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熙接过放着包子的碗:“阿黄吃什么?我给它带。”
霍贾从厨房柜子里搬出一袋狗粮:“给阿黄装满食盆就行。”
狗粮挺大袋,已经空了一半。付明熙注意到柜子里还有几袋,包装都一样,但口味不一样——看来他平时都是让阿黄吃狗粮,而非自己制作狗饭。
阿黄见到狗粮眼睛就亮了,但还是很克制,站在自己的小窝,摇着尾巴,乖乖等着付明熙过来。
哗啦——
狗粮倒满,阿黄这才上前。
付明熙扶好之前摔倒的小凳子,把碗放在了椅子上,又去水台边洗了手,这才坐回来,手拿着包子,一边吃一边看阿黄刨狗粮。
霍贾蒸的是牛肉灌汤包,勉勉强强,没什么汤汁,味道有点淡。
霍贾出来的时候,付明熙正好吃完包子。
两人就坐在门口棚子下,解开了阿黄的锁链,霍贾把屋子里的笔电拿出来记录两人对话。
“我简述一下流程,你看看有那些地方需要改进。”霍贾道,“我计划是先使用农场小部分土地进行试点,在保证设备能够运行应有的前提下,撰写项目计划书,向政府申请资金,然后再利用这笔资金,将农场的规模扩大,同时投入宣传。”
付明熙:“我觉得这没有问题。”
“好,那我就继续说了。”霍贾打字,键盘声音清脆短促,“技术方面我不太懂,这方面你负责——我需要你帮我一起对试点过程中各项决策进行衡量,包括设施资金更新换代的速度……”
霍贾需要提前对项目有精确的了解,比如计算投入资金分配,风险评估——更确切地说,是通过一系列的资料对包括农场的作物选择、土地面积确定、培养方式技术水准、直播平台直播方式挑选、政策提供补贴程度、盈利可能、试点失败后续处理等具体的问题进行划分与考量。
他22岁从大学毕业,用了6年时间便能从责任助理升为董事会经理,又用两年从零创业,将天程传媒打造为如今的当红企业,靠的不止是背后的家世背景,还有个人对关键问题的决断能力与细致的分析掌控能力。
两人讨论着,一上午,就坐在大棚底下,讨论着完整的试点计划与所需资料。
聊到电脑提示电量只有10%,两人这才发现已经过了中午,他们连饭都没吃,阿黄在边上陪着他们一起挨饿到一点。
“我去煮饭。”霍贾道,“你就在这儿吃吧。”
付明熙点头答应了。
他倒是不用担心阿嫲,他们家是煮饭前谁先到厨房,就是谁做饭——阿嬷应该自己做了饭,早就吃过了。
“你不是不擅长做饭吗?”付明熙想起了阿黄的狗粮,“要不我来?”
霍贾视线游移,轻咳一声:“虽然我饭煮不好,但是捞面还是可以的。”
付明熙也想尝尝霍贾的手艺,于是便点头答应。
阿黄见两人终于不说话,便明白是结束了任务,于是不再安静地坐在边上,而是直接上前轻轻咬着付明熙的裤腿,向自己狗窝方向看去,示意这个早上给他吃饭还陪他吃饭的主人把中午的饭一块儿给了。
把和早餐一样的狗粮倒进食盆中,付明熙领着大袋狗粮转身进了厨房。
一个锅里的水已经烧开了,霍贾正往里边倒挂面。
“西红柿鸡蛋捞面。”霍贾对付明熙道:“我会好多种捞面。”
虽然面上不显,但从他微微上扬的嘴角和轻松语气,能做那么多种面条,还是让他颇为骄傲。
不会做饭但是会煮面?
付明熙有些奇怪:“你还会做什么面?”
“香菇肉酱面、花生芝麻酱拌面、黑椒意大利面、奶油蘑菇意大利面……”
好家伙。
听上去很丰富,但都大差不差——把面煮熟加菜和酱。
付明熙用手掌遮着脸,掩去笑意:“厉害。”
霍贾背对着付明熙,没看到他憋着的笑,还以为他在真情实意地夸赞自己,黑眼睛微微弯起,手上切着滴着水的西红柿,第一次感觉到做菜的有趣。
白面条浮在滚水中,热气蒸腾,咕噜冒泡。
付明熙感觉不妙。
现在面已经煮熟了,番茄切好了放在边上案板上,鸡蛋已经打散放进碗里,可边上空着的干净锅还没热——难道他要直接把鸡蛋和番茄倒入面里?
这时候霍贾动手了。
他打开了边上锅和油烟机,然后拿纸擦干了锅上的水珠,还没等锅热,就倒入了油。切好的蒜随之倒入,油星溅出,但霍贾依旧淡定。
油温升高,蒜的香味溢出,霍贾小心翼翼地把番茄倒入了锅中。在等待番茄熟的时候,他关上了边上煮面的火,并把面条夹进锅里。
等等。
霍贾的手忽然僵硬。
忘记鸡蛋了。
付明熙就默默地站在厨房门口,看着他手忙脚乱地把放进锅里的面条又夹出来。
——原来真的不会做饭。
霍贾把大部分的面条都夹出了,只有小部分细面条实在不好夹,于是就留在锅里。他接着把打散的鸡蛋倒进锅里。
番茄炒鸡蛋,卖相看上去还正常。
霍贾松了口气,拿起边上的调料,生抽老抽醋盐耗油辣椒粉,每样都加一点点。
等辛辣的味道传出,他拿起后边桌子上的烧水壶,大把大把地往里面倒水,淹没锅里的番茄炒鸡蛋。
等到温水又被烧热,他再次重复之前动作,把另一只锅里的面条夹进这个锅。
咕噜咕噜……
一切准备就绪,加多了的水收干,霍贾关了火,拿出一个大盆,把锅里的番茄鸡蛋面倒进去。
从结果上来说。
霍贾的这一道番茄鸡蛋面称得上能吃。
然而面对霍贾期待的眼神,付明熙昧着良心,道:“蛮好。”
就是蒜焦了,面糊了,各种酸甜苦辣咸混在一起,番茄和鸡蛋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汤里罢了。
霍贾自己尝了一口,也不嫌弃,还挺满意:“比上次煮得好,上回面夹生,都没法吃。这里也没法送外卖,最开始我都天天吃泡面。”
付明熙心中顿时升起怜悯与敬佩之情。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信念,让他坚持一年多,早上吃速冻汤包,中午晚上自己做饭,从半生不熟完全不能吃进步到现在能吃的地步。
作者有话要说:
哈哈哈哈哈哈可怜小霍
第16章 来拉人
第十六章
M省位于中低纬度,亚热带,华国东南部沿海。
虽然能够通过智慧设备辅助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培育反季节作物,但由于他们针对的是注重健康绿色高质量蔬菜水果的人群,所以还是得选择能够在亚热带生长的应季作物。
最后经过一个星期的讨论,付明熙与霍贾共同选择了草莓。
目前华国最著名的草莓是北方的L省草莓,果实饱满,汁液充沛。但是由于M省在南方,即使是采摘后第一时间打包运输,还是无法满足南方对其的需求,价格水涨船高。
而M省当地也能种植草莓,其中高质量草莓先行经过挑选后经过冷链运输,与L省草莓一样,价格同样高,但又缺少L省草莓那样的名声,购买者会优先购买L省草莓,所以果农实际上不会特意增加支出培养高质量草莓。
付明熙和霍贾所做的,就是打造现代化M省草莓品牌——简单来说就是提高逼格。
和L省草莓相比,更精细的种植培育,专属的植株码,高级包装,在提高逼格的同时,把价格稍微打下来,瞄准对绿色饮食人群和对其有需求有向往但是囊中羞涩的人群。
此外,草莓的种植时间是九月,能够在十二月收获。现在是七月,正好可以为他们提供准备时间,而短期的培养时间也足够他们测试计划是否可行,就算是失败,也不过是半年的时间和费用,损失较小。
确定种植的作物之后,两人开始着手准备农场搭建、相关资金的分配和品牌营销宣传。
只有两个人,显然是不足以创业的。
他们还需要一个了解智慧农业的人,一个了解草莓种植的人。
于是付明熙联系了正在研究智慧农业的师兄王霖。
王霖比付明熙大一岁,正在读博四,之前付明熙和他闲聊,得知他课题完成得不如意,论文被批数据不严谨,为了有更好的成果,很可能会延毕一年。
虽然王霖加入他们创业计划的可能性不大,但付明熙还是想试一试——毕竟比起不认识的人,他还是更愿意选择知根知底的王霖。
“实在不好意思啊明熙。”
Chat语音通话界面,王霖声音苦闷,“这想法是挺好的,可惜我忙着毕业,没有那么多时间投入创业。”
付明熙对这情况早就有所预料,继续道:“没事师兄,你能为我推荐几个合适的人选吗?和你一样对智慧农业有研究的,即将毕业的或者已经就业但是有创业想法的。”
王霖欣然答应。
付明熙与霍贾对视一眼,霍贾点点头,让他继续。
“师兄,我觉得最合适的人选还是你。”
还没等王霖开口,付明熙就先道:“先别急着拒绝,师兄,你之前不是和我说过吗?你不想留校,博士毕业后想去工作对吧?”
“对。可是创业和工作毕竟不一样。”
“我们的项目时间试点时间不长,半年,你只需要担任一个技术指导,具体实现我们来做,所以实际上占用的时间并不多。你不用把这个当做创业,你可以作为我们的外聘专家,就当兼职——当然,如果你对我们的项目有信心,愿意更进一步,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作为技术人员入股,博士毕业后全职经营……”
王霖沉默了一会儿,道:“我会考虑的。”
通话挂断,霍贾问道:“你觉得他会答应吗?”
付明熙叹了一声,看着霍贾道:“师兄他性子软,但主意却坚定,不知道能不能说服他。要是不能的话,就先去联系其他人吧。”
先提一个小要求,再提一个大要求,登门槛效应——这是霍贾在知道王霖的情况后建议付明熙做的。
他毕竟是个商人,各种话术头头是道,很是唬人。不过付明熙倒不觉得霍贾是那种油嘴滑舌的人,这些更像是他从别的地方学来的,就像解方程一样,哪里合适就套上解。
平日里霍贾就像个憨憨大狗,付明熙总是忍不住将他幻视为忠诚獒犬。
“先等等你师兄的回复。”霍贾道,“我们接下来要找个草莓种植专家。”
他们要找的草莓种植专家,需要了解草莓种植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数值,因此,联系农业大学的教授学生或农科院的研究员是最合适的。
霍贾从浩荡的网络中找到了L省草莓智慧种植的新闻,并从新闻里找到了真正指导过智慧草莓种植的L省农科院专家。
从L省农科院官网留言后,霍贾得到了专家的邮箱,发了邮件,回复是:M省农科院具有指导能力,也期待建设机会,因此不必舍近求远,与他在M省的师弟陈卫国联系即可。
既然他这样说,霍贾也就转而联系上了陈卫国。
一听到要在M省搭建草莓智慧农业项目,陈卫国立刻就同意了,马不停蹄地就赶来了,着急着了解详细情况。
陈卫国是个快四十岁的研究员,脸脖子手臂,都被晒成了深色。他身材瘦削,两鬓微白,穿着浅蓝POLO衫,黑色宽松运动裤和运动鞋,单单站在那儿,就特让人信服。
“你们要做的,不是那种简单的大棚吧?我是说你们要做的是数字化产业化,和物联网自动化有关的智慧大棚,而不是简单的监测湿度人工调整温度的那种传统人工大棚吧?”陈卫国问。
他在M省农科院一直负责指导大棚草莓的种植栽培,前几年智慧农业的概念提出后,就跃跃欲试,可惜M省农科院项目拨款不在这儿,民间也没有这种想法,都是大棚,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对。”霍贾肯定道:“就像您的师兄费荣军在L省开展的那种项目,大部分都是由人工智能物联网操纵。我们计划打造M省的草莓品牌,后续会向政府申请专项农业资金,您不用担心,我们是认真的。”
被看出了心思,陈卫国也不尴尬,呵呵一笑:“那就好,我再多看看,你们有计划书没?”
“有的。”霍贾打开笔记本,“我们正在联系高校里对智慧农业有研究的教授学生,需要您的帮助来共同构建农场,选择设备——因为我们对于技术这部分不是特别擅长,所以目前这一部分较为简略,但是关于农场资金投入,未来发展方向,品牌建设,我们都有明确的规划。这是我们的计划书,有什么疑问我可以为您进一步说明。”
作者有话要说:
第17章 凉面
第十七章
陈卫国看了计划书,资金充足,定位准确,规划合理——看上去确实是认真创业。最终,他接受了邀请,担任了农场的外聘专家。
付明熙再次联系王霖,把两人的计划简略带过,重点是有农科院专家加入,已申请基金。
这是陈卫国主动提出的。
回到农科院后不久,他就基于农场实际情况,编写了种植指南,包括了培育过程中应该监测的因子,并在M省气候的基础上,对特别需要注意的要素进行着重说明。
此外,他还与霍贾付明熙一同商讨农场具体情况,找了M省农业大学熟悉教授门下的几个研究生博士生负责这个项目,向农科院写了基金申请。由于智慧农业草莓应用的在M省还是第一回,而智慧农业也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所以申请顺利,不日就会批复通过。
“我再考虑考虑……”
Chat界面那头,王霖声音犹豫。
“下午给你答复行吗?”
“好,谢谢你了师兄。”
电话挂断,付明熙叹了一口气:“要是他还是拒绝,我们只好找别人了。”
9/41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