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苏幕遮(古代架空)——翠色和烟老

时间:2020-06-10 09:48:52  作者:翠色和烟老
 
 
第37章 
  林云涣自是不会相信那参谋所说。可他了解温恭的为人,不代表朝中所有人都了解温恭的为人,愿意相信他。因此,在那参谋的一番话下,不少人心中都对温恭回朝的这件事有了些猜疑。
  温恭不解参谋为何要如此陷害自己,但如今也顾不上这些。那参谋所述,乍一听倒真是那么回事,但细细思来确疑点重重。于是温恭对着那参谋道:“若如你所说,我已被策反,做了叛国之事,那我出逃时为何还要带着你?而不是杀了你?”
  参谋一愣,随即吞吞吐吐道:“我也是谢王朝的人,你总该有所顾忌。”
  温恭又道:“我有什么顾及的?你我当时皆在西契,就算我将你杀了,回到朝中谁又能知晓?”
  参谋显得有些慌张:“军中谁人不知,你温恭将军心思最为深重。留着我既然是有用,至于什么用,我又如何得知。”这明显是铁了心地要栽赃了。
  参谋不能自圆其说,朝臣都看了出来,林云涣见此长舒了一口气。年轻的皇帝一直被长养深宫中,哪见过这种事?一时也难以决断。
  他目光依赖地瞥了一眼朝堂下的某个人,犹豫半天才道:“此事疑点众多,朕得好好想想,先退朝吧。”
  林云涣离开前,看见周昭复意味深长地看了眼他和温恭,随后便转身去了皇帝的内殿,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回去的路上温恭宽慰他:“没事的,这些事我也没做过,陛下会明察的。”
  林云涣却并不能安心:“翰宁,你想过没有,那个时候参谋真的是为了护你才被抓回去的吗?万一他根本就不想离开呢?”
  温恭沉默了,没有答林云涣的话。
  最让林云涣害怕的事情发生了。第二日本来还在犹豫的皇帝下旨,温恭叛国一事虽无证据,但想来也并非是空穴来风。朝中不能留下这样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念其曾有功,特免去死罪,流放南疆。
  温恭换上了囚服,戴上了枷锁,一身荣光被这一道圣旨揉碎,然后狠狠地踩在了泥里。
  林云涣像多年前的周昭复一样,跪在了宫殿外,恳请皇帝明察。他没有像之前一样崩溃之后再冷静下来,这一次,他从始至终都是冷静的。令人心悸的冷静。
  他跪了两日,并没有等来皇帝一道重查此事的圣旨,却等来了周昭复。
  周昭复身着宰相的朝服,居高临下地俯视跪在地上的林云涣道:“你就不好奇?为什么陛下会如此轻率地就下了旨意,连查一查都不肯。”
  林云涣不看他,只道:“是你做的吧。”
  周昭复大笑:“不错,你还算聪明。”
  林云涣平静道:“你若恨我,冲着我来岂不更好,何必殃及他人。”
  周昭复依旧是笑盈盈的:“冲你来?这样你未免也太轻松了。我早知道你喜欢他,哪有比看着心爱的人在自己面前被诬蔑、被流放还让人痛苦的事情呢?”
  林云涣道:“你喜欢少萧吧。”
  周昭复不遮掩道:“对,我是喜欢他。可是那个傻子,居然喜欢你?我与他自小一起长大,是最了解他的人,如果不是你,我们本该在一起的,他也不会死。”
  林云涣觉出点不对劲:“你什么意思?什么叫他不会死?”
  周昭复道:“还记得花灯节那天晚上吗?我后来回去寻你了,本想和你道个谢,但是却听见了那个傻子和你说的话。所以第二天我就送了你那块玉佩,送你上路。”
  林云涣不解:“一块玉佩而已。”
  周昭复俯身,他耳边轻声说道:“当年谢文熙谋反,皇帝谢齐思自杀。战乱中,谢齐思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子不知所踪,谢氏王朝的皇子都有一块能验明其身份的玉佩,我给你的,就是谢齐思独子的那块玉佩。”
  林云涣睁大眼睛:“你,你是……”
  周昭复又说:“你当年一定很奇怪吧,为何素来宽厚的皇帝会草率地给李继远判了死刑。我也很奇怪,直到后来我去牢房中探视李继远,看到了他身上的玉佩。”
  他又想起了李继远,声音中点了哽咽:“那个傻子什么也不知道,还在对我笑。”
 
 
第38章 
  周昭复很快调整好了情绪,直起身子道:“伤害过他的人,我一个都不会放过。那个牛远道,你不会当真以为,他是因病而亡的吧。”
  林云涣并没有听周昭复说什么了,他忽然想起李继远之前说的,那块玉佩合他的眼缘,又想起那日李继远在牢中说的那句:“其实,我还挺开心的。”
  他对周昭复说:“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是少萧知道整件事的。”
  周昭复一愣,下意识道:“不可能,他怎么可能知道。”
  “少萧最开始向我讨要那块玉的时候,说过这玉合他的眼缘。你们自小一起长大,或许他曾见过这块玉。行刑前一日,我去见他,无论怎么问他皇帝为何要处死他,他都不肯说,只道他很开心。当时我不明白,都要死了,还开心什么?现在想来,像他那么聪明人,也许早就想明白了整件事吧。”
  林云涣苦涩地笑道:“他开心,是因为他觉得他为你,为我,挡过一道劫难。”
  周昭复再没了之前的冷静,他风度全失地吼道:“不可能!绝不可能!这不过是你的猜测而已,你以为这样说,我就会心软吗?”
  林云涣闭上眼,不再与他争执:“信不信由你,我言尽于此。”
  周昭复离开了,离开之前,给林云涣留下了一句话:“温恭会死在去南疆的路上,你救不了他。”
  不久后,温恭就被押送着离开了京都,去往南疆。他离京后没几天,便有消息传来,温恭等人在去往南疆的途中,路遇了一伙山贼。一行数人,尽被山贼屠戮,无一生还。
  和当年一样,周昭复没有骗林云涣。不管是当年的李继远还是如今的温恭,他们最终都走向死亡,而林云涣只能看着,救不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林云涣并没有随温恭而去,甚至他自己都惊讶于自己的平静。
  他上奏了新帝,不再主持即将要完成的变革。他实在太累了,支撑着他走下去的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去,他于是也无法再独自坚持下去了。
  有一次午夜梦回,他梦见了自己在平城的日子。那一天,平城的春光正好,还是个少年的他,与平城其他的少年郎一起,策马扬鞭,大笑着行过柳堤、踏过乱花。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少年人肆意且张狂的笑……少年不识愁滋味。
  他不再主持变革,但也没有离开朝堂。他以谢氏王朝自建朝以来史书杂乱为由,向皇帝谋了一个史官的职位,上任后不久便开始整理并编撰一本谢氏王朝系统的史书。
  这件事本不该由他来做,皇帝最初是不同意的。最后帮了他的还是周昭复,他此时已经权势滔天,皇帝又过度依赖他,自然他说什么,便是什么。
  林云涣为何要编史,他与周昭复都很清楚。这也是周昭复为他说话的原因。
  他们的所爱之人,都在朝堂的纷争中被冠以污名。他们不愿让所爱之人,带着莫须有的污名被后世之人谩骂。他们原是最干净的人,也该干干净净地被记载于史册之中。
  我将你记载于史书之中。千载之后,如今的一切或许都已被一抔黄土掩埋,我也变成了一具白骨,长眠地下。
  而你,会以这种方式永远的活着。后世之人都会记得,谢氏王朝,元昭年间,曾有一位名动天下的大将军。你会是后人的敬仰,是让他们在史书中一读再读的人。
  我救不了你,但我会让你在青史中,不朽的活着。
  这是我能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
 
 
第39章 
  谢谪登基的第五年,谢氏王朝再一次闹了饥荒。在宰相周昭复的进言下,谢谪不但对此事置之不理,还整日沉迷于声色之中,其昏庸程度比起当年的谢齐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周昭复辅佐出了一个昏庸无比的皇帝。谢谪将他看作老师,看作最值得信任的人。但他却将谢谪看作一把武器,一把用来毁掉这个王朝的武器。
  他成功了。迟迟等不来朝廷救济的百姓愤怒了,这个忧患重重的国家再次爆发了一场起义。与当年不同的是,这一次再也没有一个谢文熙来戡平内乱了。
  在周昭复的推动之下,这场起义很快席卷了全国。不久后,起义军已至京都城外。破城,不过是几天内的事。
  谢谪终于慌了,他不敢相信,不过十几天的时间,怎么一切都变了。他急切地想要再见一见他的老师,可他的老师却并不愿见他。
  周昭复命人控制了谢谪,杜绝了他弃城逃跑的可能。谢谪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惊觉,原来他的老师已经掌握了如此之大的权力,以及他的老师竟然对他如此绝情。
  城中之人出不去,只能绝望地等着城外的起义军破城而来。一道城门,挡不住全国百姓的怒火,京都的城最终还是破了。
  破城的前一天,周昭复去见了林云涣。林云涣仍安稳地在案牍编撰着史书,他仿佛并不知道城已经快破了,他们这些人也许都会死于起义军的怒火之下。
  周昭复如同老友般与他闲聊:“你的书,如何了?”
  林云涣一边写一边淡淡道:“明日便可成书。”
  周昭复笑了,自李继远死后他再也没露出过那么纯粹而愉悦的笑:“如此甚好。”
  说完这句话后,他又道:“你还记得当年我与你说过的话吗?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伤害过他的人。”
  林云涣的笔没有停,毫不客气地嗤笑道:“周昭复,骗自己这么多年有意思吗?到底是谁害死的少萧,你现在还不清楚吗?你说你不放过任何人,那你怎么就放过了你自己?”
  周昭复没有生气,他语气平静:“你说的没错,归根结底是我害死了少萧。我在这世上苟活了这么多年,实在也是累了。现在谢氏王朝要亡了,我的仇也报的差不多了,是时候该去找少萧了。”
  林云涣停下笔,皱眉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周昭复道:“还不明白吗?我要死了。”
  他看着林云涣的神情,觉得有点好笑:“我要死了,你不应该开心吗?”
  林云涣道:“你今天来究竟是干什么的?”
  周昭复道:“来见你最后一面罢了。见完了,我也该走了。”说完他就真的向屋外走去。
  林云涣看着他的背影,终是没有出声。
  那天夜里,周昭复终于去见了谢谪一面。他不再是刚登基的那个小孩子了,但他在周昭复面前还是和个小孩儿无异。
  他亲近周昭复甚至远超于他的父亲。因此即使知道周昭复干的这些事后,他也没有生气。他只是拉住周昭复的袖子,天真地让周昭复带他离开这里。
  但周昭复却拒绝了他。他把自己的袖子一点点从谢谪的手中扯出来,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是个才情纵横的少年。
  他喜作画写诗,且既有天赋,本该是一代文豪。但却投错了胎,成了一个王朝的太子。少年本无意于此,更没有治国的能力。他继位后不久,国家就发生了饥荒。他想尽办法去赈灾,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故事的最后,少年野心勃勃的哥哥如同救世英雄一般登场,平定了内乱。而少年也自刎在了金銮殿中。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并不作假。哥哥登基后,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将少年贬低的一无是处。在新帝的暗示下,他们笔下的少年最终变成了一个残暴昏庸、沉溺声色的昏君。
  谎言最后变成了现实,牢牢映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不过十几年,那个少年已被描绘地与历史上的几个著名昏君无异。再也没有几个人记得,他最初的样子。
 
 
第40章 
  故事讲完了,谢谪仍是一脸疑惑。周昭复凑到他耳畔,轻轻道:“知道吗?你其实应该叫我一声哥哥。”
  谢谪愣住了。等他反应过来周昭复的意思后,整个人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他道:“老师,你说的是真的吗?”
  周昭复反问他:“你说呢?”
  谢谪又问:“你做这么多,就是为了报复?”
  周昭复不说话了,只是盯着他。
  良久,谢谪惨笑一声:“老师,父皇已死。我再还你一条命,如何?”
  周昭复还是不言语。
  谢谪抽出藏在腰侧防身用的匕首,对周昭复说了最后一句话:“老师,我死了以后,你要好好活着。不要再恨下去了。”说完便在周昭复面前自刎了。
  谢谪渐渐没了生息。周昭复俯身,近乎温柔地抚摸他的脸,道:“这件事,老师没办法答应你。”
  他捡起谢谪掉落在地上的匕首,毫不犹豫地插向了自己的心脏。剧痛袭来,他却觉得无比安稳。他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终于可以去见那个人了。
  第二天,林云涣编完了他的书。周围打打杀杀的喧闹都没有影响到他,他将自己的衣冠整理的无比端正后,叫来了傅崧。
  “我叫人备好了车马,你一出府便会有人带你离开。”
  傅崧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一头撞在林云涣怀里,被林云涣护在身后的小孩子。这一次他想来护着林云涣。他拒绝了林云涣的提议。
  “要走一起走。”他说道。
  林云涣的表情有点无奈,他想像往常一样,摸摸傅崧的头。但现在傅崧已经长得比他还高了,他感觉到有些不妥,于是就放弃了。转而递给了傅崧一沓厚厚的书稿:“这是我经年所作,毕生心血尽在其中。你带着它离开京都,好好活着。”
  傅崧不接那沓书稿,仍是固执地看着他。
  林云涣道:“你今日非要我和你走,又有什么意义呢?你知道的,我不愿生不如死地活着。”
  傅崧被他这句话激怒了,他拔高声音:“那我呢?你是我最后一个亲人了,你从来都没有顾念过我吗?”
  林云涣表情有点难过,但还是说:“你已经长大了,没有我也会过的很好。可是翰宁不行,他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我让他一个人孤单地等了那么久,我该去找他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