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王没有说什么,只是端起这碗福禄汤,几口下肚,一股热汗浮在脸上:“兄弟们,以后进了城,就能够过上好日子了!”
————————(放在正章的作者有话说,重要!!)————————
福王参考的是常洵烹,而常洵烹烹杀这个事儿吧,很难说。但是笔者觉得吧,创作,在这种地方是可以发挥的,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并不影响很多结果,核心的事情不能改,而这种留有很多想象空间的地方适当的可以杜撰。
福王这段吧,有人说该的,也有人说不该的,读者老爷自己心里有谱就行了,哪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事儿呢,你们说是吧?
还有就是关于后面这段历史的借鉴,我会出一个后记,说一下自己的一点感受。临王吧,你当做自己想当的人也不行,但是吧,我总觉得不够严谨,因为没怎么把资料看完,怕这样可能会和人物形象有点出入。所以最后的时候会把那个参考和什么不严谨的地方都说一下。别走啊!都别走啊!我还包售后呢!!!读者老爷们别走啊!
历史是架空的,但是福王的故事是加入到这里面的,就单独把这一小段拿出来说,因为这个两个朝代都挺短的,就不用太较真,都我瞎编的。只是把这一段历史和一段历史的人物放进去了,我不是很想说,因为怕和真的历史有点出入,因为历史还是得大家自己看,拿大儒的书或者是比较权威的书来看。如果我直接写了人物,然后掌握的又不是很全面,这样很容易误导大家,带有很主观的印象。所以福王可以代,临王我不建议。这部分我也搜集资料,在最后面的时候说一下。太多太多争议性的东西,一本小说/传记或者是什么书,为大家提供是一种视角,XX是如何看待某段历史、某个历史人物的。笔者还非常欠缺火候,也非常感谢大家的抬爱,但是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非常多。
然后就是临王的线就到这里结束了,对的,结束了。很复杂,因为吧,大家学历史都知道后面大概是什么,我也没那么大能耐去说,如果怎么样了就怎么样了,而且难免带有主观倾向,我不喜欢那样,而且我目前还没那个能力去写,争议太大。越写就越发现,其实我们都没办法改变什么,对于历史,能很好的把问题展示出来,铺陈出来,剩下的就是读者自己的个人感受了,而且很多事情放到情景下去做,是那个朝代那个人所能做的最好的决定了,我们即使穿越过去也改变不了什么(听上去有点绝望是吧?这篇文也挺沉重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想法和和倾向,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聊聊挺开心的,就完事了。人是没法改变别人的,你说自己的观点一定是对的吗?也不一定。我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是吧?
第一篇文难免写了很多‘看起来’没用的东西,如果能引起读者的一点点思考,那这篇文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古代人活着是很难的。不同地位/阶级的人活得战战兢兢,在夏商朝的时候,奴隶就和牲畜没有什么两样,捆了杀掉祭祀。真正的历史是非常非常残酷的,能留下名字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人。名垂青史这四个字的分量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而逐渐清晰。
剩下的就是主人公的故事线了。还没完呢!读者老爷别走!
笔者在网上邹忌的资料如下(复制粘贴的,查重100%,我不报销啊!):
福禄宴的说法出自《明季北略》,而《明史》只说福王干净利落地被处死了,1976版的<李自成>小说也没说煮福鹿宴。《明史》是清人所修,其中对自身有诸多美化,对自己的敌人有诸般抹黑,这是人所共知,但对于自己的敌人李自成,《明史》中也并没有烹煮福禄汤一说。明史泰斗顾诚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与《明史》基本一致,没有李自成烹煮福王的说法。福王被烹煮的说法,很可能是出自野史。野史一般被认为可信度不足,
--------------------
上一章又高审了,最近这几章总是被高审。。。
第83章 重逢
吕娴拿着纸笔在那偷偷写着什么,即使在牛车上,也拦着一只手,风景也不看了,趣儿也不打了,天天废寝忘食,静初和小桃子总是想偷看,但是却总被拎起来。
金响月拉走小桃子,摘下她的面纱,纵横交错的伤疤遍布在她的脸上。
小桃子的目光闪躲起来,她想逃走,却被金响月拉住,从药箱里拿出黑色药膏涂在脸上。
“慢慢你的伤疤就会好的。”金响月蹲下身子,花移影在旁边看着二人,歪歪头,用手摸摸鼻子,知趣地走远了。
几人行至寺庙,吕娴还在牛车上,拿着纸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朱佑司摊开黑骨扇面,凑着往旁边扇风:“吕娴?”
吕娴看见之后却不躲闪,只是用清澈的眸子看着朱佑司。
“朱兄,你说这世界多大,又多小。大却没有有些人的容身之所,小却让心心念念的人不能相见。”
朱佑司没有说什么:“你已经想好了吗?”
其他人都吵吵嚷嚷的搬运着东西往寺庙走去,打算在此借宿一晚。
吕娴只是轻声说道:“这一切的因果都因为而起,而相比结束也必定与我有关。朱兄,我有预感,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兴许最好的结局就是和黎清恒同归于尽。”
朱佑司叹了口气:“难得遇到位知己好友,没成想。”
吕娴拍拍他的肩膀:“能共同走过一段路,这些记忆就弥足珍贵了。也不知道司徒菁到底在哪。况且,还有一事。我有个猜测。”
朱佑司将扇面合拢说道:“其实,我一直瞒了一件事。关于万贵妃和司徒菁。还有。”
“还有七色莲花谱。”
吕娴道:“先说这第一件,关于万贵妃与司徒菁。”
“这是宫廷中秘而不传的闻言,万贵妃是前朝的一位皇宫贵族,因为爱上了现在的皇帝,而偷偷为前朝皇女下了一种蛊。”
“这蛊和七色莲花谱有关?”
“正是因为这蛊,才导致最关键的长扬之役时,李链将军被俘虏。从而国破。”
“也就是说,如果仔细去追根溯源,这要归结于这皇女身上?”
“你说的不错。”
“那这蛊,是?”
“这蛊是,中蛊之人仿佛宿命般会害死所有爱她的人,她就这样愧疚着活一辈子。也就是说,这皇女是天煞孤星的命格。”
吕娴吃惊的捂住嘴巴:“这万贵妃到底是有什么深仇大恨啊,下这种蛊?那这皇女真的招惹到了不该招惹到的人。这蛊真是阴损啊。”
朱佑司又道:“而解读之法也颇耐人寻味。”
“如何个耐人寻味之法?”
“需要一位至亲至爱之人为她而死。”
吕娴道:“那这中蛊之人的命格真是十分悲惨,不能爱上别人,爱上人会害死人,想解读还得是至亲至爱的人为她而死。那如果是位情深义重之人,她所爱之人死去,想必也是不能独活的吧?”
朱佑司只是抬抬眼皮,幽幽地说道:“你知道,这中蛊的人是谁吗?”
一种不好的预感顿时窜上心头,她的额头冒起冷汗,转头对朱佑司说道:“不会吧,你难道要告诉我,是。。”
朱佑司的话让吕娴如遭雷击:“没错,正是司徒菁。”
***
司徒菁随手牵了匹马,漫无目地骑着,王荆死了,爹娘死了。有时候她自己觉得很可笑,为什么自己就和一个灾星一样,不论是谁在自己身边,好像都逃不过死亡的宿命。
她骑着一匹马,漫无目的的走着。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而她的人生,好像着漫无目的漫天大雪一样,没有归属,等待的只有飘落在泥土里,化为泥水。
她不知,自己该去何处,自己该向何人。
这种迷茫与痛苦就像白蚁一般咬蚀着她的存存骨骼。
走到一个寺庙,她将马绳系在木桩上。
“不如,死了吧。”
旁边有一颗大树,不知为何,她不想拿剑杀死自己,她想就这样吊死,是不是路上的行人看到自己还会好心的帮自己挖个坑,然后立座坟冢?
死后有没有人会记得自己?清明时节坟头的草会不会老高却也没人祭奠?
她将绳子挂在树上,就打算这样一了百了。
吕娴企业,迷迷瞪瞪地揉着眼睛,突然间看到树上有个黑衣女子,半吊在那。
她的第一个反应是——鬼!
连滚带爬想跑到寺庙里叫人。
走了几步路后。
她的第二个反应是——有人要上吊!
第三个反应就是连忙跑过去抱住女子的大腿。
司徒菁好像已经见到了奈何桥,桥上所有人排着队,哭喊着,说自己在阳间还有牵挂的人,或者是自己还有未竞的事业,祈求孟婆再假以时日,定以重金酬谢。
孟婆苍老的面容,只是摇头,拿出一碗汤对人说道:“喝了吧!”
那人疯狂吼叫起来,牛头马面则压制住他,将汤灌进嘴里。
司徒菁轻轻苦笑一声,等轮到她的时候,孟婆却端详着她的面容,许久没有说话。
她身穿黑袍子,指着起着雾霭的河边,河水边上怒放着血色的曼珠沙华,河水的那一边,有将自己裹在黑衣中的身影,随着时有时无的雾霭,她的影子也虚幻交杂。
“回去吧,还有人在等你。至少,现在这里不是你的终点。”
孟婆留下这样一句话。
司徒菁睁开眼睛,自己身上早已经裹了毯子,身下铺着稻草,有个人睡在她旁边。
寺庙漆黑一片,破旧的房顶,此时,乌云飘过明月,一束月光倾洒下来。她看清楚了身边人的模样,是吕娴。
69/74 首页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