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夫人一听,就知道容青玹这是有意协助缝制阿柠的嫁衣的意思。
她也想为阿柠做一身最好的嫁衣,没有拒绝,遂微笑点头,“好,难得你如此有心。”
事情都谈完了,容青玹便起身道:“那我先告辞了。”
“好,我送你。”杨夫人含笑点头。
出了垂花门,容青玹让她别送了,她才停下脚步,转身匆匆回了主院。
沈泱泱还在主院等着她呢。
没人知道杨夫人跟沈泱泱说了什么,但都知道这位宁王妃离府时,完全没有之前的嚣张气焰了。
容青玹回到陈国公府修整一日后,就换上官服去上朝了。
第100章
容青自回京后, 玹就一直十分忙碌。
先是帮阿柠查明身世并恢复身份,接着又解开了阿柠的心结,最终再与阿柠定下了亲事。
忙完这些,她终于可以放心回归官场了。
当然, 她还有一件事没解决。
那就是后顾之忧, 她不希望宁王萧丰烨继续留在京城。
容青玹知道萧丰烨以后可能会觊觎她的阿柠。
而成了宁王妃的沈泱泱的存在, 又会时刻提醒阿柠曾被这样一个人夺走了本属于她的人生。
所以让这两个人一起滚出京城, 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如今三皇子萧丰烨是皇族, 又被封为宁王,想杀掉他是有极大难度的。
不过让他滚出京城,对容青玹而言想想办法是可以做到的。
对于把萧丰烨赶出京城这件事, 容青玹也不是毫无准备。
这几个月来,她私下命人搜集了许多季贵妃娘家人, 以及宁王本人的罪证。
都察院都是言官, 而大晋的朝廷又是监察权高于一切的机制。
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和六科的给事中,这群言官虽说官位大多都只是六七品, 手里权力却不小,有直接上奏天听的权力。
说难听点, 他们很多时候就像是一群疯狗,逮到谁都敢上去咬一口, 甚至还有为博出名, 单纯为骂而骂的。
所以容青玹决定离开都察院之前, 利用一下手中的权力。
满朝文武本以为容青玹销假后, 会撂下都察院的事,直接进翰林院。
没想到她离开都察院之前, 还作为监察御史上了最后两奏折。
其一,是请宁王就藩。
原因是宁王已经成年, 也在宫外开府了,又已大婚了,本就该就藩的。
只是季贵妃受宠,满朝官员都不敢轻易上奏让她的儿子就藩。
毕竟,就藩意味着失去了竞争皇位的资格。
容青玹此举引得满朝震惊,大家都以为她疯了,为什么要平白去得罪一个受宠的妃子和皇子。
就连她父亲容雁归,也难以理解她的做法。
不过容雁归并未阻止她,更没有因此训斥她。
毕竟他是个极为传统的人,认为立嫡立长方为正统,而宁王既不占嫡又非长,本就不是他所拥立的未来储君人选。
所以说三皇子如果能早日滚蛋,还合了他的心意。
其二,就是奏请十五皇子萧丰瑞出阁读书。
虽说未直接言明让皇帝立太子,但六岁的萧丰瑞出阁读书,在政治上意味着他得到了太子的待遇。
萧丰瑞养在深宫,自然不可能有大臣进后宫教皇子读书,对皇子的教导之权全握在皇帝的手中,只能在内宫里学习,能接触到的人也只是皇帝本人,太后,皇后妃嫔及内官等人。
而出阁读书意味着可以挑选文武大臣,专门给这个皇子讲学,把未来的皇帝培养成为文武全才。
可以选资望高的大将军,大学士及翰林院的官员及给他讲学,这些可以说是皇储才有的待遇。
容青玹的这两本奏章,得到了她的座主内阁许首辅和她父亲容雁归的认可。
许首辅是容青玹去年会试的主考官,与她自然是座主和学生的关系,也就是师生关系。
在朝为官,师生关系和同乡关系是最牢靠的两种关系。
老师提携学生,学生高升后老师致仕了也可以朝中有人,以免在野后被政敌清算倒大霉。
而地域关系也是同理,大家天南海北地考到京城做官,有着同乡关系的两个人在感情上天然就近一些,相互提携,共同进步。
就算关系不睦,但在外地人看来他们仍然是同乡。
当然,无伦是首辅还是她父亲容雁归,都是官场的老狐狸。
他们虽然支持容青玹的奏章内容,但都没有公开表态。
如今季贵妃正受宠,而三皇子刚大婚,要让景昭帝这个时候赶他去就藩是有难度的。
立皇储一事则更难,因为这事可以说拖了有十多年之久了。
排在三皇子之前的大皇子和二皇子都不是元后所出,他们的母妃的身份比季贵妃要低。
尤其是大皇子,是宫女所出,景昭帝自然看不上。
等到大皇子长到十岁时,大臣们开始按捺不住,纷纷上奏请景昭帝立太子。
不过景昭帝以元后未生下孩子,万一生下了嫡子就乱套了,还有他当时也才二十多岁为由拒绝了。
他的理由确实唬住了大臣们,在宫女所出的大皇子和正宫皇后所出的嫡子中,虽然祖宗规定有立嫡立长之说,但他们更倾向于立嫡的。
还有就是,皇帝和皇后确实都还年轻,皇后完全有可能生下嫡子。
这事便拖了下来,谁知后来元后不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还薨了。
于是立储之事又被提起,景昭帝还是拖着。
后来景昭帝册立了继后,也就是现在的沈皇后。
等沈皇后生下了生下十五皇子后,大臣们就又开始上书请皇帝立沈皇后所出的嫡子为太子了。
不过那时的景昭帝很喜欢三皇子萧丰烨,又迟迟不肯立十五皇子为太子了。
这次景昭帝给出的理由是十五皇子年幼,等长大一些。
总之一个字,就是拖。
可能是因为二皇子夭折了的先例,这些年来,大臣们虽时不时还是会上书请立太子,但也消停了许多,并未像以前那样疯狂上书了。
当然,这也跟皇帝这些年来不断罢免那些大臣,或者直接把他们赶到旧都养老有关。
鉴于景昭帝的这个态度,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
一派支持三皇子萧丰烨,另一派则支持正宫嫡出的十五皇子萧丰瑞。
容青玹没有像上次一样,直接把奏章呈送到景昭帝的御案上,而是走了通政司。
这样一来,她的这两封奏疏送上去,一日内就满朝皆知了。
绝大多数朝臣对她的态度是佩服,还有就是惋惜。
毕竟他们都知道景昭帝在这方面是很忌讳的,容青玹此举可以说是一下子触了两次逆鳞了。
而容青玹上次在皇帝面前赚足了好印象,本可以直接回清贵衙门翰林院的,非要在这种时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一时间大臣们都不知道该不该夸她正直无畏,敢于上谏了。
总之,容青玹做了一件绝大多数人不敢做的事。
她这两本奏章的文采极好,加之本人又是这届科考的一甲探花,所以奏章经过通政司大厅的誊抄后,很快流入了民间。
会试三年一考,尽管下次开考的时间是在明年,但已有不少举人已经赶至京城了。
上一科的一甲和二甲前几名的高中者的文章,在这些举人中间十分受欢迎的,甚至有人肯出高价购买,以略窥得主考官们的喜好。
是以容青玹的文章流出后,在这些士子间就极受欢迎。
不过尽管容青玹此举轰动了整个朝堂,甚至民间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并没有被皇帝采用。
也是就说,她的两本奏折呈上去后,被景昭帝留中不发了,即已经看过但不批复。
容青玹对此毫不在意,第二日便去翰林院报到了。
在翰林院,她跟去年一起高中的同科状元,榜眼,还有从二甲中选出的几个庶吉士是一个待遇。
作为一名翰林院编修,她就这般在翰林院看书,抄书,修书,枯燥地熬着资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
容青玹倒没有混日子,而是趁此机会认真地翻阅各种典籍。
她家的藏书虽多,但与翰林院是完全不能比的。
如今的容青玹对自己要求不再像之前一样,只做过富贵闲人了,她要娶阿柠,保护自己的家人,手握更大的权力。
她也清楚她的仕途不会止步于此,所以她便利用这段时间来积累沉淀自己。
景昭帝虽把她的奏折留中了,但并未对她做出任何处罚,反而特意下旨给她安排了一间单独的署房。
而与她同一批进翰林院的进士可没这个待遇,他们大多三四个人一间房办公,更有挤在翰林院大厅的。
一日,容青玹在翰林院署房看书。
一名长使进来,恭敬禀报道:“容大人,您的随从求见。”
容青玹头也不抬,淡淡吩咐道:“让他进来。”
翰林院虽也处在皇城内,但这里属于衙署林立的外朝,与内廷还隔着一道厚厚的宫门,遂官员的随侍获准后亦可进来。
没过多久,施毅就被那名长使请进来了。
容青玹抬眸瞥了他一眼,问道:“什么事?”
施毅回道:“世子,宁王和宁王妃去了宣平侯府。”
容青玹一听,直接把手中的书卷往桌案上一扔,起身就往外走。
施毅伺候容青玹多年,无需多问,直接跟着出去了。
很快容青玹就乘坐马车出了皇城大门,朝宣平侯府的方向奔驰而去。
她知道萧丰烨和沈泱泱一起去宣平侯府,肯定是跟她有关的。
毕竟容青玹不久前才参了萧丰烨一本,要让他滚出京城。
而他刚娶了沈泱泱,跟沈家结了亲,容青玹又和沈家定亲了。
也就是,原本在萧丰烨甚至是季贵妃看来,三家原本该借着这个关系联合在一起的,而容青玹却掉头攻击了萧丰烨。
而且一上来就是个狠的,因为皇子一旦离京就藩意味着失去了角逐皇位的资格。
萧丰烨当然不肯乖乖就藩,所以会找上沈家很容易理解。
容青玹知道这是自己的事,不想沈家夹在中间。
当然,她更不想的是让萧丰烨见到她的阿柠,这才匆匆赶去沈家。
到了宣平侯府,容青玹下了马车后直接进了大门。
她如今是沈家未来的姑爷,无须等通传即可进门。
以往下人会把她迎入西花厅,奉上茶水点心,同时去请杨夫人。
今日杨夫人就在正堂见客,所以下人无须再去内宅找她了。
容青玹刚进门,沈凌云就听说了,从正堂匆匆迎了出来。
沈凌云原本该回西南边境了,不过因阿柠即将大婚,来回长途奔波的话,时间都将耗费在路途上,于是他又留下来帮衬杨夫人了。
他本就非边境守将,而是年龄到了随父历练的,回去与否都是可以的。
当然让沈凌云留在京城帮衬,杨夫人还是上书禀报给了景昭帝。
景昭帝当然允许沈凌云留下帮忙的,因为他也知道时间仓促,而且沈凌云本就是留京为质子的那种性质。
一般武将在外,都会留下嫡子在京城,明面上是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养,实则与人质无异。
皇帝不放心重兵在握的武将,武将也为了能让皇帝放心,君臣之间便有了这样的默契。
如今宣平侯府只有一子一女,所以沈凌云到了年纪还是要出去历练,将来才有能力承袭爵位,接过他爹手里的责任。
沈昭昭要嫁的人是容青玹,景昭帝唯一的外甥,他哪有不允许的道理。
总之沈凌云在妹妹出嫁前都可以留在京城了。
沈凌云一出正堂,看到容青玹走来,就一步跃下三个台阶,大步走到她面前。
“妹夫,你可算来了。”沈凌云的语气里带着不耐烦的急躁,提醒道,“宁王和沈泱泱在里面。”
79/91 首页 上一页 77 78 79 80 81 8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