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能领吗?
——风疾就是中风。
皇后侧过身,思索之后,对着杨广说:“或许李隆基认为,统帅不必上战场拼命,有嘴就行。”
【哥舒翰本已在家养病,听得君令,不顾病体毅然接任,前往潼关。】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哥舒翰人虽中风,雄姿依旧,其防守潼关半年,固若金汤,且牵制着叛军主力在陕郡一带,为朔方军进入河北战场提供便利,使之能够重创叛军史思明部,斩馘四万级生擒五千人,获马五千匹。】
【更加重要的是,在此之后,河北十余郡皆斩安禄山任命的郡守,以迎王师。安禄山治下河北地区动荡不安。】
【而安禄山本人也十分不安,焦躁到对着谋臣发脾气:“当年是你们说我可以反我才造反,现在潼关半年都没攻下来,向北的路径也被断绝,唐军四面围拢,我只有汴、郑数州,这可怎么办!今天开始,你们别来见我!”】
【甚至,安禄山已经动摇到想要舍弃洛阳,回归范阳了。】
【而河北战场内,将领郭子仪、李光弼向李隆基上奏,请求朝廷率领军队进攻范阳,并且叮嘱李隆基,潼关险峻,在里面守关就行,绝对不能轻易出战。】
“一些不妙的预感……”
众人想起赵构,想起朱祁镇,前面两个都有过明明大臣谋略谋得好好的,他们要么不听,要么非要反其道而行的例子,所以……
东汉末年。
刘备开始找药。
嗯,他性子刚烈,不提前把药塞嘴里,只怕等会要昏厥过去。
【贼将崔乾祐守陕郡,为诱哥舒翰出潼关,示唐以弱,哥舒翰不信,坚守不出,但耐不住李隆基急于求胜,信了。】
【李隆基下令,让哥舒翰速速出关讨贼,哥舒翰上奏,言不能出潼关,此为安禄山军的计谋,他们即将有内变,唐军只需静候,便可不战而胜。】
【然而杨国忠不停地在李隆基耳边说:“再不出去就晚了,会错失良机,等敌人下一次没有防备,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于是,李隆基命哥舒翰即刻出关,与贼交战。哥舒翰无法抗旨,只能恸哭,引兵出关。】
【六月初四出关,初七被打败。】
暴躁昭烈帝抓着自己的头发,满脸抓狂:“为甚!这是为甚!一个两个都这样!不会打仗就闭嘴,别瞎指挥行吗!怎么都喜欢在将军打仗时,非要让将军听从你的指令,你上战场了吗!”
没上过战场就——
闭!嘴!啊!
……
武德年间门。
天策上将李世民几乎心痛到无法呼吸。
那么大好的局面,就被一个不懂兵事的王八蛋破坏了。
尤其是天幕还详细放出唐军被迫出关后,如何被残杀的画面。
叛军是诱敌,早就占据了地势高平的南边“山原”,而唐军后至,只能于北原、河之间门的东西狭长地带对敌。
那地方有多狭窄呢?
士兵无法过多并行,队列如绳束,枪槊亦施展不开。根本无法战斗。而敌人则借地势,将木石滚下,击杀唐军士卒。
又以火焚之,弓弩射之,唐军毫无还手之力,惨叫奔逃,瞬息溃败。
【镜头转到关外三道壕沟。】
【本该是抵御外敌的壕沟,在唐军溃逃入关时拦住唐军去路,唐军相挤,跌入壕沟者不计其数,须臾,那广二丈,深一丈的沟,就填满了人。】
李渊牙齿啮合,不忍心去看这一幕。
然而那些声音不停入耳,是士兵哭喊救命的嚎响,是肉身摔进堑中的“砰”一声响,是沟壑填满人身之后,后面士兵推搡挤动,踩踏在血肉上的声音。
是……非常细微,几乎听不见,却又努力想要活命发出的呻吟声。
“别……踩……”
同袍慌乱而过,一脚踏在那摔在壕沟中的唐人士兵背上,将那鼓囊起伏的背践踏成陷坑。
“救……”那士兵话语未竟,便已永远无法发声。死去之时,双眼发怔,好似在透过天幕,与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对视。
李隆基突然哈哈大笑:“死了!都死了!是朕之罪!是朕之罪啊!!!”
本就苍白的脸色在如此激情之下,显得愈发惨败。
安史之乱!这就是安史之乱——不,这仅仅是安史之乱的一角,是乱局的开始!
这个想法如同火中浇油,那一瞬间门,悲愤直接将他吞没——
“门下省上可封驳天子制敕,下可于章奏上落墨涂讫。今有诏,门下省除‘封还’‘驳正’天子诏书外,还可‘涂归’。”
生怕大臣们没理解,李隆基强调:“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意思就是,皇帝所书圣旨,如果中书省觉得不合适,可以把它涂改,而后归还给皇帝。
*
在汉时,就有大臣封还皇帝诏书的例子,譬如汉哀帝假称太后遗诏,要封自己爱人董贤二千户,被宰相王嘉封还诏书。
不过,汉时封驳只是偶然几例,且依照大臣意志行事,并未成为正式制度,直到大唐贞观年间门,封驳制度才得到确立与发展。
唐皇李世民因担心有封驳权力的门下省官员奉承诏令,不敢封驳,曾多次告诫他们要严守职权,若觉得皇帝诏敕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拒绝在诏书上签字,或者封还诏书,避免皇帝乱来。
——譬如贞观时期,军中人员短缺,李世民想要征用未满十八的男子中身形硕大者,被给事中魏征启用封驳权限拒绝签署下发,李世民又发诏,魏征又拒绝,足足发了四次,魏征也拒绝了四次。如此,李世民才作罢。
正因李世民以宽广胸襟主动维护封驳制度,而非直接皇权压人,掀桌子反悔,这才改变了华夏史上臣子大多顺旨而行的情况,风气为之一清。
64/117 首页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