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巫夷人家(穿越重生)——九溪

时间:2024-01-09 10:06:33  作者:九溪
  小黑仔却是很不服气,反驳道:“我脑瓜子里面还有吃食方子,好多好多,不信你问我阿爸!”
  “吃食方子就不是吃食啦?”
  “当然不是,方子又不能吃。”小吃货答的斩钉截铁。
  阿苏南懒的搭理这俩蠢货,进屋去拿背包——拜这二位所赐,他在学馆这边的名声是如雷贯耳,无论师长还是同窗,任谁都晓得他有一个巫士阿哥一个巫士弟弟还有两个巫士好兄弟,想低调都没可能。不过,高调也有高调的好处,“月街学馆”是巫夷普通人的最高学馆,学馆里面一水的真假精英,作为一个来自小地方的后巫夷伢崽,这几年他呆学馆里却没遇上半件不平事,人缘反倒是一等一的好,混的如鱼得水,他身后的这个“巫士兄弟会”可说是居功至伟。
  没多久,阿苏南、诺阿亚还有朗阿贺,两半大小子加一个大龄伢崽,就骑着一辆两轮车上路了,沿途收获各色眼光无数。
  说起这个“两轮车”,从外观到功用,都跟阿苏南前世的自行车一模一样,不用说了,必定又是他的手笔。其实刚开始他还担心找不到橡胶,谁成想巫夷是个神奇的地方,橡胶确实没有,但等到家中置办起了牛车之后他即发现:好家伙,这里有种粗藤卷成一个圆圈就成了天然的轮胎,又结实,又有弹性,还韧性十足,比橡胶更要耐用。
  所以,他身下的这辆两轮车整个车身都是十成十的藤木结构,感谢巫夷稀奇古怪的植物世界,连链条都是木制!
  两轮车是四年之前才出现的新奇物事,原因当然是此前阿苏南住在乌衣寨,完全用不着,没有需求也就没有动过它的脑筋。等他来到月街,不想步行三刻钟到圣河湾,再花三刻钟从圣河湾步行到麻石寨,又不愿意掏十个铜板还要花老长时间等候索道厢车,这才想起还有一种名为“自行车”的交通工具。
  可以想见,这个两轮车一经面世立即风行整个月街,到现在已经在前巫夷的两个平坝地区普及,阿苏南为此大赚了一笔,当然这个也要归功于这一区域内老早就有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没错,就是水泥路,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可把阿苏南给稀罕坏了。
  他一直以为巫夷就是前世的老少边穷,生产力也就比黑非洲高上一点点,哪晓得前巫夷,尤其是前巫夷的平坝地区,其发展水平给了他很多惊吓,比如水泥,已经在前巫夷使用了数千年之久,只是因为后巫夷人口稀少,聚居地又过于分散,加之“巫夷水泥”的原料是前巫夷境内一座火山的火山灰,运送成本太高,这才没能普及。
  阿苏南后来想起前世古罗马帝国早在公元以前就开始大量使用水泥了,于是释然。不过,两轮车带来的风潮,也就到此为止了,要知一旦出了平坝,这物事就不太合用了,除了在寨子里的石板路上显摆一下,都没可能骑到寨子外面去。
  要说两轮车已经出现了三四年,月街学馆现在不说人手一辆,至少也是三人当中必有一辆,阿苏南他们骑车出行完全不应当引人注目才对。所以,真正令人侧目的,是这几人的骑行方式——一辆车三个人,诺阿亚骑车,阿苏南岔开双腿坐后座,而小黑仔朗阿贺,鉴于这车没有前杠,他就干脆坐到了车笼头上,三个半大小阿哥就以这种杂耍一般的姿式,一路叮叮铛铛冲出风营寨,冲下圣河湾。
  ※※※※※※※※※※※※※※※※※※※※
  解释一下,如今的晋江越来越让人迷惑了,每一次回复都必须要刷新也就算了,最可恨的是从回贴到显示还有个时间差,昨天搞得我经常不晓得哪个送了红包哪个没有送……可把俺给累坏了,估计还有个别漏掉的,呆会儿我再刷新检查一下。
  ……
  终于开启新地图了,咱们的小南仔长成少年郎了哈,以前都是事情来搞他,现在终于到了他可以出去搞事情的年纪,小伙伴们都坐等好戏上演吧。
  ……
  ……
  感谢“依依然然”和“顾城”扔的雷,无以为报,但求抱抱,么么哒(o^^o)~~
  顾城扔了1个地雷
  依依然然扔了1个地雷
  ……
  感谢小伙伴们的营养液,一人一个啾,替南仔啾的喔^o^
  读者“黄油蘑菇”,灌溉营养液
  读者“titizhu”,灌溉营养液
  读者“白衣”,灌溉营养液
  读者“顾城”,灌溉营养液
  读者“琪铭斐”,灌溉营养液
  读者“。。。。。。”,灌溉营养液
  读者“215yaoyao”,灌溉营养液
  读者“有匪君子”,灌溉营养液
  读者“有匪君子”,灌溉营养液
  读者“有匪君子”,灌溉营养液
  读者“兔原”,灌溉营养液
  读者“神起家的兔子”,灌溉营养液
 
 
第45章 时间简史
  月街有两山一湾二寨。两山即圣山,山上人家大都务农为生,不过圣山上的土地全部都归神庙所有,这些人家全都是神庙的佃农,二三十户聚一起组成一个小农庄,两山之上有好些个这样的小农庄小寨子,略过不提。
  单说这一湾二寨,全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位于北圣山的风营寨建寨于万年以前,是首位祖巫的驻地,此地时有大风,因之而得名。
  现今的风营寨上有人口一万二千,除了有着近千名学员及师长的“月街学馆”,还是整个巫夷的政务中心,大巫馆邸和月街神庙(即第一神庙)都在北圣山,寨上超过半数的人家都是政府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不过巫夷没有“政府”一说,大巫是最高统领,神庙也是政事机构之一,兼管很多具体政务,所以这些人实际上都是为大巫和神庙工作。
  而麻石寨,情况就要特殊一点了,它的人口不足一万,比风营寨还要少上一点,但它却是整个巫夷武力值最高的地方,不仅是因为山上有培养巫夷未来的巫士之星的“月街巫士学馆”,更因为很多中阶巫士都在此定居并开设工坊,高阶巫士更是都在山上建有大宅。所以,虽说麻石寨上也有很多普通人,但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依附巫士为生,说麻石寨是个巫士寨,名副其实,一点都不过。
  月街的两个寨子各有其特色,但要说到热闹繁华,却是远远及不上河谷里的圣河湾——南圣山上有南圣河,北圣山上有北圣河,两条圣河在此相遇,又与横贯整个前巫夷的大邬木叶河在此交汇。三江汇合之处,自来便是物质集散之地,更别说万年以来,巫夷人开拓出了大大小小十数条运河,最大一条即是逦行江,其终点便是圣河湾。
  是以圣河湾上河道纵横,很有些北地水乡的韵味,自古以来即是繁华兴盛之处。目前湾上常年住着九万余户人家三十余万人口,加之赶山会在即,又有四五万人从各处风涌而至,但见得每一条大街之上都是马车奔忙,街道两边人流如织,整一个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暄闹不已。
  两轮车不能进入马车道,只能跟行人抢道,这方面黑头小阿哥诺阿亚堪称行家,弄个拥挤的地方,他愣是没下车,凭着超人的车技以及大小两只黑头仔的大嗓门(车笼头上挂着的那个小铃铛已经没多大多用处了),在人流之中钻进穿出,一路飘忽着安然前行。
  三人一车在街上穿行了约莫一刻半钟,诺阿亚右脚点地,停在一家木器店门前。
  车还没停稳,朗阿贺就稳稳当当地从车笼头上跳下地,兴冲冲奔到店门边,冲里面大叫:“阿妈,阿妈,我先过南阿哥家里去了,今天中午有凉面吃!”
  车上的诺阿亚直接翻了一个大白眼。
  阿苏南不禁莞尔,听这理直气壮的,这是把他家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呢。不过他也不觉得有啥不妥,反正这些年他也是把这小子当作亲弟弟来养的。
  阿苏南原本没打算下车,不用想都晓得今天的生意必定大好,他就不进去添乱了。不成想耳朵太好使,立即就听到店子里面贺仔阿妈冲着自家儿子大叫:“不准跑不准跑,贺仔你给我回来,你阿爸有物事要交给你南阿哥……”
  阿苏南一愣,随及想起自己托浸阿叔做的寿辰礼盒,连忙下车,抬步即往店里去。
  要说朗阿贺他阿妈做啥会出现在圣河湾的这家店子里,这就当真叫做“说来话长”了。
  ……
  话说七年半以前,阿苏一家由朗阿寨搬往乌衣寨,乌衣神庙在兑现承诺时释放出了极大的善意,提供的六亩免租农田全都是一等一的良田,居住的木楼虽不在“叫鱼街”那等繁华街段,却也位于两条巷子的交汇处,家门口就有一口公共水井,是个做生意的便利地方,阿苏家至此在乌衣寨安家落户。
  实际上,神庙并没有给予阿苏一家特别照顾,那次觉醒的巫童有十一个之多,凡是十二岁以下的都得到了同等承诺,不过真正搬来的只有五家,其他人家出于种种顾忌,主要还是山里人见识不够舍不得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那点家业,又生怕到了乌衣寨人生地不熟生计艰难,思虑再三给放弃了。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雨满阿爸就特别特别想要搬家,可惜被栎侍者不温不火一句“雨满过十二岁了”给拒绝了。雨满阿爸大概是想搬家想疯了,可能也是让女娃觉醒给冲昏了脑袋,觉着栎侍者不是巫士没啥个了不起的,竟然还敢还嘴说“阿苏措也过十二了”,那天碰巧灭绝师太就在旁边,当即就冷下脸说了声“他家南仔才七岁”,一下子就把他的乌衣梦给彻底灭绝了,大半个朗阿寨都觉着大快人心,很是解气。
  五家人搬来乌衣,两家人自觉除了种田啥都不会,选择住到神庙的农庄上,图个便利。住乌衣寨里的有阿苏家和朗阿浸家,还有刀莱寨的德夙家,这三家人都不是盯着几亩农田过活的,阿苏家就不用说了,会做很多好吃的新奇吃食,而德夙家原本就是刀莱的富户,在乌衣寨有亲有友,搬来后开了一家山货店。
  不过,三家当中最是出人意料的,当数朗阿浸家。
  朗阿浸身有残缺,做不动重活,家里只有贺仔阿妈一个人下田,原本大家都替他家捏了一把汗,谁成想刚一安顿下来朗阿浸就进了乌衣寨的木器工坊,而且他进去还不是当学徒,一进去就是匠师,不用干重活,每天就是动动嘴皮子,第一个月,就拿回家六个银角子!
  而且吧,朗阿浸还不是一整天都呆工坊里,工坊应许他吃过午饭才上工,每天上午他都到“乌衣学馆”听讲,跟阿苏南还做了一整年的同窗,直把旁观者看了个目瞪口呆,就连阿苏家最不喜欢读书的巧月阿朵,学习态度都因此端正了许多,不再是一看到自家小弟拿出课本就顺着墙根儿悄摸摸地溜走。
  这些个人家当中,过的最好的当然还是阿苏家,谁叫他家有个做弊器呢。刚开始他们也只是想着开个食坊卖点吃食贴补家用,不过等到阿苏南确定自家的吃食很受欢迎、而乌衣寨的购买力又足够大之后,策略就完全变了:他家把零售改成了批发,虽说利要薄上一两成,却省下很多心思,阿苏南觉得很值。
  对于那些个没可能“批发”的吃食,阿苏南更是说服阿爸阿妈,直接卖掉方子完事——吃食又不是造火箭,没几个月肯定被山寨,弄不好比他家做出来的都要好吃,依路阿妈就是那颗在前的“珠玉”,他们家与其被动接受,还莫如主动换钱。
  此后,阿苏家用卖方子的银钱置办了四亩地,又盘下一家小客栈。阿苏南现在算是看明白了,巫夷这地界,真正要想过的好,还是要跟巫蛊沾上边,四亩农田一个店栈,算是给阿妈阿爸的一个保障,真正的好日子,从土里刨不出来。于是,等到来年赶山会,朗阿寨的乡亲们猛然发现这才过了一个冬天,阿苏家已经在乌衣寨买了地置了业,连铺子都有了,妥妥的富户啊!
  而“新进富户”阿苏家,也没有忘记朗阿寨的穷乡亲们,这个也是因势利导,说起来刚刚迁入乌衣寨的三户人家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神庙给的六亩地种不过来。
  来之前他们都觉着这点地不算回事,在朗阿谁家不是十亩二十亩的?来到乌衣之后才发现,两处的种地方式完全不一样,这边种地的那个精细,都赶绣花了——乌衣这边地肥坡缓天气好,翻地除草施肥浇水,样样不落,时不时的还要除一下虫,除了一季主粮还可以再种上一季豆子,完全不是他们熟知的粗犷种田法,一个壮年汉子照顾四五亩就顶天了,偏他们都有赚钱的营生,谁家都没办法投入足够的劳力。
  阿苏南提议说干脆租出去,但山里人实诚,接受不来这等事,总觉得是占了神庙的便宜,完全不做考虑。不过,租出去不行,雇人倒是可以接受,德夙阿爸为此还专门跑了一趟神庙,得到许可之后大家这才安下心。于是,赶山会过后,乌衣寨就多了几个来自朗阿的年轻阿哥,主家管吃管住还有工钱拿,秋天收割过后每个人还可以背上一大口袋粮食回家,人人都道这是沾了寨子里巫士的大福气,欢喜得很。
  所以,现在的朗阿人过来参加赶山会,再也不用满寨子去找便宜的客栈了,阿苏家有现成的呢,好吃好喝好款待,不收店钱不说,走的时候还会包上一斤粗盐半斤细糖……乡亲们自觉占了便宜都不太好意思,人人都会背点山货猎物过来,在山里人的心目当中,这些都是不用花钱的物事,还是自己占了大便宜。
  不过今年的赶山会,他们就看不到阿苏家的几口子人了,只因去年回安庆典过后他们一家子全都去了月街,要住到赶山会过后才会回来,原因嘛,还得从阿苏家的两兄弟说起。
  阿苏家举家搬往乌衣寨之后,阿苏措入读由乌衣神庙代管的巫士学堂(人数太少,都没办法叫作学馆),阿苏南也进入乌衣学馆读书。
  “乌衣学馆”跟仅作启蒙的朗阿学馆肯定不一样,光先生就有六位,还分了文史、算学和杂学三门功课。阿苏南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杂学了,种植、医药、工器、绘图、地理……都会讲到一点,虽然仅只是一点皮毛,但确实是无所不包,当得起这个“杂”字。所以算起来,三门功课当中杂学是最为繁重的一科,而阿苏南也没有再当“神童”,他老老实实学了三年,全优结业——他本来就比别人小了三岁,乌衣寨的生活环境也令他满意,完全没必要逼着自己往前蹿,用力过猛当心长不高。
  “乌衣学馆”学成之后一般有三条出路:一是进入各种工坊商肆;二是成为某位医者/大匠师、甚至是巫者的助手,从打杂做起;三是升入更高一等的学馆继续深造。最后一条路,也是最困难的一条路,但是出来之后至不济,都可以去到学馆当个先生,算是进入了巫夷的公务员体系。而阿苏南,得到的就是最后这条出路,去的还是全巫夷最好的月街学馆,可说是所有学员当中最为幸运的一个,二三十年都不一定出一个。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