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三国郭嘉成长日记(三国同人)——这个懒人没起

时间:2020-07-11 10:33:47  作者:这个懒人没起
  主人曹操出门相迎,先和正宾郑玄互拜,再和赞冠荀彧互揖。主客双方一起入府,从大门到正堂,每经过一处门槛、台阶、拐弯等等,主人和正宾、赞者都要互相揖让……
  郭嘉都担心郑玄老先生坚持不下来,好在郑玄公虽然气喘吁吁,精神状态还不错。
  第一次加缁布冠,荀彧朗声祝福:“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眼前似曾相识的场景,瞬间就让郭嘉陷入回忆中。冷不丁的,肩头微沉,却是戏璕携着酒盏走到他身旁,一手按在他的肩头:“奉孝,替我看一看,左首第三列第五个席位,那个人是不是盯着我看?”
  郭嘉转身望过去,戏志才说的那个位置,确实有一个气质和相貌都很出众的青年,神色阴郁,额角的青筋隐现,直直地盯着戏志才的背影,眼睛都不眨一下,连酒洒在案上都恍然不觉。
  “咳,志才,你把人家怎么了?”
  戏璕没有回头,就背对着青年,说:“如果真是那位故人,当年我刺过他一剑,算是恩将仇报。多年不见,我也不确定是不是那个人,你去问问他叫什么名字。”虽然是误伤,但刺了就是刺了,当年的情分,或许也让那一剑彻底斩断。
  郭嘉随便叫来一个人缘特别好的小吏,暗暗指明方位:“这一行第五个席位,那个穿锦衣的公子,尊姓大名?”
  小吏:“禀郭祭酒,那位公子姓刘名晔,字子扬。是汉室宗亲。”
  郭嘉:“多谢。”
  戏璕狐疑,拉着郭嘉找了一个相对人少的角落,压低声音说:“我那位故人,也是汉室宗亲,姓刘名华,当时年少,无字……”
  俩人暗戳戳地密谈一番,郭嘉回到筵席上,端起酒杯,自来熟一般,坐到刘晔的对面,笑盈盈和他聊天。
  突然有陌生人溜达过来,同席而坐,刘晔浑身都不自在。
 
 
第104章 
  不过刘晔的谈吐和举止,仍然体现出良好的修养。
  郭嘉注意到他的手,指腹、虎口等位置都有一层厚茧,不像文士的手,倒像是舞刀弄剑的人。
  这年头讲究君子六艺,文武双全的士族子弟才是主流,但对于不用参与战场厮杀的文官来说,佩剑是贵族、士族身份的象征,以及装饰品,通常只追求好看,并不实用。
  然而刘晔的佩剑绝非那种华而不实的装饰品,他佩了一把重剑,剑鞘上镶嵌着红玉,古朴厚重的长剑,和他略微阴郁的气质不太相符。
  刘晔对郭嘉的态度有点奇怪,初次见面,就保持着很强的警惕心。郭嘉随意聊几句风雅趣事,引导他放松戒备,但刘晔每次将要透露出自身情况的时候,都会突然打住,另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敷衍过去。
  这种反应,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可能:一、刘晔自闭,和世俗有一些微妙的隔阂,拒绝跟别人交流。二、刘晔就是给小皇帝刘协出主意的人,他心中有鬼,这种防备仅仅针对于郭嘉这个“苦主”。
  其实也算不上苦主,刘协的离间计没起到什么作用。郭嘉毕竟只是阳翟郭的旁枝子弟,家族对他的支持,和他对家族的维护都十分有限,跟荀彧、陈群这类肩负着家族使命的世家嫡系子弟相比,曹操更信任相对自由的郭嘉。
  如果是第二种,那继续互相试探也没有意义。
  戏璕托郭嘉打听的事,进度条始终卡在百分之十。刘晔的戒心很强,在确认他盯着看的人是左中郎将、左军师戏志才之后,就开始有意转移话题。
  郭嘉随手摇着折扇,扇底生风:“子扬(刘晔)胆智过人,不知是否愿意为曹公效力?嘉可代为引荐。”为曹公效力,只是一个借口,是在下要把子扬兄放到眼皮子底下看着,才能放心。
  刘晔心中暗惊,莫非郭嘉已经猜到,是他给陛下出的离间计?要是这样,就不能拒绝郭嘉的提议。郭嘉可不是善茬子,想让他不计前嫌,只能服从安排。
  刘晔下意识地双手抱臂,故作镇定,说:“晔才疏学潜,郭祭酒若是肯提携,感激不尽。”
  郭嘉:抱臂的资态,说明刘晔缺乏安全感。
  既然要当引荐人,打听一下刘晔从前的经历也不过分,于是,某人毫不客气地问东问西。
  先了解刘晔的家学,平常治的什么经(主要研究什么儒家经典)。又探讨天下大势,双方相谈甚欢,已经开始互称表字。
  然而,就在刘晔放下戒备,纵情指点江山的时候,郭嘉冷不丁地问了一句:“戏志才好看吗?”
  刘晔脸上瞬间变了颜色,眼前又闪过戏志才把手按在郭嘉的肩头,说着悄悄话,那种亲昵的互动。他额角的青筋又抽了一下,低声说:“戏狎无益,听闻戏大人和奉孝是同乡,他这些年……一向可好?”
  冠礼仍在继续,第三次加爵弁冠(一种礼冠),荀彧祝福:“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陈群去向戏璕敬酒,虽说当初关系不好,但终究是书院同窗。
  戏璕笑得意味深长:“不治行检,原来长文也会说违心之言。”
  陈群羞恼:“奉孝藐视礼仪,本来就不治行俭。”
  戏璕饮尽杯中酒,幽幽地说:“长文(陈群)是真的那么厌恶奉孝,还是、因为他说了你不敢说的话,做了你不敢做的事,活成了你羡慕的样子呢?”
  陈群良久无言。
  不远处,郭嘉坐姿随意,外袍半敞着,衣摆和衣袖自然垂落,有种超然物外的轻灵飘逸,他正在和一位锦衣青年对饮。
  不可否认,陈群真的羡慕过这个浪子。
  蓦地,陈群瞪大眼睛:直接提起酒壶狂饮?这成何体统!哼,军师祭酒不治行俭的论据又多出一条。
  不多时,郭嘉掂了掂酒壶,刘晔这里的酒已然被他扫荡干净,他一手拿着折扇,一手端着酒杯,又朝戏璕这边来了。
  某人打定主意:要趁着荀彧脱不开身,偷偷过一把酒瘾。
  戏璕:“等文若和公达都到齐了,咱们一起去敬仲德先生(程昱)。”
  程昱最近过得不太顺心,他性情刚戾,树敌太多。先前为了给曹操筹集军粮,带兵抢夺东阿百姓家中的存粮,又坏了名声。有心人四处宣扬程昱在军粮中添加人肉脯的谣言,他被百官弹劾的次数,远超郭嘉,并且遥遥领先,稳居第一。
  那些人什么脏水都往程昱的身上泼,上个月,竟然有御史台的官员风闻奏事,说他谋反。
  昔日年少,在颍川书院,仲德先生请大家宴饮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陈群叹息一声,点头道:“应当的。”
  戏璕有些心不在焉,没再开口。
  陈群听见郭嘉咳嗽,沉着脸说:“奉孝,适量即可,酒后失仪可就不好了。” 这浪子的酒量奇大,酒德奇佳,好像从来也不曾当众酒后失态,连饮数杯酒,反而越发的风度翩翩,除了敞着外袍有点失仪,真挑不出毛病。听文若说他醉过,不知是怎样的情景?
  郭嘉浅色的唇勾起一个微微的弧度:“便是明日就死,也先满饮此杯。”
  陈群冷哼一声,依言满饮。
  郭嘉隔着数百个宾客,遥遥望见荀彧,荀彧似有感应,也在同一时间看过来。郭嘉立即放下酒杯,不再饮酒。
  曹昂的冠礼才进行了一大半,接下来,曹昂还要用食物和美酒祭拜祖先、拜见父母,由正宾郑玄公为他赐字,并献上祝辞。
  这样才算正式成人。曹昂再次回屋,换上玄端礼服,当他再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拥有各项权利和义务的成年人。曹昂向宾客行礼,所有宾客都要还礼。除了家中长辈,其他人都要改口,不能再直呼他的姓名。
  不过,由于曹昂是曹操的长子,百官都很有默契地唤他大公子。唯有郭嘉一展袖,迤迤然作揖,微笑着称他的字:“子脩。”
  曹昂,字子脩。出自《诗三百·大雅·文王》,“聿脩厥德。”意译一下就是:修持自身的德行,继承并发扬先人的德业。
  顺便说一下,曹操字孟德,很有可能取自《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曹家父子和“德”的缘分挺深。
  郭嘉送给曹昂的成人礼物,是一方昆仑墨玉砚台,外加一个檀香木挂坠,不足两寸的坠子上,雕刻着一百个形态各异的“福”字。
  为了准备这份礼物,郭嘉把齐物阁最新出品的炒茶、香墨、以及数十种花笺装了满满两大箱,分别送给胡昭和钟繇这两位书法名家,请他们写字。
  曹操和曹昂正在进行冠礼的最后一个环节:用甜酒、绢帛、鹿皮酬谢正宾郑玄和赞冠荀彧,并将他们送出府门。
  好不容易等到散场,戏璕暗暗给荀彧比划了一个手势,算是打过招呼,就迫不及待地拽住郭嘉远离了人群。他们沿着玄武街走出一小段距离,三拐两绕,来到一家酒肆。
  在二楼的雅间中坐定,戏璕略微急切:“刘晔和刘华是不是同一个人?”
  郭嘉借机敲诈:“一坛梨花白。”
  戏璕横他一眼。
  郭嘉把声音压得很低:“是一个人,他十分挂念你。不像是记仇,倒像是放不下。”忘记是谁说过相似的话: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淡漠、遗忘。
  有些时候,还恨,或许是因为还抱有期望,甚至是爱慕,求而不得。
  戏璕喉结微动,像是想说什么,最终却没发出声音。
  “两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相隔十年,原以为再也不会重逢的故人,再也不必回首的过去,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来到面前。
  戏志才原本不姓戏,他姓阴,行七。阴七郎出生在一个辉煌过,又没落了的家族,算是寒门。
  这年头,普通百姓叫作黔首。所谓寒门,不是贫寒人家,而是中小地主。(汉、魏、晋时期,寒门是说门第比不上世家望族,也是地主阶级。)
  戏志才的生母姓戏,印象中,那是一个非常软弱的女人,出生不好,作为妾室,在家中处处受气。连带着他的童年也是异常惨淡,几乎没有几件开心的事。
  当时,虽然没有像黄巾起义那么大的动乱,但小规模的郡县叛乱年年都有。几千个流民,攻破县城,杀掉县令,领头人就敢称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滑稽?
  戏志才的家就消失在这场可笑闹剧中,更可笑的是:冲进城的叛军只是夺走了阴家的财产,打伤了他的兄长。他们日夜盼望,终于见到前来平叛的官军,官军却杀掉他的父兄,和许多无辜的百姓,就为了多凑两千个人头,增加平叛的功劳。
  事发前,戏志才和戏母早就被赶到下人房里居住,侥幸逃过一劫。母子相依,辗转漂泊到淮南,戏母的针线活儿做得很漂亮,被大汉宗室刘普府上的一个仆人收留,在绣坊当绣娘。
  戏志才面貌清秀,聪颖机智,识文断字,做了几个月的杂活,被挑选出来,接受某种特殊的训练。
 
 
第105章 
  这世道太乱,权贵之家,尤其是皇族宗室,通常会训练一些死士。这对参与训练的人来说,是非常残酷的竞争。所有被淘汰的人,都没有再出现过。
  一开始,戏志才留了一个心眼,他隐瞒和戏母的母子关系,没有和戏母同住,而是错开时间,相隔半个多月,才混进刘府。事实上,为了彼此的安全,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主家会试图控制家仆、侍卫、死士的亲人,作为预备人质。
  时下,妾室的孩子必须称呼当家主母为母亲,至于自个儿的亲娘,只能叫姨娘。戏志才自幼被养在当家主母跟前,各种磋磨冷待,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戏母。他的习惯,一直喊戏母“戏姨”,所以他们的真实关系就这么暂时保密,没有被人发觉。
  有亲人在刘府的死士,通常会被派去做最危险的任务,比如当细作、刺杀官员之类的事,因为他们背叛的可能性最低。
  像戏志才这种孑然一身的少年,出路通常是转成普通侍卫,负责保护不是特别重要的人。
  戏志才又留一个心眼。他的训练情况,在同一批少年之中,并不算拔尖。若按照身手高低排序,他只排第七。所以他的代号是庚柒,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的“庚”,死士从来都不会只有一批。
  庚柒:第七批死士的第七名。
  这种排名,当然不可能成为家主刘普、或者嫡长子刘涣的侍卫。戏志才和另外五个同一批的少年一起,被领到一处稍微偏一些的小院子。
  “二公子,您随意挑上两个人,留下听用。”
  听到管事的声音,正在轻轻抚弄小花猫的小男孩并没有停手,而是随口出了一道数算题:“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话音刚落,戏志才应声答道:“一亩。”(秦汉时期,240步为一亩)
  这个五官还没长开,脸上仍带着婴儿肥的男孩就是刘华,他比戏志才小五岁。
  小花猫发出幸福的呼噜声,刘华抬眸,颇有些意外地看着戏志才,又出一道题:“今有七人,平分八钱又三分之一钱。问每人能得钱多少?(《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最迟在东汉前期,所以这个时代已经有分数乘除算术题了。)
  这一次,戏志才过了三个呼吸的时间,才说:“每人得一又二十一分之四钱。”
  刘华一指戏志才:“只留他。”
  管事陪笑:“请二公子再挑一个侍卫。”
  刘华摇头:“一个就够了。”
  明明是早已遗落在记忆深处、褪色蒙尘的岁月,现在回想起来,竟然还能依稀看到春光灿烂,八岁的刘华朝他伸出手:“阿柒,过来晒太阳。你总是站在阴影里,都看不清脸。”
  当时,从戏志才的角度看,刘华那只微微泛红、肉乎乎的胖手,掌心仿佛托着骄阳,边缘镀了一层金光,看起来特别温暖。
  不过,戏志才此时的性情还很凉薄。当初父兄皆亡,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经常欺辱他的兄长、以及那个不怎么亲近的男人没了,他连一滴眼泪都没掉过。便是戏母,表面上也不怎么亲近。
  于是,某人很高冷的转过身,留给主人一个背影。
  刘华颇有毅力,抱着小花猫,轻快地跑到戏志才的面前,把花猫凑到他的手边:“它叫蒸饼,你摸一下,和蒸饼一样松软,很可爱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