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兵立即翻身上马,高举着令旗骑马飞奔过各营,在愈来愈激烈的战鼓声中,大声传信:“将军令,进攻!”
第二百三十三章
因楚军的消极应战和主将的提前撤退,这场攻城战在当日申时初便尘埃落定。
从北门撤逃的队伍,步惊云派了飞鹰队去追,指令是能杀多少杀多少,不必赶尽杀绝。
战争结束后,魏军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清点关押俘虏、清理战场及城内的楚国势力残留,并将县府内的官员集中一地审核,黄名留下待用,红名则全部杀死。
待城内隐患消除干净,步惊云就给姜舒传递了消息,让大军入驻城池。
翌日傍晚,夕阳西照。
在军队保护下,魏王车架缓缓驶入城中。
进入瓮城之时,姜舒掀起窗口的帘子望向外侧。
虽已经过初步的清理,城门处战争与炮火的痕迹仍然醒目,望见那倒塌的墙砖瓦砾与飘散着木灰的焦黑梁柱,他仿佛能感受到昨日的烈火熊熊与黑烟缭绕。
这座瓮城的结构其实十分严谨,城墙厚而砖石牢固,假如他们没有充足的火力,没有敌军的城防图,要拿下这座城池绝对不是短短几日可以做到的。
换成这个时代原本的军队,十万大军全力进攻,数月也未必能下。
卢青观察着瓮城的结构,显然也有相同的想法。
他带着几分庆幸的口吻道:“倘若接下来上泓、嵩城防守皆如伏龙,与楚军正面相战,于我方倒也有利。”
姜舒点头,假如进攻路线上的几城都是这样的防御规模,那他们的弹药怕是撑不到乌烈,就被耗得所剩无几了。
不过据姜舒所知,上泓与嵩城虽也加固了城墙防御,但都没有建造瓮城,纵使按原计划进攻也不会耗费太多炮火。
所以说,战争之中,谍报工作还是相当关键的。
假如楚国知晓他们的炮火储量并不充足,或许就不会选择正面迎战。
以邢桑在军事方面超时代的思维天赋,他若一门心思在筑城工事上大下工夫,把每座城池都建造得坚固如乌烈城,那这场战事恐怕会僵持许久。
然钦佩归钦佩,姜舒并不替邢桑和楚国感到可惜。
修建这些防御工事,所要花费的劳力财力都巨大,这厚厚的城墙中究竟浸润了多少百姓的血汗?
无人知晓,统计怕也统计不出结果。
入城后不久,马车的速度突然变得很是缓慢,姜舒正想询问怎么回事,就见秦朗来到车窗前禀报:“主公,前方百姓聚集,是否要派兵驱散?”
姜舒扬了下眉,看向对面的卢青,对方微微一笑道:“当是迎接主公的子民。”
姜舒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道:“令军队减速慢行,我出去瞧瞧”
“诺。”
随着秦朗将命令传开,队伍行走的速度愈发缓慢,马车几乎是以龟速在挪动。
驾车的侍卫听见吩咐,掀开了车前竹帘,姜舒随即俯身钻出了车厢。
站在车架之上,抬起头,便见远处数百平民静默地站在道路两旁,他们并未刻意堵塞道路,只是前方开路的军队骑着马匹,担忧会冲撞百姓,不自觉地放慢了速度。
随着队伍缓慢行进,姜舒渐渐看清了那些民众的面孔。
他们大多面容沧桑、身材消瘦,穿着灰扑扑的单薄布衣,赤着双足,指甲指缝间卡着乌黑的泥土。
姜舒抿了下嘴角,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愧疚与心酸。
他想起密阳宽敞干净的街道,分明在同一片土地上,这里的百姓却好似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他们的军队,还是来得太晚了。
傍晚的凉风吹拂着车帘,轻拂着车上人玄青色的衣衫。
天光渐暗,唯余一抹橙红的晚霞倒映在男子眼中,像摇曳的火光。
伏龙县的百姓安静地遥望着那位肃然清正的青年,从他出来的那刻起,他们便知晓,这是北地而来的魏王,是汉民的新统治者。
纵使他站在堪称俭朴的马车上,样貌年轻韶秀,身材也并不魁梧,并非常人想象中英雄豪杰的模样,甚至不如一旁扛着武器的侍卫那么威风凛凛,他们还是一眼认定了他。
盖因男子眼瞳里摇曳的光芒,就像是破开黑夜升起的炽烈的太阳,无端的令人望而生畏。
那股光芒是那么灼然出众,千人亦见,百人亦见!
被数不清期盼的目光注视着,姜舒心生感喟,却未乘机许诺什么太平富贵收揽人心,他知晓这些百姓此刻最想听见什么。
于是在马车接近两旁民众之时,便朗声道:“胡虏已驱,伏龙县回归国土,诸位可宽心矣。”
听闻这一声,仿佛起伏已久的心终于安定,众多百姓感极而泣,纷纷俯首下拜:“谢魏王厚恩!”
马车内,卢青听到外面的声响,微微叹息:“民心得盼,众望所归。”
·
“此战,我军共俘虏了楚国士兵八千六百四十人,战场上斩获首级四千二百人,飞鹰队后续击杀敌兵八百二十人,大致估算,当有千名以上楚兵在炮火轰炸中伤亡,撤离的楚军约在七千人左右。
“飞鹰队不计入内,我军此战折损士兵四百六十四人,重伤者一百一十三人,轻伤二百九十……”
听着步惊云的汇报,姜舒眉头紧锁,有些神思不定。
短短一天结束的战争,死了近七千人,着实是可怕的数字。
战争的残酷,在此时可见一斑。
将关于这一战的总结汇报完毕后,步惊云收起文书报告,见青年神色忧虑,顿了顿语气严肃地开口:“主公。”
姜舒抬头,用眼神示意他说下去。
“斥候来报,楚军已至嵩城。”步惊云道,“我预计,最多五日,他们就会靠近伏龙县。”
姜舒点头应了一声,心里明白他的意思。
再过不久,两军之间将有更大的战争爆发。
“下一战,楚王想必会亲上战场。”步惊云面容沉着,“我想问您一句,如果真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我杀了他,主公会怪我不念旧情吗?”
姜舒神色微微凝滞,忽而想起许久以前,步惊云也曾提醒过他,千万要对邢桑狠得下心。
对方此时再问,不仅是在试探他的态度,也是在寻求指令,但凡他此刻有半点松动,届时两军对战,步惊云就会有所顾忌。
姜舒承认,对于男主,他确实怀有不一样的感情,倘若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了邢桑这个人,他恐怕也会觉得惆怅空虚。
但他分得公私,身处在这个位置,谈论他的私人感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现在的他,先是魏王,然后才是姜殊。
魏王的所作所为、一切抉择,都应该为手下的将士、官吏,为天下的黎民苍生负责。
黎民需要什么?
经历过今日之事,看过伏龙县平民的现状,姜舒从未如此清晰地意识到,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安稳没有战乱的国家,一个政通人和、物阜民安的承平盛世。
于是,他垂落视线,口吻平静地回道:“他是楚王,尔后是你我昔日下属。”
步惊云松了口气,毅然决然地说:“我明白了。”
·
青州,绵口郡,中墩城。
皓月当空,照耀着亭中二人,清风吹拂树梢,沙沙作响。
婢女端上来两份切好的西瓜,轻巧地放置在几案旁。
闻见独属于这种水果的清甜的香气,谢愔不由转移了目光,落在盘中通红的瓜瓤上。
不知想起什么,有些恍神。
瞧见小儿子心不在焉的模样,谢闲忽然弹了一颗棋子到棋盘中,黑色的棋子擦过数枚白棋,顿时毁了棋局。
谢愔回过神来,看着棋盘上移位的棋子,略微挑了下眉:“阿父这是……”
“诶!”不等他说完,谢闲先叹了口气,“阿子不够专神啊。”
说着,拿起片西瓜咔哧咔哧地吃了起来。
谢愔一时无言,固然没有特别用心,但方才那盘棋,他也是快赢了的。
不过父亲非要这么说,他也没什么可争的,左右不过一盘棋,让一让也无妨。
谢闲若无其事道:“听闻今日,有南地信件送至府上,是魏王派人送来的?”
谢愔点头:“嗯。”
“说了什么?”
“公事而已。”
谢闲敞开笑意,料到儿子不会对自己说实话,也没有多问。
谢愔拣起棋子收入棋盒,漫不经心道:“对楚之战,阿父如何看?”
“你难不成还忧心成败?”
谢愔语气淡淡:“在所难免。”
“大可不必,你的那位心上人乃是至尊至贵之相,福寿绵长。”谢闲将西瓜皮放置一旁,拿起手巾擦了擦手,“至于楚王……”
谢愔抬头看向他。
谢闲敛起目光,轻轻摇头:“斯人得位不正,不得善终。”
第二百三十四章
楚国大军来得比姜舒想象中更快。
到底占据着地盘优势,楚军可以一边沿途抢收粮食做军粮,一边等待后方军需抵达,故大军至嵩城也没有停留,一路行军北上,短短几日便推进到了伏龙县近郊,在赤岭山脚安营扎寨。
消息传来,姜舒知晓明日必须出军迎战了,否则再叫楚军推进半日,伏龙县就会遭到围困。
是夜,魏军营再度召开军事讨论会议。
这回人员到得很齐,除了被派遣在外的卫熹、鲁坚两军,所有大小将领与谋士齐聚一堂。
众人皆知,接下来这一战至关重要,胜则长驱直入,收复天下指日可待,败则南地难保,多年努力恐付诸东流。
会议上,众人围绕沙盘或站或坐,罗列了多条计策,斟酌了多种可能,尽可能将每一种敌军有可能会实施的战术分析透彻。
选择这种方法是无可奈何,自伏龙城失利后,邢桑显然意识到自己的军队中藏有细作,于是他一手掌控了全军,将一切军事部署都隐于暗处,纵使卧龙阁间谍再多,也难以打探出什么重要情报。
不过尽管如此,军队显露于表面的信息却是掩盖不住的。
比如楚军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实则水分颇多,除去后勤民兵和辎重运粮队伍,真正拥有战力的士兵不会超过十万。
因此,单从兵力而言,两军算是旗鼓相当。
至于军队实力,魏军虽占据武器优势,然三种火炮都已上过战场,要想给敌军造成一开始那种轰动震撼的效果是不可能了,敌方对此定然已有所防备。
除此之外,冷兵器方面,魏军具有超前技术支持,刀槍锐利精悍,但楚国经过这两年来的不断钻研锻造,兵甲同样锋锐坚固,不弱于魏军,况且邢桑所率多为体魄强健、英勇善战的胡兵,骑射武艺上亦具有一定优势……
总而言之,就是决不能轻视。
这场会议一直持续到亥时末方才结束。
散场前,姜舒嘱咐众人务必好好休息,养精蓄锐,而事实上,他在回到房间后,却是一整夜辗转难眠。
他控制不住地转动思绪,过往的一桩桩战事、每一次的送军出征迎军凯旋、和邢桑的相遇相处等等,种种画面巨细无遗地在脑中流过……
分明回忆了很多,思索得脑袋都开始发疼了,但在睁开眼,望见那被月辉照耀着的床帐时,却又感觉好似什么都未想起过。
不知不觉,挨到了天亮。
当黎明苍白的光线射入窗棂时,姜舒终于认命了,不再强迫自己入眠,而是起身穿上衣服,坐到桌前看起了地图。
不久后,外面传来僮仆的脚步声和扫帚扫过廊道的“刷刷”声。
又过了一阵,天光渐亮,到了他往常起床的时间,子明前来敲响房门。
姜舒道了声“进”,子明捧着盥洗用具推开房门,抬眼看到坐在堂前衣着整齐的青年,显然吃惊了一瞬。
不过他很快收敛了神色,什么也没有多问,安静地入门服侍主人梳洗,换上为今日誓师而专门准备的礼服。
这一日的清晨似乎与往常没什么区别,姜舒不紧不慢地洗漱吃饭,查阅下属送来的文书,直到侍卫汇报,军队集结城外,他当即放下文书,前往城门。
登上城墙时,朝阳已经升起。
金色朝晖下,只见城外军队布列严整,军容威仪,浩浩荡荡,犹如黑红交错的浪潮。
手持弓弩长剑的轻骑、全副武装的重骑、威风凛凛的步兵、充满金属与火药味道的神机营、气势诡谲的飞鹰队、身披白衣战袍的医者营,还有前方领兵的将领,所有人英姿勃发、气宇轩昂,其势汹汹,令人心中震荡。
而事实上,城下列阵的并非全部士兵,一部分军队已提前开拔,否则十万大军,队伍太过庞大,恐怕难以在午时前行至战场。
没有多耽搁时间,一览众军后,姜舒从侍卫手里接过喇叭,宣读誓文。
军誓之词,他早已熟记在心中,不必刻意回想,便能流畅说出。
“整尔众,无谨其端,听予命令!”
高高的城墙上,青年头戴玄冕、身着玄赤华服,迎光而立。
人们看不见其清雅的面容、滚动的喉结,只见冠前垂落的玉珠闪烁,风中拂动的衣袖散发出寂然而厚重的威势。
“今戎兵不宾,侵败王略,挠我边陲,害我穑事,毒流于庶民,恶极滔天!
“吾顺天之命,敕令尔等讨伐恶贼,望众将士一乃心力,锐乃戈矛,生歼大憝,夷灭胡虏,光复我国土家邦!”
扩音器传出的声音失真却不乏气势。
阵前将士率先响应,手举旗帜,高声振呼:“誓灭胡虏,复我家邦!”
“誓灭胡虏,复我家邦!”
“誓灭胡虏,复我家邦!”
口号声若疾风蔓延,传遍全军。
将士们齐齐宣誓,声势浩大,熏天赫地!
未几,出征号角声起,随军旗摇曳,各军部有序出发,步声阵阵,震撼山河。
姜舒始终站在城墙上,望着军队一队接一队地离开,当最后一面军旗上路,他收回目光,转身在侍卫搬来的几案前就坐。
172/177 首页 上一页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