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件事不能由他来干。把不省心的弟弟找过来聊一聊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相信徒玠是不会不卖他这个皇帝兄长面子的。
有人愿意助他一臂之力,贾赦求之不得,就直接把事情转到了兴宁帝这里,自己带着徒钰,一身轻松的回去了。
果然,下午时,忠肃亲王就被请到宫里,和兴宁帝谈心了,俗称,约谈。
第二天,忠肃王府就给贾赦送来消息,徒玠同意和离,现在就可以去户部把当初贾元春的庚贴拿回来,顺便把户籍更改一下。
这个消息一出,惊得满朝文武目瞪口呆,全京城的人,也都吓掉了手里捧着的瓜。
“贾侧妃和忠肃王爷和离?哎呀呀,这可是大消息呐,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听说还是荣国公亲自去和忠肃王爷谈的。啧,也不知道荣国公是怎么想的,和离之事一出,贾家的姑娘们的名声,还要不要了?”
“嗐,贾家女孩儿的名声受损,与荣国公有什么关系?贾家的那几位姑娘,又有哪一个是真正出身荣国府的?”
众人一想也是,四春中,元探二春是贾政这一房的,迎惜二人出身宁侯府,确实和荣国府没多大关系。
两个断袖又生不出孩子,孩子们名声受损,于他又有何干?
这两天,京城百姓和达官贵人们谈论的话题,总会往贾元春和离这件事上靠,大启如果有个热搜榜,这个消息,绝对是当之无愧热搜榜第一!
上面的对话,不时就会出现在一些酒楼茶馆的客人口中。
某间酒楼的雅间里,一个青年听了这话,两眉竖起,将酒杯砸到桌上,就要生气暴起。
他旁边与他生的有五分相似的青年拉住他的手,劝道:“珠哥儿,你干什么”?
那白衣青年就是贾珠,拉住他的人,却是宁侯府的贾琏,二人年纪相仿,从小的关系就很不错。今日休沐,便相约来此喝酒,谁知道会碰到这么个糟心事。
贾珠已经气得满脸通红,他道:“这些人压根不知道事情原委,在这里人云亦云,就敢在这里大放厥词,声讨伯父,竟然连王爷也敢编排,不要命了吗?”
贾琏对那些人也是极气愤的,元春也算是他的妹妹,自那次被人害了后,贾元春虽然在贾赦的调理下,身体是好了,但心里的创伤却一直没有恢复过来,对忠肃亲王也有了隔阂,否则这次的和离,她也不会答应得这么干脆。
谁都看得出来,经此一事,贾元春在忠肃王府的日子将会十分难过。如果元春深陷王府后院争斗,伤心伤神,他们贾家是心疼女孩儿的人家,把自家女孩儿的身心安全看得比什么都重,肯定会伤心。
尤其是贾赦,最是疼爱家里的那些灵秀非凡的女孩子了!贾元春是他看得着长大的,深知孩子满腹才华,不忍她深陷泥沼中,舍了自己的清誉,为贾元春出头,提出和离,却被这些人诋毁污蔑,是个贾家人都会生气。
但在此情此景间,贾琏也比贾珠更清醒,这里,不是能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时机。这些人也只能在背后嚼舌根子,又不能对贾赦对荣国府做什么,时间久了,等有了新出的事情,把元春和离这件事压下去后,这些人的关注点也就散了。
如果贾珠此时跳出去,帮不了贾赦不说,反而还会给这些人更有理由去毁掉贾赦和贾元春的名声。
贾琏可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才出手拦住了生气要去同人理论的贾珠,并将事情的因果厉害告诉贾珠。
贾珠不是个笨的,方才只是被那些人的话气得头脑发昏,这才没考虑好,冲动了些。此时被贾琏劝住,回过神来,压下了心底的怒火,气呼呼坐回座位上。
他恨恨道:“这些人的嘴也是真的碎,不是他们家的姐妹被人算计没了孩子,还要担惊受怕,他们不会担心。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竟是完全没想到他们上下嘴皮子一碰,对那些无辜之人是何等的伤害?”
贾琏道:“这便是赦叔说的,言语可杀人了吧?好在赦叔不是那等内心脆弱的,否则怕是会出事。”
贾赦笑道:“有那位在,这些人想要伤到赦大伯,可没那么容易。”
提起忠瑞亲王,贾琏和贾珠都放下心来,有那位在,他家赦伯(叔),肯定不会被这些人伤害到。
正如贾珠和贾琏所想那般,在人们都在议论贾元春和离的事情时,徒钰当天下午就出手了。
贾珠和贾琏还在雅间里讨论着该不该给忠瑞亲王出主意的时候,就有消息灵通的人一路小跑着进来了。
“大消息啊,大消息!”那人似乎是一路跑过来的,等跑到时,已经气喘吁吁了,在喊出了这两句话后,就再说不出话来了,只是弯下腰不住咳嗽。
旁边有人给他递了一杯水,那人也顾不得旁的,接过水杯,一饮而下。
好容易缓过劲来,有那心急的人连忙追问:“快说说,又有什么大消息了?”
那人道:“保安侯领着家中下人,挑着担子去了户部。”
“那位挑担子去户部做什么?莫不是又可以向国库借银子了?”
最近几年,国库丰盈的事,没有人不知道。前几年兴宁帝下令让借了国库银子的人还银子,响应者寥寥,当今也宣布,再不许官员向国库借银子了,莫不是这次又变了?
那人道:“哪是啊?原先咱们也是这么想的,谁知到了户部后,保安侯当着户部尚书林大人的面,让揭开的担子的盖子,却是一筐筐白花花的银子。保安侯竟然是去还银子的。”
“嗐,还银子的旨意都下了好几年了吧?这还是第一位主动还钱的大人呢。”
“你错了,第一位还银子的,明明是先荣国公和先宁国公,那两位在正式致仕之前,就把欠国库的银子还了,这得有几十年了吧。”
这话一出,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都说荣国公生财有道,如今我算是信了。”
又有人问:“保安侯爷去还银子,虽说出乎大家的意料,却不算是大消息吧。”
如果只有这一个,想要压下和离的消息,还是弱了点。
那人道:“如果只有保安侯去还银子,也不会这般震动人了,平安侯,理国公府,缮国公府,好几大家子都排着队,在户部门口等着交银子呢。”
此事一出,好多刚才还在酒楼高谈阔论的人,都放下酒杯跑出去看热闹了,这个时候谁还记得刚才在谈论的事情啊。
他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平时哪有可能见到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呢?今天这是来机会了啊!
这话贾琏也听到了,他不由感叹:“真不愧是忠瑞王爷,这么大手笔呢。”
贾珠放下心来。
☆、第76章
贾珠奇道:“刚才那人说的这几家, 之前不是都把银子还了吗?”
贾琏笑道:“这次又不是真的还钱,不过是闹出点大事来,把元春妹妹和离的事压下来罢了。他们今天挑过来的银子, 不过是在户部转上一圈,过几天就会还回去了。”
贾琏因其对庶务和数算之事较为在行,贾赦还特意训练过他的数算。
当年贾琏中了举人后, 就被那时候的工部尚书要到户部当了个笔帖式,在此期间, 贾琏连考了几次春闱, 最终都没能成功。
后来贾赦一封奏折, 改革了庶吉士的考校,弄出了大启版的公务员考试来。
贾赶上了好时候,从一个举人入仕的不入品阶的笔贴式,正式成为了户部七品小官。再经过几年的努力, 如今大小也是正五品员外郎了, 自然知道户部里好多事情。
贾琏又道:“你瞧着吧, 最多明天,咱们两府肯定也会走上这么一遭的。”
贾珠点点头,这才放下心来, 不再为妹妹和大伯的事担心。
等回到家中,李纨扶着显怀的肚子,便迎了上来,不无担忧地问道:“听小幺儿说,外头都在议论大妹妹的事,可是真的?”
贾珠赶忙上前扶住她,生怕她碰着了。
闻言轻笑,拍拍她的手, 点头道:“确有此事。”
“这……这可如何是好?”李纨是真的慌了神,如果贾元春的名声坏了,影响的是整个贾家女孩儿的名声。她如今又有了身孕,而且她有预感,这一胎或许就是个女儿,要是和离引发的风波不能平息,她的女儿将来不是也会受到影响吗?
李纨之父原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原是金陵的父母官,后来官至国子监祭酒。当年贾珠就是在他任国子监祭酒的时候进的国子监,因他的才华被李守中看中,这才把李纨嫁给了他。
李家是典型的福书村,族中男女没有不诵读诗书的。
到李守中继承家族以来,却奉行“女子无才便为德”,之后出生的李家女孩子们便不十分认真教他们读书,只教些《女四书》、《列女传》之类的书读一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的这几个贤女便了,只以女红纺绩为要。倒是和金陵王家有得一比。
李纨嫁给贾珠后,因贾珠受到贾赦的影响,并不敢小瞧了女子的能力。
他见李纨对诗词文章极是喜爱,没少教导她,夫妻二人相处和谐,夫妻恩爱。几年下来,李纨当年在李家受的那些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已经淡去了很多。
但毕竟是从小就接受的教育,这是深入骨髓的,平时还好,一旦有事情超出了那个度,李纨骨子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又冒了出来。
而且此事还事关她的孩子,那就更加忧心了。
贾珠道:“大伯曾说,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过是男子无能之下,想出来的自我安慰的想法罢了,女子并不比男子弱,不过是分工不同罢了。既然男子可以休妻,女子为何不能和离?大妹妹不管是在文采上,还是在能力上,都不比男子差,如今大伯既然助她成功和离,自然不会让她陷入到旁人无尽的指责中的。何况还有王爷在呢,他们两位的手段,你还不知道吗?”
李纨被说服了,终于露出自听到消息后的第一个笑容来。
贾珠将她扶坐到身边,伸手轻抚她已经显怀的肚子,笑道:“我知道你是为肚子里的孩子的忧心,依我看,很不必如此,大伯和王爷都不是一般人,你呀,大可以放心。”
李纨羞赧道:“妾身这不是关心则乱了吗?”
贾珠笑道:“赦大伯最是疼爱家里的女孩子们的,你瞧瞧几位妹妹在赦大伯的照拂下,一个个出落得仙女似的。前儿琏弟同我说,他已经和弟妹说好了,等巧姐儿满了六岁,也要将孩子送到大观园学堂去念书,若是能被大伯看上,同她的几位姑姑那样,拜他们两位为师,就更好了。你肚子里的这个,若是个姐儿,咱们也把孩子送到大观园去吧。”
从贾兰和几个妹妹语言中漏出来的一两点东西,聪明如贾珠,多少猜到了一些东西。
李纨自然是没有异议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就是个女儿国,在里面生活的女孩子们,不仅有儒学先生教导她们读书习字,还能学到一些不俗的生活技能,比如数算、番文、格物、药理、医理等等。
若是能学有所成,无论将来遇到怎样的坎,这些女孩子们都有一份保命的技能,可以养活自己,可以在这个世间,活得自在,而不必依附于男人,囿困在后院这一方小天地里。
最不济,孩子们毕业后,还可以留在大观园学堂里,当个女先生不是吗?
李纨笑道:“妾身都听相公的。”
在徒钰和贾赦的一番操作下,贾元春的事情就此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中,被撤下来了。坊间虽然还有人会说起这件事,却再没有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女子提出和离不对了。
贾元春松了一口气,此时的她已经不在京城了,而是被贾赦送到了刺桐城,在他开设的一家海外商品专卖店里当掌柜,兼掌眼先生。
这几年,因为贾赦和徒钰的存在,在景兴帝一朝时就有的闭关锁国的苗头被压了下去,大启成为了开放包容的、海纳百川的国度,大启出产的茶叶,瓷器,丝绸,以及后来贾赦捣鼓出来的那些好东西,成了那些海外国家贵族和平民们趋之若鹜的商品。
海商们带着一船一船的金银珠宝上门求购,完全是供不应求。
作为千年以来最大的天然海港,刺桐港每天进出的船只,不知凡几,带来的商品琳琅满目,种类烦多,好坏混杂。
如今会出来讨生活的人,身家都不是顶阶的,见过的好东西,真东西自然不如出身世家的,有些东西看走眼也是常有的事,尤其在这种和海商的交易中,最是常见。
贾赦知道这个情况后,才想到把贾元春调到这里来当掌柜。
贾元春出身荣国府,当年贾代善在时,两房并没有分家,她是被作为府里唯一的嫡长孙女养的,好东西见得可不少。
后来入宫为女官,所见更是不凡,眼力早就练出来了,把她放到这里,最是适合试。
贾元春才刚到刺桐城不久,却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种远离内宅争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她的心理对贾赦十分感激,在工作上,更是上心非常。京城,忠肃王府,荣国府,已经离开她的生命,如今的贾元春,只觉得脱胎换骨,神清气爽。
忠肃王府里,王府的暗桩传来消息,正是贾元春的近况消息。
徒玠看过后,陷入了沉默,若有所思,王妃恰巧过来给他送参汤,看见自家王爷捏着一张信纸,看得入神,有些好奇,却不敢询问,只是轻手轻脚地放下汤碗,转身就要走。
谁知徒玠突然开口了:“咱们这王府的后院,当真这么可怕吗?”
安王妃:……这让她怎么回答?
好在徒玠并不指望她的回答,只将那信纸递给安王妃,说道:“王妃也看看吧。”
安王妃惊诧不已,接过那信纸仔细看了起来,越看越吃惊:“这……”
“七弟和荣国公,不简单呐。”就连他都想也去刺桐城看一看了。
听说那里每天都有海商往来,有一身白袍,留着大胡子的穆斯林,有金发碧眼,肤白似鬼的欧罗巴人,有肤色漆黑如墨的昆仑奴,能见识到此间最多的风景。
听说,随着海商的往来,海外有无主之地,土地还非常肥沃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城,兴宁帝鼓励大启百姓前往海外,开拓大启的版图。
徒玠突然也想去掺上一脚了。
一念起,便再也不能放下了。
*
今年是兴宁帝的六十整寿。每到整十寿辰的时候,宫里都会大摆宴席,举国上下为当今圣人庆贺生辰,是为“万寿节”。
44/67 首页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