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只是想省钱。
前线战事吃紧,他不想在这种事情上花费太多。
一切按照他的意愿进行,唯有一件——
朋友们还是派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远在前线的李钺。
他们都清楚李钺和祝青臣的情意,也知道李钺的脾气。
若是不告诉李钺,等李钺回来之后,只怕会疯魔。
结果,他们派去送信的人前脚刚出去,李钺后脚就回来了。
原来早在前几天,李钺得知祝青臣被困雪地,缠绵病榻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马不停蹄往回赶。
只可惜,还是迟了一步。
祝青臣被送到文渊殿,安顿下来之后,李钺才赶回来。
终究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李钺扶着棺材,不敢置信地伸出手,去触碰祝青臣冰冷的脸颊。
随后力气加重,他揉搓着祝青臣的脸颊,捧着他的脸,用自己的脸颊紧紧地贴着祝青臣的脸。
在烛火照不见的地方,趁所有人都看不见,李钺紧紧地抱着祝青臣的脸,细碎的亲吻落在他的脸颊上。
直到亲卫上前,把他拉开。
紧跟着,李钺拿着祝青臣穿过的官服,爬到屋顶伤、城墙上招魂,又请了方士道士来作法。
折腾了三天,屋顶上积雪厚重,李钺站在白茫茫一片之中,痛哭出声。
哭过之后,李钺打起精神,开始操持祝青臣的丧礼。
原先那个十两银子的棺材不能再用,附赠的香烛和纸钱也不能再用。
李钺给祝青臣换了一个十六人抬的厚重棺材,殿中粗布全部换成了丝绸,蜡烛也换成了长生烛。
朋友们把祝青臣临终前批写的文书给他看,李钺只看了一眼,便暴跳如雷。
“什么福薄命浅?祝卿卿是天底下福气最深厚的人!我说他配得上,他就配得上!”
为了配得上祝青臣,李钺在凤翔城匆匆祭天登基,给祝青臣拟了一个长长长的封号。
三日三夜,他坐在文渊殿里,抱着一块厚重名贵的木头,拿着刻刀,一笔一划将封号刻上去。
他又召见了城里的几个文官,让他们给祝青臣写一篇文章。
他说,祝青臣出生之时,天降异象。
他还说,祝青臣是神仙下凡,如今不过是回天上去了。
官员们都是和他们一起长大的,对李钺的话有所怀疑,李钺便道:“我和祝卿卿从小一起长大,他是不是神仙,我能不知道吗?”
没有办法,官员们只能按照李钺说的来写。
丧礼法事持续了七七四十九天。
李钺派人在凤翔城外紧急开凿了一个陵寝,暂时把祝青臣的棺椁放在里面。
李钺在陵寝前起誓,不到三年,一定把祝青臣接去京城。
做完这些事情,李钺便带着祝青臣小时候用过的一截短短的毛笔,重新奔赴战场。
祝青臣从前就叮嘱过他,凡事莫出头,韬光养晦为上策。
可是如今,各路人马之中,李钺率先称帝。
这同时引起了各路叛军和朝廷的注意。
他们一起向李钺发难,同时将矛头对准李钺。
最严重的一次,是敌方将领嘲笑李钺。
他们说,就死了个祝青臣,他怎么跟死了姘头似的?
李钺骑在战马上,戴着头盔,手持长戟,登时红了眼睛,策马入阵,把敌军将领全部斩落马下。
最后一个将领,正巧就是嘲笑得最厉害的那个。
他跌在马下,屁滚尿流地求李钺放过他。
李钺没有犹豫,手起刀落,那人圆滚滚的脑袋落在地上,滚得很远。
这下子,所有人都知道了,死掉的那个祝青臣是李钺的逆鳞。
阵前叫骂,就算是骂李钺本人,也不能骂祝青臣。
可就算他们什么都不说,李钺照样战无不胜。他率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好几次被暗算,身受重伤,也攻城不误。
三年后,李钺攻下京城。
他把前朝皇族、贪官污吏斩杀殆尽,安排好京城守卫,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凤翔。
他要把祝卿卿接过来。
另外,他要在祝卿卿的那串封号中间,再加一个——
皇后。
在京城众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李钺已经把祝青臣的棺椁接到宫里了。
从凤翔城来的官员们,虽然震惊,却不意外。
李钺和祝青臣感情深厚,李钺做出这样的事情,很荒唐,却并不在他们的意料之外。
他们和祝青臣也是极好的朋友,纵使震惊,也绝不会插手。
这是祝青臣应该得到的。
但京城里的世家就不是这么想了。
立一个男人做皇后,本身就足够荒谬了。
还要立一个死人做皇后,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几个世家合计一下,便跪到了宫门前,请新帝收回成命。
这些世家原本就是前朝遗留的,李钺本来就看他们不顺眼,留他们一命,主要是因为祝卿卿也是文人,他不会喜欢自己滥杀无辜的。
这下好了,这群人自己作死。
李钺根本没有给他们理论的机会,一挥手,一行人还没跪热乎,就被李钺的亲卫拖下去了。
择日问斩。
世家众人吓得几乎晕厥。
就算是前朝皇帝,也绝不敢这样对待他们。
世家旁支众多,林林总总算下来,竟然有三千多人。
因此,在李钺上朝的时候,许多朝臣下跪反对。
李钺铁了心要杀人,谁来劝都没用。
“他们不让祝卿卿做皇后,那我就送他们去见祝卿卿,让他们自己去找祝卿卿说!”
朝臣乌泱泱跪了一地,其中也不乏凤翔跟来的臣子。
凤翔臣子正色道:“陛下,祝大人一向宽厚,如今一杀就杀三千人,只怕祝大人泉下不安。”
李钺攥紧龙椅扶手,忍着怒火,思索半晌:“旁支不杀,领头的家主亲眷,全部杀了!”
朝臣仍不满意:“陛下,这些家主亲眷加起来也有几百人,并无冒犯之处,他们不过是在宫门前跪了片刻,连一句话都没说,只怕是……”
李钺猛然起身,一把掀翻面前桌案,回过身,刷的一声,抽出壁上长剑,斩断桌案。
“这也不让杀,那也不让杀,那谁能杀?他们嘴上没说,心里想的什么,我清清楚楚,不就是觉得祝卿卿不配做皇后吗?祝卿卿配不配,轮得到他们来胡搅蛮缠?”
他提着剑,走向方才说话的朝臣。
“我心意已决,立皇后、杀世家,谁再敢多说一句,即刻下狱!”
李钺话音落地,所有人,不论站着跪着,都忙不迭俯下身,请陛下恕罪。
只有几个从凤翔城跟来的老臣,六七十岁,一把年纪,都活够了,梗着脖子,站在殿上,不肯低头。
李钺双目赤红,提着剑,走向那几个站着的朝臣。
“几位还有什么想说的?”
李钺刚要挥剑,只听得殿外传来一声高喝。
“陛下是要当着祝大人的面,杀了这些看着祝大人长大的长辈吗?”
一个年轻官员,也是祝青臣和李钺的朋友,双手抱着祝青臣的牌位,从殿门外跑进来。
在看见祝青臣的牌位的瞬间,李钺的眼神马上缓和下去。
那朋友挡在几个年老朝臣身前:“青臣一向教导学生,不得滥杀无辜。青臣心善,平日里总会去城外施粥舍药,若是让青臣踩着几百几千人的尸骨,当了皇后,青臣泉下有知,必定魂魄不安。”
“陛下与青臣自小青梅竹马,一同长大,情分更加深厚,非我们这些寻常友人能够比拟。可如今,我们都明白的道理,陛下为何不明白?”
有人带头,其他官员也纷纷上前。
“陛下,臣等知道陛下心中悲痛,可是前不久刚杀过一批皇室官员,不能再杀了啊。”
“若是此举成风,往后我大周人人自危,生怕对祝大人不敬,惹来杀身之祸,更有甚者,胡搅蛮缠,栽赃陷害,我大周危矣。”
这些东西,李钺都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有——
“倘若陛下执意如此,往后再无人敢提起祝大人,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多言,难道这就是陛下愿意看到的吗?”
“若是祝大人泉下有知,只怕也魂魄不安,来日陛下又怎么能与祝大人相聚?”
“况且,祝大人也是世家旁支出身,家人被贬官到了凤翔,才与陛下有了这一段缘分,陛下如今要杀尽世家,莫非要连祝大人也一起杀了吗?”
李钺握紧手中长剑,一时怅然,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抬起头,环顾四周,看着金碧辉煌的大殿,一时间竟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哪里。
周围的景物、周围的人、这些人说的话,都是陌生的。
他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也不知道。
只有朋友怀里、祝青臣的牌位上,“祝青臣”三个字,对他来说是熟悉的。
“哐当”一声,他丢开长剑,一把将祝青臣的牌位抢过来。
“这是我的。”
他抱着牌位,转过身,朝龙椅走去。
朝臣们望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自从一统天下、入主京城之后,新帝好像一夜之间瘦了许多,背影萧索。
李钺抱着祝青臣的牌位,想要登上玉阶,回到龙椅上,却好像被绊了一下。
他稳住身形,干脆直接在玉阶上坐下。
他回过头来,众臣这才发现,旒珠之下,新帝早已经泪流满面。
他坐在台阶上,抱着牌位,大哭出声:“祝卿卿,你看他们都欺负我,所有人都欺负我,他们不让我立你做皇后,他们还说你会生我的气,是他们胡说,我就要立你做皇后!就要立你做皇后!”
李钺再也顾不得什么形象,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朝臣们在他开始哭的时候,就默默退了下去,把殿门关上。
隔着殿门,一开始,还能隐约听得懂李钺在说什么。
可是到后来,李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
他只是哭着喊着“祝卿卿”,只有“祝卿卿”三个字是清楚的。
他想祝卿卿,他想要祝卿卿活过来。
最后,李钺自己把自己关在殿里一天一夜,出来的时候,便下了新的旨意。
只要那些牢里的人肯改口,说祝卿卿和他是天生一对,祝卿卿就该做他的皇后,那就可以马上出狱。这个消息一传下去,整个牢房里都充斥着这些话。
“陛下与祝大人天生一对!”
“祝大人天命所归,该当皇后!”
李钺抱着祝青臣的牌位,站在牢房门口,先是笑出声来,笑着笑着,又没忍住流下眼泪。
他和祝卿卿没法成为一对,在史册上、在人心里,也要是一对。
*
这件事情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对祝青臣做皇后的事情提出异议。
李钺亲自筹备了他们的大婚。
红烛燃到天明,李钺便对着祝青臣的牌位,一遍一遍地收拾祝青臣从前留下的东西。
李钺违背了祝青臣的遗愿,没有把他用过的所有东西都放进他的棺材里,他自己留下了几样。
祝青臣小时候用过的短毛笔、自己编的小诗集,祝青臣穿过的衣裳、戴过的玉冠。
他都偷偷留了下来。
李钺颓丧地坐在地上,拿着软布,把这些东西,从一个箱子里拿出来,擦一擦,再放到另一个箱子里。
他一边清点,一边想起祝青臣用这些东西时的样子。
一边却又庆幸。
庆幸自己没有过早地暴露龌龊的心思。
祝卿卿一直都认为他们是知己、君臣、好友,要是祝卿卿知道了,走的时候,也一定走不安稳。
三年前,李钺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统天下,让祝卿卿住上好的陵寝,给祝卿卿安排高贵的封号。
现在天下既定,李钺又要开始寻找新的目标。
立祝卿卿做皇后,实现他描述过无数次的海晏河清。
这回李钺给自己定的时限是五年。
李钺翻来覆去地收拾东西,一直到天色微亮,红烛燃尽。
*
李钺登基后的一天:
卯时醒来,在祝卿卿的牌位前说一会儿话,陪祝卿卿一起吃早饭。
随后去晨练,练刀、练枪或是练拳,视情况而定。
晨练之后,更衣上朝。
朝会一般会在正午时分结束,回去陪祝卿卿吃午饭,小睡一会儿,起来之后批奏折。
批奏章到傍晚时分,傍晚可能会去巡查军营,也可能会召见史官,看看他们给祝卿卿新写的文章、新画的画像,提出自己的意见,若是没有,便陪祝卿卿一起吃晚饭。
吃完晚饭,继续批奏折。
批完奏折,整理一下祝卿卿的东西,洗漱就寝。
年轻的时候,李钺恨不能一天召见八百次史官,想起一点关于祝卿卿的事情,就要让他们记录下来。
他让史官把祝卿卿写成,出生时一朵莲花绽放、满室芬芳、紫气东来的文曲星降世,小时候聪敏过人、出口成章的神仙孩童,长大后点石成金、撒豆成兵的神仙少年。
史官们总是在改文章,李钺总是不满意。
祝卿卿偶尔入梦,控诉他怎么胡编乱造,赶紧全部改回来。
李钺却只是笑,醒来之后,继续召见史官。
他越是胡说八道,祝卿卿就越生气,越有可能来找他。
这样幼稚的状态,持续了整整十年。
直到李钺三十岁的时候,他忽然醒悟了。
这天,他按照祝青臣之前的惯例,去学宫探望学生。
门外有两个十六岁的少年跑过,他忽然好像看见了少年的自己和祝卿卿。
所以,祝卿卿不来见他,他为什么不去见祝卿卿呢?
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富庶,他再也没有事情可以做了。
还有一件,要为天下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只要做完这件事情,他就可以去见祝卿卿了。
271/276 首页 上一页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