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秋桑笑着解释,“今年我还是准备再试试高考,如果考上了,我得去外地读大学,到时候得说普通话,我要提前练习,不然人家听不懂我说话。”
多吉大爷沉默了一下,也没打击他的自信心,十分淳朴的给他鼓励:“那桑娃子加油。”
凌秋桑滋着小白牙,笑得傻乎乎的,“我会的,我还要学好知识,回来回报大家,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呢。”
这话说得,让大家都很舒心,没白养这么大。
凌秋桑把兽药交给了另外一个大爷,“那我和懿哥就先回去了,下回要买什么,也找我们给你们跑腿儿,我们年轻人,跑得快。”
施懿这个原主的话不多,主要是刚来的时候听不懂,大家就觉得他不爱说话,后来学会了方言,也没多少人主动找他说话。
所以施懿也只是微微跟大爷们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凌秋桑的家,说是家,其实也就是个石头房子。
低矮,也不透光。
里面总共十来平,一张木板床,一个小书桌,还有一个矮柜,做饭的炉子,锅碗瓢盆,水缸,都在里头了,但收拾得还算整洁。
凌秋桑和施懿打开家门口的时候,都有些沉默。
不是嫌弃,是他们太久没有看到如此贫穷的地方了,一时之间,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至少要等高考之后离开,也就是说,他们要在这里住上小几个月。
“哥哥,我要是现在拿点儿东西出来,改造这个屋子,应该没问题吧?”
施懿一想到他们家桑桑那些高科技,简直是头疼。
“稍微整改一下吧,大改也不合适。”
这里开门就能见到屋子里所有的东西,不说别人到家里来做客,偶尔路过,看到里面大变样,那也不合适。
别把淳朴的乡亲们给吓到了。
施懿以前是住在知青点的,后来知青们陆陆续续在本地成家了,或者找关系离开了,知青点就剩了他一个人,然后到去年救人落水。
出院回来之后,凌秋桑以要照顾他的名义,把他接到自己家里来了,也方便了他们的地下恋情。
民风淳朴,没有人多想什么。
这里好多人都是一家几口挤着一起住,房子虽然小了点,他们两个人住一间,挤一挤也不算突兀。
恰逢,那时候生产队的大队长,也就是俗称的村长,他也有想法要把知青点改成村里的村委会,给了施懿一点补偿,就让他搬家了。
后来两人一直都是住一起的,记忆里的这段时间,是两人最快乐的时光,一起学习,一起过洗漱,一起吃饭,如同寻常夫妻那般过小日子。
这家,还是村民们给凌秋桑修的呢,就在小学毕业,开始挣工分的时候建的。
毕竟他不可能永远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人家也一大家人,他一个外人,还长大了,长此以往,也不方便,那时候他能挣工分养活自己了,也就顺利有了自己的小窝。
原主还是很喜欢他这个小窝的,这对他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凌秋桑撸着袖子,“别的我都能忍,这做饭的炉子,放在屋子里,我不行,我真的不行。”
也没有抽油烟机,做个饭,屋子里全是油烟,床上也都是油烟味,墙上还挂着几块滴油的腊肉。
这也就算了,最不能忍的,是门后角落里的尿桶。
村里就一个大厕所,平时大家都是在家里用尿桶解决个人问题,然后再把尿桶拿到公厕里去倒了。
这不行,真的不行。
尽管两个原主收拾得很干净了,但他们进门还是能闻到味道。
两个生活洁癖,都有些不太行了,对视了一眼,都在彼此严重看到了无奈,必须要改造一下了。
“我们在屋子旁边搭个小棚子吧。”施懿说,“厨房就挪到棚子里来,我们空间里还有吃的,平时在外面做饭,也就是做个样子。”
不想做饭的话,他们抽空也能去县城,找餐馆儿做好打包,放空间里,什么时候都能吃。
凌秋桑也是这个意思。
还有厕所,这里不能随便挖厕所,还是得用尿桶,凌秋桑可以接受用尿桶,哪怕是让他去野地里拉野屎,他都行。
但是尿桶绝对不能放在睡觉的屋子里了。
凌秋桑指着房子后面的空墙壁,“在这四周围一下,上厕所在这里解决吧,洗澡也在这儿解决了。”
“行。”
两人都是行动派,说了改造,立马就开始动手了。
家里工具不多,两人还跑了几家老乡,去借了一下,钉子锤子什么的。
几个老乡听说他们要改造一下房子,都热情的跑过来帮忙了。
这个时候就是这样,哪家人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热情的去帮忙,也不图什么回报。
特别是凌秋桑还是他们看着长大的,相当于他们半个儿子,给儿子帮忙,天经地义的事情。
再说施懿这个知青,勤快,干活儿从来不偷懒,有时候还去村小学帮学生们上学。
大家还是很喜欢这个知青的。
人一多,就是修个棚子当厨房,再修个厕所,没一会儿就完成了。
凌秋桑把买回来的散装糖果拿出来招待大家。
这时候糖果虽然算不上金贵,但是拿出来招待人,是没有问题的。
卓玛阿姨嗔怪他,“都要去城里读书了,钱省着点花。”
他们这里还没出国大学生呢。
桑娃子要是能考上大学,他们这些养育过桑娃子的人也高兴,也为他感到骄傲。
听说去年就差了那么一点点,今年再试试也好。
虽然不少人还是不看好这个读书,这里老一辈的,大多数都是文盲,对于读书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曾经那些吃不了苦的知青。
施懿算个例外,虽然刚来的时候,也不太行,但是他适应得快。
凌秋桑也乐呵呵的,“今天这糖便宜,买回来就是给大家甜甜嘴儿的,不要客气。”
卓玛阿姨又问,“咋突然想起来改建屋子了?”
“这不是马上要夏天了,炉子和尿桶放屋里,味道重。”
这理由冠冕堂皇。
大多数村民们不讲究这个,一辈子都这么过来了,但是爱干净的阿姨大娘们,琢磨着,也可以建个厕所,免得屋里臭。
卓玛阿姨,“你的马和牦牛,都给你赶回棚子了。”
“谢谢阿姨。”
这时候虽然分产到户了,但大家还是习惯了放在一起养,就是每家给自己做个标记就行。
凌秋桑总共就两匹马,三头牦牛。
众人见他们收拾得差不多了,这才结伴回了家。
凌秋桑和施懿还得把屋子改造一下。
木板床可以,但床上放个乳胶床垫,不过分吧?反正用床单改起来,人家也看不见。
还有墙,长时间在屋里做饭,多少是有点儿油烟,顶上还有被熏黑的痕迹。
凌秋桑整理了一下空间的物资,找到一踏海报。
这东西好。
海报上也不少什么人物或者别的,都是风景图。
“全部给我贴墙上。”凌秋桑大手一挥。
他们有类似墙纸或者墙布的东西,但是不方便拿出来,被人看到,不好解释。
这海报,就没有问题了。
这时候的家庭,谁家没几张伟.人们的海报呢?
他们贴风景海报,倒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两人一起动手,没一会儿就把墙上的痕迹掩盖在了海报之下。
海报花花绿绿,贴了满屋,看起来有些丑,但是总比之前要好得多。
另外就是生活用品了。
原主的衣服,藏式的外袍可以穿,但贴身的不行,还是得换成他们自己的。
前几个世界,他们都没有收拾过原主的东西,能新买的就新买,买不了的就让人新做,或者用他们自己带过来的。
这里环境不同,风俗也有一定的区别。
他们原主的私人物资,全都放在了屋里的矮柜里,满满当当的,差点儿放不下。
看着挺多,但这基本上是两个原主全部的家当了。
凌秋桑叹息一声,“未来都会好起来的。”
施懿rua了一把他的脑袋,“屋顶上也改改,我上去弄。”
这房子其实有些低矮,内部高度大概就只有两米一的样子。
两个高个子站里面,有些压迫感,特别是还没透光的窗子,更压抑了。
施懿道:“把之前在古代世界收进去的玻璃给我几块吧。”
把屋顶修一修,刚好把玻璃卡在里面,白天还能多点光线。
村子里只有村委会和村小学通电了,他们这些村民家里都还没通电,用的还是煤油灯。
多几分光线也好。
“我跟你一起上去。”凌秋桑搬来梯子。
“这被人看到了怎么办?”凌秋桑还有点忐忑。
施懿倒是觉得问题不大,“看到了就说是我家里那边弄过来的。”
“行。”
两人又风风火火,把屋顶改造了一番,再一抬头,漫天霞光。
不知不觉,都到傍晚了。
高原的傍晚,美极了,天空低矮到几乎感觉伸手就能触碰到。
凌秋桑原本有些烦躁的心,就在此刻沉淀了下来,入目的,都只有美丽的晚霞。
还有远处山坡上,还没来得及赶回棚子的牦牛。
“啊,我想到做什么生意了!”
第55章 哥哥带我走
这里遍地都是资源。
其中,目前最适合拿出来做生意的就是牦牛了。
牦牛,基本上作为本地人主要肉食,但是家家户户都养得多,牦牛寿命也长,体积也大,宰杀一头,就基本上够一家吃一年了。
吃不完的,村民们都会把他做成风干牦牛肉干。
凌秋桑就想着试试做牦牛肉干的生意。
这牦牛肉干十分耐放,只要做好之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一年都不会坏。
最主要的是,这牦牛肉干,平时村民们外出放牧,有时候十天半个月不回来,带的食物也是牦牛肉干为主,能补充热量,营养价值也高。
凌秋桑回忆了一下,本地的牦牛肉干其实口味都差不多,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做法,不能说有多么的好吃,但也不难吃,就是一块肉得嚼半天。
如果要拿出去做生意的话,得改良一下牦牛肉干的配方。
凌秋桑跟施懿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施懿琢磨着也还行,这个时代的物资比较匮乏,要大批量的生产投入市场,可能有些困难,但是就靠村子弄个小作坊,产量有限。
应该能销售出去。
再加上,这个时候各种购买物资需要的票据逐渐推出市场,除了家电这一类的大物件,肉票粮票都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施懿回忆了一下外面的物价,“城市里,猪肉鸡肉鸭肉倒是常见,牛肉反而不算多,偶尔碰见,大部分都是一块八到两块五一斤。”
这个物价,在这个时代,算是比较贵的了,猪肉才七八毛钱一斤。
但是还是有人会买,无论是哪个时代,永远不缺有钱人。
而他们这算是特产,牦牛肉,跟普通牛肉还是有区别的。
风干牛肉,基本上已经彻底脱水了,一斤牦牛肉干,看起来可不少。
再加上,这是内地买不到的东西,碰到了,应该也会有人愿意买个新鲜。
“哥哥,你说这个价格,卖多少合适?”
施懿想了想,“差不多要四斤牛肉才能出一斤牛肉干,我们卖他个八块钱一斤,不过分吧?”
八块钱一斤,大城市里应该没问题,小地方可能不行,小地方现在人均工资才二三十块钱。
算一下成本价,其实按照他们本地,一斤牦牛肉干的成本大概在三到四块钱,卖八块钱,除去要给人辛苦费,还是有赚头的。
哪怕一个月就只卖出去五十斤呢?五十斤,一斤就算赚他三块钱,也有一百五十块钱的赚头了。
一百五,可能看起来不多,但这个地方,镇上的那些单位里的正式工才二十来块钱一个月的工资。
不过,总体说来,要按照出货量,分配到村子里,也分不到多少钱。
也不担心,慢慢来嘛,总归算是给村里创收了。
凌秋桑和施懿规整好了家里的小窝,随便吃了点晚饭,就去找村长了。
这事情,不能绕过村长,得跟村长说说,后续还需要村长组织大家。
村长是个汉民,叫林安,读过书,有个高中文凭。
他也想过要给村长创收,但是能力有限,他也无能为力。
好歹他们这里算十里八村的大村子了,要不然也不能有村小学,国家也不能主动给他们安装电话了。
凌秋桑和施懿说明来意,林安考虑了一下这件事情的可行性。
两人也不催促,喝着村长媳妇儿煮的酥油茶,小口小口的吃着糌粑,默默的等着。
过了好一阵,林安才开口。
“你们两个怎么突然想给村子创收,想做生意了?”
凌秋桑滋着牙,笑得淳朴,“我今年要高考,顺利的话,我就要出去读书了,以后要回来一趟可能很麻烦,村子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对我有恩情,我也想走之前,给大家一点回报。”
施懿也跟着说,“我来村子快十年了,大家都很照顾我,去年考上大学,错过了,但今年肯定是要走的,离开之前,也想为这片土地做点儿事情。”
林安欣慰的点点头,“你们说的,我感觉好像能行,就是不知道你们准备怎么把牦牛肉干卖出去。”
八块钱一斤的牦牛肉干,一个月卖五十斤,他们就有一百多块钱的毛利润,他们从前想都不敢想。
哪怕是分配给村民,每家每户就几块钱,那也是一笔收入了。
别看他们养了那么多牦牛和羊,自己是吃不完的,要把牦牛和羊变现,在这个地方,难啊。
所以他是愿意去试一下两个年轻人的方法的。
65/86 首页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