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人多,火炉烧得也旺,因此相当暖和。
杨奕钦摘下手套,搓了搓耳朵。
外面的温度太低了,即便众人都戴着手套、围巾和帽子,手仍旧冻得发红。
杨奕钦的脸颊两侧也泛上了红意,一天的力量消耗让他的身体微微发热,但摘下戴了一天的手套后,能看到指节的位置明显比其他部位多了一点紫红色,只要按压就会发白。
唯有封霖的双手如常,看不出一丝被冻的痕迹。
杨父和杨母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杨父奇怪道:“力气变大之后,抗寒能力也会增加?”
“北市基地的科研人员也有同样的猜测。”封霖认真回答说,“但也只是猜测,目前没有可靠的实验研究撑起这个结论。”
“不怕冷好。”杨母笑了笑,“我们钦钦打小就怕冷,幸好他好动,完全闲不住,否则每到冬天都得裹成熊才行。”
封霖郑重道:“杨姨不用担心,我帮他取暖。”
杨母没察觉什么不对,笑说:“哈哈,那咱们轻轻就交给你了。”
说完,就转头和杨父闲聊起来。
而在她说话的间隙,封霖握住了杨奕钦的手,试图温暖他冰凉的肌肤。皮肤微凉又柔韧细腻的触感,让他忍不住摩挲了几下。
杨奕钦笑看他,用口型说:注意一点,千万不要被别人发现,卿卿我我影响不好。
封霖用摘下来的围巾盖住两人的手,握得却更紧了。
晚餐开始前,村长端碗站了起来,深沉的双眸扫过在场的众人,缓缓开口——
“这应该是末世爆发以来,咱们村里第一次这么热闹。”
此话一出,大家霎时沉默了。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失去过亲朋好友,好不容易才在怪物的嘴里活下来。幸好咱们杨村没有孬人,活下来的人不仅自立自强,还帮村子救人、建墙、堵路。咱们村弄这么安全,被石同志和韩同志选作小型安全区的地点,是所有人的功劳。”
村民们纷纷鼓起掌来。
村长继续说:“但是除此之外,咱们还有一定要感谢的人,就是小杨和小封。”
说着,他看向了杨奕钦和封霖所在的方向。
众人都看了过去。
“如果没有这两个孩子千里迢迢返乡,没有他们告诉我们外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没有他们找到国家安全区的位置,咱们可能还在迷茫村子的出路。从建设村子防御的事,你们应该也能看得出来,他们两个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又懂事又有远见,什么决定都滴水不漏。”
杨父率先爽朗笑说:“村长你可别夸他们两个人了,我怕他们飘飘然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
“怎么会?”村长也笑了,“我看他们比你想的稳重多了,我这儿都夸半天了,他们两个人眼睛都不眨一下,一看就是被夸惯了的人。”
屋里的人哄堂大笑。
杨奕钦无奈弯眸:“村长,您想说什么?”
“是这样的。”村长正了正神色,说,“你们两个人不仅在北市基地待过,还屡次单独前往其他陌生区域,末世生存的经验老到,见过的丧尸和变异动物比我们多得多。所以,我想让你们做村里的副村长,和杨建国一样成为村子的领导者——当然,副村长这个头衔是我临时定的。”
“原来是这件事……我们确实商量过。”杨父赞同地颔首,“他们两个人处理末世中的危机时,比村子里的任何人都有经验,实力强大又见多识广。咱们要建立一个合格的安全区,初期肯定需要他们的帮助,听从他们的意见。”
村子点了点头,看向屋中的其他人。
表姨第一个开口:“虽然村里最喜欢论资排辈,但现在都是末世了,论资排辈早就落后一百年了,肯定是谁有能耐谁上了。反正我同意村长的说法,我愿意听他们两个人的话。”
杨根波连忙跟着说:“我也愿意!”
“我也愿意。”
“俺也是。”
“……”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他们早就对这两个会开直升机、会杀丧尸的年轻人心服口服了。
能力才是王道,其他都虚的。
“既然这样,那就这么定了。”村长摸摸胡子,用力拍桌子做了决定,“从今天开始,咱们农村安全区的建设和发展,就靠小杨、小封以及国家安全区的同志们了,其他人就跟着指挥做事,谁都别有怨言。”
“没怨言没怨言。”
“能吃饭了吗?”
“是啊,忙一天了,该吃饭了吧?”
村长没好气地笑:“就知道吃。”
“开饭吧。”杨父放声大笑,“大家愿意让钦钦和小封来管村子,不就为了日后能不被丧尸吃,顺便还能自己吃饱饭?”
村长拍板。
“行,开饭。”
*
作者有话要说:
第115章 收割蔬菜
尽管杨奕钦和封霖成了村民的代表, 可每天的工作和之前没有变化。
第一道防线建成之后,村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检查和加固铁网,在铁网外面铺设一层尖锐铁器。又每隔一段距离, 就在铁网上开一道小门,方便日后播种、照料和收割田地里的庄稼, 否则每次都要绕一大圈才行。
除了检查各个围护网的安全,两人每隔几天就会去一趟安全区,跟石英茗等人交流村子里的最新进展。
石英茗建议他们建立自己的临时医院, 免得有村民不慎生病, 手里有药也不知道该怎么吃。
临时医院的地点好找, 村里原本就有退休医生开的小门诊,位置在村子的正中间, 但医生已经不幸丧尸化,幸存者中再没有专业的医生坐镇, 于是杨母和杨奕钦的表姐就成了门诊的临时坐镇“医生”。
选择表姐,是因为对方原本就是医院的护士,丈夫是同一家医院的主刀医生;选择杨母, 是因为她继承了父亲的行医笔记, 符合成为一个赤脚医生的条件。
几十年前的郝和县可谓穷困潦倒, 无论是交通条件还是医疗条件都十分恶劣,杨奕钦的外公曾经是附近几个村子唯一的赤脚医生。外公中医和西医都懂, 总是用最简单、最便宜的药解决村民的病痛,平时十里八乡的村民生了病, 都会来找他看病,深受大家爱戴。
杨母自小耳濡目染, 又被父亲教养了几年, 能够治愈一些小病。
而村子里的中老年人都会止血和包扎, 张伯和杨父等人还会接骨正骨,足以应对大部分村民的病症。
这就够了。
因为如果人真的生了大病,就是去到石英茗的安全区,恐怕也难得到有效的救治。
又忙了一周之后,杨家菜园里种的蒜苗终于熟了一茬。
杨奕钦和封霖晚饭前的必要活动,就是去菜园子照看里面的蔬菜,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
条件有限,他们只能弄出简易的蔬菜大棚,靠太阳光照在倾斜的透明厚重塑料布上,来勉强维持大棚内的温度,和真正意义上的温室大棚相去甚远。
他们给菜地烧水、施肥料时小心翼翼,终于迎来了第一波丰收的喜悦。
蒜苗属于抗寒抗冻的植物,但处于寒冷季节生长速度也会随之减缓。采收时不能连根拔起,只要保证阳光充足和施肥浇水适宜,割了之后还会重新长。一般环境适宜、生长稳定的蒜苗,可以在二十到二十五天的时候收头刀,再隔十五到二十天收第二刀。
但他们显然没有最好的生长环境。
菜园里的蒜苗早在还没下雪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稳定后足足长了两月余,才堪堪长到了可以食用的地步。
确定蒜苗可以收获的时候,杨奕钦喜不自胜——他们终于有新鲜蔬菜可以吃了。
虽然家里的地窖储藏了一批秋收的蔬菜,但为了便于保存防止腐烂,大部分都陆续做成干菜和腌咸菜了,用来炒菜的蔬菜也多被腌制过,没有新鲜蔬菜的清甜。
杨奕钦和封霖奉母之令,拿着镰刀收菜地的蒜苗。
封霖挥惯了斧头,偶尔也会用镰刀收割丧尸的头颅,但他从来没有用镰刀收割过蔬菜。因此,他挥动镰刀的姿势格外僵硬,镰刀的刀刃朝向蒜苗的根部,来来回回调整了无数次方向,都没下去手。
杨奕钦被逗乐了:“快、狠、准,放心大胆地割就完事儿。”
说完,他就示范地割下了自己眼前的一茬蒜苗。
封霖郑重点头。
“好。”
随后,就缓慢地、慎重地割下了一把青色蒜苗,镰刀切断蒜苗的根部。割完之后,他反手摊开了手中的植物,认真观赏了片刻。
“不用这么小心,别伤到根部就行。”杨奕钦打趣道,“分得清蒜苗和大葱吗?”
封霖抿唇:“以前不能。”
杨奕钦轻笑:“我以前也不能,还有韭菜、麦苗之类的植物,我外公喜欢植物,包括蔬菜和药材在内的所有植物,专门挑时间让我好好认了一圈。”
话音刚落,他已经连续割下了好几丛蒜苗。
封霖渐渐上了手,但神色仍旧谨慎,比割断丧尸头颅的时候更加认真。
他们之前帮助北市幸存者基地掰过玉米,但掰玉米和收割蔬菜感觉上还是不太一样,这些蔬菜经过他们一家人每日的精心照料,好不容易才成熟。
况且,杨父和杨母对蔬菜的情况十分上心。
因此杨奕钦能理解封霖的谨慎。
杨奕钦将收割好的蒜苗放到篮筐里,说:“很多年没试过自己收获蔬菜了,我小时候常常做这种事,长辈一夸我我就更加上头了。”
闻言,封霖收割蒜苗的动作更加小心。
此情此景,似乎他也参与到了杨奕钦的过去一样,时间的流逝令人无比珍视。
封霖看着手里的蒜苗,自言自语一般说:“你小时候一定很可爱。”
杨奕钦:“……”
看着蒜苗说这句话,场景十分微妙。
两人很快就将后院里的蒜苗全部收获,几个篮筐被装得满满当当,收获颇丰。
杨奕钦掂了掂重量,语气叹惋地说:“可惜我们后院的蔬菜种子,大概都要浪费了。”
封霖左右手各拎起两个篮筐:“如果李荞照料得好,应该也能有一点收获。”
他们离开之前,将房子的钥匙给李荞和王彻各留了一把,让他们偶尔看看家里的情况,可以随便取用家里的物资。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照料一番后院的菜地,照顾的好了,说不定能让他们在冬天有新鲜蔬菜吃。
“不知道花花一家子怎么样了。”杨奕钦想到了家里的几只留守猫,“我们为了安全将炉火熄灭了,它们虽然不怕冷,但还挺享受躺在客厅的地毯上烘热全身的茸毛。”
“不会有问题。”封霖说,“基地里没人敢惹它们。”
杨奕钦弯眸开玩笑:“确实,它们似乎比我们混得要更好。”
封霖的视线转向田地里的其他蔬菜。
“其他蔬菜还有多久成熟?”
杨奕钦环顾菜地:“听我爸意思,再过几天香菜和菠菜就都能收获了。”
这两种蔬菜的生长周期差不多,都在一两个月的区间内,具体时间随着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简易版温室大棚只能维持它们的最低需求,所以成熟时间一推再推。
封霖看向和蒜苗很像的大葱:“那葱呢?”
“葱还不行,大葱生长期要四五个月,秋天种植的话,要等到第二年的时候才能成熟,现在这个生长情况,怎么也要来年二三月份了。”杨奕钦指向一旁的萝卜,“秋冬萝卜还好一点,肉质根大耐寒性强,估计能在立冬前后收获。”
封霖入乡随俗,学以致用:“白菜是不是能收了?我听说北方农村冬天都会囤很多白菜。”
“确实差不多了,我妈说再过几日就可以收下来,藏到地窖里了。其实一般来讲应该更早一点收获,不过白菜的生长情况一般。”杨奕钦笑了笑,“说实话,我认为这些植物没有冻死,或许还是发生了变异的功劳。”
否则这个菜地早就应该一片枯黄了。
菜园里的大白菜慢慢成熟,但个头比往年更小了一点。
白菜一般应该在十一月中下旬,第一次寒流到来之前掐着点收获,因为十一月份过后,白菜晚收一天产量就会增加一分,可收的太晚又会造成冻害。他们应该感到庆幸,大白菜耐轻霜不耐强寒流,十月份的大雪却没有将白菜冻死在菜地里。
末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却给动植物增加了不少耐寒耐旱的优点。
两人将蒜苗拎到了蔬菜库房。
库房只是西侧一间普通的空屋,房间里面和室外一样寒冷,就被杨母当做天然冷库,用来放置最近要食用的食物了。里面放着东城冰块的猪肉,刘稳送的大麻袋面皮,以及米面粮油腌菜炸酱……各式各样的食物。
其他地方还存放着更多的备用食物。
光是这些食物,就够他们四个人关门吃上几个月甚至更久了。
杨母是帮助村子里的独居老人做饭、收拾家了——这是她和表姨每天都会做的事。杨父带着狼青犬去巡逻了,猫小六也去抓村子里的野老鼠了。
自从猫小六来到之后,每天早晚都会准时巡视村子,捕捉变异老鼠和变异田鼠。村里各家的储粮再也没有出现过被老鼠啃咬偷盗的情况,村长和村民都非常喜欢猫小六,每次看到它在村子的各处巡逻,都会敞开家门欢迎它进去。
今天的菜地由杨奕钦和封霖收割,饭也由他们两个人来做。
难得只有他们两个人收割蔬菜,烧火做饭。
“炒个蒜苗鸡蛋、蒜苗炒肉、凉拌蒜苗……”杨奕钦细数了一遍,问,“然后再蒸几个馒头,弄一点腌黄瓜当配菜,你看怎么样?”
封霖没有不赞同的道理。
“我觉得很好。”
130/187 首页 上一页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