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奴才遵旨。”
“陛下,这箱金子瞧着有千八百两。”韩墨初笑着拿起手边的软巾轻轻擦拭嘴角:“难怪那孙大人不敢收。”
“一百两金子,打破头。”顾修顿了顿说道:“一千两金子,就是半条命了。”
“好了,陛下别贫嘴了,从今日起您和臣都有的忙了。”韩墨初与顾修一前一后的走到素日起居的大暖阁中。
暖阁一侧的墙壁上已经悬挂好了那张韩墨初亲手绘制的万国图,正是顾修素日里批阅奏折一抬眼便能看见的位置。
万国图底下搁着一方矮几,矮几上放着那副顾修少年时最喜欢的沙盘。那沙盘的木架子因为年深日久有些腐朽,韩墨初又让内府司的人在上头补了一层新漆,都收拾好了,比顾修少年时的还漂亮。
暖阁中心那张用于批阅公文奏折的桌案也换了新的。原本是一丈见方的方桌,现下换成了宽约丈二,宽约两丈的长条大案。
大案两边与四面的地砖上整整齐齐的陈列着一摞又一摞的密盒,密盒里盛放的正是顾修那日吩咐的连三任的百官考绩,三年一任,连三任便是十年,约莫起来有上千卷之多。
吏部尚书刘恭让与吏部侍郎孟常津领着吏部官员熬了两夜通宵给顾修整理出来的。
刘恭让回话说这些考绩中的大多数都封了档,只有近一任的才有开封的记录。今年赶上国丧,绩考也随国丧推迟了将近三十天,赶在腊月中旬才能递到顾修手中。
在此之前,顾修与韩墨初两人要将这些送过来的绩考早审阅完毕。找出这个国家吏制的症结所在,慢慢的对症下药。
还不止如此今日的朝会之上,韩墨初又当朝奏请要户部将近十年内的京中及各地方的鱼麟册以及财政税收等所有账目在三日内呈交于君王。
顾修既然做了这个皇帝,便要好好做这个国家的主人。既然要当家做主,那便没有凡事糊涂的道理。
夜深,宣政殿内灯火通明。门外值夜的小太监都换了第二波。宫内的两个主子依旧没有任何要安歇的意思。
每晚到了这个时辰,吴婶的甜汤都会雷打不动的送过来:“小主子,快三更了,喝了汤好歹睡会儿。”
顾修揉了揉微微发涩的眼睑,将手中正阅的一本册子合了起来,用一处标红的纸签夹在了阅览过的位置上。
坐在对面的韩墨初也收了手中的笔墨,端起了吴婶送来的甜汤小碗。
自晚膳后他们二人就一直在这儿坐着,连话也没说上一句。
若不是吴婶来,他们都不曾察觉眼下已经这么晚了。
“吴婶,今日的汤怎么做得滋味这样好?喝一口,让人精神百倍啊。”韩墨初笑眯眯的用小勺舀起碗里半透明的羹汤,品酒似的啧啧嘴,赞不绝口。
“韩大人,您可千万别精神百倍啊,老身这汤可是做来给你们安神的。”吴婶站在一旁连连摆手。
韩墨初不知所谓的耸耸肩,同样是夸吴婶的手艺,怎得顾修说和他说效果会差得这么远?
难不成他年岁大了,没有顾修招人喜欢了?
三更天,二人总算换了寝衣,靠上了各自的卧榻。
韩墨初合眼酝酿着不算浓厚的睡意,果然没过一会儿便听得一旁的顾修低声发问:“师父,可睡了么?”
“陛下每日熄了灯,都要与臣说话。”韩墨初仍旧闭着眼睛,回话的声音也比往日低沉许多。
“今日朕看了那些官考的内容,总觉得像个笑话。”顾修说道:“我大周立国至今不过数十载春秋,这些绩考竟就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摆设了。”
“我朝开国之初,效法秦汉吏制设绩考监察百官。向来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陡的铁律。先帝任人唯亲,永熙一朝历经二十三载,只有那年三部尚书同时出缺时才启了一回封档。既然君王不查,底下呈报上来的考绩官评也自然马虎,走个过场,横竖不出大事就罢。且还要看君王坐朝时,多大的事才算是大事。”
“所以,师父才要了户部这十年的账目和鱼麟册,来与这些绩考的评定做比?”
“是啊,绩考上有些事可以走过场,可户部的账目就不同了。先帝执政时,眼珠子盯得还算紧。户部上下都还算尽职,至少军费一向上从来都是从容宽裕的。”
“宽裕么?我朝的军队自永平十九年至今已有将近三十年没有换过新甲了。永熙二十年高句丽一战缴获的那些,也只给王师军营的二十一万将士换上了新制的胸甲,天禄,飞鹰,重明那几支边军还是今年年初才换了新制的矛戈。再加上临江水师加造的战船的费用,军中换甲胄的事,又是遥遥无期了。”提起军费这件事,顾修的话也跟着多了起来。
“好歹那些士兵的军饷还是应时的,陛下登基前治理军务,几乎是倾尽所有,才将我大周的军队打造成了一支随时可以出鞘的利刃。”韩墨初也缓缓翻了个身。
“眼见着是利刃。可国朝武官之弊,朕在当年便看出来了。我国朝现役军队共计一百七十三万人,可战的精兵粗算下来只有一百二十余万。军中食空饷,养冗兵的现象屡禁不止,蔚然成风。眼下不在战时,军中朝中也要一体清算才是。”
“陛下,容臣说一句。”韩墨初半撑起身子,在黑暗中轻声笑道:“武官不比文官。文官需廉,造福一方。武官是丈血气之勇,保家卫国。武官们马革裹尸,战场征伐,私心里想多得些钱粮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武将们是将身家性命都压在了国朝身上。若是一举杀威,不免会寒了国士之心。将来战场之上,也就无人甘愿赴死了。所以这冗兵要裁,空饷这事却不能一刀切死。”
顾修将韩墨初的话搁在心里稍加盘算了片刻,又道:“冗兵要裁,冗官也要裁。只单说京中,三省六部,九寺五监,本该是各司其职。这二三十年间缘何又多出这许多大大小小的附属机构,职能重叠职级混乱。连朕的旨意都要至少走四个过场才能下发各方。地方奏请也要现事现办,有这层层奏报的功夫,事情早就完了。”
“陛下登基还不足三月,今后看出的事情会更多。”韩墨初倏然叹了口气:“事不能急,要慢慢来。”
“嗯。”顾修的双眼终于发沉,韩墨初最后说的话他没有听清就睡了过去。
屋外,眯了一个时辰的元宝从配间的小耳房里走了出来。一脚踢起了在门边打瞌睡的小太监宝吉:“睡得这么死,陛下有事你听得见么?”
宝吉忽悠一下爬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告罪:“奴才该死,奴才该死。”
“天都快亮了,还不赶紧把陛下和韩大人明日的朝服准备好!”
“是是是,奴才这就去。”宝吉揣着十二分的心慌往偏厅走去。
宝吉原本是服侍贵妃韩氏的宫人,入宫也有七八年了。从没见过先帝,会和哪个大臣住在一起。
第八十九章 团圆
永熙二十三年, 腊月初十。
大雪,厚得像鹅毛一样。宣政殿后,原先宫人居住的那一片小耳房按着韩墨初的说法被拆成了一方小院。
新辟的小院中, 元宝带着几个与他一样话少又机灵的小太监, 抱着狐裘和手炉在一旁伺候。
院落的正中间, 韩墨初与顾修正在比剑。
元宝看不懂这两个人的招式,只觉得二人的衣摆映着雪光, 晃得人睁不开眼睛。
自打有了这个小院, 这两个终日忙于朝政的主子每日都会在这院子里练上一个时辰,松松筋骨,提提神。
韩墨初一招势罢,元宝也没分清谁输谁赢,只听得韩墨初说:“陛下,您这些日子腕力不足,明日还是让军器监从库里把您过去用的那杆长!枪取出来吧。再拿两柄强弓,臣和您都该练练。”
“好, 听你的。”顾修将手中剑随手抛到一旁,机灵的小太监立马将狐裘搭在了他的背上,另一个小太监要往他手上递手炉,被顾修拦了下来。
“看时辰,孟侍郎该到了。”韩墨初轻轻收拢着肩上的风毛:“走吧,陛下。”
宣政殿,东暖阁的上厅之上。
吏部侍郎孟常津带着两位主司及几个随员将今年岁末的官绩考核送了过来。与他同来的还有时任翰林院总编修的卓袇。
这二人年纪相差十几岁, 虽说都是状元出身,但同行的状况却极少。
只因为这二人一个出身名门, 一个出身寒门。在旧朝之时朝中的文官便以名门及寒门出身划分成了两派。
这两派素来不睦, 私下里从不来往。今日顾修并没有传诏卓袇, 也不知这二人怎得这么巧同时在这上厅候驾。
孟常津见驾交了差,元宝带着几个手脚利落的小太监将他带来的那些密封的盒子抬进了暖阁的内室,交到了韩墨初的手上。
“卓卿,你有何事?”顾修正襟上座,敛眉问道。
“陛下。”卓袇撩起衣袍下摆,屈膝跪地朝顾修行了个大礼:“微臣,是来请辞的。”
“请辞?”顾修目光一沉,声音疑惑道:“你是朝中难得的青年才俊,为何请辞?”
“陛下,微臣知道大周国制,凡为驸马都尉者皆不可临朝参政,故而微臣想辞去官职...”卓袇欲言又止,下面的话似乎不知该从何说起。
“你说什么?”顾修的脸色微变:“你的意思是,你要求娶晴昭公主?”
“是!”卓袇目光坚定,双臂平端抬于身前,躬身大礼,字字真挚:“微臣说句不知死的话,自永熙十四年琼林宴上公主为微臣敬酒那一日起,微臣便将公主搁在了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微臣这些年不曾娶亲,只因对公主念念...”
“放肆!”顾修重重的一巴掌拍在了面前的桌案上,那日他在前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要为公主择婿,多半是想堵住那些言官的嘴。他还想过了三年的热孝之期,再为长姐慢慢挑选,或者他长姐就算终身不再嫁人,他和顾攸也会竭尽全力保她一生无忧。哪曾想这个卓袇竟敢当真求到他的面前了。
顾修拍桌子的动静引出了内室之中的韩墨初,方才他才将新呈上的考绩与各地方的账目分类整理出来,听得外间的上厅上衣声闷响。便知道顾修一定是生了大气了,而且能让顾修恼成这样的事,多半不是有关宁亲王就是有关晴昭公主的。
“陛下,何以动气?”韩墨初行出内室,款步走到了顾修身前,看了眼跪在地上似乎在与顾修僵持的卓袇:“卓大人,不管你所求何事,陛下眼下都不能与你答复,你且先退下吧。”
卓袇那年的家宴上也请得了易鶨先生到场,与易鶨先生聊了足足两个时辰后自此便将韩墨初视为了至亲挚友。眼见他来为自己解围,少不得将心里的话暂且压下,与顾修磕头告罪,辞了出去。
卓袇走后,顾修这里依旧心气不顺。与少年时一样,侧着头,一言不发。
“陛下,又不是臣得罪了您,怎得连臣一块儿不理了?”韩墨初笑着拍拍顾修的肩头,佯装苦恼道:“怎么办呢?小狐狸都在屋里的桌案上,臣两手空空可怎么哄陛下高兴呢?”
“朕没生你的气。”韩墨初的语气一变,顾修心里的气闷就莫名的不知跑到了哪里,回过身来与人说道:“你可知那卓袇今日来见朕是做什么的?”
“做什么的?”
“他是来向朕辞官求亲的。”顾修无奈道:“朕原见他是个人才,不想竟然这般冒失,敢当着朕的面说他念着长姐念了九年,他就不怕朕...”
顾修欲言又止,生生把后面不大体面的那几个字咽了回去。
韩墨初心下了然,果然是有关于晴昭公主的事。这个卓袇韩墨初早几年曾经留神打听过了,永熙十四年的新科状元,也是大周国史上最年轻的状元郎。那年琼林宴上,为表君王惜才之心,则令晴昭公主以嫡公主之身为当年的头甲前三名敬酒。
琼林宴后朝中便传出了推举卓袇为驸马都尉的谏言,那时先帝顾鸿因卓袇出身不高而不曾纳谏。
哪知这卓袇居然就此情根深种了。
韩墨初暗自替那卓袇捏了一把冷汗,晴昭公主这两个弟弟没有一个是好开交的。今日好在只有顾修在场,若是宁王顾攸也在,估计卓袇的脑袋就该和那位一身正气的孙大人一样开花了。
“陛下,是您在前朝提出要与晴昭公主择婿,又怎怨有人当面来求?公主乃是天人之品,且正值摽梅之年,天底下仰慕公主的男子又何止卓袇大人一人。”韩墨初温声笑开道:“其实这事和谁都不相干,一切都要看公主殿下的意思。陛下也不必动怒,就只传旨告诉卓大人,说此事您不做主,只要公主殿下有心,您便应允。就算公主殿下点头了,成亲也是在公主府,在您和宁王殿下的眼皮子底下,您还怕公主殿下再吃亏么?”
“他倒是敢。”顾修冷冷的吐出这四个字,每个字都像个钉子似的。听语气便知道卓袇今后的日子不会太好过了。
“其实,臣今日见卓大人和孟大人一齐过来,倒有些话想和陛下说说。”
“什么话?” 两个人一前一后回到了素日理政的暖阁之中,盘膝落座在了那张巨大的长案跟前。
“我大周自开国以来,每三年一届恩科。为表公允,恩科取仕不看门第。可世族出身的学子往往在前朝的官职更高,故而这些寒门出仕的子弟便与世族出身的子弟一直都对彼此心存芥蒂。一个世族出身的学子在前朝或是地方,无论有何建树,世人都说他是倚仗家室的缘故。而寒薄人家出身的学子不拘做了什么,也都有人交口称赞。凡事都忌讳矫枉过正,一个人为官好坏,怎能同出身挂钩?既然都是恩科入仕,那最后说话的该是政绩才对。”
“师父说的事,其实朕也留心了。”顾修兀自启开了一封新送来官考:“这些日子比着这些户部的账目都看得出来,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为官之后都是各有利弊。寒门学子谋求上进,但多出庸官腐儒。”顾修举起了手中的那本册子敲了敲封页:“就比如这韶州刺史陈咏林,自小在乡里的牛棚读书,永熙十一年中了进士。在韶州一连做了两任。出了名的清正廉洁,官服上都打着补丁。可他在任期之上,韶州每年都要饿死四五百人。缴纳的赋供不足三千两,年年还要朝廷发赈粮救灾,带着百姓一遭穷死饿死的这算什么好官?”
“有些事不比不看是不知道的。臣还记得那年陛下曾经问过臣,恩科取仕是否能选尽天下贤才。那时候臣不知该如何回答,如今臣知道了。”韩墨初弯眉笑道:“恩科要开,可恩科之制必须改。陛下为君,有心福泽万民。这选官用人之上,也要处处以民生为基。”
87/190 首页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9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