军营议事。
作者有话要说:正确的升官秘诀:得民心
第61章
“现在?”韩皎抚民工作还没完成,担心自己走了,负责抚民的官员会中断施粥,岂不是让流民又空欢喜一场?
侍从朗声回答:“就是现在,二位皇子殿下正在营地等候,韩大人这边请——”
“山上的流民还没吃完粮食,暂时不会再起祸乱。”韩皎思虑再三,回话道:“请您替我回禀二位殿下:只要稳住官员,不要让官兵主动上山出击即可,我抚民公务尚未完成,需一个时辰后再去拜见殿下。”
没想到这翰林院编修胆敢拒绝皇子的召见,侍从正色道:“殿下召见大人前往军营议事,这是军令,推脱不得,请韩大人立即随属下动身。”
韩皎想了想,只好请他稍候片刻,疾步走去找那抚民官员,神色严厉道:“程大人,燕王与翎王殿下召见我去军营议事,接下来的施粥任务,只能交由您来完成,请您指挥守兵搬运粮食,熬粥之事可以交给流民自己做,至少得完成第一轮施粥,在下忙完就来接手。”
那官员为难道:“韩大人,下官已经说了,那些粮食轻易动不得,您年纪小,这里头的事恐怕不明白,实话告诉您,若是叛民家属还能吃到赈灾粮,往后出了事,流民还不都以为造反就能逼朝廷给吃的?开了这个头就坏事儿了!所以咱得等内阁的安排,先得有个合适的抚民理由,才能发放粮食!”
韩皎道:“这次流民失控的原因,乃是抚民官员的疏导方式不到位,导致流民与朝廷之间缺乏沟通与信任,才引发了祸乱。往后若想避免流民闹事,应该严格制定抚民步骤,避免官员懒政,而不是用不放粮和剿杀的方式警告天下,这么做,只会导致未来的流民放弃来皇城求助,直接去周遭州县落草为寇,甚至鼓动更多良民入伙。到时候,朝廷剿匪需要花费的军费和人力,比应付这区区九万流民可要多出数十倍了。”
那官员被说得哑口无言,想了想,仍旧推卸责任:“韩大人是翰林院学富五车的才子,自然高瞻远瞩、胸怀天下,而下官只是个小小的七品都事,只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至于长远的安排……”
“我已经没功夫继续劝下去了!”韩皎怒不可遏地打断他的话,软的不行来硬的,直接放狠话威胁:“我知道,您百般推脱抚民差事,不过是没把我这翰林院编修放在眼里,但您有没有想过,两天之前,我还是翰林院里一个无品级的庶吉士,入朝不到半年,为何会被破格提拔为编修?您真当我好欺负么?如今那头军营里,两位皇子召见我前去议事,您就不怕我把你这敷衍塞责的作为,捅到皇子跟前!”
那官员脸色一白,惊到:“韩大人,您可是正人君子,下官也是奉命办差,您总不会想去皇子面前告黑状吧!”
“在下正有此意。”韩皎厉声道:“如果只有做小人,才能将尸位素餐的官员驱逐出朝廷,那我宁可为天下百姓当这样的小人。”
“你……你欺人太甚!”那官员终于不淡定了。
韩皎道:“程大人,我只需要您吩咐守兵把粮食运进来,您大可说这一切都是我的吩咐,不论谁怪罪下来,我韩皎发誓会一人顶着,绝不牵累大人。但若是我离开之后,施粥中断,再次引发民变,恐怕在下想替您担责,也担不着了。”
那官员睁大双眼,愣愣地看着韩皎,半晌,颤声说:“那我们可说好了,一切都是您的指示,与卑职无关,请您立个字据!”
韩皎深吸一口气,朗声回答:“取笔墨纸砚来。”
*
山下军营。
营帐中,引发民变的御史跪伏在地,燕王余怒未消,来回踱步,气得说不出话来。
一旁负责抚民的总督也满头是汗,好不容易等到燕王停下脚步,才小声提议:“殿下,当务之急,是尽快平乱,朝廷为了这个县的百姓,拨放了不止一次赈灾粮,这些刁民非但没有心存感激,反而聚众反叛,若是事情传到御前,恐令陛下寒心呐!”
“你推的倒干净!”燕王劈头盖脸指着那总督怒道:“他们若是真拿到了赈灾粮,还用得着来京城求救?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京城,一路上也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亲人,最终却等来官兵的武力驱赶,换了你,你会心存感激吗!”
那总督察慌忙低下头。
跪在地上的御史颤抖道:“流民叛乱已成事实,卑职愿亲领禁军攻上山岭,镇压乱民!为主分忧!”
“你还想亲自领兵杀掉那些流民?”燕王怒道:“本王不想再看到任何一个流民的尸首,既然是你惹出的祸端,理当由你解决,领兵的事就用不着你负责了,你给本王只身一人去山上,向那群流民请罪,让他们知道,滥杀流民不是朝廷的指示,罪过由你一人担当!”
“殿下!”御史吓得面无人色求饶道:“卑职若是一人上山,必然会被当成探子,来不及说话就会被叛民残杀!”
“那就对了!”燕王冷冷道:“你对流民没一分耐心,他们对你自然也不留机会,这很公平。”
“殿下!殿下!”那御史对着燕王咚咚磕头求饶。
“六弟,别跟这畜牲浪费时间了。”坐在军帐中央长桌旁的三皇子焦急道:“赶紧先请两位将军进来,商议战术,尽可能减少流民伤亡。”
燕王听三哥的劝,扬手让两个废物官员先出去,气哼哼走到桌案前坐下,一抬头,对面三哥目光焦虑地看着他,九弟始终低着头。
燕王叹息一声,侧头吩咐侍从,请两位将军进来。
正在帐外等候的两个老将军昂首挺胸走进来,对着三位皇子抱拳行礼,体格健壮不输当年。
这两位将军都曾参与抗倭,如今年纪大了回京养老,虽然多年没有领兵,作战经验却极为丰富,对付几万流民绰绰有余。
二人方才在军帐外等候时,已经小声商讨过对敌之策,此刻只等燕王出口相询。
燕王刚欲请二人入座,又有人掀帘子走进军帐来。
是韩皎赶到了。
“殿下。”多日不见燕王,韩皎神色凝重,抱拳行礼。
二人目光相撞的一瞬间,燕王心下一酸,读出了韩皎眼里的哀痛。
“先生快请做,有二位将军坐镇,不会再有事的。”燕王抬手示意韩皎坐到自己身边。
两位老将军也一起落坐,得到燕王的垂询,便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略,等待燕王抉择。
韩皎听完后差点跳起来,这两位将军的计划,跟放火烧山比起来,就只剩环保一个优势了,他们就是要杀光三万流民!
燕王听完也直皱眉,委婉提醒道:“这三万流民并非叛民,昨日因为官员行事不当发生了冲突,他们抢走了赈灾粮,但罪不至死,最好能够活捉安抚。”
两个老将军闻言对视一眼,神色都有不满。
47/109 首页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