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熙皱眉想了想,“就算没有岁白的信,这件事还是要重视一下,那名副将什么时候来?”
卫留道:“半个月之后。”
“那么待他来了之后,直接来见我。”孙墨尧这么说道。
卫留点头,“遵命。”
剩下一些琐碎的事情,倒不用操什么心,可现在突然有了调兵的计划,两人原本的好心情,顿时散了一半。
(——真是越写越长啊,准备一捅天下——)
第219章 噩耗
半个月后,那名副将带着三万大军来到了凉州。
驻军分为三队,以一万人为单位分别驻扎在九原郡、平阳郡和扶风郡。
而那副将直接带着亲信来面见王爷,第一面看起来倒是一个和善的人。
孙墨尧见到他,自然详细询问了一番为何会有如此变动的原因。
本来还以为想要从他嘴里知道点儿什么出来,会有些困难,谁知他居然知无不言,想要知道什么全都说了出来。
副将说得坦白,一口就承认这是皇上为了对付北黎国而做的变动,但是现在只是以防万一,并未确定一定会出兵对付北黎国,而且平日里调动军队也是比较平常的事情。
孙墨尧细细琢磨了一下他话里的意思,对付北黎国看起来是在计划之中,但是倘若北黎国有丝毫举动,这般便不会同他们客气,也全都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但……他们真的会同北黎国开战吗?
虽然与西曙国之战结束后已经过了好几年,但是他们现在就一定有这个能力与北黎国抗衡?
孙墨尧在自信上虽然是绝对藐视北黎国的,可这不代表他们就能百分百打赢每一场战争。
事情问得差不多了,孙墨尧亲自送副将回兵营,副将岂敢受此大礼,到了王府门口便不要王爷再送。
走前那副将却是喃喃了一句,“难怪魏将军说王爷你平易近人,把大家都当兄弟,看来所言非虚。”
孙墨尧笑了,“你可说的是魏镇云魏将军?”
“真是。”副将拱手。
“不过,无关你是否是魏将军手下的人,到了本王这里,就是本王的兄弟,有什么困难,同本王说便是。”
那副将连忙行礼,“多谢王爷!”
等副将离开,王爷这才回到书房。沈熙已经在书房里等着,看到王爷回来,便迎了上去。
孙墨尧见到他,只是伸手抱了一下他,便说:“看来又要不太平了。”
“别想的那么可怕。”沈熙宽慰他说,“现在皇上有这些安排,一定也是经过考虑的,况且岁白也没有给我写信,这些安排他也定然是知道,所以不用太过紧张。”
孙墨尧点点头,又说:“可万一北黎国要有什么举动,那皇上一定会发兵……那我大皇姐……”
沈熙想到了嫁去北黎国的长公主,又是一阵心酸,一旦打仗,不知道长公主在北黎国的处境又会怎样。可北黎国占据他们南舜国疆土多年,再这么拖延下去,越发不会有人希望当年那大片富饶土地回归南舜国,而时间越久,越发会让他们今后发兵十分无理。
就算能挡住当下悠悠之口,可将来后人又该怎么说他们?孰是孰非或许后人怎么说他们也不会知道了,现在,他们却是一定要与北黎国抗衡的。
想要发兵,就一定要找个合理的理由。只是现在非但没有理由,长公主还在北黎国,要打也要考虑长公主的处境。若是可以把长公主带回南舜国,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反而好办了许多,至少没有这些顾虑。
沈熙也沉思起来,只希望皇上还真不要被说准了,是个好战之人。
“不想这些了。”孙墨尧抱着沈熙,“不管皇上到底打还是不打,他都是皇帝,这是他下的旨意。他要是打,那我奉陪到底。他要是不打,我也依旧坐镇凉州。这点是不会改变的。”
沈熙闭上眼靠在他的怀中,“嗯……”
然而过了一个月,却一直没有消息传来,反而是收到了卢居风的信。
原本沈熙还以为是卢居风写信给他,让他安心,谁曾想看完了信他心里却是更加不安。
信中说到,约莫半年前,皇上收到一封来自长公主的家信,这封家信在路上也走了将近半年时间。
沈熙算了算时间,这都要一年前了,那时候他和王爷还在为那帮土匪的事情吵着架呢。
一年前长公主就已经写信回来,说北黎国君听闻他们灭了西曙国,十分紧张他们会继续对付北黎国,所以打算调兵遣将把几十万大军集结在北黎国边界,只要南舜国有什么举动,他们就能轻而易举直接南下。
看到这里,沈熙已经吓出一身冷汗。
他们凉州位处北黎国边界,那岂不是在他们的头上已经有几十万大军在那里候着?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前来报告这件事情?
再一想也难怪,就算有驻军也是常常躲在深山老林之中,不会出现在平原上让人一眼就看到他们所在。而他们派去北黎国的基本都是做买卖的商队,他们只能走官道,又岂能直接打听到在山野中的驻军?
沈熙接着看了下去。
信中还说,皇上并非一定想要对付北黎国,但是倘若北黎国做好了要对付他们的准备,那么他一定会先行动手。
沈熙想,如果信中所言非虚,那么两国眼下正在僵持之中。
很快,他突然就反应了过来,其实他不该这么紧张,有如王爷所说的那般,如果要打,他们一定奉陪到底,如果不打,那么他们也做好打算。
可现在的自己那么害怕打仗,不过是因为安稳的日子过得太久了,早就忘记什么是居安思危。
他把信收了起来,看着已经被放满了信的小木箱子,不由得叹了口气。
随后,他将这件事告诉了小王爷。
孙墨尧什么都不说,只说了一句:“不管打不打,我们都不分开。”
沈熙点点头,这件事一定答应他。
好像安稳日子没过多久,沈熙回想了一下,才觉得,原来他们在凉州已经度过好几年的惬意岁月,他们却浑然不觉。不由得感慨时间真是丝毫不留情,就这么不知不觉中从他们的身边熘走,让他如此意外。
而不知何时爆发的战争先前让沈熙感到些许不安,而现在有王爷的一句话,无论如何,他们不会分开。
所以沈熙一点儿都不害怕。
从京城传来消息,说是皇上已经派了使者去北黎国谈和,若是能谈下来,大概五十年里都未必会爆发战争。
沈熙心里虽然有一丝高兴,却又感到愧疚。
就在这两股感情的交织之下,他们等来了一条坏消息。
去到北黎国面见北黎国君的使者,在他们的朝堂上被北黎国国君一通羞辱,还噼里啪啦地挨了一顿打。打完了便把人给赶出了朝堂,说是有本事就打,不要来谈和。
想不到北黎国君居然是如此暴躁充满戾气的一个人。
正因为此事,让皇上勃然大怒。
而沈熙初听到这件事,却没有因为可能会爆发的战争而感到害怕,而是说,“北黎国君怎会是如此一个人?!那长公主不是与北黎国君十分恩爱吗?那长公主在北黎皇帝后宫中的日子好不好过?!”
孙墨尧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是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的这位皇姐在北黎国过得怎么样,而且印象却也只是停留在一开始说他们鹣鲽情深,而现在……
这件事让王爷也十分愤怒,他轻声说:“若皇上下旨要讨伐北黎,那我一定支持。”
“嗯……”沈熙点着头靠在他的怀里,闭上了眼睛。
北黎国的事情的确惹来众怒,但皇上暂时迟迟未下旨意,而是早早将使者召回,另寻他法。
明眼人也看得出来,北黎国如此嚣张却不想做那个先动手的人,暴打一顿使者是给南舜国下马威,杀杀他们的威风。而一旦南舜国率先发难,北黎国便能光明正大地下旨讨伐。
而打一顿使者,是表示他们看不起南舜国,却还没有上升到爆发战争的阶段。
如今,皇上想要再找一个更合理的理由,才能平息众怒,发兵讨伐。
然而这个理由,居然很快就来了。
北黎国传来消息,他们的皇后,南舜国的长公主,突然暴毙后宫。
传来这个消息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而长公主暴毙后第三天,就被国君草草下葬。
据说是因为担心夫家与娘家发生战争,而心力交瘁,在夜里突然暴毙身亡。
这个理由别说老百姓不信,皇上都不信!
而这件事不仅带来了悲痛,也让众人愤怒。有人怒斥皇帝为什么要让公主远嫁北黎,还有人怒骂都到了这个时候了,为什么还不发兵?!更何况他们南舜国的领土已经被北黎国占领了太久了,还不赶紧讨回来,难道以后还要让他们的公主嫁给那些野蛮的人?!
不久,皇帝下旨,发兵北伐。
与此同时,一封圣旨送到了王府。
王爷心知这次讨伐一定会与他有关,毕竟如果想要讨伐北黎国,从他们凉州走西线攻入,是不该遗忘的路线。而且如果是他,一定会这么做。
可是孙墨尧没有想到的却是,这次北伐,他也有份。
与魏镇云将军,分别通过东线和西线,一起进入北黎领土,最终在黄河最北的一段汇合,将原本是他们南舜国的领土讨回来。
兵符已经到了王爷的手中,允许他带领十万大军,北伐黎国!
(——求留言——)
第220章 北伐
圣旨传来,命令王爷带大军出发。
还有一封军书,出发时间,行军路线,汇合地点,包括其中该在何时抵达什么地方,通知报告等等一切都写的十分详细。
沈熙看了就说,这一定是出自当朝丞相,卢居风之手。
距离他们大军出发还有三天时间,孙墨尧的盔甲已经被沈熙准备好,正在屋中。
这是王爷成为凉王之后,多年来第一次带兵出征,整个王府都跟着十分紧张。
沈熙早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待到当日王爷换上戎装,他也就能跟着王爷一起去往兵营,带着大军启程北伐。
临走前一天,孙墨尧站在鸢鸿轩中,看着正在准备东西的沈熙,低声说,“子渊,你可想好了,随我去,那就没有太平日子一说了。”
沈熙转过身来看着他,“怎么?难道你觉得,我跟着你,就是为了太平?”
孙墨尧笑了起来,走来搂着沈熙,“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我是不会打退堂鼓的。”沈熙说道,“之前你说过我们不分开,现在你敢不带我去?我偷偷跟着也要去!”
孙墨尧点头,“绝不会赶你走!”
沈熙转身过来抱着孙墨尧,脑袋挨在他的肩膀上。之前让他猜中了有这么一天,却没有想到这一天居然真的这么快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沈熙心里有些难以平静,他从不是个好战的人,可既然这一天已经来了,那么他就要做好一切的准备。
筹备完毕,到了出发当天,孙墨尧一如几年前那般风姿飒爽,骑马立于万人大军之前,英姿焕发,宛如这年岁在他身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这回沈熙却是骑着马远远地躲在后面,没有站在孙墨尧的身旁。
这个地方只有孙墨尧一个人正好。
沈熙的存在与跟随,整个大军却是知道的。却是没有任何一位将领一名士兵感到有什么奇怪。有人知道他是王妃,也有人知道他的能耐。像是当年在益州巴蜀降服四位王爷的事情,也是在军中相传甚广的。
所以他跟在王爷的身边,好像没有人会反对。
大军启程,运送粮草的军车一队跟随,另有一队护送,至于行踪,就连沈熙都不知道。
孙墨尧手中有一份军书,只有皇上、魏镇云将军和他,三人知晓。军书上把一切都写的十分缜密,也是十分重要的东西,孙墨尧没有打算给任何人看,而沈熙也不会要求去多看一眼。
依照计划行事,约莫半个月的行军后,他们便能来到原本是他们南舜国发源之地的黄河旁。
中原大地,是他们南舜国最初生存的徒弟,他们居住在黄河旁,看着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可是就在百年之前,北方蛮族南下入侵,南舜国大军无力抵抗,让出北方江山。而其后几位皇帝虽然有心想要夺回领土,却而力不足,一拖竟然拖到了今天。
终于,南舜国今日能硬气一回,去征讨拿回原本就是自己的土地。
一路上总有军报送来,有相关北黎国的军队调动,也有关于东线魏将军的走向。
魏将军已经于他们之前先行开始征程,并且在并州沾县遇到了北黎国大军。
这一仗虽然魏将军赢了下来却打得很是吃力,兵力折损三成,是一场硬仗。他不是一个迂回的性格,敌人既然来到了面前,哪怕硬碰硬,便是牺牲也一定要赢下来。
收获这份捷报,军心大振。
而孙墨尧带着大军,终于见到了黄河。
看着滔滔江水,沈熙突然明白了那些诗词里所说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大概不少人也被眼前如此壮阔的情景给震撼到了,内心都十分澎湃,想来明明是自己的领土,被他国占领了那么多年,现在是该回到祖国的怀抱中了!
想要过河,自然不会从如此险峻的地方过去。但他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渡河,而是为了抢占黄河中一段非常平缓的区域,只要把这两处浅滩抢下来,那么在他们的面前渡河将不是一件难事。
沈熙看了看地图,浅滩就在他们前方不过两天行程的距离,而他们现在一路过来十分顺畅,连支敌军都没有遇到,显然北黎国也认为此处地形重要,已经派重军驻守,看来是已经放弃身后大片寸草不生的荒土。
有探子回来报告,说黄河旁边驻扎目测有三万大军,周遭巡逻范围也有一里地,再靠近定然会被发觉。
王爷看着地形,就算是以包抄夹击,只怕也不是一块那么容易啃下来的硬骨头。
沈熙站在孙墨尧的身边看地图。
根据探子回来报告所看,黄河平缓的这一段并不长,两岸皆有驻军。一旦对岸受到攻击,他们必然可以立即过河前来支援。
111/153 首页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