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缭原本觉得骆越部落都没正儿八经种过地,采摘收获全看运气。或许是他们没见过大片的稻田,才会看哪处出现野稻田就觉得那种稻子产量大。
  毕竟中原人看产量,是要算每亩收获多少的,有个数值对比。百越不一样,他们看前头有一大片的食物,就觉得这是丰收了。
  如今听闻王上想求良种,缭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提起了此事。
  他也不确定那种稻谷具体亩产是多少,会不会是骆越说错了。而且稻谷不见得能在中原种活,哪怕种活了,亩产可能也会出现削减。
  秦王政却觉得这好歹是一个新思路,先派人去寻找。不试试看怎么知道那稻谷产量如何,万一撞大运了呢?
  于是,很快就有一艘船只离开了船队。跟随骆越使者折返回江陵,去寻找产自越南的占城稻。
  骆越首领这次出行带了好几个部落勇士出来,分一个去带路根本不成问题。他还十分乐呵,不断追问缭,自己那边要是真的有良种,他能不能得到封赏。
  缭:……
  缭心道良种又不是你主动献上的,不然那高低能得个郡守当当。现在功劳在我,你还想摘桃子?
  不过考虑到自己以后也不会待在骆越当郡守,缭就没有泼凉水。
  谁知道王上怎么想的呢,说不准王上就觉得骆越偏远,一开始郡守之位可以留给骆越首领来当。
  缭干脆岔开话题:
  “不知王上要怎么在岭南划分郡县,你们骆越或许能单独置一个郡。”
  骆越首领知道这个:
  “李相国说要给骆越置个象郡,因为我们那边有很多大象。”
  缭:这个名字起的可真省事。
  一看就是太子起的。
  前几天缭还听说太子殿下对大象很感兴趣,说是可以弄几头来咸阳赚钱。
  缭听得一头雾水。
  首先,大象和赚钱怎么牵扯上关系了?其次,太子殿下作为大秦储君,天天想着赚钱像话吗?
  缭这是不知道这些年大秦靠着有钱省了多少麻烦,这怎么能怪太子钻进钱眼里呢?要怪只能怪天下人的钱太好赚了,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尤其前不久太子才发现那些富户这么有钱,这么有钱居然不主动献出来造福大秦,还打算拿着钱背地里搞事,扶苏如何能忍。
  扶苏便试图和骆越首领商量:
  “你借几头象给我们,赚到的钱分你一半。”
  骆越首领摇头:
  “我拿着钱不好花用,可以换成别的东西吗?”
  扶苏:“没问题,你想要什么?”
  首领:“我们细谈。”
  围观了全程的缭:……
  西瓯首领很快也凑了过来,他表示他们那里也是有大象的。广西那里在古时候大象成群,直到明朝小冰河才导致象群南下,最后几乎就见不到了。
  别说广西了,先秦时期连广东和福建也有大象。云南同样很多,但夜郎国所在的西南夷目前还没归顺,暂时指望不上。
  西瓯首领过来之后先谴责了一番骆越首领不厚道,赚钱不带他们。然后很有义气地拉上了南越首领,表示自己比骆越首领更顾念好兄弟。
  骆越首领:?
  踩着我刷好感是吧?等我的良稻种寻来了,我拿着秦王的赏赐羡慕死你们。
  被排挤的闽越王是过了很久才知道岭南三越拿着大象换好处这件事的,他感到了窒息。
  这三家天天抱团有完没完,能不能对同一个老祖宗的远房亲戚友善一点?
  大象他们闽越也有啊!
  不带东越玩也就算了,东越没大象,凭什么连他们闽越都不带?
  但是闽越王又不好意思主动去找扶苏说这件事,他还是很端着身份的。最后辗转找到了使者缭,希望缭能帮忙说一说。
  缭:怎么?我不仅要负责岭南,还要负责你闽南是吧?
  缭干脆把东越也叫上了,问他们要不要拿大象赚钱。东越一脸懵逼,反问缭大象是什么,他们没见过。
  闽越王这下有优越感了:
  “大象啊,就是一种我们其他百越都有,只有你没有的好东西。”
  东越首领:……滚。
  两家本来就不是同盟,不像岭南三家那么团结。闽越王这么一嘚瑟,友谊的裂痕顿时又加深了许多。
  东越想到岭南三越和闽越好像不太对付,干脆决定打不过就加入。虽然他们东越离得远,但这不代表他们就和岭南没办法结盟。
  离得远不正好?说明东越的特产在岭南是见不到的,就像岭南有他们东越没有的大象一样。
  没有人主动通知闽越王,等闽越王高高兴兴从使者缭那里收获来自大秦太子的好消息时,他才知道其他四家都结盟了。
  他们亲亲密密,徒留闽越孤零零。
  闽越王:早知道之前和秦谈判的时候,就不故意坑岭南了。
  当时他气不过岭南主动降低要求和他挣表现,把他衬托得很不好说话。后来就和岭南别上了苗头,故意打擂台。
  确实很解气,就是闹翻后没法收场。
  大秦并不关心百越之间的塑料友谊,缭比较好奇太子到底打算怎么利用大象赚钱。
  那种动物看着确实新奇,或许能卖给贵族换取大量的金钱。可是太子说的是借,那么应该就不会把大象卖出去了。
  扶苏反问缭:
  “你觉得大象可以用来做什么?”
  缭想了想:
  “运货?或者骑乘?”
  扶苏微笑着表示,那不就完了?如今庶民能用的无非是驴和骡子。
  大象最多可以运货九吨,骡子只有一吨半。如此庞大的差距,实在叫人眼馋。
  只不过大象对气温的要求比较高,哪怕如今零度线在黄河流域,象群可以活动的区域也比较少。顶多在长江以南待着,再往北就有点困难了。
  巴蜀其实也有大象,不过不是特别多。扶苏预备将大象安置在楚地,这样就能从楚地节省出一部分畜力,去支援北边了。
  正好楚地占地面积极广,需要修筑的驰道虽然没那么多,但道路长度却很可观。有象群帮忙运输重物,庶民就能轻省不少。
  不过扶苏对百越首领不是这么说的。
  他说他要把大象带去给贵族们观赏,贵族会为此付出很多钱,这样就可以给百越多分一些他们需要的物资。
  可实际上象群运输东西收费并不高,好在大秦给百越的物资成本本身就低,不至于亏本。
  缭听完恍然:
  “楚南虽然山地多,但需要运输物资的区域多为平原,象群来往没有难度,确实可行。”
  大象在拥有强悍的运输能力的同时,也兼具体型庞大的烦恼。要是让它们走一些不好走的小道,也不是不能走,就是容易踩踏庄稼。
  百越目前还没有大范围地驯养象群,所以这个生意要做起来得去野外抓野象。据说最好是抓年幼的小象从小养,不然制不住。
  扶苏不管这个,抓象的事情百越自己解决。否则他们什么都不干就白拿好处,没有这么好的事。
  无论是抓象驯养还是寻找良种,都不是一时可以搞定的。船队转入运河朝淮水走的时候,派回百越的侍者也没走多久。
  九州大地已经正式进入春季了,春耕之事有了前几年的经验,冯去疾自己一个人在咸阳就处理得极好。
  秦王政在外难得轻省一些,不必烦恼春耕出现问题。他与太子站在船上眺望运河两岸的庶民劳作之景,颇有感慨。
  “夫差挖这条运河,虽是为了行船运输,却也给周围农人提供了更多的水利。”
  长江水被引入此地,哪怕当地河网密布不缺灌溉,能多一条运河也是好的。至少沿岸的庶民可以就近取水,省了不少事。
  尤其是遇到大旱之年,附近的小溪小河容易干涸。但是像这样深广的运河,水源取自大江,就没那么容易干。
  到那个时候,运河里的水就是救命水。
  可惜江河再大,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的。开凿运河需要再三斟酌,不能为了灌溉随意加建,否则江河不等入海就得因为支流过多而断流。
  历史上中亚地区的大河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无节制地人为引水灌溉,最后导致河流在中途就断流。
  原本河流是要汇入内陆的巨型湖泊的,结果没了河流的水源灌入,巨湖也在渐渐缩小规模。
  ——这就是里海的经历。
  扶苏将白纸固定在木板上,用笔速绘了一幅庶民劳作图。只有简单的线条勾勒,没有上色,而且画得还很粗糙,不过神韵已经被抓住了。
  秦王政站在太子身边看了几眼:
  “画得不错,辛苦太子多画几幅,回咸阳拿去给桥松看看。”
  身为大秦太孙,桥松也得多见识一下外界的模样。尤其是农人的辛苦,这样才会懂得珍惜大秦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不会做个败家子。
  扶苏从侍者手上取过新的夹了白纸的木板,再次作画。这次画的是船队在运河上航行的样子,运河两侧有庶民停下歇息,遥望大船。
  这一路扶苏闲来无事画过不少巡游的景色,主要是为了留作纪念。顺便拿回去给弟妹儿女看看,免得他们总念叨自己没有同行好可惜。
  船队抵达淮河时靠岸休整了几天。
  臣子们哪怕早就习惯了行船,落地时还是觉得地在晃,有点站不稳,一时不太习惯踩在陆地上的感觉。
  之前在江都换道的时候,就没下船。因为秦时的江都还没有后世那么繁华,没什么好停留的。
  历史上扬州的繁华多亏东晋衣冠南渡。
  大秦只怕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所以长江流域得靠自己多繁衍一些人口。
  人多了,商队就会循着味道过来。不能依靠政治中心转移,就得依靠商业进行发展了。
  若是占城稻的寻获顺利,江南等地不愁无法富饶起来。
  毕竟北方要种这种南稻恐怕不容易,得经过不断地选育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城稻估计只能在楚地和巴蜀风靡了。
  之前沿着江南运河一路北上,实则距离海岸线一直很近。只不过中间隔着大量土地看不见海,否则也不必开凿运河了,直接沿海行船还方便点。
  现在到了淮水,队伍不着急去齐地,就准备先走淮水去看看沿海。
  秦朝时期的海岸线和后世时其实不太一样,有不少现在露出海面的区域,那个时候还是海洋。
  江苏省的东部海岸就要往里缩很大一段距离,至少三分之一的宽度吧。不仅江苏,渤海的西海湾也是一样。
  所以从淮安去往沿海,不需要走太远。隔壁东边的盐城大半就泡在海里,淮安基本可以算沿海了。
  秦王政看着海岸边大片的平原,询问当地县令这里的耕作情况。
  县令脸色有些为难:
  “王上有所不知,这东部沿海虽然良田众多,但夏季常有风雨侵袭。”
  这里是台风多发区域,而且因为其他几个台风多发的沿海地区都是百越的领土,就显得这边格外多灾多难。
  百越人没事不往海岸跑,一到夏季就会提前缩回内陆。台风对他们来说就是麻烦了点,但是问题不大,反正他们也不在沿海的平原种地。
  可是薛郡这边不同,这里人口密集,平原广袤。大家舍不得这里的良田,偏偏夏季时作物还没有收获,经常遭殃。
  人多了,田就不够用。有些人去海边种田完全属于不得已,否则谁不想在更安全一点的内陆待着呢。
  县令表示,介于种田经常遭灾,所以沿海的良田大家也只能随便种种。大多时候还是靠出海打渔为生,免得田地颗粒无收之后饿死。
  秦王听罢十分遗憾:
  “如此良田,竟然无法稳定产粮。”
  扶苏思索片刻询问道:
  “可有作物春种夏收,能赶在夏季暴风雨前收获?”
  这样可以避开夏季的风雨,至少有一部分收成。若是可以的话,风雨过去再种点东西,秋季长一茬,到临近冬天收获。
  县令不由苦笑:
  “这样的作物我们倒也想要,只是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呢?”
  先秦时期的作物大多还是一年一熟的,一季度就想成熟有点困难。何况薛郡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气候只是稍微偏热,不如更南边那么事宜作物一年几熟。
  当然,目前的楚南地区也没什么人享受一年几熟的作物。不是气候不允许,而是种子和耕作方式达不到。
  扶苏大概有了想法。
  没人规定作物就必须一年一熟,现在没有没关系,努力培育就是了。而且也不一定就非得种五谷,种植其他作物也是可以的。
  既然种五谷要面临颗粒无收的窘境,田地被白白浪费掉。还不如改种其他的经济作物,只要能一季就收获,换来的钱财拿去买粮也好过单纯靠打渔为生。
  之前大秦在烦恼良田被经济作物侵占的问题,现在出现先天条件导致无法好好种粮的上好田地,正好拿来利用。
  当然,东部沿海并不是每一处都会年年受灾。具体选取哪些地方推行其他作物,还需要细细斟酌。
  这些事情掌管农事的官员会自己琢磨,不必扶苏亲自费神。
  秦王在沿海停留了几日,走访过几处村落之后,又尝了不少新奇海鲜。而后他便想起自己之前的决定,询问县令此处海岸可有大鲛。
  扶苏差点就忘了父亲要射鲛的事情,冷不丁旧事重提,还愣了一下。
  他无奈地同父亲低声说道:
  “父亲怎么还惦记这个?”
  秦王政负手而立:
  “寡人年轻力壮,此时不捕鲛,日后怕是就没那个力气了。”
  趁着年轻得赶紧把困难的事情都干了,以后老了才不会遗憾。
  扶苏:……
  父亲真是多虑了,您上辈子驾崩的那一年还能老当益壮地射杀大鲛呢。就是谁都没想到射鲛之后没多久就染病而亡了,实在是走得突然。
  提起这个扶苏就不由得庆幸起来。
  当初因为始皇非要把大鲛完整地运回咸阳,说是太子没见过这个,他得带回去给太子瞧瞧。
  所以齐地官员没办法,只能绞尽脑汁地想法子搜罗冰块给鲛鱼保鲜。免得等大鲛送去咸阳的时候,都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个巨大的压力之下,官员们搜罗到了硝石制冰的法子。再也不用烦恼沿途的冰块不够用,无法好好保存鲛尸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