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我在诏狱看大门(穿越重生)——雁过寒潭

时间:2021-05-19 14:17:52  作者:雁过寒潭
  所以这个猜想很快就被人抛到了脑后。
  《黄粱录》问世多年之后,普通人已经对挖掘星海的背景失去了兴趣。也只有星海大师的超级拥趸们才会热衷于在全国各地到处寻找大师的踪迹,猜想大师的身家背景了。
  直到——“星海汇”突然面世!
  三年前,隆福寺这座京都最大的香火庙对面的一整片土地开始大兴土木,同时建起两栋五层高楼。两栋楼之间有两座飞桥相连,珠帘挂窗,灯火辉煌。
  一栋楼乃是酒楼,经营川鲁粤淮等各地菜肴,号称“天下美食,无所不包”,只要报上菜名,就没有他们家厨子做不出来的。每日消耗的海鲜,鱼鲜,山珍,菜蔬不可计量,可能比整个内廷的用度更多些。
  另一栋更是精彩,整栋楼里各种游艺包罗万象。说书的,唱南北戏的,打鼓的,演傀儡戏的,演戏法的,弄鱼虫的,叫果子的,耍皮影的,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楼里还特意为女宾设了包房和步障,让她们可以不受打扰地随意游玩。
  从中午开始营业,一直到宵禁前打烊,只要进了这个“星海汇”,保管你玩的乐不思蜀,直到银子花光为止,压根不想出来。
  连接两座高楼的廊桥上,日日游人如织。不管白天夜里,晴天雨天,这里都是车水马龙,让人不知今夕何夕。
  为什么会把这个“星海汇”和“星海大师”联系起来?
  说来话长,一个自称是“星海大师”门下走狗的富豪,在听闻“星海汇”夸下能做出天下所有美食的海口后,特意杀上们来,点了一道《黄粱录》里记录的菜肴,就是想要杀杀这明显想要蹭大师名头酒楼的风头。
  这人拍下一百两纹银,说今日要是作出这道菜,这一百两就是菜钱。
  要是星海汇的师傅做不这道菜,这“星海汇”就是欺世盗名,从此不得再使用“星海”二字作为招牌。并且要在门口贴上告示,承认本酒楼沽名钓誉,诳时惑众,要给天下人谢罪。
  此人以为自己胜券在握,谁知道坐在座位上不到两刻钟,一道“西域葡萄酒炖鹅肝”和一道“红烩牛尾”就被小二端了上来。
  此人坚决不相信,这书中写的食物居然真的能被做出。待他尝了一口之后,当即就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味道,这舌尖上的触感,和《黄粱录》里描述的简直一模一样。
  原来《黄粱录》里的美食都是真的可以做出来的。
  大师!
  一定是星海大师亲手烹饪的!
  “星海汇”就是“星海大师”的产业,大宗师时不时地会出现在酒楼里,亲手为神秘的嘉宾烹制菜肴的风声,就此不胫而走。
  全国各地的书迷们都恨不得能够进到这里来,亲眼看看大宗师,尝尝他亲手烹饪的菜肴。
  只可惜,这些年来,见过大师出手的人寥寥无几。
  毕竟是“大宗师”么,哪能天天出现?大家表示理解。
  这几年里,“星海汇”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一不靠赌,二不靠色,凭着美食和游艺就独步京城,成为了大明第一胜景。
  南边的交趾国,东边的扶桑国,北边的蒙古人,西边的瓦剌人,只要到了京城,必定会慕名而来。
  久而久之,此地也成为了京内最大的消息汇聚地,无数江湖堂口甚至域外诸国将在这里设下了暗探和桩子。
  比起老百姓口中的“星海汇”和那个不伦不类的“星海娱乐总汇”的名字来,他们更喜欢叫这里——天下第一楼。
  这天,一个身着华服,头顶珠冠的少年郎,牵着一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黑色小毛驴,出现在了第一楼的前头。
  “少……您来了,里边请。”
  星海汇的伙计殷勤地迎了上来,接过少年手中的缰绳。
  “你们掌柜的在么?”
  少年低声问道。
  “掌柜的还在衙门里上值,要到晚膳的点儿才会回来。”
  “知道了,下去吧。”
  少年点了点头,双手背在身后,慢悠悠地往楼里走去。
  现在天还早,一楼二楼里正在唱着的都是属于暖场的小角色。真的名角们要等日头落了才会登场,压轴大戏那上的更晚。所以现在坐在楼里的,要么是真的闲的没事来打发时间的,要么就是来此地交易情报的。
  这些人三三两两地在场子里坐开,各自都有着各自的领地,表面上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当然了,即使是江湖上最有势力的帮派也不敢在第一楼闹事,毕竟第一个闹事的家伙脑袋还悬在西四牌楼的栏杆上呢。也就是打那一次后,众人才知道,这第一楼里居然还驻扎着锦衣卫的暗桩。
  民不与官斗,江湖事江湖了,没必要得罪衙门的人。所以这“天下第一楼”至少在表面上维持着和谐,形成了特有的势力平衡。
  这几个盘踞在书馆里的人,不管面朝哪里,是在装作闲磕牙还是真的在嗑瓜子,眼睛都是盯着门口方向,时刻保持着警惕的。
  在见到来的居然是个小孩子后,众人先是一愣,然后就各自笑着,不把他当一回事了。
  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公子,不带小厮也不带书童,一看就是逃学出来玩的。
  汪直被人如此对待惯了,也不以为意。
  自己找了个地方坐下,要了壶茉莉花茶,和一份点心盒子。
  “您的点心……哎,少……”
  茶博士见到汪直,刚想与他打招呼,就接到了汪直警告的眼神,立即将到嘴边的称呼吞了下去。
  汪直一边用着点心,一边装作看戏,实则是在听周围人的谈话。
  他今年已经十七岁了,早就不是当年在昭德宫里,那个只会围着万贵妃裙子乱转的孩童了。
  十四岁那年汪直接任已经过世的刘永诚,被皇帝陛下任命为京都十二团营御马监的太监。从此能够自由出入宫禁,为陛下和娘娘打探各方消息。
  他身量比起同龄人来稍微矮小了些,虽然已经是十六七岁的少年郎,不过面容还是一团孩气。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别人只当他是个小孩,不会对他设下心房。
  他也以此为掩护,时不时地牵着小毛驴,在京内各个酒肆茶楼乃至烟花之地到处游走。摆出一副天真可爱的面容,实则扮猪吃老虎,为陛下和娘娘探听到了不少有意思的消息。
  三年前“星海汇”开张,成为了整个北直隶最大的情报集散地,汪直更是每次出宫都要来此地逛逛,一来探听消息,二来探望他的素素和已经长到十岁大的皇长子殿下。
  台上伶人唱完一段北戏,下面稀稀拉拉地鼓掌,汪直晃着两腿也跟着拍了两下手掌。隐隐的,听到隔壁有人正在交头接耳。
  “听说了么?宫里出大事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1:《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壹佰肆拾玖》
 
 
第81章 深宫迷影
  “宫里出事?”
  被问话的男子嗤笑一声,“你是说去年十一月里,立太子的事情么?”
  这是去年里除了恢复景泰帝封号之外,宫里发生的最大的事情了。
  也就是去年三月,陛下迎回了从小住在安乐堂的皇子,并且赐名为朱佑樘。
  自此,大家才知道,原来继成化二年的皇长子,以及成化七年十一月里薨逝的悼恭太子朱佑极之外,陛下另有一个一直藏在西内的儿子。
  朱佑樘的生母,乃是当年广西大藤峡之战后,作为俘虏被韩雍将军带回宫内的女子纪氏。
  这纪氏入宫之后,被培养成了女官,在东阁藏书楼里做尚议局女史。却不知什么时候被陛下所临幸了。
  “据说此女是因为害怕自己有孕之事被善嫉的万贵妃知晓,逼迫她堕下孩儿,所以一直引而不发。被内侍张敏收藏在西内的内安乐堂内,由废后吴氏抚养长大。一直长到了五岁,张敏才告知陛下莫担心老而无子,这宫内还有陛下血脉的存在。”
  “张敏虽然是个内侍,却倒是忠贞,为陛下默默抚育皇子。”
  某人发出了感慨。
  “哎,说到底,都是贵妃娘娘惹的祸啊……”
  “嘘,这话可不能瞎说。”
  这几人交头接耳的话都被汪直听在耳朵里,听到他们口中对万贵妃出言不逊,汪直转过头,朝他们投去冰冷的目光,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笑容。
  张敏默默抚育皇子?
  真是可笑,莫说小小的紫禁城,就是偌大都城内任何阡陌交通,犄角旮旯,有什么事情,是能够瞒得过陛下的?
  恐怕也只有愚夫愚妇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
  虽然一开始纪氏假称自己只是吃坏东西腹胀,引得为她验身的嬷嬷失了判断,但是很快陛下就知道了此女怀孕之事。
  张敏对陛下呈报此事的时候,自己正跟着怀恩在陛下身边伺候,全程都听得真真的。
  对于自己在藏书阁里临幸的这个女子,陛下差不多都已经忘记了。
  朱见深知晓她居然听了宫内无知妇人的挑唆,刻意对万贵妃隐瞒怀孕之事后,更是对其无甚好感。转头就让张敏将她安排在内安乐堂,并且叮嘱汪直,千万不能让贵妃娘娘知晓此事,引得娘娘不快。
  汪直当时年纪还小,不懂什么男女之情,但满心满眼只有娘娘,于是乖巧地点头答应。
  这件事情,从头到尾瞒着的,只有贵妃娘娘而已。
  那纪氏与陛下本就是一次露水姻缘,事后陛下觉得一个毫无势力的广西少女即便怀孕生子,也翻不出什么水花,干脆扔过脑后,不去管她。
  毕竟当时宫里已经有了贤妃柏氏生下的小太子朱佑极。而且柏氏与贵妃一贯交好,贵妃娘娘对小太子也是视若己出。
  什么贵妃善嫉,因为自己死了皇长子,就不允许宫中妃嫔怀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自从皇长子薨逝后,娘娘自知年老,无法再诞育皇子,唯恐陛下因为一心只牵挂自己,而耽误江山社稷,祖宗基业,一直苦劝陛下雨露均沾。
  在娘娘的劝导下,陛下也开始宠幸宫内其他的妃嫔。
  栢妃于成化四年生下皇次子。这个七月里,宫内更是喜事连连,邵妃生下了皇四子,王顺妃诞下大公主。
  若是娘娘有心害人,这些孩子又是哪里来的?
  本以为皇次子被封为太子后,国有储君,便能永葆江山。
  谁知道太子殿下难承天命,在行了册封礼后不过两个月内就重病身亡,与“早逝”的皇长子一样,被葬于西山。
  失去了儿子的柏氏失魂落魄,贵妃娘娘几乎日日招她入昭德宫劝解,两个同样经历过丧子之痛的母亲互相取暖,渐渐地柏氏终于恢复了过来,走出了伤悲。
  贵妃娘娘如此推己及人,何来“善嫉”一说?
  就连此次迎接皇三子回宫,也是贵妃娘娘主动提出的。
  成化十一年四月,乾清门突然起火,火光冲天,将整个紫禁城映照的宛如白昼。
  事后陛下自省,认为天降谴责,必然是天子行差踏错,祈求列祖怜悯,保佑子孙安宁。
  自从皇太子薨逝后,储君之位悬空日久,又加上此次火灾,朱见深终于觉得,自己将儿子秘藏于西内之事有所不妥。
  却又害怕万一告知贵妃娘娘,会引起她的不快。
  也只有从小长在他们身边的汪直才明白——陛下害怕的,从来不是自己有孩子被贵妃知道。
  他一直担心的,是自己因此对贵妃有所隐瞒的这件事情,被贵妃知道,伤了他们多年的情分。
  这么多年来,汪直早就看清楚了。陛下在娘娘面前,虽然是丈夫,是天子。但是有时候也像是个懵懂的幼子。
  他将纪氏母子藏匿的事情分明是做错了,陛下就像是一个做错事情的孩子,怕让贵妃知道生气……
  最后还是张敏和汪直商议,由汪直出面,将此事告知了贵妃娘娘。
  贵妃娘娘知道后无语地呆坐了半日,教站在她身边的汪直又是害怕又是心疼。
  最后娘娘吩咐宫女,将她按品大妆起来。娘娘头戴九翟冠,身穿贵妃霞帔,立于宫门前。
  在看到下朝回宫的陛下时,娘娘拜服在地,恭喜陛下有子,乃大明之福也。并祈求迎纪氏母子回宫,昭告天下。
  汪直当时跪在贵妃娘娘身侧,看着皇帝陛下的脸色由白转红,由红转青,最后满脸羞愧地用袖子遮面时,心里突然起了一个邪恶的想法:素素要是知道这事儿,不知道会是什么表情?
  素素:呵呵,我要是说我早就知道了,你信不信?
  之后陛下就派了怀恩和自己去西内安乐堂接回了小皇子,放在昭德宫由万贵妃抚养。
  不久之后又将纪氏迎入永寿宫,封为纪妃。
  想到这里,汪直微微叹气。
  这小皇子回宫的时候已经五岁了,他母亲生下她后,困苦无比,是住在羊房夹道里的吴废后一直接济她们母子。
  这吴废后对贵妃娘娘满腔恨意,在她的刻意引导下,纪氏母子也是对贵妃娘娘又恨又怕。
  所以小皇子在昭德宫里住了那么久了,和娘娘怎么都亲切不起来。
  娘娘那么一个喜欢小孩子的人,都拿他没有一点办法。
  “不是,我要说的不是这事儿。立太子的事情谁不知道啊。”
  那边谈话的人扬了扬嗓子,打断了汪直的思绪。
  “我要说出来啊……吓死你们。”
  此人一脸神秘地说着,还故意把右手抬起,拢在嘴边。
  “之前西城不是出了一个‘妖怪’么?那个‘妖怪’啊,可能跑到宫里去啦……”
  汪直猛地转过头,拧着眉毛看着这群人。
  就在此时,一个面白无须的男人匆匆跑了进来。
  他快速地巡视了大厅一眼,在看到坐在角落里的汪直后,踩着小碎步走到他身边,低声附耳道,“小公公快同奴才回去。刚才宫里出事了。万大人和杨大人,还有刑部的邱大人都已经在武英殿内,就等小公公了。”
  今日汪直一早就出门闲逛,更是算好了万达下值的时间来这里等他。今日宫内出了什么事情,他暂时一概不知。
  听到这小太监说的话,汪直当下一惊,转头看着那边还在说话的几人。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