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妃已经老了,但是宫里保养得好,看起来像是四十岁成熟妇人一样。
但是到底是老了,再多的胭脂水粉,也遮掩不了眼角的鱼尾纹,头发也有了银丝。
“额娘的福气还在后头呢,额娘,儿臣见过姥姥的,姥姥就很年轻,还很长寿哦。”十四爷提起塞和里氏,德妃就悠然神往了:“你姥姥好久没有进宫了,她也上了年岁,额娘也不想折腾她。”
宫里的规矩大,女眷入宫磕头的次数可不少,塞和里氏都多大年纪了?进来一趟折腾死了。
可别让老太太受罪了。
但是塞和里氏的确是长寿的人。
德妃的阿玛跟亲兄长,也都是战死沙场的,不是自然老死的,所以说起来,乌雅家如今长寿的人还真不少。
十四跟德妃撒娇卖乖的时候,康熙已经下了朝,听了顾超的禀报。
“这小子什么礼物都收,也不怕扎手?”康熙听了这个消息就笑了:“哦,他是想出去办差,让那些人抓不到他。”
就算是想求十四爷办事,那也得十四爷在京啊。
康熙立刻就决定,让十四过了万寿节就出去办差,别在京里头晃荡了。
十四爷这样的态度,让人摸不清楚,所以他也难得的清闲了一个正月,可是过了二月二之后,朝廷开始准备康熙万寿的事情。
千叟宴再次举办。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内务府马力全开,忙活了起来。
京中各种奇珍异宝云集,这个时候,雍亲王坐镇户部,死活不许人借钱。
而康熙呢,批了一百万两银子给河道那边,又批了五十万两银子给闹水灾的南边儿,又批了二十万两银子和五十万石粮食,给北边闹旱灾的地方。
万岁爷现在“财大气粗”啊!
扶蒙的公主们集体回京,都带了孩子们和夫婿,宫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尤其是温宪公主身为坐地户,招待回了娘家的姐姐妹妹们,理所当然。
康熙见到儿子女儿们,儿媳女婿们,孙子外孙子们,这攒起来上百号人,浩浩荡荡的可有成就感了。
尤其是在这个时候,色赫图氏被诊断出来有喜了。
这等于是锦上添花,六十岁了还能让妃嫔有喜,康熙老当益壮啊。
于是在万寿节的当天,简直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一共三日,第一天的千叟宴,让大家看到了大清盛世。
第二天是宴请文武百官,蒙古、西藏的王公贵族,也很隆重,这次是大家献礼的环节,甚至有外邦使臣前来恭贺。
第三天,是皇家自己庆祝的日子,所有皇子皇女,成亲的没成亲的都来了。
坐满了整个太和宫,热闹的让康熙满面红光。
这热闹的万寿节,最精彩的部分就在献礼上。
番邦使臣,和蒙古、西藏的来人都献上了大量精美的礼物,甚至还有活佛的礼物。
这都是其次,而轮到公主们献礼,都是一些针线活儿。
温宪公主亲手绣制了“万福字”的屏风,送给康熙,用的是红绸缎,金线绣制,别的不说,光是那金线,就值不少钱。
另外还有额驸送来的一对儿白玉雕琢的寿星公和寿星婆。
还有一对儿宝石盆景等等礼物。
其他的公主们也有其他礼物奉送,尤其是纯禧公主,送了康熙一整套十八金罗汉,听的十四爷眼睛都冒光了!
起码二十斤的金子。
雍亲王送的礼物i,果然是那对龙凤呈祥金星珊瑚树,让人眼前一亮,算是比较珍贵的礼物。
十五皇子十六皇子跟十八皇子,送的礼物虽然普通,却有一份特殊的礼物,是三位皇子联手制作,送给康熙的,康熙让人打开一看,是一副《皇舆全图》。
不过一人多高,两米多宽的绣图,上头的每一个县城,都用珍珠表示。
大清地界上的都是金珍珠,西藏的是白珍珠,蒙古的是绿珍珠,沿海的南洋那边是蓝珍珠。
这份礼物,康熙很满意:“送入养心殿冬暖阁。”
十三爷送的礼物也有出彩的,一堆礼物里,有一翡翠雕琢而成的“八仙过海”玉雕山。
其实个人的礼物都有那么一二样出色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最有意思的是十四奉献给康熙的礼物:他把养心殿的窗户,门棱,把蒙着的桑皮纸,都给换成了透明的大玻璃。
康熙知道此事之后,顿时恍然大悟:“怪不得你去年就让人量了干清宫的门窗。”
“去年产量有限,大片的本就得的少,儿臣只能慢慢积攒,从去年开始就攒着了,好不容易攒全了,儿臣就给您换了养心殿的门窗,有玻璃的门窗,光线好,挡风又不会放进蚊虫。”十四笑着道:“就是慢了点儿,今天给您换了玻璃门窗。”
“十四除了这个,就没别的了?”这个时候,诚亲王却嘴贱的来了一句:“这是有什么啊?”
诚亲王也给康熙弄了不少好玩意儿,在没有了废太子跟直郡王在场的情况下,他就是老大了,可是他的东西却不怎么出彩。
雍亲王的礼物才是第一个出彩的,其次是别人的,最后是十四的礼物,虽然没有见到,但是能更换养心殿的门窗,那是很久之前就打算了的,说明皇阿玛是对十四很包容,竟然容他去测量养心殿!
诚亲王眼气的要命!
第249章 康熙的六十万寿(下)
诚亲王的礼物其实也不错,一些古董字画,名人字帖之类的,其中更有一份唐人所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仿本,哪怕是不出名的人,可这样的仿版也是千金难求的宝贝了。
可惜,康熙看不上,只是当做礼物收了,而不是出彩的东西。
他这么说十四,是因为他觉得十四估计拿不出来什么好的东西。
谁知道十四还真有好东西:“有啊,来人啊,拿上来!”
十四准备的当然不止给养心殿更换玻璃门窗了,他自己烧制的玻璃镜子,就进献了上百面,其中有七八面都是穿衣镜,一人多高的那种,另外,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双筒望远镜。
跟年羹尧一样,康熙一下子就想到了军事用途上,望远镜不是没有,但都是舶来品不说,价格昂贵,要是兵部采购的话,也买不起,再说了,军事上不能老是依靠洋人。
自从十四点醒了康熙之后,康熙干什么都对洋人留了一手。
“自己研发的,以后咱们可以不用洋人的东西了,看的比洋人的远多了。”十四爷小声的道:“准备了一万只,给兵部送去了,但是下发到各个绿营什么的,还得监督,每一只都有编号,去了哪儿都有记载,谁要是敢私自贩卖,顺藤摸瓜,追究到底。”
其实这给东西上编号,不止是望远镜,还有各色枪支弹药,大到火炮,小到一只巴掌大的火铳。
为的就是东西不外流,而且编号的地方很特殊,只有内部人员才知道,有编号这个事儿,可是具体的编号规矩,只有几个人知道。
在军备上康熙从来都都是小心无大错的态度。
“不错,不错!”康熙满意极了!
“以后可以作价卖给兵部,配给斥候,能减少斥候的损失。”十四爷道:“还有各层将官。”
斥候是最危险的兵种之一,一般大战的时候,有去无回的可能很多。
老斥候是很珍贵的存在,一般当了三年斥候的人,都是很珍贵的老兵。
十四爷这东西,研究出来肯定很费钱,但他是为了那些斥候们,提供给兵部的一万个双筒望远镜,也是优先配给一线的斥候的,而不是给将官们。
这样的大公无私,康熙能不喜欢吗?
相比于十四,对于惹是生非的诚亲王,康熙是觉得有些讨厌了:“老三你也别跟个长舌妇似的,说那么多的话,嘴巴不干啊?”
诚亲王闭嘴了。
这是让万岁爷给他没脸了。
千叟宴,番亲宴,万寿宴。
满汉全席都吃了个遍,珍馐美味加歌舞。
热闹的很,尤其是一些蒙古来的小姑娘,跳起舞来那叫一个热情奔放。
当然,不能来的各地督抚,也有礼物献上,其中就有年羹尧的,他不是什么高官,所以送的礼物也是中规中矩。
和田玉的万寿玉牌一面,羊脂白玉的寿星公一尊这样的东西。
什么绣制的双面绣制屏风之类的东西,不出彩,也不垫底。
康熙却很满意年羹尧的知进退,要是年羹尧也给他送一堆好东西,他才会觉得看错了人,毕竟年羹尧没当几年官,要是大发其财,恐怕这官儿当的就不太清廉了。
六十岁大寿,康熙也没吝啬,他给了很多人升官,哪怕是给个荣誉头衔,都是一种荣幸。
其中,戴梓的身份最特殊,他成了一位国公,三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他的爵位,还有两个儿子,也是侯爵的爵位。
另外,火器局独立出来,不再挂靠在工部,或者兵部的名下。
戴梓成为火器局第一任,局长。
三个儿子分别是副局长,还有一位戴梓的学生,是常务副局长。
而常务局长,是一位满人担任,乃是十四爷的伴读,伊尔根觉罗·松琴。
松琴跟十四爷的关系,不怕他欺负戴梓。
诸位大臣们发现,万岁爷越发的在意火器局了。
偏偏火器局不那么好进,为什么呢?
因为戴梓只要技术工种,不管你是谁家的谁谁谁。
只要技术不过关,他就不要!
但是只要技术过关,就算是王爷家的小阿哥,也能被戴梓调入火器局帮忙。
而且火器局单独占个地方,不在京城里,而是在京郊外,方圆十里地之内都是军事禁区,还挨着丰台大营。
一般人摸不进去,当然,谁摸进去,也甭想出来了。
不止是朝中人好奇,不少外国人也好奇,什么朝鲜的、西洋的,东洋的,都知道大清出了个火器局,局长是个戴罪立功的人,叫戴梓。
六亲不认的一个人。
满朝文武就没有能跟他说上话的人。
谁的面子都不给,也就康熙能说两句,可是关乎到技术的问题,他可是连万岁爷都敢顶撞的!
是个百官里的奇葩人物。
另外一个就是十四爷,也是个奇葩人物。
收了礼物不办事儿,就没见过这样的人!
可是人家就是得了万岁爷的青睐,谁都搬不倒,还是双俸亲王。
万岁爷对这位是真的宠爱,这光是赏赐下去的东西,就够让人眼红了。
当天晚上,十四给康熙做了一碗长寿面:“儿子祝阿玛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乖。”康熙吃了面条:“回去收拾一下,过几天有任命给你。”
“好,儿臣知道了。”十四爷点头:“皇阿玛也要早点休息。”
“嗯,朕知道了。”康熙拍了拍他的头,打发他回去了。
结果万寿节刚过去没三天,西北那边传来消息,但不是很好的消息。
现在青海那边是罗卜藏丹津做主,固始汗的孙子、达什巴图尔的儿子,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右翼首领。
罗卜藏丹津承袭其父的亲王爵位,成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贵族的最高爵位(异于职权),但其父是庶出的,与正支不太和睦。
尽管有朝廷从中斡旋,可是他们还是打了起来,这样一来就违背了朝廷的意思,搜易这些人干脆抢了朝廷在当地驻军的仓库,并且杀害了当地的驻军统领。
当地的驻军也不是软柿子,统领没了,副统领带着残兵败将跑了!
给朝廷报信儿了!
这样一来,青海那边就形同造反,大清不得不防。
不过,康熙君臣也是松了一口气,这就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总算是造反了,在青海那边的布置,也该起作用了。
但是第二天,康熙就宣布,任命恂亲王为三军统帅,正式赶赴西北战场,还有,带的火器,是火器局的新品。
从这一天开始,所有人都管十四叫“大将军王”。
康熙也默许了这个称唿,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倒是德妃很开心:“你去当大将军王啊,可得赚一些军功,咱们满人啊,最重的就是军功。”
有了军功,有了兵权,才有势力。
现在储位空悬,前头几个在德妃看来都不成器,十四如此得宠,万一……十四有那个命呢?
十四没有娶妻生子,没关系啊,万岁爷六十了还能让色赫图氏怀孕,十四还不到三十岁呢。
德妃觉得十四有希望成为太子!
那她岂不是有望成为皇后、皇太后?
“不一样的额娘。”十四知道德妃偏心自己,但是在这种大事上,是不可能给德妃什么希望:“儿臣是去做个名义上的领军之人,其他时候,还是要听当地驻军官员的话。”
他一个战斗小白,指挥军队去打仗,简直是一个灾难。
但是他去有几个好处,一个是火器在陆军上大规模作战的时候,起到的作用。
第二就是这火器康熙并不想假手他人,因为光是这一年以来,火器局那里没少抓探子,大清的,蒙古的,西藏的,西洋的,东洋的,国外的……。
大家都知道,大清的火器犀利了。
第三就是他身份高,在青海那边,没有人比他身份更高了,遇到什么事情,他也能用身份压一压。
罗卜藏丹津身份再高,还能高的过他十四爷恂亲王去?
他们现在是内乱,但是也违背了朝廷的意思,算是叛军。
十四爷过去,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康熙也想看看,火器的威力。
在大清的腹地当然不行,本来汉人就很不稳定,要是知道大清有了这样的热武器,很多人恐怕连睡觉都不安稳了,例如天地会,红花会,大乘教之类的反清复明的组织,大清好不容易宰了朱三太子全家老少,那些人也消停了好几年。
康熙并不想再起什么波澜。
德妃在宫里只有这么一亩三分地,看什么都片面了。
十四爷可不敢这么想。
德妃瘪嘴:“反正本宫的小儿子,是大将军王。”
十四爷很不客气的翻白眼儿:“您可别瞎想啊。”
208/242 首页 上一页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