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玄行了礼,道:“多谢师父。”
清凉山人扶起奉玄,“爱徒啊,要你忏罪,不是师父要罚你,你要做得心甘情愿。你要记得,武器在你的手中时,不是你的武器去杀人,而是你杀人。刀剑之道,就是心道,剑上沾血,就是心上沾血。无论如何,杀人都是一种罪过,忏罪是为了牢记尊生贵生之道。‘生’是天地的大德,当你的剑不得已而用于杀人时,纵使得胜也不应当满意,若是满意,就是乐于杀人。”
“徒儿谨记师父的教诲。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徒儿会认真忏罪抄经。”
“大道寡言,为师不该说太多。你也累了。去吧。”
奉玄和师父告别,回了自己的住处。
堂庭山上有十二台,清凉山人住在扫叶台,奉玄在十五岁之前也住在扫叶台,扫叶台得名自台上的一棵高大的梧桐树,那大树经常落叶,除了天气恶劣的日子,奉玄每天都要清扫扫叶台的地面;十五岁之后,奉玄搬到了扫叶台左侧的松风台,于是要清扫扫叶台和松风台两个地方的地面——奉玄要扫地,他的师兄虚白散人也不能闲着,虚白散人喜欢研究木头,清凉山人就让他每天都去劈柴,如果他在山上,那道观里用的柴肯定都是他劈的。
风声白日回幽梦,云气长年到隐居①。松风台上没有种松树,然而台下有一片松林,台上不见松树,风起之时,却能听到松涛之声,故名“松风”。松风台屋中的家具很少,干净得如雪洞一般,寝室之外,除了屏风,只有一榻一几、两个凳子、一张清供案和一张书案。
奉玄推门进屋,卷起竹帘,带着松声的山风吹进屋中。春日的山风不大,将垂下的薄帷吹得飘飘摆摆,渐渐吹散了香炉中余下的清随香的香气。他看见书案上放了一封信,信是师兄虚白散人留下的,虚白散人在信上说,奉玄的琵琶和古琴已经保养过,被子也已经晒过——被子是雪岩药师让虚白散人晒的。
他已经回了堂庭山,这是让他安心的地方。
奉玄去沐浴后,换了衣服,回松风台重新焚了香,他焚的是濯月香,这是长久离山后回山的修士用的香。洗风濯尘,清如月华,濯月香燃起,奉玄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心底唯一不能彻底放下之事,与他手中的佛珠的主人有关。
佛子将这枚佛珠给奉玄时曾说:“我会找你要回来。”
他说:“一定。”
奉玄希望将佛珠还给他的佛子友人。
韦衡说佛子杀了自己的父亲,奉玄不信。
作者有话说:
①风声白日回幽梦,云气长年到隐居。——张昱《松隐轩》
第28章 隐机3
捧即是杀
四月,山中无事,山桃花将谢。
自回到堂庭山之后,奉玄每日清晨取指尖血三滴,和在墨中,抄写《道忏》十遍及《血湖渡亡经》一遍,以血为自己的杀孽赎罪,以经文为死在自己手下的人祈福。《道忏》已经抄了三百六十五遍,《血湖经》抄了三十六遍,奉玄将攒起来的经纸全部烧了,消去了自己在山下犯下的罪业。
多伽罗木佛珠仍旧留在奉玄手中,佛子没有来过堂庭山。
烧过忏罪经纸后,第二天,奉玄找出了自己的古琴和琵琶,亲自为琵琶调弦正了音。奉玄的古琴是师父教的,琵琶是以前一位在堂庭山筑庐的老琵琶师教的。
教授奉玄琵琶的那名老琵琶师本名雷黑黑,是太宗时宫中的乐师,小时候父母皆亡,所以入宫当了阉人,入宫后被分到乐坊,学会了弹琵琶。太宗是知音之人,见他精于琵琶之道,说他“能执一道得其精髓”,为他改名为“雷执一”。
太宗去世后,高宗继位。高宗体弱,听不得激昂之乐,他说雷执一的琵琶声中有杀伐之气,便做了一个人情,赐他重金放他出宫。雷执一在出宫前自请去帝陵为太宗守灵三年,三年期满,他无处可去,就在天下云游,在六十岁时停在了堂庭山。
除了奉玄之外,堂庭山没有会弹琵琶的修士。那老琵琶师在堂庭山结庐后,有时会带着琵琶来隐机观中做客,和观中的修士共奏古曲。奉玄听见琵琶声,思念故人,跟着师父学弹琴时,心绪不宁。清凉山人说堵不如疏,主动提出让奉玄前去拜师,了却心愿。
老琵琶师住在隐机观北侧的华胥峰上。那时,他看奉玄年纪小,怕他吃不得苦,于是说奉玄必须连续拜访自己一百日,不可间断,这样才会考虑收徒之事。自他提出条件后,从冬至夏,不论天气如何,奉玄都会去华胥峰找老琵琶师,听他奏乐,一百日后,终于得到了重弹琵琶的机会。
老琵琶师在六十七岁时去世,去世前,将太宗赐给自己的曲项琵琶“宝象”留给了奉玄。“宝象”留给奉玄,他要太宗喜欢的乐音仍能留在人间。
自去年老琵琶师去世后,奉玄一直好好珍藏着“宝象”琵琶。抄经忏罪时不可调音弄乐,奉玄在忏罪之后调好琵琶,练习了两天指法,挑了一个清早和师父说了一声,背着宝象琵琶去了华胥峰,赶在老琵琶师的祭日之前,为曾经的老师弹了一段太宗朝的琵琶曲《流泉》。
华胥峰在堂庭山山北,峰上只有一株山桃花树,那树异常巨大,是堂庭山最晚开花的山桃花树。山下的山桃花已经开尽,峰上的山桃花正开到极盛。奉玄弹完琵琶,收了拨子,打算背着琵琶再回观里,不想正好遇到了一个来赏花的人——奉玄特意挑清早来华胥峰,就是为了避开游人,没想到和一个游人碰了个正着。
那人一眨不眨地看着奉玄,隔了一会儿,试探着叫了一声:“郡王?”
郡王。奉玄听见这一称呼,浑身一震。
奉玄说:“郎君认错人了。”
“想必确实认错了,我没听说过扶风郡王会弹琵琶。”对方眯着眼笑了笑,他生得异常秀气,看着不过二十岁,年纪比奉玄大一些,声音也软软的,“既然不是郡王,我就不必行大礼了。其实我只是隔着障子屏风见过扶风郡王,刚才隔着花影看你,觉得你们两个的身形很像,这才认错了人。打扰了小道长,抱歉。”
他向奉玄行了一个简单的拱手礼。他多说了几句话,奉玄听声音察觉出“他”个是穿男装的姑娘,不是男子。
奉玄依道门的规矩还了礼,“善信有礼。”
“我认错了小道长,小道长不必认错我——我不是郎君,而是女郎。”她浅浅一笑,道:“我叫裴昙,家籍当涂。不知小道长怎么称呼?”
江表旧贵,当涂裴氏。
奉玄说:“裴善信叫我‘奉玄’就好。”他问:“善信怎么这么早就独自来了北峰?”
裴昙说:“我是和父亲一起来的。我父亲想去隐机观中问道,知道天亮道观开门,在天亮之前就开始上山了。我父亲进了道观,我累得厉害,怕观众的修士笑话我,就慢慢走一走,听见琵琶声,就寻着乐声走到了这里。”
“小道长不必为我担心。我不是一个人来的北峰,《流泉》高声,少能听闻,我怕打扰小道长的雅兴,让仆人停在了前面。”她说,“我父亲……不想出仕,特意来隐机观,求问出仕与归隐之道。奉玄小道长的琵琶弹得如此好,可否方便问小道长在山上隐修多少年了?”
奉玄避开具体年数不谈,道:“我父母已经不在人世,我很小就在山上了。”
“原来我们有相似之处。我已经没有了母亲。”裴昙的谈吐十分清楚,她说:“我父亲上山是要问归隐之事,我上山是想求药,为我一个妹妹求一道延命的药方。我听说隐机观不会随意赠药,所以想为小道长讲一些旧事,希望能打动小道长,帮我引见观中的药师。”
奉玄认真地说:“善信只要心诚,就能见到观中的药师。”
裴昙的眼中忽然露出几分哀伤,道:“只有诚心,有时不能成事。我父亲曾经无比虔诚,向漫天的神佛祈求,希望能留住我母亲,然而什么都没能留住。我以为,除了诚心,成事还需要机缘……不如这样,小道长随意挑一件事问我,如果我能答得上来,就算我有这个机缘;若是我答不上来,我也不再纠缠。”
奉玄不想为难裴昙,问:“善信可知山桃花有几片花瓣?”
裴昙说:“五片。”
“唉。”裴昙叹了一声,“小道长问得太简单,是有意要帮我,可我这个人不爱欠别人人情。”她看向奉玄,道:“说起‘五’来,我曾随父亲在长安住过一段时间,知道朝中有一个极其特殊的姓氏,叫‘第五’。小道长听过吗?”
奉玄故作冷淡,道:“没有听过。”
世上或许真有机缘一事。奉玄不过问山桃花,裴昙却提到了他心中不知想过多少遍的“第五”——这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裴昙故意的试探,然而总是一种机缘。
裴昙苦笑了一下,道:“第五家当年盛宠不倦,如今已经衰落,我提他家,不过是自喻……裴家的荣宠,我不想享受,我只怕几年之后,裴家要高高跌落,连像第五家一般衰落都做不到。小道长若是不嫌我麻烦,我就为你讲讲山下第五家的故事,这故事暗合盛衰道法,听了也不算污了耳朵。”
奉玄说:“善信,不如去道观中小坐片刻吧。我确实不清楚第五家的故事,也很好奇这个故事。善信愿意为我讲述,我为善信烹一壶茶,作为报答。”
“也好。”裴昙应了一声,“多谢小道长。”
奉玄和裴昙回了道观。在回道观的路上,奉玄根据自己知道的旧事、在山下无意间听来的消息,和裴昙短短的几句话,大致猜出了当今朝中的形势:
裴昙出自江表一等高门当涂裴氏,父亲淡泊名利,一直不曾出仕,然而祖父裴弥纶却是当今太子的老师、朝中的司空。
江表门阀分为三等,其中一等高门共有四家,当涂裴氏即是其中一家。在北方,人们不熟悉江表之事,提起“江表门阀”,一般只指江表四家一等高门。这四家先后兴起于大前朝天下崩乱之时,在掌权后互通婚姻,关系密切。四家皆崇尚“清贵”,鄙视武将,约定好一不与皇室结亲、二不与二等以下门第通婚,互相扶持,树大根深,历经南朝三朝十五位皇帝而不败。
许朝高宗时,还是太弟的陛下收复了南沈,结束了天下南北分治的局面。彼时天下刚刚统一,高宗希望像汉初皇帝一般垂拱而治、与民休息,不希望南方久燃战火,因此,对江表门阀以怀柔拉拢为主,江表门阀也主动背弃南沈皇室,向大许称臣,帮助许朝重建南方秩序,于是四家皆未受到重创。
陛下登基后,最初并未显露出对对江表门阀的不满,寿安皇太女曾重用江表门阀子弟制衡朝中的北地高门子弟。然而,隆正五年后,朝廷越发重视寒门进士,江表门阀也变得和北地高门一样,不断受到排挤——这一情况在太女去世后得到了改变,但是……或许不是什么好的改变。
太女去世,陛下不再过问国事,淮王成为太子,开始监国。太子不太在意北地高门和江表门阀,更在意的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和本朝武家。太子以为,如今已是太平之时,将领不需要有那么大的权力,于是从武将入手,整顿朝务:在地方上,朝廷经常更换军中首领,紧紧握住兵权,不再轻易放权给将领。在朝廷中,太子独重当涂裴氏,不像皇姐一般与武家交好,不过太子增加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延续了皇姐监国时重用寒门士子的传统。
太子从江表门阀中单单挑出来裴家一家予以重用,裴家与其他三家江表门阀间微妙而平衡的地位被打破,关系渐渐疏远;太子又借裴家打压武家和北地高门,为裴家引来了诸多怨恨。
物极必反,捧即是杀。如今的当涂裴氏不是当年南朝的当涂裴氏——太子的恩宠可以给出就可以收回,当太子的恩宠被收回时,或许,除了众人的怨恨,裴家就什么都剩不下了。
第29章 第五1
父与子
朝亦随群动,暮亦随群动,荣华瞬息间,求得将何用,形骸与冠盖,假合相戏弄①。在松风台的微冷的山风中,裴昙向奉玄讲述了第五家的故事。
第五家是本朝三大武家高门之一,两代配享先皇庙廷:许朝建国初期,大将军第五凭大破图伦人,收复了被前朝丢失的陇州,太.祖赐第五凭卢国公爵位,第五凭自言:“南北未定,不敢受功。”三辞不受,因此备受太.祖敬重;而第五凭之子第五知明两次参与南伐,亦立下了赫赫战功,第五家自此名满天下。
然而,第五家已经衰落。第五家的衰落与两件事有关:内相第五琼之死、太仆卿第五璋之死。这两场死亡背后的真相都扑朔迷离。
第五内相与寿安皇太女关系亲密。寿安皇太女是许朝的第一位皇太女。许朝起自北地,北地与南朝不同,早有女子称帝的先例,亦有封皇女为皇太女继承大统的先例。在许朝统一南北前,天下分裂将近二百年,分裂期间,前朝昭宗皇后临朝称制,随后自立为帝,为了保证死后能享受太庙香火,坑杀皇子,传位于皇女,前朝昭宗皇后穆宗、昭宗与穆宗之女文宗、文宗之女英宗皆是女帝,三帝共开北地盛世,使得北地盛行“女主兴天下”的传言,而荀家血脉里也正流着英宗的血——因此,统一了天下的陛下立曾随着自己征战南方的长女为太女时,北地高门和当朝武家都没有太多异议。
隆正十九年,寿安皇太女心疾发作,与世长辞。一个月后,第五内相的宅邸失火,内相身死。长安有传言说,第五内相是被太子逼死的。
寿安皇太女去世那天早上,当今的太子、当时的淮王恰好去东宫上奏紧急军务,第一个知晓了太女的去世,凭着太女亲弟弟的身份控制了禁军——那天陛下没能等到女儿,只等到了进宫的儿子。
陛下在得知太女去世的消息后,一天一夜未曾合眼,也不曾说话。淮王跪在陛下身前,抱住陛下的膝盖,叫了一声“父皇”,于是父子二人相顾对泣,在场的宫人无不落泪。
传说陛下曾经下过一道密诏,要寿昌公主借进京为长姐出殡的机会入宫,然而传诏人被淮王捉了个正着,传诏人毁去诏书后出逃,只将口信带给了寿昌公主,因此才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凤阙之变:
九月廿三,寿昌公主带兵北上,将军队驻扎在长安城外,独自进京,在凤阙外求见陛下,然而一直没能见到陛下,竟然等来了淮王,淮王传陛下口令:寿昌公主无故带兵北上,陛下大怒,要公主立刻返回封地,往后不得入京——寿昌公主甚至没能参加长姐的丧礼。
17/205 首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