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朗汉子不由感慨:“臂力够强,准头也行,是哪位英雄干的好事?”
“帮主,就是那些人。”
手下遥指楼喻的船队。
帮主瞪他一眼:“这么多人,老子哪里知道是哪个。”
察觉到身边的死亡凝视,他连忙改口:“谁射的,你指给本帮主瞧瞧。”
雨幕灰蒙,离得远,手下一时也指不清。
“算了,我去那边瞅瞅。”
帮主将伞丢给身边人,冒着雨让人搭板,来到中船上。
中船上的人还震惊着呢,见到帮主都忘了行礼。
“嘿,醒神儿了!”帮主拍拍汉子的肩。
汉子方才还耀武扬威,而今懵着一张脸。突然被帮主拍肩,他吓了一大跳,终于回过神来。
“帮主!我事儿没办好,让您受惊了!”
汉子懊恼不迭。
早知对方箭术那么高,他就不会那么嘴碎了。
结果被人冒犯了帮主威严。
帮主捶开他,阔步走到船尾,先是打量了一下楼喻等人,才朗声开口:“方才是哪位英雄射的箭啊?”
霍延长身鹤立:“有何指教?”
“是你?!”
帮主顿时惊讶,他终于明白过来,为什么他的帮众都是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模样。
他本以为射箭之人必定孔武有力,双臂鼓囊,且修炼箭术不少于二十年。
可眼前这人,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吧?
他直接问:“箭真是你射的?”
问话时,左眉上的疤一跳一跳,隔着雨幕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楼喻突然想起他娘说过的话,眸色不由深了几分。
“是我。”霍延沉声回道。
他能看出来,这个男人比刚才叫嚣的汉子战力高上不少,是个硬茬子。
霍延身形微动,不动声色挡住楼喻。
“哈哈哈哈,小小年纪,就有这么高的箭术,奇才!奇才!”
帮主生出惜才之心,朗声道:“你有这身本领,在你们这个船队屈才了!不如到我这边来,我肯定会好好待你!”
楼喻眉梢一挑,这就挖起墙角来了?
他伸手搭上霍延的肩,上前一步,声音清越高扬:“大叔,你当着我的面挖我的人,不太讲究吧?”
帮主定睛一看,嚯,现在的小孩子都这么拼的?这么小就跑船了?
还是说这个船队没人了,让个黄毛小儿当老大?
“你是主事儿的?”
楼喻颔首:“是啊,你也是主事儿的?”
另有帮众吼道:“这是咱们帮主!什么主事儿的!”
蒋勇等人:“……”
帮主了不起啊?他们这边还是世子殿下呢!
帮主瞅几眼楼喻,觉得他长得虽顺眼,但还是无法胜任一个船队的主人,便继续挖墙脚,跟霍延吼道:
“你这本事真的屈才了!你跟着这小孩还不如加入咱们船帮,真的不再想想?”
他是真的惜才。
就面前这几条小破船,哪能留得住这样的少年英雄?
蒋勇几人就要撸袖子骂,楼喻好脾气地拦住他们。
“敢问贵帮名号?要是入了帮,每月多少工钱?过年过节可有福利?年纪多大能退休?退休后能不能养老?要是发生伤亡,能拿多少补偿金或抚恤金?”
楼喻砸出一大串问题,直接问懵帮主和帮众。
入了帮不就是该干活干活,该吃吃,该喝喝吗?怎么还有这么多讲究?
片刻安静后,一声轻笑打破僵局。
“这位小公子问的话甚是有趣。”
眉目温润的男子出现在帮主身侧,看向楼喻时,眼中泛着温和欣赏的笑意。
“你怎么来了?”帮主挠头憨问。
男人瞥他一眼,“这些问题你能回答上来吗?”
“不能,嘿嘿。”
帮主特意往旁边挪一步,将正位让给他。
“在下元铭,敢问公子尊姓大名?”
帮主叹口气,这人又开始跟人文绉绉。入帮这么久了,不仅没沾一点匪气,还拘着不给他讲脏话。
“元公子,幸会。”
楼喻拱拱手,“在下姓郁名楼,正要前往庆州办事,可否请贵帮借个道?”
元铭深深看他一眼,果断转向帮主:“改道,先让郁公子他们过去。”
帮主:“为什么啊?咱也是去庆州,已经不远了。”
吃水深的船改道很麻烦的。
元铭笑了笑:“就当交个朋友。”
一旁帮众建议道:“副帮主,反正咱也是去庆州,咱们离庆州不远了,干啥还要自找麻烦呢?”
元铭态度很坚定,对帮主道:“我什么时候害过你?”
帮主想想也是,虽然不知道元铭为什么这么坚持,但还是下令船只让道,供楼喻船队通过。
帮主目送船队远去,惆怅道:“好不容易看中一个好苗子,让你给放跑了。”
元铭没好气道:“你说再多,人都不会答应你。”
“凭什么?我这船帮不比他那个小船队豪气?”
元铭无奈,“你好好想想,那个主事人叫什么名。”
“不是郁楼吗?”帮主一脸茫然。
元铭心好累。
“叫郁楼,又是赶去庆州,船上其余人皆身姿挺拔,令行禁止,跟你这帮闹哄哄的帮众完全不一样……”
他停顿几息,“我说了这么多,你还没反应过来?”
帮主回过神,瞬间瞪大眼珠子。
“你是说……”
元铭欣慰颔首:“就是你想的那样。”
“他们是官兵!”
元铭:“……”
第五十一章
船行至庆州码头,雨已经停歇,阳光从云层透射出来,漫天金光,如梦似幻。
庆州码头位于城南。
楼喻携楼荃下了船,遥望庆州府的城墙,不由露出一个笑容。
“阿姐,我们回家了。”
楼荃的目光黏在城楼上,贪婪地细细观摩着。
她已经四年没回来了。
近乡情怯让她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楼喻笑着道:“阿姐,我先带你去田庄。”
楼荃立刻回神:“阿弟,你是不是还有要紧的事要做?”
“确实有些事情要做,”楼喻泰然自若道,“不过别担心,等我处理好,再接你回府。”
楼荃心间盈满骄傲。
曾经瘦弱矮小的阿弟,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楼喻率一众随从,从城南快速行至城西田庄。
还没到田庄,楼荃就看到不远处林立的浅灰色建筑。
她惊愕莫名:“那是什么?”
冯二笔兴奋解释:“郡主,那是咱们的新城!咱们离开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多呢,看来殿下不在的时候,他们也有认真干活!”
新城。
楼荃咀嚼着这两个字,不由看向楼喻丰神如玉的侧脸。
一种莫名的感悟从心中迸发。
阿弟正在做的事,比她想象中还要宏伟壮阔!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她也看得越来越清晰。
一排排浅灰色的屋舍整齐肃穆,走得近了,更能感受到一种冷硬坚实的厚重感。
不计其数的工匠在工地上劳作穿梭,为这个新城洒下数不尽的汗水。
可他们是高兴的。
他们脸上洋溢着光芒,他们眼中流露着希望。
他们热爱这份工作,并愿意为之拼搏奋斗。
除了这些,工地外有一处屋子,屋子外贴着木牌,上面写着“食堂”二字。
不少妇人在食堂外择菜洗菜,她们一边做活一边谈笑风生。
有工匠从她们面前经过,还大着嗓门问:“今儿个吃什么?”
妇人笑骂着回。
一切都是如此地稀松平常。
楼荃归途中已经听过女人也能做工,可亲眼见到,还是由衷感到震撼。
新城的一切,都让她心生向往。
“阿弟,会有更多的女子来做工吗?”
楼喻目色坚定:“当然会!”
他指着河边一处在建的工厂,笑道:“那是纺织厂,以后都会招收女工。”
不过在此之前,他得先改进一下织布机。
楼喻只是稍稍了解一些织布机的原理,但具体如何改进,还得跟专业人士商议。
想到霍煊送他的机关兔,楼喻觉得这小子在机械上应该是颇有天赋的。
还有城中一些经验丰富的木匠,他们在这些方面应该也有些思路。
到时候集思广益,他不信造不出效率更高的纺车。
“阿弟,那我也能做工吗?”
楼荃的话将楼喻的思绪扯回。
他道:“阿姐想做什么都可以,我都支持你!”
只要阿姐过得开心,他就开心。
楼荃想到自己在侯府度过的四年。
没人喜欢她,没人在意她,她只能依靠自己的嫁妆以及平日做些绣活养活自己。
像她这样的女子何其多?
如果女人只能依附男人,女人过得好不好只能依赖男人是否宠爱,那和宠物有什么区别。
她望着这座欣欣向荣的新城,坚定道:“阿弟,你想做任何事,我也都支持你!”
世子归来,田庄上下喜气洋洋。
楼喻一路风尘,神倦体乏,但还是打足精神,吩咐人安顿好楼荃,然后进入主院。
主院中,冯三墨、魏思、李树、林大井皆已候在议事厅。
见到楼喻,几人均目光激动,仿佛有很多话想说。
“奴拜见殿下!”
“属下拜见殿下!”
楼喻坐到主位上,语调平淡道:“都坐下说话。”
几人乖乖坐下。
楼喻问:“杨先生何在?”
魏思道:“回殿下,杨先生眼下在王府里。”
离开庆州前,楼喻设想过他去京城后,庆州会发生什么事。
想必郭濂此时已经派驻军围住庆王府了吧?
这种情况下,杨广怀待在庆王府里,肯定不是为了享受王府富贵生活,而是为了稳住局势,避免节外生枝。
他问:“郭濂已经派人围了王府?”
魏思点头:“殿下,您是不是要回城?”
“再等等。”
在楼喻眼中,郭濂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他更在意的是新城的建设。
“魏思,你先说说这段时日新城的建设进度。”
“是!”
魏思将自己亲手统计的数据交给楼喻一份,口齿流利道:
“新城西南工业区如今已建成炼铁厂、化工厂、造船厂、机械厂、磨坊,还剩下纺织厂正在建。”
这些厂都在楼喻交待的规划书里,交由魏思带领工匠依照设计图纸建设出来的。
虽然魏思不太清楚化工厂和机械厂具体做什么的,但不妨碍他服从命令。
楼喻颔首,夸赞了一句。
等厂区全部建成,他还要建医院、学校、住宅区、商业区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得一点一点慢慢来。
问完建设进度,他又道:“我去京城后,庆州有没有新增流民?如何安置的?”
魏思又翻开一个册子,依照统计表上的数据,回禀:
“从您离开庆州那日起,到今日止,共有八千五百七十三人投奔庆州府,并选择留下安居。”
他说着,看一眼李树:“此事奴与李统领一起处理的。”
“魏大人说得没错。”
李树接话道:“其中,两千五百人参军,五千八百一十三人开垦荒地,二百六十人是工匠,如今正参与新城建设。”
也就是说,不管是兵力还是劳动力,都有大幅度增长。
非常好!
楼喻目光转向林大井:“你是农务总管,庆州府农业暂时皆由你打理,如今荒地开垦多少?明年秋收能不能养活整个庆州府?”
林大井算是魏思的学生,他的一些理念和工作方法都经过魏思的熏陶,也学会了统计数据。
他给楼喻呈上册子。
“回殿下,以前庆州府共有耕地两万三千亩,如今新垦田地有一万亩。按照往年的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三万多亩足够供养整个庆州府,前提是明年收成不受天灾影响。”
楼喻了然。
也就是说,到明年秋收后,他就可以养活整个庆州府,加上不断地买粮囤粮,以后再加入新的居民,庆州的粮食也不用愁。
世道越乱,粮价越高。
就算楼喻有钱,他也不想继续花这冤枉钱。
只要庆州耕地充足,粮食不缺,他就不用担心百姓饿肚子。
再说,他还会大力推广土豆种植。
土豆耐旱高产,是绝佳的粮食选择。
但在明年秋收之前,他还是得派人出去买粮。
他又交待几人一些话,便让他们退下,唯独留下冯三墨。
“三墨,跟我说说眼下形势。”
冯三墨恭敬道:
“奴依照殿下吩咐,派人半路拦截韩昀,用擅于伪装和模仿的暗部成员替换,郭濂并没有怀疑。”
74/230 首页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