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看来还是吃太饱了[穿越]——行清

时间:2022-04-13 10:03:07  作者:行清
  谢时笑着夸道:“吾主英明!”
  韩伋黑眸紧盯着他的一眸一笑,见他笑得眉眼弯弯,煞是可爱,舌尖不由抵了抵颊,声音有些沉,“那阿时可要赏我些什么?”
  “主公要什么,臣下哪敢不应?”谢时眼波流转,也乐意配合他。
  “既如此,阿时方才入门想演什么,不若继续?”
  谢时心想,他方才想演的是哪一出来着?好似是心怀不轨的侍女欲上位,以下犯上勾搭主子赴春宵的戏码了。
  嗯,甚好甚好。
  深夜,闵秫再次匆匆踏入府衙,根据他方才收到的消息,谢公子已入饶州城,这等重大消息,自然要禀报主上。
  周平接待了他,奇道:“闵大人为何又来了?可是有要事同主子禀报?”
  闵秫急切道:“周管事快快去请主上,我收到消息,谢公子已至饶州城!”
  “哦。”周平老神在在道,“这事主子已经知道了,谢公子已经在府上下榻休憩了,闵大人不必担忧。”
  火急火燎的闵秫:……行吧,是我多管闲事了。
  “哦,对了,劳烦闵大人同其他大人们说一声,明日若无军情急事,无需同主上奏报。”最终,闵秫带着周管事的嘱托离去,不知为何,夜风中,背影竟有些萧瑟。
  周平教导左右的童子道:“记住,这几日府中上下没事都别往正房那儿凑,切莫打扰主上和公子议事。”童子原本还好奇坊间传闻如同神仙一般的谢公子是何等模样,闻言,才打消了探听的心,乖乖应下。
  作者有话要说:
  羃?(mì li):一种独特的古代出行帽饰, 3~8 世纪时流行,来自西域,样子是笠状帽,帽檐周围下垂有布帛,长可过膝,将全身遮蔽。谢时在这里用作防护应该是聊胜于无,只能图个心安哈哈哈哈。
 
 
第122章
  翌日,小雨绵绵,天色空濛。虽只是沾湿地面的雨量,但也给久旱的饶州城百姓带来了莫大的希望,满城欢腾,几乎家家户户都拿着盛器接这从天而降的甘露。
  周平站在廊下,抬头望着屋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抚着山羊胡悠悠道:“贵人出行,甘露开道啊。”
  雨水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气温都降了稍许,谢时今日起得有些迟,便是醒了洗漱后也犯懒,只穿着单衣靠在床头,从韩伋的书架上抽了一本,翻开一看,发现竟然是自己编的那套格致课的教材,且这上面竟然写满了批注……
  谢时仿佛能看到伋兄白天勤政,夜里在灯下认真学习物理化的好学生身影,不由轻笑出了声,方才看到这教材出现在伴侣手上的羞耻感一扫而空。谢时心道,能得韩伋批阅备注的教材,那是何等荣幸啊!若是以后韩伋成就大业,他那教材可就是御笔亲批的待遇了,说不定还能名流千古哩!
  韩伋从屋外端着粥进来,便看到谢时翻着自己的书边笑,脚步顿住,轻咳一声,解释道:“我听闻阿时的科学之说如今名震东南,未免落下学问,便私下里讨来教材自学了一番,还请阿时指正一二。”
  谢时将书放好,清了清喉咙,直起身来一本正经道:“学得很好,如果批注能少些对著者的夸赞之言就更好了。”这人看书写批注就算了,怎么通篇都是在给著者之一吹彩虹屁哩,忒不矜持!
  于是某位著者便礼尚往来,毫不矜持地朝韩伋张开手,韩伋莞尔一笑,一秒意会,上前将某位犯懒的人抱起,坐在腿上,先为他系好里衣的带子,仔细掩去一些昨夜的痕迹,知他怕热,便只为他披上罩衫。谢时将头靠在他肩上,任他施为,又忍不住打了一个哈欠。
  “阿时若是困得厉害,用些粥再睡?”韩伋轻声哄他。
  谢时埋首嘟囔应了一声,“是什么粥呀?”
  韩伋将人抱起,直接坐到餐桌前,用调羹舀了舀陶瓷盅里的泛着热气的粥,答他:“是这里厨子熬的鸡丝粥。”相比起甜粥或素粥,他知道阿时更喜欢荤粥。揄系正利。
  谢时一听来了兴趣,“饶州城竟也有擅长做粥的厨子吗?那我要试试同我做的粥点有何不同。”
  可惜,在做粥这件事上,全华国恐怕都没有比粤广人更专业的了,“清淡不足,鲜腴不足,荤油有余,米粒过糜,不过可以入口!”谢大厨品尝了一番饶州名厨做出来的粥品后,如是点评道。
  不过对于饿了的人吃饱这件事最重要,连日赶路加上昨夜一番劳累,饥肠辘辘的谢时直接将一盅粥都喝了见底。吃饱喝足,谢时的脑袋总算上线了,总算记起来他从昨晚到现在都忘了的一件重大之事!
  “伋兄,乐县的‘琼州矮’夏收了!我此次来,就是来同你报喜,哦,不对,是述职的!伋兄可猜猜此番亩产几何。”
  对于二人培育的高产稻,韩伋心中自然也万分期待和惦念,此时闻言也不禁露出了喜意,“阿时既是为我报喜而来,那自然是夙愿达成了?”
  提及此,谢时再次将眼睛笑成了两道月牙儿,“非也非也,非但夙愿达成,且喜出望外,称的湿粮亩产近七石!”
  湿粮有这个重量,晒干了真实的亩产起码也有六石,这个亩产可超出了谢时最开始设想的五石亩产这一最好结果,跟如今南地的平均亩产三石这个数目相比,也翻了足足一倍!虽说这是建立在谢时引进现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的基础之上,但也掩饰不了琼州矮是个表现极好的高产稻改良品种这一事实!
  “我这次来,还带了几车稻种过来,听闻饶州也深受旱灾影响,或许可利用秋种挽回一些损失,帮助饶州城百姓渡此灾年。”
  说好的若非要事不用奏报,然而过了晌午,风闻谢时带着夏收后的仙稻稻种来到饶州城的诸位属僚,还是冒着被主上怪罪的风险,愣是一个个厚着脸皮借着公务登了门,就连掌管各郡县的下官也不知得了哪几位同好通风报信,快马加鞭进了城,于是还没见到稻种呢,这一个个属官们就抢了起来。
  “景合郡旱情最严重,稻种合该有它一份,照我看应当分配一车新稻种才是。”
  提出此言的人被同僚群起而攻之,总共就几车新稻种,你要一车,其他人怎么分,这人脸怎的恁大!
  “以小人拙见,应当按照各地户籍人口数占比来分才是。”安阳县县长如是道,他管辖的安阳县户籍人口数在诸郡县中最多,此建议虽看似公允,却有其私心在。不用多说,这提议也没得到众人认同。
  “那我舟昉郡还为大军供粮哩!如此贡献,难不成比不过你一个只有人多的安阳县?”
  左一个我弱我有理,右一个地图炮轰全场,中间一个耍心眼谋福利的,战火之喧嚣,就差当场打起来了,幸好主子在上首坐着呢,一个个都只敢嘴上放招,不敢太过造次。
  最后还是一直没有站队的邱直看不下去同僚相残了,拱手朝上道:“主公,这新稻种您要如何分配?”
  韩伋正拿着谢时给他画的小人连环画看得入神,被属下问道,也只是心情很好回道:“新稻种乃阿时之物,自当由阿时做主分配。”
  “何事由我做主呀?”韩伋话音刚落,堂外便传来一道清越之音,一席天青色软烟罗衣裳的谢时走了进来,屋内吵得面红耳赤的人当即收起了菜市场干架的嘴脸,全都安静下来,恭敬朝他行礼,“见过公子。”
  不知何时起,公子便成了韩伋的臣僚对谢时的称呼,此既是尊称,又是因谢时同韩伋二人的关系——韩伋曾说过,谢时非他下属,而乃亦师亦友,如此一来,自然便有别于他们这些僚属。
  谢时亦笑盈盈回礼,道:“方才可是让某做主今日午点吃什么?这样吧,如今天热,诸位大人也辛苦许久,厨房里做了消暑的糖水,大人们何妨先尝尝,再坐下议事?”
  “多谢公子款待,早闻东沧书院的糖水乃人间消夏一绝,下官们今日便沾公子的光,一尝美味。”
  “是极是极,老夫垂涎书院美食久矣,今日总算得偿所愿了!有什么事都先吃完东西再说!”
  谢时手上提了自己和伋兄的份儿,其余臣下的糖水则是由侍从们一一端上。韩伋顺手将食盒接过去,打开来,见里头有三样糖水,一一取了出来放在案上。
  谢时面上依旧端正,实则私底下却小声道:“我要吃红豆双皮奶,绿豆沙一人一半吧,我吃不完。”作为一个吃嘛嘛香素不挑食的人,韩伋自然毫无异议,将奶香四溢的双皮奶挪到他跟前,自己用完了陈皮莲子红豆沙,然后便等着吃得慢的谢时吃完双皮奶,二人再一同分食了一碗百合绿豆沙。
  其余人边饮糖水,边同左右交头接耳谈论公事,仿若浑然不见主子和谢公子的微妙互动。至于最后这新粮种到底怎么分的,谢时又将皮球踢回给了韩伋。
  他方才在府衙后厨指导庖厨们煮糖水的时候,周平便已经通风报信,将这些同僚的来意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他,韩伋说一切听他做主这话他在堂外其实也听全了,不过他一来对饶州民生和战况一无所知,二来也乐得清闲,不想陷入同僚之争。
  对于他的躲懒,韩伋也没有说什么,他本也没想真的让谢时应下此等吃力不讨好的事,之所以那么一说,其实只是提点其余人,莫忘了研发出高产新稻种的人是谢时,旨在为谢时立威树望罢了。
  于是,夏收之后,收成凄惨的饶州各地郡县,便收到了官府分发高产稻种的通知。
  景合郡治下一村落,年迈的老村长领着一群年轻力壮的男子,驱着村里的牛车领了几袋稻种回了村。一路上,众人仿佛护卫着什么贵重财物,眼观八方生怕被人抢去了。
  “据说这就是福州那边的仙稻,大人们见吾等今年因旱灾收成不好,特意同仙人要了些高产耐旱的稻种,我们可得好好种,到时候秋收不愁没有粮吃!”
  “就是那个骑着大海兽出现的仙人吗?”
  “应该就是了,戏里说他乘着海兽在大海出现,从海兽肚里还吐出一块玉玺,上面写着未来的天下之主将是如今的韩公,于是仙人就打算留在人间辅佐韩公了!”
  “原来如此,那我们如今是韩公治下的,岂不是有救了!韩公可是有仙人辅佐的君主!”
  “对对对!只要韩公在,仙人就会照拂我们的!”
  面色发黄的农人们说说笑笑,再看着车上领到的稻种,脸上都露出了希冀的笑容。只能说,某位岑姓大官的宣传(忽悠)大法在收拢民心这方面还是极为奏效的,不比北边那群靠烧香拜佛的香军差就是了。
 
 
第123章
  谢时来时,正是饶州修生养息的好时节。正值夏收,又逢旱年,韩伋为了不违农时,不伤民力,这段时日以来,未曾再发动大规模的征战,只将饶州城的大部分兵力囤驻在西北面,后暗中派出不少斥候小队前去蕲水附近探测敌情,其余一切按兵不动。
  或许是出于同样的考量,饶州西北部,即蕲水之地,打了好几个月的官兵和徐家军也暂时沉寂下来,长江中游一带的百姓,自开春以来难得有了喘息的机会。
  自从那日谢时用一顿糖水转移了韩伋手下那帮虎视眈眈的臣僚的注意力,后面就顺理成章将稻种的分配重任推了出去,不过他却并非无所事事,来饶州一趟只是来看望家属的,反而很快便忙得韩伋都找不到人。
  饶州城内领取稻种的衙署内,一个小型的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正在开班授课。与其他私塾和书院不同,这个班台下坐着上课的都是些终日面朝黄土的“泥腿子”,但一个个听课的认真劲儿却完全不输给正经的书生们,台上教书的先生倒是好生俊美,温润如玉,不似寻常的夫子。
  或许是山长当久了,谢时到哪都习惯性开展点教育事业。自从他买下学田开始在古代捣腾农业种植就发现,这个时代的农人在水稻种植上虽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技巧,但这种经验只在乡间或是宗族之间口口相传,大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总体上农作技术发展较为原始落后。
  朝廷虽然也有设立农官,但是却只是为皇室服务的人员,更遑论设立农学教导农民了。然而谢时杂交得到的新稻种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惊人高产的地步,同他将现代那一套精细耕作的成熟田间管理技术搬到古代也有很大干系。
  意识到这一点,谢时早早便萌生了在乡间推广科学种植技术的想法,此番在饶州,配合新稻种下发工作而开设的培训班也算是一次尝试,未曾料想竟如此成功!有那离得远的村子,农人们即便要走上一夜的路也不辞辛苦赶来听谢时的培训课。
  谢时正儿八经的学生其实是一些从各乡县精挑细选出来的、略懂大字且精通农务的农户,他只需要将这些作为农官预备役的人教会了,到时候再由他们下乡为农人们宣传推广新技术和新犁,要不然单凭谢时一人之力其实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为此,谢时还编纂了一套农学教材,为了让一群完全没有数理知识基础甚至识字都不全的普通农人,能够在短时间内速成田间距离管理、施肥量计算等任务,谢时还将阿拉伯数字和九九乘法表搬了出来——若是按照《九章算术》中的计算题目来教,恐怕谢时还得先给这群学生来个彻底扫盲,不亚于培养一群
  如此草率,以至于远在乐县的秦睢日后得知这令他惊叹不已的“发明”竟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且出发点是为了教会普通农人数学之理的时候,每每都颇觉哭笑不得,时常在课堂之上将这一趣事讲给台下学生们听,提点他们做学问当如谢子,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以至于后来这段逸事还被载入正史之中,流传后世。
  此时,这些被选中的农户尚且不知道他们正面临人生中一次最重大的机遇——若是好好学习,学成之后便可以一朝跨越阶级,实现从一介白身成为农官的巨大飞跃。但不妨碍他们每一个人都将这难得的踏入学堂的机会看得十分重要,如饥似渴地苦学谢时教导的农学知识。
  以往谢时觉得农人们大老远跑一趟过来听自己讲课,费时费力,所以课时总是很长,也未曾停课。今日培训课结束后,谢时却是意外地早退,且道了一声歉,便宣布明后两日停课。
  这些农户们都将谢大官人的话奉为圭臬,哪怕谢时早退,也不会有任何质疑或是心有怨气,一个个都老实诺诺地应下,学着读书人的礼节恭送先生,反倒是谢时笑着解释了一句,“明日家中有事,还望诸位见谅。”
  谢时告别这群特殊的学生,便在王甲的陪同之下,去了一趟郊外的工坊。这间工坊设在郊外无人的山脚下,周围还设有军士看守,是韩伋专门为谢时准备的实验基地。谢时当时只同他提了一句,需要一处做实验且保密的地方,也未交代要做什么东西,只说要给他个惊喜,搞得神神秘秘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