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击浪今日出乎意料多次,目光紧紧盯着霍采瑜:“那贡举呢?”
“贡举仍保留,只是从地方官郡守推荐改为官员联名推荐,且要有试用期。”
孟击浪有些疑惑地咀嚼了一下这个词:“试用期?”
“对!”霍采瑜眼神骤然亮了许多。
“试用期”这个词的概念是李锦余提出来的,深得霍采瑜的心意。
这个词意思不难理解,孟击浪很快便理清了霍采瑜的意思,赞赏地点点头:“这主意不错。”
旋即他脸色一板,“只是霍大人仍未说明,如何解决皇亲世家的阻拦。”
肃清科举和贡举,明眼人都看得出是针对丞相派“卖官位”的行为,那尝到甜头的皇亲世家会同意吗?
“若皇亲世家本身便自顾不暇,如何能称为阻力呢?”霍采瑜又拿出一份文书,放在孟大将军面前,“大将军且看。”
这是一条针对如今皇亲世家的律令。
简单而言便是嫡子袭爵、庶子入仕。
古往今来,嫡庶之争一直是各大世家经久不衰的矛盾。荻朝从前对嫡庶不算太看重,若嫡子太不成气,家主可启禀朝廷,将爵位换给庶子。
这条法子本意是鼓励大家族子弟们上进,莫要贪图享乐,可如今已然变了味道。
能讨好家主、打通关系,便有机会袭爵。
叶丞相的“卖官”行业如此蓬勃,离不开这些急切得世家子弟的捧场。
这条律令直接严密堵死了庶子争夺家产的路,庶子若想出头,只能老老实实走科考;嫡子可顺顺利利继承家中的爵位,但想入仕便只能走贡举——即官员联名推荐且历试用期。
如此嫡子可保富贵,身无长物的庶子也有路可走。
孟击浪凝视着这折子,微微觉得里头哪里有些不对,但看起来又两全其美,实在想不出个所以然。
他虽是孟家子弟,却是走军旅起家,并非老谋深算的官僚,只是靠军队和孟家的支持,才走到今天的高位。
末了,孟大将军还是点点头:“若推行此法,各大家族阻力或可减少不少。”
李锦余在一旁听他们俩对话,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努力压抑嗑瓜子的**,听到孟大将军这句话,顿时眼前一亮:“大将军这是同意了?”
之前他们分析孟大将军的性格时,李锦余回想原著内容,给了一个关键的特征:孟大将军虽出身世家,却与一般的世家弟子不同,会将朝廷利益放在世家之前。
大多数世家高位,对家族的归属感都大于对朝廷;孟大将军守过数年边关,在寒苦边疆没有世家和朝廷的分别,只有战争、死亡、牺牲。
霍采瑜这些日子调查了所有和丞相有往来的世家,制订了这个有损世家利益、却极便于朝廷推行的方案,相信大将军一定会被打动。
“臣还需思量一下。”孟大将军没有一口答应下来,而是转头看向了李锦余,目光隐隐有些严厉,“臣更好奇,陛下懒政多年,为何如今忽然勤勉?”
李锦余有些吃不消孟大将军这大家长一般的目光,忍不住瑟缩了一下。
他倒是有些理解为何原身不和大将军亲近,哪怕大将军比丞相更加忠心。
比起一见面就吹彩虹屁的叶丞相,这位一心报国、却直来直去的孟大将军着实不够讨喜。
但此时不能给霍采瑜拖后腿!他要竭尽全力支持霍采瑜!
李锦余努力给自己打气,挺起腰杆,摆出自己早就想好的理由:“朕前阵子去了一趟青水郡,体悟了一番百姓疾苦,深感愧疚,又得了霍爱卿这等人才,便想励精图治,重整朝纲。”
他特意提了一下霍采瑜,便是想让孟大将军注意到霍采瑜这颗未来的帝星。
孟大将军全然无视了李锦余的苦心,没去看霍采瑜,只上下端详李锦余片刻,才勉强点点头:“陛下有此心,尚不算无用。”
李锦余:“……”
你看看说话的艺术,这要是换了叶丞相,肯定先来一套“陛下忧国忧民实乃荻朝之幸吧啦吧啦”。
孟大将军到底还是铁杆保皇派,虽然没有当场同意,其实已经隐隐有些心动。
霍采瑜很高兴,李锦余却有点不太开心。
明明现在应该去刷孟大将军的恶感,结果又演变成了和孟大将军联手的情况。
这和刷霍采瑜的仇恨值的顺利程度截然不同啊!
第35章 吱吱吱吱吱吱?
当天夜里,李锦余还是安排霍采瑜睡在外殿。
第二日是沐休, 按照惯例又该去向太后请安。
之前几次去拜见太后, 太后总是以研究佛法、为陛下祈福为由闭门不见人;偶尔几次见面,态度也有些疏离冷淡, 简直不像亲生的。
李锦余一开始还有些疑惑, 但慢慢习惯了倒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也许太后沉湎佛法太久,对他又失望透顶所以不想搭理他吧。
反正“为陛下祈福”这个理由李锦余自己是不太相信的。
他对这种关系倒还挺满意——到现在为止,能让他接纳近身的人也就一个霍采瑜而已。
何况他也没有继承原身的记忆,不清楚太后和原身相处的细节,真要母子和谐,说不定哪天就露馅了。
这种保持距离的关系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
今天太后没有闭门念佛, 正常接待了李锦余。
李锦余惯例问了好, 坐在铺着青凤绣品的枣木椅上低头品茶。
只一口就让他暗中撇撇嘴,放了下来。
——这茶好苦,香味也太浓了。
比霍采瑜给他泡的差太远了……
李锦余正低头思量着要不要找霍采瑜要些茶来孝敬太后,冷不防听到太后问了一句:“听闻你最近正筹划着从丞相那里收权?”
李锦余吓了一跳, 抬起头下意识四下打量了一下, 发现方才伺候的宫人已经悄悄退去, 只留着一个见过的姑姑在太后身旁伺候。
似乎看出他的警惕, 太后有些皱纹的脸上微微扯出一个不算慈祥的笑容:“放心, 哀家这里都是信得过的人。”
李锦余稍稍松口气,摸不清太后的立场, 谨慎地道:“朕只是想多处理些朝政。”
太后对李锦余这个回答似有些不满, 但还是点点头:“你能想通便好, 现在争回来尚不算晚。”
想通?
李锦余觉得这个词有点微妙,试探着问了一句:“太后支持朕吗?”
“你现在是皇帝,哀家有什么不支持的。”太后手里转动着檀木念珠,微微叹口气,“你想青史留名,哀家能理解;只是古往今来,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又有几人?多少皇帝也不过籍籍无名。”
李锦余听着愈发晕乎,附和道:“朕觉得也是。”
像他一个成精的仓鼠,在现代社会听过的古代皇帝也不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几位。
“你能想通这点便好。”太后似乎有些疲倦,放下念珠,微微撑了一下额头,“哀家乏了,你且回去吧,孟氏和韩氏都会支持你,你只管去做。”
李锦余晕晕乎乎从慈宁宫出来,摸不着头脑。
太后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原身以前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所以才一直自暴自弃?
回宫路上李锦余一直在琢磨这次面见太后的对话内容。
听起来原身似乎有些执着青史留名。只是这和自暴自弃有什么关系?
总不会觉得自己干不出那些雄才大略的明君的伟业、不能百世流芳,就干脆学纣王遗臭万年吧?
哪有这么败坏自家祖宗基业的?
李锦余满腹疑惑地回了寝宫,想了想,把霍采瑜叫了过来。
他掐头去尾地把和太后交流的过程告诉霍采瑜,寄希望于霍采瑜的智慧帮他分析分析。
霍采瑜没想到陛下连和太后母子之间的沟通都告诉了他,十分意外。
按下多余的心思,霍采瑜认真思索片刻,面露欣喜:“太后这意思,应当是孟大将军同意了。”
“孟大将军?”
“韩家是太后的本家,与孟大将军代表的孟家也是姻亲关系。”霍采瑜简单介绍了一下两家人四五次联姻,听得李锦余头昏脑涨。
孟家是太皇太后的娘家,韩家是太后的娘家。
两家前几代家主互有姻亲,旁支更不计其数。
皇家的姻亲关系真是错综复杂……
“如今韩家是荻朝外戚的代表,在朝堂上影响力虽不及孟家,在皇亲世家中影响力却不低。”霍采瑜看陛下晕乎乎的样子只觉得可爱,声音忍不住放柔了许多,“臣之前还想是不是可以争取一下韩家的立场,没想到陛下今日便带来了好消息。”
李锦余:“……是太后主动提的。”
不是他说动的。
不论如何,有太后外戚和孟大将军的支持,他们可以着手改革科举了。
新政推出去,果然遭到了丞相派的强力抵触。
早朝时,叶丞相依然站在文官之首一言不发,背后的狗腿子们声情并茂涕泪俱下,痛斥新政,似乎若按照这政策,大荻即日便要亡了一般。
惯例顶着新政发起人的霍采瑜差点被丞相派的口水湮没。
李锦余习惯性把新政冠名权放在霍采瑜身上,本想给霍采瑜继续刷政绩,也知道丞相派的反弹是正常情况,但看到霍采瑜孤身一人承受尸位素餐的官员们的口水,还是忍不住有些心疼和愤怒。
霍采瑜对科举的改革和原著中差不多,都是为了给寒门学子一条公正的晋升道路,让朝堂能如同活水一般不断更替,才能一代代安稳走下去。
而这群正事不做、只知道溜须拍马贪赃枉法的狗官,却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大放厥词!
李锦余越想越生气,忍不住拍了一下龙椅的扶手:“够了!”
这些人凭什么指责霍采瑜!
下面吵吵闹闹的大臣们为之一静。
霍采瑜屹立在百官之中昂然不动,只在李锦余开口时抬起头,目光望着高台之上的天子,微微发亮。
“霍采瑜的意思,便是朕的意思。”李锦余不假思索地道,“大将军,你意下如何?”
孟大将军隐晦地看了霍采瑜一眼,毫不迟疑地开口道:“臣觉得可以一试。”
丞相派的官员纷纷心中一惊:大将军这是明确表明站在那边了?
李锦余故意不理会丞相派的人,转头看向了作为国戚代表站在朝会上的绛国公:“此事牵扯各大家族之政,绛国公如何看?”
绛国公是当今太后的生父,外戚和公侯的魁首,一贯上朝明哲保身不发一言。
如今被陛下点了名,老国公慢吞吞回答:“老臣亦赞同大将军。”
绛国公的话几乎能代表最上层公侯世家的意见,丞相派的官员顿时觉得一盆冷水从天而降。
怎么回事?
大将军和绛国公同时站出来支持霍采瑜这个不起眼的小卒子?
这些世家不该和他们统一战线吗?
丞相派的人或怒视或恐慌,最终把所有的目光都汇集到丞相身上。
李锦余这才把目光放在叶丞相身上:“丞相觉得如何?”
叶丞相抬起头,深深看了李锦余一眼,又侧头给了霍采瑜一个冰冷的眼神。
霍采瑜毫不畏惧地冷眼怼回去。
他不清楚丞相对他的敌意从何而来,但单说丞相派对陛下的所作所为,他就不可能放过叶归乡!
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叶丞相身上,叶丞相终于开了口:
“臣觉得……绛国公之意不错。”
丞相让步了?
在这么关键的事情上?
不管是哪一派的大臣们纷纷怔住,目光中均有些不可思议。
叶丞相如何发家大家都心知肚明。难道叶归乡真的愿意把吏部这个大蛋糕拱手让人?
有些冷静清醒的丞相派人对丞相这个决定倒是没有觉得意外。
大将军派、中立派忽然同时支持,必然是陛下背后做了什么动作说服了他们。
现在争取也难抵大势,不如且退一步,谋求后手。
李锦余可不管丞相怎么回事,见叶丞相让步,当机立断果断安排,直接把霍采瑜抬上了吏部,并由他全权处理今年春闱的改革安排。
若是往常,科考主考官简直是人人垂涎的美差,谁都想咬一口;但是今年陛下蓦然要求改革,还跟丞相对上,有点眼色的臣子都选择了保守观望。
倒是有几个大儒站出来,怀疑霍采瑜的学识能不能担得起主考官的职责。
这一点霍采瑜没有让李锦余丢脸,当场和那几个大儒引经据典现场辩论,很快便令百官折服。
有几个一直轻蔑地视霍采瑜靠卖屁股上位的大臣,也对霍采瑜有了改观。
——陛下推出来的这个靶子,竟然不是那么无用?
李锦余自然毫不担心霍采瑜的文采学识,端坐在龙位上,看着霍采瑜舌战群儒,十分安逸。
霍采瑜说服了那几个反对者,最后把目光投上来时,李锦余也大方地给了一个赞赏的笑容。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他笑了之后,霍采瑜整个人都亮了不少。
……
下了早朝,绛国公年纪不轻,走得慢,落在百官后面。
走出殿门,旁边朱漆纹龙柱的阴影后转出一个人来,面色如常,正是叶丞相。
“绛国公安好。”叶丞相彬彬有礼率先问好。
绛国公看了看叶丞相,白眉微微动了动,叹口气:“老了,不比丞相年轻有为。”
叶丞相今年不到四十岁,可面相年轻,看起来三十出头,在老国公面前确实称得上年轻有为。
“国公老而弥坚,岂是我等后辈可比拟?”叶丞相走在绛国公身侧,淡淡地道,“如国公这等久经风浪的前辈,当不会看不出陛下‘嫡爵庶仕’的狠辣之处。”
陛下的新政看似完美解决了嫡庶之争、维护了嫡子的利益,也让庶子有路可走,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35/95 首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