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扶苏自己没感觉,但居移气养移体,他身上其实带了很明显的盛世雍容那味。
  朴素的老秦人审美和他整个人画风格格不入,必得是融合了六国极致华美的大秦玄色审美,才配得上他。
  而且秦王政也认为,扶苏这小子从小就没吃过苦头,一直锦衣玉食地养大,不给他最好的确实有点亏待儿子了。
  虽然秦王政自己对六国那种追求精美彩器和奢靡享受的风气并不怎么感冒。
  无所谓,儿子喜欢。
  他儿子喜欢什么都是对的。
  秦王政沉吟片刻,告诉少府令:
  “去学学齐魏楚是怎么建造宫室的,寡人的咸阳宫不能比他们的差。”
  少府令:……
  说得好像学完了要改造整个咸阳宫似的,不还是只为了太子宫一个宫殿吗?
  他默默地看了一眼王上身侧的太子殿下,心道现在这个宫殿在太子跟前确实显得寒酸了一些,也不怪王上不满意。
  少府令犹豫片刻,向秦王政问起可否动用君王私库充盈宫殿。秦国本身的宝器风格恐怕不符合王上的要求,最好用之前刚从韩赵两国手里抢来的宝物填充宫殿。
  秦王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你看着取用,要最好的。”
  又对扶苏说:
  “有喜欢的自己去挑。”
  扶苏眨了眨眼,答应下来:
  “好。”
  其实他觉得现在这个也能住,和章台宫差不多。但他不会忤逆父亲的决定,反正只是一点小事。
  下午扶苏干脆就去了秦王私库,仔仔细细挑了半天。最后带着一堆东西回来了,没往太子宫里放,反而放到了章台宫中。
  秦王政看着被放置在桌案上的浅墨色琉璃盏,陷入了沉默。
  东西确实是好看的,放着也不突兀,是他喜欢的玄色。就是他不怎么用这么珍惜的奢侈品,有些不太习惯。
  却听扶苏笑道:
  “玄色琉璃少见,只寻出这么一个,父亲可喜欢?”
  秦王政收回视线:
  “尚可。”
  琉璃是冶炼青铜时产生的副产品,加工提炼后制成。玄色的不多见,倒不是因为难烧,主要是六国不像秦国这么喜欢玄色,更不会把盏做成玄色。
  这一份琉璃盏也不知道是从哪个贵族库房里收缴来的,赵人不懂欣赏,便宜了他们大秦。
  扶苏表示,多好的琉璃盏啊,正可用来装清水——研墨需要滴清水润滑。要不是太小了点,当笔洗也不错。
  蒙毅看得欲言又止。
  王上用琉璃盏装研墨用的水,明天就得被御史痛心疾首地认为是奢靡享受,在向六国昏君靠拢。
  不过想想王上的性子,估计根本不会搭理那群家伙。
  说起来最近朝中是不是多了很多喜欢挑小毛病的家伙?是被儒家带坏了吧?他记得儒生就最喜欢跳脚说反对奢靡来着……
  蒙毅眉头一皱,觉得此风不可助长。他们大秦的君王爱用什么用什么,轮得着他们上纲上线。
  这边秦国开始整治手伸太长的诸子百家,那边燕国上下则开始瑟瑟发抖。
  怎么回事?秦国怎么突然屯兵易水了?
  燕太子丹愁地茶饭不思,终于打听到了具体消息。
  原来赵国有个宗室因为存在感不高,好运地躲过了秦军的搜捕。一路辗转跑到了代地,寻到李牧将军的儿子求助。
  赵国在外的宗室不多,这人主动送到李将军手里,那就不如干脆拥立他为新的赵王,也能省点迎接其他宗室来代地的功夫。
  于是这位赵国宗室在代地大军的协助下自立为王,称赵王顾。
  “赵顾?没听过此人。”
  燕丹皱了皱眉,怀疑是个没什么本事的普通宗室。
  考虑到李牧将军的人品,他压下了李牧之子是立了个傀儡赵王的猜测。不管赵国那边是什么情况,反正现在就是赵国复国了。
  有代地大军的帮忙,收复国都邯郸应该只是时间的问题。
  至于秦国屯兵易水,约莫就是冲着赵顾去的。
  燕丹叹了口气:
  “这下糟了。”
  谁知道秦国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屯兵这边到底是防备赵顾和代军的,还是想迷惑燕国,趁燕国放松戒备一举攻燕。
  不行不行,他不能坐以待毙!
 
 
第38章 预备刺秦
  燕太子丹在燕国素有贤名,比他爹燕王喜得民心多了。但贤名归贤名,不能代表这个人的政治手腕有多高。
  赵嘉也素有贤名,也没见他能挽大厦于将倾。
  历史上有贤名的太子多了去了,可是很多时候,贤只会成为他们的催命符,反而暴露了他们并不聪明的脑子。
  燕丹恐怕不太了解他亲爹燕王喜。
  燕王喜不是个英明的君主,他唯一的优点是昏聩到连忌惮儿子的心都没生出来。否则一个昏君搭配一个贤良太子,分分钟上演太子被废。
  即便燕王喜没收拾自己儿子,胆小的他也非常乐于把燕丹往各国送去为质。
  常年的质子生活让燕丹接触不到什么君王教育,虽然,他爹也教不了他什么。
  燕丹在外只能靠自学,而且因为当质子的时间极长,大部分时候都是靠自学的。不过在他国的土地上,指望能弄到多少名家著作阅读,那就是个笑话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回国之后的燕丹也没有太多的良师能够辅导他。毕竟燕国也就那样,顶多吸引二流人才。
  纵观先秦历史就会发现,贤名的太子可真多啊。但是为什么,这些贤名的太子好像都不太聪明呢?
  原因很简单,对太子这个生物来说,养名是最不需要脑子的操作了。没有什么政治智慧也能养出贤名来,毕竟只要你足够礼贤下士,大家就会夸赞你。
  所以燕丹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比如……
  面对秦国列兵易水与代地对峙的局面,原本在这件事里没有戏份的燕国先慌了。最慌的要数太子丹,他真情实感地在担心秦国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说句实在话,以燕国的军事实力,秦国打你就打你了,还要找借口搞突袭?
  燕国莫非以为自己是赵楚魏吗?
  赵国有代地铁骑,楚国有大将项燕,魏国曾经有魏武卒,他燕国有什么?已经死去多年的苏秦?
  别太荒谬。
  秦王政本就没有真的要打代地的想法,无论上一世还是这一世。上一世顶多是屯兵代地防备代王赵嘉,这一世更是纯纯做戏糊弄人。
  如果燕国的探子行业足够厉害,或许都能打探到这支驻军的真实底细。他们不是什么悍勇的强兵,其实是拉来凑数的那种。
  很不幸的是,燕国不仅没有探子,他们在统计学经验上也颇为欠缺。
  扶苏可太喜欢他继位之后鼓励术数家发展,最后术他们总结出来的统计之法了。
  靠着它,大秦不需要冒着风险安插奸细,也可以从细微处推算出一座城池、一个军营里具体有多少人。
  敌方会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粮草运输和户籍名册,但他们不会太在意人类生活产生的垃圾等物品,更想不到有人能通过这些反向推算营中人数。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代社会的有心人如果想知道一个足不出户的家庭到底住了几口人,只要看他们家丢出来的厨余垃圾就好了。
  正常做菜的人家麻烦一点,如果是爱点外卖的那种家庭,数外卖盒子可比分析厨余垃圾的成分和比例简单得多。
  扶苏将统计法教给了巴清的商队,商队在六国行走几乎不被设防。于是他们甚至都不需要去查看分辨起来难度高的垃圾,光看没人遮掩的东西就行了。
  比如,守在城门外数每日进出人数、走街串巷预估每个区域住了多少人,大致估算城中人流量。
  六国藏着掖着的户数,就这么被商队统计出来,送到了秦王政案前。
  扶苏之前正头疼自己不记得六国的户数,如今难题迎刃而解,不得不感叹诸子百家每一家都有它的本事。
  治国不该只听一家之言。
  有用的都弄来,每一家只取部分采纳,这样君王才不会反被百家钳制。
  说回燕国。
  燕丹没有搞清楚秦军的虚实,但这也不重要了。他只需要看到他想要的,然后做出他想做的就行。
  在行动之前,燕丹倒也不是谁都没请教、什么准备都没做的。
  他先详细打听了代地的情况。
  据说武安君李牧至今没有下落,有人称其被秦国软禁了。此事不知真假,不过代地新建的赵国确实没有异动,仿佛投鼠忌器一样不敢和秦军交战。
  这让燕丹心头更加惶恐,于是他去找了大臣商议该当如何。
  燕丹认为:
  “秦国恐怕真的抓住了李牧将军,否则人不会平白无故没了踪迹。”
  赵国上下都相信了李牧被郭开放走这件事,哪怕赵国被灭之后郭开“为了活命”选择事秦,大家也没有怀疑。
  因为李牧要是真的死了,秦国一定不吝于公布这件事,好打击代军的士气。
  但秦国没有,说明人可能还活着。
  只是软禁一代名将说出去不好听,也容易激起代地的反抗。所以秦国选择了密而不发,和代地维持表面和平。
  燕丹觉得自己的逻辑十分完美:
  “既然赵国那边不敢轻举妄动,秦军就很有可能腾出手来攻燕。”
  秦国手里有李牧,李牧在一天,代军就不敢攻秦。那么列阵在易水的大军闲着也是闲着,打一打燕国就顺理成章了嘛。
  燕国臣子听完,认为这个分析有一定的可信度。
  “那太子意欲何为?”
  燕丹没有直说自己的想法,他先问先生们有没有什么好的主意。
  臣子提议:
  “可以联合齐楚魏,合纵抗秦。”
  四国里就他们燕国军事实力最差,届时秦国想必也不会放着心腹大患不打,先打最弱的燕国。
  这一招既可以增加盟友数量,又能祸水东引。合纵还是当年他们燕国国相苏秦玩剩下的,简直堪称完美。
  但是燕丹说:
  “我觉得不行,万一秦国就是要先打最弱的燕国呢?你们赌得起吗?”
  臣子:……
  燕丹又说:
  “而且合纵总是失败,各国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我读史书,发现有时候六国约好了合纵攻秦,最后竟然只有一两国发兵,其他国家都假装没有这回事。我信不过齐魏。”
  是的,这种出尔反尔的事情,齐魏都干过。最后被架在那里不尴不尬独自对抗秦军的,就是冤大头楚国。
  燕丹还说:
  “何况合纵不一定能解燃眉之急,传讯去和各国商议需要时间、各国调兵也需要时间。等一切准备好,或许燕国都已经为暴秦所灭。”
  这就很尴尬了,主要是秦国灭韩灭赵,灭得也太快了。
  最后太子丹告诉了众人他的绝妙主意,保证高效快速,一击必中。
  他说:“六国如今国力大减,盖因君主大多昏聩,无法领导国家。”
  燕国臣子:!!!
  这是我们能听的吗?太子你不要忘了,国力大减的还有燕国,你爹正是燕王啊!
  燕丹:“秦国不知为何代代出明君,但我不信天佑秦国。明君也是有限的,杀光了明君,剩下的就只有昏君了。”
  这是典型的——我打不过你,所以我要把你拉低到和我一个档次,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臣子:“太子的意思是?”
  燕丹:“我要派人去刺杀秦王!”
  臣子:“……那您考虑过,秦国刚立太子,太子扶苏贤名远播的事情吗?”
  这么做能成功的前提是,杀了秦王之后没有明君接班。
  上一世这个时间点上长公子扶苏才十一二岁,主少国疑,确实有点用。现在的扶苏已经十七了,还被立为了太子,根基稳固,秦王换人坐也没用啊。
  燕丹有他自己的道理:
  “太子扶苏仁善,不如秦王政喜兵戈。换他上位,至少能拖延一段时间。而且秦国陷入王位更迭的混乱,短期内也无闲发兵。若我们能趁乱将扶苏也击杀,燕国稳矣。”
  臣子们窒息了。
  槽点太多,一时间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吐。
  首先,仁善的太子扶苏真的不喜兵戈吗?这要打个问号,毕竟他们也不太了解扶苏。
  ——蠢蠢欲动喜欢御驾亲征的扶苏表示你想多了。
  其次,秦王政出事之后,秦国真的会因为动乱暂时停止兴兵吗?别不是一怒之下直接发兵攻燕,为先王报仇吧?
  最后,你都刺杀了秦王政了,你还指望秦国再犯同样的错吗?到时候新任秦王一定会被保护得十分严密,根本不给你下手的机会。
  先前听太子丹分析合纵分析得头头是道,大家还当太子有大智慧。
  如今一看决策。
  好嘛,你之前是不是绞尽脑汁寻找借口就为了反驳我们?还是那几段历史有老师为你逐字分析过,所以才那么了解?
  一个人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没有用,要看他的实际行动。
  然而可悲的事情在于,臣子们拦不住燕丹搞事。燕王喜沉迷享乐,燕丹跑去找父亲汇报,不乐意烦心这些的燕王喜直接让他全权负责。
  这下彻底管不了了,燕王发话,大家还能怎么办呢?
  燕丹开始在国内招揽人才。
  燕地游侠之风盛行,刺杀一事除了游侠谁也做不了。只是盲目的大海捞针式招揽不一定能招到合适的人,于是燕丹去拜访了出名的豪侠田光。
  田光定能刺秦成功!
  结果田光说,我老了,恐怕不能胜任。不过没关系,我给你推荐一个人,他叫荆轲。
  这个时候,燕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迷惑的操作。
  他对田光叮嘱:
  “这件事事关重大,先生请务必不要告诉其他人!”
  田光:?你看我是个傻子吗?
  刺杀秦王这么大的事情,他当然知道不能往外说。否则事情泄露,燕丹莫非以为只有主谋的他会被秦国治罪,自己这个举荐荆轲的从犯就能逃脱?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