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之前说过,阴嫚学习能力很强,七国文字她都认得。正好扶苏需要一本对照的字典,就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妹妹。
  小吏不能随身携带个文字翻译上任是吗?那就给他们提供可以查阅的字典,用来转换文字。
  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搭配印刷这一利器,想必很快每个小吏就能人手一本字典了。
  扶苏拿了一本样品给蒙毅看。
  翻开之后,每个秦国文字都有对应的六国文字对照。
  这还只是赶工出来的出版,只有常用文字。等日后隶书出世之后,还得填上新的雅文,以及每个字的词意解释。
  蒙毅一眼看出了字典的优越性:
  “若是黎庶能有此物,识字将事半功倍。”
  但蒙毅还有别的忧虑:
  “让黔首庶民都能识字,会侵害贵族的利益。”
  纵观历史,得罪贵族的人都没好下场。也就是秦国从一开始就给底层平民留下了晋升道路,且还有外敌六国贵族虎视眈眈,否则扶苏必然受到极大的阻力。
  如今为着六国旧贵族这个劲敌,秦国境内的贵族世家或许不会公然捣乱。可这种阻碍迟早都会出现的,毕竟如今已经开始有世家的苗头了。
  扶苏自然知道这一点,否则他何必着急在庶民里推广文字和官学呢。
  不趁着世家大族还没成气候、六国旧贵族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赶紧动手撅了他们垄断的根基,再过个几十年只怕就迟了。
  当初扶苏继位时大秦世家已经初见端倪,这群人精还个个都很狡猾,趁着扶苏收拾大一统遗留下来的问题时猥琐发育。于是等扶苏开始着手打破门阀垄断时,难度几乎翻了好几倍。
  吃过一次亏,这次扶苏可不能再栽进同一个坑里了。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这会儿的大秦只有军功家族,没有文臣家族。文臣都还是创业的第一代,家中小辈尚未入朝。
  最重要的,是如今正处在大一统的过程中。
  值此新旧交替之时,有大量的新制度顶替旧制度。女官选拔、全民识字一类的变革,都可以乘着这个东风一起推广出去。
  和废除分封制比起来,这两项不过是为了大秦的后续统治无奈做出的妥协罢了,非常不起眼,不是吗?
  蒙毅发现长公子比自己考虑得周全,便不再忧虑。
  事后,蒙毅与秦王政提起此事。
  他感慨道:
  “未曾想公子如此远见卓识,有王上当年的风范。”
  秦王政嘴角微勾:
  “不过雕虫小技罢了。”
  蒙毅没法接这话。
  王上的性子着实是别扭,明明心里高兴还不肯直接夸儿子。幸亏公子聪慧,否则父子之间岂不是要生出误会来?
  秦王政却是听完蒙毅夸儿子之后心情甚是愉悦,哪怕是看到了和韩王安有关的奏报,也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恰逢扶苏从外头看完孩子们回来,秦王政便把奏报递给扶苏。
  扶苏接过一看:
  “韩侯?”
  韩国灭亡之后,韩王安自然是没法继续当诸侯王了。但好歹是曾经的一国国君,秦王政还是很给面子地封了他一个“韩侯”的爵位。
  这个爵位比较虚,毕竟大秦爵位都这样,没有封地,只有食邑。唯独少数几个人有封地,但也是特例,到此为止了,以后想都别想。
  可,有食邑总比没有要好,这样至少不会饿死。
  现在毕竟是灭国之战刚开始的时候,秦王政还是比较仁慈的。
  等到最后一个齐国被灭的时候,齐王建可没这么好的待遇。直接被丢进深山老林自生自灭了,食物还得自己找。
  总之,韩王安就是个摆在明面上的幌子,忽悠其他五国的君主——看,被灭国的国君待遇还是不错的,所以你们别老负隅顽抗了,不行就投降了吧。
  韩王安原以为自己会被直接弄死,没成想峰回路转,还能当个吃喝不愁的侯。
  所以韩王安虽然仍旧沉浸在亡国的悲痛中,到底没有之前那么寝食难安了。就是被软禁着没有自由,让人心生抑郁。
  倒是跟随他一同被抓的韩国旧贵族,对自己的遭遇颇有怨言。
  上一世秦国灭韩之后没有把旧贵族抓光,只抓了一些比较出名的。
  结果这群人一点都不懂安分守己为何物,趁着秦灭赵的关键时期在韩国旧都新郑发动叛乱,企图复国。
  好嘛,原本韩王安能平平安安活到天下一统才会和齐王建等亡国之君一起被干掉。有旧贵族这么一折腾,那也别等统一了,直接动手吧。
  为了掐灭旧贵族复国的希望,秦王政冷酷地处决了韩王安这个倒霉鬼。
  这一次扶苏建议腾将军把能抓的都抓了,剩下的宁愿让他们跑了也别留在韩地捣乱。
  这群人在韩地复国容易拉起许多人的响应,对地方的治理影响很不好。倒不如放他们去别的国家折腾,少来干扰韩地百姓。
  不过那些逃走的旧贵族也没出乎扶苏的预料,果然都跑去了齐国这个远离暴秦的富庶之地。
  扶苏对此乐见其成,还表示:
  “待其余五国全灭,便可借由齐国收留五国贵族,定是意欲对我大秦不利,发兵攻齐。”
  蒙毅:长公子你是会找借口的。
  为了自保,齐国肯定会派兵捉拿那些旧贵族,直接扭送给大秦。不过大秦才没工夫养这些只会借机生事的闲人呢,倒不如暗示齐王直接将人处决了。
  这样一来,动手的是齐国,他们大秦只是问了问。是那齐王自己胆子小,一不做二不休杀死了那么多无辜的贵族,和他们大秦有什么关系呢?
  这都是以后的安排了,现在的重点是被抓住关押在陈县的韩国旧贵族抱怨连天。
  秦王政淡淡地说道:
  “他们恐怕还没认清自己阶下囚的本质。”
  眼看父亲下一秒就要说出“先挑几个杀鸡儆猴,这样以后就没人胆敢抱怨了”,扶苏及时截住话头。
  现在击杀韩国贵族容易引起韩地民心动荡,倒不如先留着这群人的命。
  什么?嫌弃他们花销且整日里抱怨连天烦得很?这还不简单,他们就是吃太饱了。
  扶苏提议道:
  “父亲只封了韩侯一个爵位,剩下那些贵族都被褫夺了封爵。既然如此,何必再给他们优渥的生活待遇呢?”
  韩侯是侯,他们可不是。只不过是秦国抄了他们的金库,稍微有点良心发现,于是就没太克扣那群人的物质条件罢了。
  现在这些人自己不想过好日子,那可怪不得别人,没食邑的就得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
  “非贵族不可一日三食,日后通通按照黔首的级别给他们准备食物和用具,不可逾制了。”
  贵族和庶民的待遇差别是周天子当初定下的规矩,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崇敬,自然不能乱改了。
  那么抱怨的诸位,你们自诩是韩国的贵族,而韩国是周天子名下的诸侯国,是否应该遵守天子颁布的法令呢?
  旧贵族们:啊呸!周天子最后的那点地盘不就是被你们暴秦打掉的吗!
  可暴秦就是有脸扯出周天子的虎皮来压制他们,逼迫他们不得不从。毕竟周天子定下的规矩听不听无所谓,但贵族的特殊待遇他们还是要维护的。
  不维护这一点,就是在自掘贵族阶级的坟墓。让所谓的贵族特权成为一个笑话,一个其实谁都可以随便逾制的笑话。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韩国旧贵族又能怎么办呢?只好乖乖换上粗麻衣裳,过起吃糠咽菜的凄凉生活。
  早知道就不图一时的口舌之快,胡乱哔哔了。
  他们原以为大不了就是激怒秦王被处死,成就身后的好名声。哪里想到秦王竟如此歹毒,故意留他们一条性命,让他们活着受罪。
  黔首吃的穿的为什么这么糟糕?这是人过的日子吗?!
  一时间,韩国旧贵们苦不堪言。
  那些没有乱说话得罪秦王的韩人恨死这群多话的家伙了,坏事是他们干的,结果所有人都要一起受罚,岂有此理!
  韩国朝堂中本来就有投降派和主战派两种观点,只不过没等他们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国都就沦陷了。
  现在大家整日闲着没事,倒是可以将新仇旧怨拉出来重新辩一辩,也好打发时间。
  等陈县里的韩人自己狗咬狗的消息传到咸阳,扶苏这才满意。
  看,这不就给他们找到事情做了?
  每天光顾着吵架,就没工夫生事了。还能从内部分化瓦解敌人,防止他们联合起来反叛。
  不过都亡国了还只顾着吵架,韩人也委实是够心大的。
  扶苏想了想,觉得光这样还不够。
  旧贵族不是爱打着复国的旗号闹事吗?那就挑拨他们和韩王安之间的关系。
  扶苏吩咐下去:
  “我大秦是礼仪之邦,自要善待所有诸侯王。以后韩王安的吃穿用度都上最好的,让天下人看看我大秦的风度。”
  反正之前灭韩时搜刮地皮弄到了不少金银财帛,别说让韩王安过几年奢侈日子了,过几百年都绰绰有余。
  羊毛出在羊身上,扶苏挥霍起来一点都不心疼。
  善待诸侯王,一来可以拉拢韩地民心,二来可以洗白大秦的残暴形象。三嘛,还能挑拨韩侯和韩国旧贵的关系。
  任谁看到韩侯日子过的那么舒坦、自己连口好的都吃不上,想来都会心生不满。倘若旧贵因此对韩侯口出妒言,大秦就可以抓住机会大做文章了。
  “让天下人好好看看,善待韩侯的是我大秦,而对韩侯恶语相向的反而是他韩地贵族。”
  你们这群对国君一点都不尊重的旧贵族还妄想重新拥立韩王复国?太可笑了,谁信你们是真的为了国君,而不是为一己私利啊!
  曾经的六国仗着秦国不擅长舆论战,随意给秦扣各种帽子。如今可不同了,你会污蔑我也会,你会挑拨我比你更会。
  只要给扶苏一点把柄,他能宣扬得全天下皆知。对付这些人,非得抓住关窍、釜底抽薪才能一击致命。
  这件事交给谁去督办好呢……
  扶苏眼眸一转,忽然想起一个很擅长逢迎媚上的家伙。让他去做肯定能办得漂漂亮亮,甚合上位者的心意。
  而且等事情办完了,还可以把那人推出去顶锅,说苛待贵族都是他自作主张的。然后将之处决,用来平息六国旧贵的怨气。
  就决定是你了,赵高。
  作者有话要说:
  赵高:???
 
 
第23章 聪明人
  “赵高?”
  秦王政听了儿子的计划,皱眉想了想这个赵高是谁。
  无果,毫无印象。
  这很正常,赵高的第一次出人头地在胡亥长大了一些的时候。
  那时他因为为人勤奋、精通律法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不仅被提拔成中车府令,掌管君王车架,还被派去教导公子胡亥断案判狱。
  现在的胡亥才五岁,远不到学这些的时候。而且这个年龄还是公子们集体增长五岁后的结果,按上辈子的正常年纪来算,胡亥怕是才刚出生。
  所以赵高其实是天下一统那会儿才得到的赏识,在此之前一直待在隐宫里头。
  扶苏解答道:
  “赵高是赵国宗室的远支,其母因触犯律法被刑僇,羞于见人,便一直待在隐宫劳作生活。”
  赵高的母亲也是在那里与人生下赵高兄弟几人的,所以他并非自己犯罪被处刑才去了隐宫,而是受母亲牵连。
  赵高本人在此之前并未受过什么刑罚,大秦的宦官也不全是阉人,赵高就是其中健全的宦官。
  秦王政一听这人是个罪人之后,立刻失了兴趣:
  “你缘何想起这么个人?”
  秦王政对人才的出身没什么偏见,若是真有才华,他一样会重用。但这个赵高能被扶苏安排去做这种要命的差事,显然证明他不是什么好东西。
  更重要的是,这个赵高还是赵国宗室远支,越发讨人厌了。
  秦王政平等地不喜欢每一个赵国宗室。
  扶苏并不意外父亲的反应,但他也深知父亲很吃讨好卖乖这一套。
  要不然上辈子赵高犯下重罪即将被蒙毅处决的时候,父亲也不会因为赵高的一番巧言令色就赦免了他,还让他官复原职。
  扶苏深以为这个处置很不妥。
  大秦以律令治国,怎能轻易放过犯法的人?他赵高于大秦又没有功绩可以抵罪,怎么算都没有网开一面的资格。
  爱惜人才可以,但是得有个底线。哪怕把赵高调去一些棘手的岗位让他戴罪立功,也比官复原职要好。
  继续回去当中车府令,能立下什么功劳?把帝王车架精心保养得更好吗?
  但当皇帝的嘛,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自然只凭自己的心情来。
  指望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是做梦,法律只是帝王治国的工具,是用来维护他们手中权柄的。
  扶苏很难说服父亲在类似的事情上完全按律处置,那就干脆别让赵高这种的小人有机会接近父亲好了。
  这么多年来,父亲身边也就出了赵高一个胆大包天的,犯了罪还敢叽叽歪歪,其他人哪个不是乖乖认罚?
  扶苏便道:
  “赵高最擅长奉迎献媚,让他去办这件事,便不用我们明说。他自己会揣测上意,将事情办妥。”
  秦王政秒懂。
  既然“不用明说”,那么就相当于一切都是赵高自己的想法,是他自作主张。
  他说他是估摸着上位者心意行事的那就是了?上位者可什么都没说,分明就是他自己曲解了王上和长公子的想法!
  而且更妙的还是赵高的出身。
  隐宫出来的宦官,为了出人头地、脱离罪恶的过去,一着急做出什么自以为对的错事那不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更何况他赵高还是赵国远支,谁不知道秦赵不合啊。赵高这么干,那可说不准到底是秦国的意思,还是赵国的意思。
  很好,以后他赵高就是赵国奸细了。
  卸磨杀驴的时候就把这个推论拉出来,逻辑非常完美。
  秦王政被儿子的一番妥善安排给震住了。
  半晌,他才找回声音:
  “你打哪儿学来的这些阴谋诡计?”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