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将相们收回思绪,就听到这么一句。
众人:……
你主动提“不会伤害任何人”,是不是心虚了?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吧?是吧是吧?
【好吧,我承认,可能会伤害一小部分人。但是这个伤害和上一个节目的伤害是不一样的,我保证,不会对任何人的名誉造成任何损害!】
是吗?
众人并不相信,他们可不觉得说书人有这么好心。
【那么今天的杂谈主题就是:诗词文章串烧。】
【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串烧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出自于一种食物烹饪的手法。将不同的食材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用一根树枝之类的东西串成一串,再放在火上烧烤,这就是串烧。】
【诗词文章串烧呢,就是把不同作品里的词句衔接在一起,就像一根树枝上串了不同的东西。这样解释大家能理解吗?】
【不能也没关系,举个例子就懂了。】
【比如最出名的一句串烧——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2
同一时间,这两句的文字被打在了公屏上,非常显眼。
写出前半句的元稹:……
写出后半句的贺知章:……
除了这两位原作者之外,其他所有看懂了这句混搭诗的人,也都陷入了沉默。
这个画面,有点惊悚啊。
随着诗词出现的,还有动画。222用数据模拟出了两个虚拟人物,还有一间屋子。
画面中,其中一个人躺在床上气息奄奄,这个时候另一个人推门进来问路。结果躺着的人直接原地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笑吟吟地询问来客:“您是打哪儿来的啊?”
“…………”
搭配画面食用后,所有人更沉默了。
元稹和贺知章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就是主持人说的“不会对任何人的名誉造成任何损害”?对不起,他们觉得他们的名誉受到了损害。
他们辛辛苦苦写的诗!(痛心疾首)
作者有话要说:
注①分别出自《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注1、2是引用的古诗词。
第19章 娱乐:趣味杂谈2
百姓们无法共情诗人们的痛苦,他们只觉得太好玩了。
“这个人病得那么严重,怎么突然就蹦起来了?”
“哈哈哈哈原来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俺看不懂字,光听先生念,根本听不明白那句话是啥意思。”
“呸,你识得字你也看不懂。那可是有学问的先生写的句子,光识字有什么用?”
“还好有这个戏演给俺们看嘞!”
【这首串烧的诗,来自两位唐朝诗人的诗作。】
元稹贺知章警觉,几乎立刻在心里喊“不要”。他们不想在这个时候暴露姓名,总觉得会很丢人。
然而天幕不听。
【前半句出自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1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的好友被贬官,诗人大病之中听闻这个消息,惊得坐了起来,只觉得寒风吹进来的雨水比往日更加冰冷。】
222解释得很浅显易懂,哪怕是普通百姓也能听懂。
于是他们明白了,哦,这是诗人在为自己好友的消息而伤心难过,他们两个感情真好呐。
元稹听完松了口气,心想还好还好,讲解里没有掺杂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后半句则是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
【这首诗因为朗朗上口且易于理解,在后世被列入了学生必学课本之中。因为后世施行义务教育,所有人七岁开始都要上学读书,所以这诗在后世几乎人人会背。】
贺知章差点原地表演一个“垂死病中惊坐起”:!!!
什么?自己随手写的诗居然成了后世人人会背的经典?!
贺知章惊喜万分,几乎想要冲出去长啸一声,发泄自己激动的心情。
做官不能名留青史,可自己的作品能像圣贤典籍一样人人称颂也是好的。人生在世总有一样得出彩,不然岂不是白活?
贺知章兴奋极了,要不是现在天色已晚,他定要铺纸研墨,再写一篇诗文出来。
“不过那个元稹似乎没听说过?难道是后世之人?”
皇帝们的关注重点基本都放在了“后世人人必须上学”之上,能供得起所有人上学的朝代,将是多么的强大啊。
十四万万人呢,全都要上学,光是笔墨纸砚的开销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其实接受教育的人远没有这么多,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也是这些年的事情,那些年龄大的人很多还是文盲。
但是古人不知道这件事,他们只觉得吃惊。
有人分析道:
“后世有天幕这样的东西存在,或许也用不了多少纸笔。能够人人上学,倒是不难理解。”
虽然分析得有点偏,但是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把天幕代换成手机电脑,就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了。
如今天幕出现,又打算办教育频道,那么古人也能享受“人人上学”的待遇。
这么一想,百姓们就不羡慕后世之人了。
【除了刚刚那一句串烧外,还有一些非常出名的诗词串烧。】
【第二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安能辨我是雄雌。】3
前者是近代的鲁迅先生写的,近代没有开直播,所以鲁迅先生本人是看不到了。不过后半句的原作者还是在的,这会儿正哭笑不得地看着天幕。
【前半句出自近代鲁迅先生的《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4
39/533 首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