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各郡的这点损失很快就能从更靠内的郡里补回来,而且过两年人口爆发,就更不缺人了。
  扶苏其实挺想给燕人都挪个窝的,不让他们继续留在家乡折腾。
  燕地的游侠风气一时半会儿消不掉,多迁点人走、把人群打散之后互相融合,或许能更快地解决这个问题。
  可惜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能轻易使用。
  始皇帝之前才解决了各地郡属的官职任免,一扭头又有个河套地需要他烦心。幸好河套被直接并入了南边的北地郡,郡守不用安排了。
  但一个郡属需要的人手,哪有四十四个新县城需要的多?除却县城之外,下面还有乡、亭、里等等一系列职位的空缺。
  吞地盘一时爽,人手不足就高兴不起来了。
  得亏始皇帝上辈子经历过一次这件事,再次处理便显得越发游刃有余。一条条政令有条不紊地传达下去,河套平原以最快的速度安定了下来。
  蒙恬抢地盘的时机也是够鸡贼的。
  匈奴人即便不擅长种地,有现成的良田在也不至于一点都不种。就是种地不如中原的农人好而已,收成还是有的。
  以前河套都是他们匈奴人的地盘,哪里想到今年会易主?
  之前蒙恬特意跑去参加了泰山封禅,故意给匈奴露个破绽想等他们打过来,以逸待劳。
  结果河套这里的匈奴部落压根不上当,一个两个都老实待在原地种田。
  想来也是,其他地区的匈奴部落没有良田可种,只能趁着天寒地冻去犯边抢粮食。河套这里的匈奴过得没那么惨,也就不着急打仗了。
  还是种粮食比较重要。
  蒙恬钓鱼失败也不气馁,他们要种田就让他们种去。蒙恬自己不断操练士兵,积攒粮草等待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今年的夏季,趁着作物已经种好,不怎么需要照顾打理的时候,立刻发兵攻打。
  打下河套后就是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了,可以顺势安排老农接手。不仅能趁着成熟前悉心补救一番,看看是否可以将产量提一提,还能在接下来的秋季直接收获入库。
  这可是白捡的收成!
  以前都是匈奴趁着秋收南下抢粮食,哪有中原反过来抢匈奴的机会?
  况且河套地也不止有粮食,这里还是马匹牛羊等畜牧业的优势区域。匈奴人很爱在这里搞养殖,被打跑时可顾不上这么多牛羊牲口,全便宜了蒙恬。
  匈奴养的战马很快就被挑选了一波,直接送去了北边的各郡。
  别看蒙恬钓鱼失败了,其他郡还是很顺利的。尤其是正北方那些地域的匈奴部落,在之前的冬日便已发兵。
  匈奴目前还没统一,部落间各自为战。互相传递消息也没那么方便,遇到好时机就直接动手了。
  那时候是为了不延误战机,但凡能冷静下来互相先问问彼此的情况,就会发现边郡的主将全都撤了,然后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圈套。
  当然,即便这样也会有一些耿直的草原汉子坚持认为这很正常。大秦国君要封禅,所有人都想去见证,所以才都离开了,合情合理。
  总之北境已经和匈奴有来有回打过几场了。
  冬天那波钓鱼是有提前做过准备的,匈奴为此狠狠栽了个跟头。后面既是因为气不过,也是想要干扰长城的修建,陆陆续续又打了好几场仗。
  不过后头打的规模就不大了,各部落和各郡你来我往地交锋,纯属小打小闹。
  匈奴打的是骚扰的主意,想拖延工程进度。各郡也因为粮草不是特别充足,收着力道没打太狠。
  但双方都知道,这只是一时的平静。
  秋收在即,匈奴坐不住的。
  因为秦国灭了燕赵的关系,他们已经连续几年没能大规模地从燕地抢到粮食了。光靠驯养的牛羊果腹根本不够,部落里饿死了一批老人。
  这些老人也不见得都是食物不够吃饿死的,不少是直接被部落抛弃。为了保证青壮能吃饱,有些部落干脆就不给老人分发食物了。
  注重孝道的中原地区对这种行径深恶痛绝,在他们看来青壮只要少吃一点大家就都能活下来了。
  可匈奴那边却觉得青壮必须得吃饱,这样来年才能保证自己的部落不会被其他部落吞并,而且有余力继续去中原抢食物。
  弱肉强食的世界讲不了那么多道德的。
  饿了几个冬天的匈奴发了狠,今年秋收时必然会尽全力进攻中原。
  再不打等青壮都吃不饱的时候,难道要把部落里的女人孩子也饿死吗?
  要是这样的话,到时候还得去中原抢女人,重新生孩子。
  万一拖得太久部落里青黄不接了,年长那辈老去、新生那辈还没长大,恐怕全族都得被其他部落捉去当奴隶。
  扶苏在和儿子说起这些时,告诫他:
  “匈奴的生存之道和中原大不相同,你如果只一味地谴责他们野蛮,不去探究他们这么做的根本原因,那你永远也没办法收服他们。”
  匈奴不仅是对中原人下手狠,他们对自己人也一样。各部落之间并不是和平共处的,就像以前的七国也会互相攻伐一样。
  匈奴的处境还要更糟糕。
  七国互相攻伐,哪怕被吞并了,庶民也照样能过日子。贵族可能惨一些,不过也有贵族可以重新翻身。
  游牧部落就不同了,他们会杀掉战败部落里没用的老人和反抗激烈的青壮男人。然后接收对方的女人、孩子和奴隶等,把他们都充作自己部落的奴隶使唤。
  如果部落里食物短缺,或者急需迁徙躲避灾祸,这些被俘虏的奴隶就是第一个遭殃的。
  桥松经历过百越的事情,已经很能理解父亲说的道理了。就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要收服那些所谓的蛮夷,自然也要先去了解他们。
  扶苏又道:
  “但对待百越和对待匈奴,不能一概而论。百越想要的是尊重,可匈奴并不在乎什么尊重不尊重的。”
  匈奴野性难驯,收服他们要和收服烈马一般。他们因为长期的社会习性导致性格残忍自负,想用以礼待人的怀柔手段感化匈奴纯属浪费时间。
  桥松握起小拳头:
  “我知道,要先把他们打残,然后再收编!等成功驯服了他们,他们就是帮助大秦看守北方门户的最佳势力!”
  扶苏挑眉,这小子学得还挺快的。
  确实,大秦准备将匈奴这群恶狼驯养成忠心耿耿的狼狗。这个操作成功性很大,不说远的清朝,历史上汉朝都达成过类似的成就。
  可惜因为后续大汉皇帝对匈奴部落的骚操作,再加上汉朝自己四分五裂管不了异族了,最后遭到了匈奴的反噬。
  东汉末年有个挺离谱的事情。
  汉灵帝招匈奴协助平叛,结果平叛之后不放人回去了。带兵来支援的单于长子没办法,只能被迫留在中原靠抢劫为生。
  后来匈奴单于死亡,长子想回去继承单于之位,他也不让人回去。
  偌大的匈奴部落居然连个单于都没有,直接导致了匈奴内乱的发生。大家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单于长子也干脆和叛军勾结开始祸害中原。
  之后就是一团乱麻,匈奴彻底脱离大汉掌控。
  这么傻缺的操作正常人都干不出来,扶苏哪怕没听过这些历史教训也不可能掉坑。所以他在教孩子的时候就着重强调了,不要仗着恶狼已经被驯化就为所欲为。
  家里从小养大的狗被虐待之后还有可能心生怨愤袭击主人呢,更何况是从外面拐来的狼了。
  现阶段不走尊重怀柔的政策,是因为现在不合适。不代表这个手法一直用不上,等驯化完成,自然该更改策略。
  桥松嗤了一声:
  “我又不傻,怎么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扶苏却没看他,而是去看史官:
  “孤方才的话记下来了吗?”
  史官点头。
  桥松:……
  好吧,原来是他自作多情了。他爹这是拿教导他当借口,实际上话都是说给后世子孙听的。
  秋季很快就到来了。
  和众人所料不差,北部边郡很快爆发了多场大战。甚至还出现了一个部落联盟,集合好几个部落的力量攻击一个边郡。
  然而边郡那边也迎来了新一季的粮草支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大秦已然缓了过来。
  这一场大战从秋季一直打到冬季,打得塞外血流成河。
  大秦这边靠着长城阻隔,可以占个守城的便宜。像攻城战这种,一般来说都是攻城的伤亡会更大一些,尤其是在没把目标攻下来的情况下。
  所以匈奴这次算是元气大伤,比去年那场中计后的大战还要伤。到最后退兵时各部落青壮男子基本都折损了大半,结果还没抢到多少粮食。
  不仅是人死了一堆,战马也死了不少。
  没有战马,逃命时速度就快不起来。秦国那头却不缺马匹,此消彼长,溃败的匈奴又被击杀了一批。
  骑兵只有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冲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人打攻城守城战的话,真的很吃亏。
  要不是秦国的长城还没有彻底修好,有些时候秦军还要主动出来迎敌,情况会更加一边倒。
  溃败的匈奴这会儿已经管不了以后要怎么办了,明年、后年这些未来的寒冬如何度过根本不是现在有功夫管的。
  现在他们要面临的问题里,最紧急的是当前的口粮危机。
  这场仗打了小半年,匈奴本来就缺粮,打仗只会更费粮食。
  可是战事已经开启了,总不能半途而废。中间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有些寻常不能动的储备粮也不得不提前拿出来吃掉了。
  这些“储备粮”,其实就是留下来做种的牛羊,甚至还有一部分马匹。
  往年再饿,部落里也不会随意把它们杀了。
  全杀了吃掉是能填饱肚子,可来年就没有新的幼崽出生了,到时候等不到秋收就得全族饿死。
  这次大家打红了眼,手头剩下的牛羊马都不多了。眼看着肯定撑不了几个月,怎么办?!
  有余力的时候匈奴还会担忧部落被其他部落吞并后自己要沦为奴隶,现在有些匈奴甚至开始期待别的部落打过来。
  去做奴隶只是吃不饱,说不准不会被饿死呢?
  族里的聪明人冷言打断了他们的妄想:
  “我已经去打听过了,这次死伤惨重的部落非常多。要是被这些部落击败,他们可不会多养一堆奴隶。”
  不就是牛羊不够吗?那就去吞掉别的部落,抢走他们的牛羊。只要抢得够多,自己部落就能渡过难关。
  至于剩下那些奴隶,杀了了事。留下还得和自家分粮食,哪有那么多食物分的。
  众人顿时清醒过来:
  “那怎么办?我们部落就剩下这么点能打的汉子,想抢别人也抢不到。”
  已经有人员保存还算完备的部落开始动手了,情况只会越来越严峻。
  有的部落甚至从一开始就没参与大战,早就打着黄雀在后的主意。他们觉得攻打秦国不靠谱,不如等那些部落被打残了再去收割残兵败将。
  反正他们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叫自家能在冬日里吃饱,至于是从中原抢食物还是从其他匈奴手里抢食物,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区别。
  摆在那些打了败仗的部落跟前的选择似乎只剩下两个——要么先下手为强;要么自己躲起来,等发现不缺食物的部落后,再过去俯首称臣给人当奴隶换口粮。
  方才开口的匈奴人摇头,目光闪烁:
  “其实,我们还有第三个选择。”
  大秦探子从草原深处传来消息,匈奴人开始内讧了。
  说起来探子能打听到这些,还要多亏西域的通商。匈奴表面上没参与,实际暗地里很眼红,想尽办法改头换面掺和了一脚。
  扶苏只当没发现,转头就借此机会反向安插了探子进入匈奴内部。
  这些探子大战时不怎么指望得上,那会儿传消息不方便。不过像现在这样的时候,还是很好用的。
  据探子所说:
  有一部分匈奴选择互相蚕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还有一部分匈奴被迫结成同盟,共同御敌。
  结盟的基本都是战败的部落,匈奴里出了几个聪明人促成了此次结盟。
  道理很简单,现在他们都是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人剿灭。与其如此,不如残烛们联合起来,暂时形成一个大势力,对抗完好无损的匈奴部落。
  先从这些部落手里保下性命,然后再寻求别的出路。
  ——不能抢秦人,也不一定能打过其他部落,但隔壁东边不还有东胡吗?
  他们甚至还能想办法说动那些完好的部落,和他们一起去抢东胡。
  那些部落现在抢他们是抢的开心了,但总不可能每年都靠抢同族过活。有选择的情况下,当然是抢外族更合适一些。
  更何况东胡所在的地区也有广袤平原,似乎可以种植粮食。只是他们游牧部落不擅长耕种,粮食产量总是十分可怜。
  中原地区的粮食亩产已经很低了,匈奴只会更低。
  “有产量总比没有强,反正我们以前去抢中原人也抢不了太多粮食。这些粮食本就是冬季时拿来应急的,少一点问题不大。”
  匈奴的主食还是牛羊肉,有了合适的平原,再弄到秦人现在广泛种植的紫花苜蓿,养殖牛羊的收获也能比现在更多。
  届时粮食和肉食搭配,日子就能过得下去了。东胡的地盘那么大,平原那么广,去了那里根本不用担心瓜分不到足够的领地。
  始皇帝收到奏报时并不意外。
  前世匈奴也和东胡打过一场仗,这辈子始皇还考虑过要怎么趁此机会收服东胡呢。没想到匈奴胃口这么大,想直接把东胡的地盘都给抢了。
  担心自己这边战斗力不够,匈奴人往西招揽了不少同盟。
  之前被蒙恬从河套打跑的部落,并没有被李信等人的队伍全歼,还逃出来了一些。这些人不知怎么也加入了队伍,因为他们有种植经验,在联盟里很受欢迎。
  匈奴部落都指望抢到地盘之后跟他们学学怎么种地。
  始皇:……
  倒数第一跟着倒数第二补课是吧?
  也不是不行。
  始皇给边郡下达了新的指令,让他们看看这次匈奴和东胡的战争能不能占到便宜。要是他们可以打个两败俱伤,大秦就能渔翁得利了。
  哪怕只有一方败了,也能操作。
  匈奴打赢了他们就主动接触东胡,以相助的借口帮他们赶走匈奴人。到时候顺势招安东胡,还能剿灭匈奴的大量有生力量,方便后续施展收编计划。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