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回到民国开百货(穿越重生)——雁过寒潭

时间:2020-12-11 11:57:26  作者:雁过寒潭
  “对了,之前我说的第一批‘新货’已经到了,刚才我让管家冰在冰箱里,现在拿出来喝正好!”
  梁少龙拍了拍手,夏宫的管家刘叔推着一部小餐车走进客厅。
  他打开冰桶,铝制的冰桶上肉眼可见散发着寒气,而在冰桶里,则斜插着好几个玻璃瓶。
  刘叔将玻璃瓶一个个拿了出来。
  只见透明的玻璃瓶里分别装着褐色、橘红色和透明色的荷兰水。瓶身略有弧度,瓶口上是一颗玻璃珠。
  刘叔拿起干净的布擦了擦瓶口,然后一用力,将三个玻璃珠塞进了瓶身。
  弹珠落进布满了气泡的瓶子里,发出细小的“滋啦”声响。
  这个声响,作为现代人的罗夏至简直不要太熟悉——这,就是夏天快乐的源泉,宅男宅女的好朋友——快乐肥宅水啊!
  将瓶子里的水分别倒进三个威士忌酒杯里,刘叔潇洒地朝众人鞠躬,然后推着小车子离开。仿佛他刚才开的不是三瓶汽水,而是三瓶香槟。
  罗夏至本来还有气无力地躺在沙发上,一看到着装满了汽水的被子,看着里面不断升腾的气泡,就迫不及待地取了其中一杯褐色的饮料,一口气干掉一半。
  “嗝儿……爽!”
  他放下杯子,打了一个畅快的嗝儿,神清气爽地赞叹道!
  有了可乐的世界果然更美好!
  要知道历史上“可口可乐”还要再过好多年才会被引入中国。最早的名字怪吓人的,译作“蝌蚪啃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给青蛙吃的。
  之前和李家一起去了趟香港,看到那边有卖外国人的弹珠荷兰水,他好奇地尝了一下,发现这不就是加了气的薄荷水么!原来这个时代已经有简易的汽水了啊。
  香港那边因为地处热带,汽水除了有二氧化碳,糖水,还会添加一些薄荷、柠檬等消暑的食材。
  对于这点,罗夏至太有发言权了啊——加了橘子汁那就是橘子汽水,加了柠檬那就是柠檬汽水。
  可惜可口可乐的秘方是保密的,但是他完全可以研发乌梅汽水、还有,他记得崂山可乐里貌似有白芷、丁香什么的……多做几次试验,总归能弄出相似的味道。
  对于这个口感新奇的东西,梁少龙也很感兴趣,正好他在佛山的时候听说有一家经营小型汽水厂的外国人被征兵要回欧洲打仗去了,就将它的机器和工艺买了下来,运回苏州。
  这不,折腾了好几个月,这第一批样品终于出炉了!
  趁着天还没凉,卖到上海还能赚一笔呢。
  “这玩意叫什么好呢?夏至汽水?少龙汽水?翰林汽水?”
  梁少龙也打了一个舒心的长嗝儿,拿着玻璃瓶报出一串毫无新意的名字。
  “我们就叫它——‘笑笑可乐’吧!”
  拿着这拥有经典弧度的玻璃瓶,罗夏至无论如何都想叫它“可乐”。
  “可乐?汽水可乐么?哪里乐了?为啥叫‘可乐’?”
  梁少龙不解地看着同样一头雾水的顾翰林。
  “而且笑笑不是走了么?她不是挺惨的么?她哪里‘可乐’了?”
  梁少龙发出灵魂三连击。
  “闭嘴吧你!”
  罗夏至忍无可忍地朝他翻了个白眼,“就叫‘可乐’!我们‘夏日促销大战’的杀手锏,就是它了!”
  作者有话要说:  最早在民初被引入我国的女士内~衣被叫做”义~乳",最早也是阮玲玉等影视明星做的推广。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文人大师都写了文章支持这场”天~乳运动“包括鲁迅,胡适等人。
  可口可乐一开始被引入上海的时候名字翻译让人不想喝哈哈哈。
  预告一下下一章《推广可乐》
  既然有了可乐,要不要搞个珍珠奶茶呢,夏天过了就是秋天了啊~
 
 
第62章 推广可乐
  住在莱阳里的刘老头这天正坐在天井里听着无线广播台。
  虽然已经是九月了, 但是这天气依然闷热的很。
  他让儿子把前后门都打开,把新买的“华生”落地电风扇搬到房门口。因为不敢直接对着身体吹,怕着了风感冒。就让风扇对着天井的墙壁吹, 让打到墙上的风返到自己身上。
  家里养的狸花猫“喵呜”叫了一声想要跳到老头身上, 被他用蒲扇轰了下去,猫咪不甘愿地转了两圈,最后趴在老人的脚边。
  “山含笑,水含笑,人含笑。喝‘笑笑可乐’,天天笑。男人喝了更健康, 女人喝了更美丽, 孩子喝了更聪明, 老人喝了更长寿。要快乐, 就喝‘笑笑可乐’。”
  收音机里传来女播音员软软糯糯, 带着苏白腔调的国语, 听得身为苏州籍的老刘听得很是舒心。
  他年纪大了, 眼神不好,早年还喜欢读个书,看个报纸什么的, 这两年眼神是越发退步了,已然放弃了阅读。
  倒是耳朵还行, 没退化到眼睛这个样子。
  自打老太婆死了那年,儿子怕他寂寞, 就买了个收音机给他解闷。
  于是他每天的生活就成了起床, 打开收音机,吃早饭,然后一整天都在无线电的声音中度过。在临睡前, 意犹未尽地关上电台,进入梦乡。
  一开始的时候,无线电里没什么节目,都是国语念的新闻,还有就是外国女人唱歌,唱的像被高跟鞋踩到了脚一样尖叫。
  他闲着也是闲着,就硬着头皮听。不然儿子上班,孙子上学,家里儿媳妇么忙里忙外也不会搭理他,他不听还能干嘛呢?开着无线电,家里好歹有点声响吧。
  到了这两年么,陆陆续续广播台多起来了。唱国语歌的,越剧,京剧的都有了,还有他最喜欢的苏州评弹和上海滑稽戏,在晚饭的时候都能听到。
  届时他们一家四口围坐在一起,一边听着弹词开篇,一边吃着儿媳妇做的小菜,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多美好。
  但是这上海滩的广播台啊,这就没个“整数(正经)”。
  今天还听得好好的,评书里说下回继续呢。明天到了点儿一打开频道,这频道干脆都没有了。
  他那个《金粉世家》的评书听了一半,到现在都不知道下半部发展到什么情况了。儿子说买了书让孙子念给他听,他说还是算了吧,孙子才七八岁,念什么男欢女爱的东西,教坏小朋友。
  还有些频道的主人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节目播出时间飘忽不定的。昨天还是晚上播出的节目,到了今天中午却又听到下半回了,让他莫名其妙,不知道明天该什么时候调到这个频率来。
  后来他儿子告诉他,这些都是私人电台,什么时候播出要看开办人什么时候有空,这不是让人吃“空心汤团”么!
  不过现在好了,自从有了“天外天无线广播台”,他就把频率给彻底固定,再也不瞎动了。
  这家广播台和别家一天只播几个小时,甚至就一个小时的私营小广播台不同,它是从早到晚都在播送。早上七点开始,晚上十点结束,正好和刘老头的作息时间一模一样。
  而且每天什么时候播什么节目,那根铁板钉钉一样,丝毫不差的。
  老刘家里有一个英国台钟,他每天都要去给这个钟上弦,对时。就是靠“天外天”每半小时一次的准点报时。
  每到一个半点钟,“天外天”里就会唱起欢乐的广告歌,唱完之后随着最后一记“叮”敲击钢板的声音,女主持人就会报出现在的时间,然后开始新的广播内容。
  他们弄堂里有很多人家是没有钟表的,有些邻居家里有事情,比如约好了出去火车站接人什么的,都要来他家问时间。现在也不用问了,邻居们家里有广播的人家,都会在准点的时候齐齐发出“叮”的声音,然后一整条弄堂都知道现在几点了。
  刘老头喜欢听的几个节目,他孙子都特别贴心地用黑笔写在了挂在客堂间的美女日历本上,字体加大加粗,他眼神再不好也能看到。
  这个美女日历本还是“天外天”的老板,罗三爷的百货公司送的。他家儿媳妇特别喜欢逛百货公司,平时一有空就往百货公司里钻,周末干脆整个人都泡在里面,硬生生把自己买成了银卡……“喂哎屁”什么鬼东西的会员。家里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大马路上的三家百货公司里买来的。
  家里还定了时迈百货出的杂志,每个月的月头邮递员会送来,他坐在门口晒太阳的时候,也会眯着眼睛艰难地看两眼——字是看不清楚了,彩页上漂亮的明星插图和广告女郎还是可以瞄两眼的。
  然后上周末,老头在家门口翻看杂志的时候,一不小心看到了那张泳装女子的图片。没见识的老头当时血压一下子上来了,头晕脑重地拿着杂志在天井里转了一圈,差点把脑袋磕到水井的井台上。
  要不是他儿媳妇买菜回来及时看到,把他送到弄堂口的诊所里去,老头估计当天就要“翘辫子”了。
  后来他听隔壁邻居张老头说,时迈百货在搞什么女子新式内~衣和泳衣的促销活动,为了声援现在那帮女界的“天~乳运动”什么的,反正跟清末的“天足运动”差不多。
  隔壁张老头家里养了两个女儿,一个是女中学生,一个是女大学生,思想进步的一塌糊涂,老张头也跟着一起“进步”了不少。
  “天足运动”老刘本人是经历过的,他年轻的时候也要求进步。人家给他介绍小娘子相亲,他之所以选了后来的老伴儿,也是因为那么多女的里面,只有他老婆是“大脚”。
  原来如此,原来现在又开始“运动”了啊,老刘恍然大悟。
  难怪他看到儿媳妇晾衣服的时候,本来的裹胸布不见了,改成了两个之前没看到过的形状奇怪的东西……咳咳,他也就随便瞄了一眼而已,他是个很正经的老头子。
  刘老头本来还以为自己看女模特泳装照片是“下流”行为,经过老张一番点拨,才知道这是“进步思想”。于是也不再不好意思了,时不时把这杂志拿出来,翻到泳装那一页,还有女明星穿新款时装的那几页,接受一下“进步思想”的熏陶。
  因为这个时迈杂志和“天外天广播台”都是罗三爷名下的,所以时迈会刊登“天外天”的广播节目预告表。接下来一整月的节目内容都写的清清爽爽不说,还会写文章告诉大家,哪天的节目上,将有名角,“大响裆(评弹名家)”和明星来现场演出,欢迎大家莅临时迈七楼现场与你喜欢的名家面对面。
  像老刘活到这把年纪了,最最喜欢的也就是听评弹了。过去在苏州的时候听,后来跟着儿子搬家到上海还是听。
  以前腿脚利索的时候,还会每天早上带着一撮被油皮纸包好的茶叶,去茶馆书场听书。
  入场只需要一角钱,脱下外罩后把茶叶交给书场的博士,他就会到茶房去给你泡茶。每个老客人都有自己的茶具,都不需要在上面贴名字,博士自然知道哪副茶具是谁的。
  等客人坐下来的时候,早就恭候多时的小二手一扬——一块蒸的热腾腾的白毛巾就飘到你的手上。那负责扔毛巾的小二手里有的是功夫,他就站在那里,甭管客人坐在哪里,是一楼还是二楼,还是柱子旁边的犄角旮旯,他都能百分百让毛巾精准地落到你的手上。
  擦完脸,擦完手,一路走来的烟尘气和疲惫一扫而空。到时候你拿起毛巾再扔回去——放心扔,随便扔,只要大致方向对,小二总归接得到的。
  这时候泡好的茶也送上来了,因为茶叶是自己的,不存在喝不惯的问题。当然,也有新客人会在书场直接买茶喝,这时候的茶具也就是书场提供的了。
  茶博士退下去,脖子上挂着一个木箱子的小姑娘就会登场了。
  那个木箱子里面通常放着各色香烟,用报纸包成三角型的纸包里有花生,南瓜子,香瓜子,各种蜜饯,还有上海特产的梨膏糖,苏州“采芝斋”的粽子糖。
  买一包烟,拿一包瓜子糖,等着说书先生开场,那日子简直就是“邪气惬意(非常舒服)”。当然,侬要是早上出来的早,肚里空空的话,跟小姑娘说一声,她在后厨房干活的阿姆马上会送来热气腾腾的猪油蛋皮紫菜小馄饨,给侬垫肚子的。
  一直到前年老伴儿去世前,刘老头都过着每天追着名角辗转在上海各大书场的好日子。后来老太婆走了,他一下子觉得自己“老之将至”,走在马路上都怕被路过的黄包车撞死,也就再也不出门听书了。
  他把一腔的爱意全部放进了无线电台里,放在了各种评弹节目上。
  直到三个月前,他孙子在照例给他念“天外天”节目预告的时候,告诉他当月的月底,苏州著名评弹“大响裆”吴思兰要来时迈七楼做现场表演的消息。
  吴思兰啊!!他追了足足十多年的吴思兰先生啊!
  为了她,他曾经特意从上海坐船到苏州各个码头上去追着听戏,足足历跟了一个月多才回家。
  和唱京昆、越剧的班子不同,这些说书唱评弹的先生只需要背着一把三弦、琵琶就能吃饭。他们通常都是在长江沿岸的各个码头附近的书场说书的。上午说完,下午就坐船到达下一个城市继续说。只有像老刘这样有钱有闲的“死忠粉”会一路跟随听下去。
  听闻“吴思兰”要来时迈,老头本来已经沉寂已久的心一下子“活络”起来了。
  当天晚上儿子从洋行回家,一只脚刚踩进门,他就提出了演出当天要去时迈七楼的要求。
  他儿子是个大孝子,一口答应了下来。因为时迈的现场演出票都是前一天在一楼服务台发售的,为了满足他几年没有出门的老爸的要求,小刘前一天凌晨就去时迈门口排队了。
  然后看到了一条大约三百米的可怕队伍。
  这三更半夜的,虽然是六月里的天气也够冷的。不止露水浓重,还因为站在高楼下还有一阵阵的邪风,一群人穿着长袖大衣抖抖索索地排着队。
  小刘精明的很,从头到尾把队伍数了一遍,发现排队人数早就超过了“天外天”规定的票数。再看了一眼排队的人群,不少都是像他这样年纪的,明显就是秉了爹妈的“圣旨”来此等候的,还有些干脆是老头子自己上场,顶着寒风死扛。
  本来么,这个时候理所应当就是去找“黄牛”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