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我在诏狱看大门(穿越重生)——雁过寒潭

时间:2021-05-19 14:17:52  作者:雁过寒潭
  难怪小邱那天在牌坊下如此失态,原来是因为见到要刺杀自己的人居然是童年珍贵的伙伴。
  “那你知道他有个妹妹么?”
  万达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不像是在审讯犯人。
  “听说过,没见过。我娘对下人管的很严。端茶送水的丫头和在外头扫地洒水的仆妇们界限分明。一般人近不了我的身边,尤其是女孩子。就算是我娘身边伺候的丫头,也不是人人都能进我住的院子的。”
  万达听了不由得咋舌,感觉这里比侯爵府还像侯爵府。
  眼看天色不早,万达起身告辞。他还要回去问问杨休羡那边审得如何了。
  邱子晋将万达送到房门口,两人约定好了明日一早见面。
  “小邱。”
  突然,万达转过身,定定地看着他。
  邱子晋一愣,一双凤眼微微地挑了起来。
  “邓翔,邓总旗……他真的是你的‘远房表兄’么?”
  邱子晋脸色突然一变。
  “或者说……两年前,在‘临水居’的茅厕外头,我和杨大人,真的是因为‘偶然’才会与你碰面的么?”
  这段话万达憋在心里有一会儿了,现在终于说了出来。他心里却又是忐忑到不行。
  邱子晋撑在书房大门上的手指被他自己捏的发白,一张俊俏到让女子惭愧的容颜也是一阵青一阵紫。
  就在万达打算干脆放弃逼问的时候,邱子晋笑了笑。
  “不是……”
  微微上挑的美丽眼睛中当着点点的泪意,映出走廊尽头的那一盏昏黄的灯光。
  “‘临水居’是京城最大的酒楼,是想要结实豪门子弟的不二去处……自从万大人被封了锦衣卫千户一职后,我在您每个休沐的日子,都会特意到那边去。我们总有一天会遇上……”
  万达的心一点点地沉了下来。
  “你是故意的?”
  “是……”
  邱子晋慢慢地低下头。
  “邓总旗呢?那天我和广怀……我和杨千户拒绝你之后,你就为了能够接近我,接近北镇抚司和锦衣卫,故意认下的那门‘亲戚’,是么?”
  “是……”
  听到邱子晋的回答,万达只感觉心口一阵刺痛。
  自从他当上了这小国舅后,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逢迎拍马。给当时的伯爵府送古董的,送字画的,乃至送丫头和小厮都不计其数。就是为了能够接近他,接近他手中的权力和身后那个名副其实的大明国第一的“靠山”。
  他以为至少邱子晋,高会他们是不同的。
  他们是因为案子才走到了一起。
  一路走来,历经各种艰苦,各种生死存亡的关口,是真正的“过命兄弟”。
  结果,原来邱子晋从一开始就是带着目的接近他的么?
  万达感觉眼眶湿漉漉的。
  十八岁的少年觉得自己被好友背叛了,心头刀绞一般地痛苦。
  “邱子晋,你太让我失望了……”
  万达咬着牙说道。
  “大人,你听我说……我不是,不是为了做官,或者可以得到什么别的好处而接近大人的。”
  邱子晋上前一步,慌忙地拉住万达的手。
  “大人,你是我邱子晋第一个‘朋友’。哪怕我一开始骗了你,但是这事是做不得假的。”
  邱子晋哀求道,“真的,大人你,还有杨大人,高会……还有他……你们是我仅有的朋友,大人你要相信我。”
  万达低下头,感受到了邱子晋冰凉的掌心正在不断地颤动。
  他在紧张,他在自责,他害怕失去万达的信任。
  “那你……是为了什么?”
  少年的喉咙因为干涩而嘶哑,他仰起头,强忍住泪意,想最后听听这个“好友”能编出什么样的理由。
  “为了摆脱我娘,摆脱邱家。”
  邱子晋抬起脸,泪水划过少年稚嫩的面颊。
  “我受不住了大人……我要‘自由’。”
  他说道。
  “万大人,救救我……求求你。”
  一墙之隔的湖岸边,一个双手环抱的人影,听着这边带着哭音的说话声,望着眼前这一汪几乎被夜色凝固住的湖水,发出了几不可闻的一声叹息。
  “所以,是小邱故意让你‘刺杀’他的,是么?”
  杨休羡坐在椅子上,看着被绑在角落里的那个人不人鬼不鬼的男人。
  “是……是少爷吩咐我这么做的。”
  男人抬起头,露出那半边还算完整的脸颊。
  “少爷说,只有这样。才能‘解脱’。”
  “才能帮你‘解脱’?”
  杨休羡低头问道。
  “是‘我们’。”
  他露出了一个连恶鬼看到都会惊吓不已的笑容,“他说天底下能救‘我们’的,只有锦衣卫,大明朝人人都敬畏的锦衣卫北镇抚司,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站在杨休羡身后的高会,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今天之前,他们谁都想不到,那个热爱美食,性格耿直的漂亮书生,居然是这样一个恐怖的人。
  “你觉得,我会信你?为了你一个下人,去得罪‘那位’么?”
  杨休羡弯下腰,毫不避讳地看着他这张因为笑容,而显得愈发恐怖的面孔。
  “老爷你不用信我。你信少爷就行。”
  袁明光说着,重重地朝着杨休羡磕了一个头。
  “求锦衣卫老爷,救救我妹妹。求求您了……”
  杨休羡站了起来,吩咐外面的人进来看住跪在地上的这个男人,然后带着高会走了出去。
  这里不是邱家宅,是靠近景德镇镇上的一间小屋,今天下午锦衣卫特意找来官衙这个鬼面男的。
  “你觉得他说的话可信么?”
  杨休羡问道。
  “邱大人的话,应该可信。”
  高会用脑袋点了点头后方,“他只是一个报信的而已。”
  “小邱骗了我们,骗了万大人两年多,你还觉得他‘可信’?”
  杨休羡看着高会。
  “邱大人是个好人。”
  高会想了想,回答道。
  两年的时间不算短,一起破的那么多个案子也不是假的。
  就算邱子晋当初是抱着什么目的故意接近的他们,这段日子接触下来,邱子晋的本质到底如何,他再愚钝也是看得出来的。
  “是啊,一个‘好人’……”
  杨休羡被高会堪称“淳朴”的回答逗乐了。
  今天月光还算不错,不用提灯也能看清道路。两人一起慢慢悠悠地走到了邱家宅村口,站在那个属于邱母的恩荣牌坊下。
  杨休羡抬起头,看着上头雕龙画凤的装饰,对着高会说道,“你走一趟京城吧。去‘那个人’的府宅打听看看,情况是不是和袁明光说的一样。”
  “但是宫里那边……”
  高会皱眉。
  “没事,‘他’会跟你一起回去的。宫里的事情,就交给‘他’吧”
  杨休羡说着,望向了高会的身后。
  一个身着黑衣,头戴面具的男人从牌坊后的阴暗处走了出来,对着两人点了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    原来你是这样的小邱!
  说道小孩子生病,就清清静静饿两天那个,是《红楼梦》里太医的经典语录。
  我当时看了就觉得特别有意思,然后我就在其他的书里找相关的作证,终于发现这事儿居然是真的。
  在著名满族文学家金寄水先生的《王府生活实录》里写的,他是最后一代睿亲王的继承人。他们睿亲王府里小主子生了病,就饿着。然后呢……这些小主子平日里也吃不饱,一个个饿的面黄肌瘦的,跟小乞丐似得。
  这本书很有意思。还有一段是他们的父亲老王爷是妾室生的,这位老太太平日里在家里是尊贵的大祖母。但是老太太的哥哥来了,只能在角落里和老太太讲话,而且见了家里的晚辈都要叫主子。因为妾就是奴才,奴才的哥哥见了主人家的孩子都要行礼…这本书可有意思了。
 
 
第69章 窑变风波
  在万达的一番“劝解”下,邱子晋的婚事终于暂缓下来。
  毕竟邱子晋回乡是真的有一堆的事情要忙,邱母再蛮横,也不能插手儿子的公务。
  消息传到邱家别院那边,据说那边待嫁的荣小姐很是不悦。
  “她不悦最好。她要是能主动退婚就更好不过。”
  赤脚走在田埂上,带着斗笠的邱子晋手里拿着一束稻穗,用手掐了掐穗子。看着两边被风吹的荡漾的深绿色稻田,和沉甸甸垂下头的谷穗,邱子晋露出了回乡后就难得一见笑容。
  “看来今年又是一年好年景。”
  “苏湖熟,天下足。现在最关键的是在秋收之前,通开被淤泥堵塞的河道,让南边的粮食能够尽快送到被北边去。平复京都的粮价。”
  看到江南粮食供应无忧,百姓们也算安居乐业,让万达等人稍稍放了点心。
  因为京城粮价过高,今年京都的端午节差点都过不下去。
  最后还是皇上下令,开了好几个北直隶的大粮仓,将往年的存粮发放出来,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但是北直隶的粮仓直接关系到北边和西边的驻军粮饷,开仓放粮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鞑靼,瓦剌对大明的虎视眈眈可是一日都没有放下。若是大明真的表现出了粮库长期空虚,京城缺粮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恐怕这些人就要开始动歪脑筋了。
  午间的日头实在太晒了,万达他们几个都是二十不到的小伙子还好说,跟在邱子晋身后陪同的县令、县丞等人已经被蒸腾的暑气热到不行了。
  幸好路边不远就有一个农人搭着的凉棚,凉棚下还放着一个桌子和两把椅子,简直就是这片稻田里的绿洲,能让人纳凉休息,众人朝着棚子走去。
  这种凉棚在乡村路边很是常见,往往桌子上会放着一把装了凉茶的青瓷大茶壶。茶壶的一边放着一叠陶碗,一边放着一个用来收钱的空碟。
  凉棚一般都是附近的村民搭建的,路过的人要是喝了他的茶,多少要放一些铜板在空碟里,意思意思。
  颇有些六百年前自助式购物的味道。
  不过乡间民风淳朴,来往的也都是熟人,虽然不排除有人占便宜不给钱,绝大多数人还是很自觉地往碟子里放些茶钱的。
  超级有钱人邱子晋直接往里头扔了一块碎银子,招呼众人来喝茶。
  万达本以为这种小破地方的茶水必然味道糟糕,说不定还带着一股泔水味。谁知道一口下去,这都被放凉了的茶汤,居然很是爽口,还带着淡淡的香味,倒叫他大感意外了。
  “大人可别忘记这里是什么地方?昔日白乐天所做的《琵琶行》里,有‘前夜浮梁买茶去’这一句,这里可是‘浮梁茶’的产地啊。”
  站在一旁的宋知县看着万达满脸吃惊的样子,笑着摘下斗笠,给自己扇了扇风。
  “这浮梁茶在此地的田间地头就能喝到,但是一旦卖到京师所在的北方,那就是价值千金了。”
  县令呵呵笑道。
  万达心道惭愧惭愧……
  白居易我知道,《琵琶行》我也知道,但是“浮梁”就是指景德镇,那我还是来了此地之后才知道的……
  “这句诗的前头半句更有名。”
  邱子晋放下茶碗,淡淡一笑,“‘商人重利轻别离’。”
  “大人你说,这船都在河道上堵着,谁能从中获利?”
  邱子晋看着万达问道。
  “商人?”
  万达楞了一下,灵光一闪,“京城的粮商?”
  “正确地说,是垄断了北方粮道的北直隶粮商。”
  整个大明帝国在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军事打击后,在推行“以农为本”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指定的一系列诸如:徙富民,抑豪强,屯田开荒,兴建水利的政策下,迅速恢复了农业生产。
  原来南方的主要粮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江苏浙江徽州,一直扩展到了两湖区域。
  在北方,则将原先故元移民从沙漠迁徙到了北直隶和北方农村,尤其是山东,河南等地区,已经成为了北方产粮的主要区域。
  靖难之役后,永乐大帝朱棣更是强迫苏州、浙东等三千余富户和农民搬入北直隶,填充京师附近的广袤农田。
  到了前朝的天顺年间,北方的粮食产量虽然不能和一年两熟乃至三熟的南方产区媲美,但也有相当的规模了。更不要说各个边镇还有军队屯田和盐商们在那边开荒的商屯。
  北方农业发展,对于“天子守国门”的京城来说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在这两年愈演愈烈的京师粮价飙升的情况下,反过来看,似乎得到利益的并不是北方的农民,反倒是北直隶那些大的粮商了……
  北方的粮食同样也是通过大运河从北往南运到京师。不过不同于由南向北的商路,通常粮食在运到天津港后就会通过陆路进入北京。
  所以运河堵塞,对北方的粮商来说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影响。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这就不是我们此次南下巡查就能解决的事情了。”
  万达将水碗放回桌子上。
  “看来运河下游的清淤和修闸势在必行。不然涨价的可不止是粮食那么简单了。茶叶,陶瓷,布匹,丝绸,这些所有南方的特产如果真的必须要靠陆路北上,那价格势必跟着飞涨。说不定就连朝廷贡品的采买,到时候都会出现问题。”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