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持以御赐金牌,大理寺的调令连日下达九州各府,从桓王谋反一事开始,直至奚家税贡贪腐一事,深挖尽掘,势必清查清帐,毫厘必纠!
一时间百姓欢呼,百官皆人人自危。
大理寺清查三个月后,终于将漠北兵败一案所有的宗卷程交于宫中,而漠北的信这时也送到了永安。
宁镜自榻上醒来,却发现身边无人,伸手摸了下,被褥已经凉了,萧玥想必早就起了。
自从倾世之花的药性减弱,宣离已死,他心中再无执念,姜老每日都想着法子替他调理身体,他自己也感觉精神比之前要好上许多,就连过往浅眠的毛病也渐渐好转,只是若前一晚和萧玥胡闹了,第二日总是要睡到午时才醒。
宁镜模模糊糊撩开帏帐,看了看天色,应当才辰时不到,萧玥今日不是休沐么,是不必上朝的,平日这样的日子里,他都会陪着他一直到午时才起的。
隐隐查觉到有些对劲,宁镜慢慢地清醒了过来,起身披上了衣裳,打开门,便看到白银和方舟正坐在廊下,低着头,一言不发。
“萧玥呢?”
两人同时抬头,看到了门口的宁镜,方舟连忙站起身来:“爷起得早,走的时候也没和我们说去哪里了,我们也不知道。”
自从他们回永安之后,方舟便也改了口,与黄金白银他们一道称萧玥为爷。
宁镜还披散着头发,瞧着他闪躲的眼神,心中一沉,眼神便凌厉起来,他看向白银:“出什么事了?”
白银听到他问,不由抬起头看他,本来低落的情绪一下没忍住,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寅时二刻的时候,漠北来了信。”
宁镜走到玉龙院时候,一直关闭的院门果然是打开的,才踏进去,便看到国公夫人之前种在墙角的月季正花着花儿,枝繁叶茂,朵儿硕大艳丽。
宣离登基之后,便封了护国公府,所有的家仆则打死发卖,尽数赶尽杀绝,只剩下几人躲藏在城中逃过了一劫,他们回永安之后,愿意回护国公府的,他们也都重新留下了,只是一直未有心思打理国公府,诺大的国公府,只有几个住着人的院子有人打理。
玉龙院是萧国公的院子,平日里只简单打扫,院中的花草虽无人打理,可国公夫人在时便养得随意,此时却也在这院中生得极好。
宁镜走进内院,果然在厅中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萧玥坐在厅中右手边,正望着空空如也的正厅主位,似是坐了许久,听到脚步声,这才回过头来。
一见是宁镜,本来一片木然的脸上,终于是出现了裂痕,而从裂痕中,涌出无尽的悲伤来,让他喉头如同被堵住了一块铁板,又闷又痛,却说不出话。
直到宁镜走到近前,他抬起头看着他许久,才哑声道:“你知道了。”
宁镜看着他通红的眼,垂眸沉默地点了点头,伸手抚摸上他的脸。
萧玥伸手抓住他的手,在他的手心里闭上了眼,眼泪瞬间便顺着脸颊落下,打湿了宁镜的手心。
宁镜心疼地将他的头抱了过来,萧玥靠在宁镜身上,伸手紧紧搂住他的腰,终于是忍不住压抑而哽咽地哭了出来。
寂静的院中,风吹过树梢花丛,簌簌如急雨,呜呜如人泣。
不知过了多久,萧玥才松开宁镜,他的头抵在宁镜胸前,声音嘶哑而坚定:“我们回去吧。”
“好。”宁镜毫不犹豫地答应,伸手缓缓取下了头上束发用的白色发带,任发丝散落,他捧起萧玥的脸,将发带系上他的额间,微凉的手指将他眼角的湿意擦去:“我们回家。”
回家。
萧玥抓着宁镜的手,站起身,再无一丝留恋地转身大步地走出了玉龙院,两人跨出院门时,脚步还是一顿,又回身望向玉龙院的匾额。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萧国公一生,不负先帝,不负漠北,不负大渊。
宁镜紧紧牵着萧玥的手。
萧家,亦不负。
而此时,一封又一封家急的军报从漠北发来,鬼力赤于一个月前重伤不愈而亡,四王子被推举为十六部新的首领,集结鞑靼三十万军队赶赴嘉临关,可谓是倾尽草原之力,欲一举攻破嘉临关,直入中原大地。
内患未清,外患又至,留守漠北的五万军已在与鬼力赤的对峙中只剩三万,嘉临关危!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
非血流尽而不得解,倾世之花的解法在前文就有写到过哦~有没有小天使还记得在哪一章哈哈哈哈(第三十八章 ,姜老第二次给小镜子诊脉时)
还有一章正文就完结了,会写大婚番外~
第一百一十二章
早朝之时,张诗跪在当场,面对着前方读诵案卷的大太监,满头满身皆是冷汗,还未读完,他便不可置信地抬起头,直直地看向了端坐于龙椅之上的皇帝。
他的亲侄子,宣煊。
自宣离得势之后,张家的羽翼就被他折损过半,他被关在张府一步不得出,府中早已被宣离的人翻得一干二净。
他知道他在找什么,也知道宣离留到他现在是为了什么,漠北之事是为了能让宣煊得到兵权,为了再保张家百年权贵,但他也非常清楚一旦此事暴露,那便是全军覆没,所有的东西他都已经烧毁了,没有留下任何的证据。
当宣煊回城,宣离身死时,他那颗心才放回肚子里,以为如今终于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凭一份从龙之功,他也有资格成为张家的第三位宰辅!
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一切会被新皇,被他的亲侄子以这样的方式亲自翻开。
“……叛国之罪,按大渊律,当斩首示众,诛九族,朕念无知者众,赦免九族之罪,诛三族,涉事者三日午时,斩立决!”
他是皇帝的亲舅舅!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他能拿到漠北的兵权,一切的筹谋都是为他!他怎么可以!怎么可以这么对他!
“皇上!皇上我冤枉!”张诗几乎下意识地便喊起了冤:“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都是叛贼宣离的计谋!”张诗盯着宣煊,看着这个他从小看着长大的侄子,想从他的眼里看到曾经的不忍,听话,恭顺。
可是此时的宣煊早已褪去了曾经的那些稚嫩,仿佛战场上的以血开刃的刀剑,早已将曾经柔软的一切都削去,只留下了坚硬的内核。
“三十六万漠北军之死乃朕亲眼所见,张大人从哪里喊的冤?”宣离冠冕之下的眼冷静而坚毅,他指着周竹手上那一卷厚厚的案宗:“这是朕亲自从漠北带回来的东西,难道是朕,要冤枉张大人吗?”
禁军已上殿,沉重的铁甲之声越来越近,很快,两名禁军便一左一右将张诗从地上拖了起来,大太监吴七立刻上前去,亲手摘下了张诗头上那顶乌纱帽,就要伸手去除他的官服。
“不!不!不!”张诗这才想起,拼命挣扎起来:“我张家入朝百年,两相一后,我父与祖父皆为帝师,曾立下从龙之功,配享太庙!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放开我!放开我!”
“张家百年声誉,如今却败在你的手里,你还有脸提张家!提张相!”宣煊此时也皱起了眉,想到两相之死和漠北的惨烈,他对张诗更是厌恶至及,一身龙袍让他身上威严更甚:“你不配姓张!”
张诗一介文生,怎么可能挣得开两个禁军的手,他听到宣煊的话,便知今日这一次,他是真的下了狠心了,也不由地怒从心起,什么也不顾地大喊起来:“我不配姓张,那你呢!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如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过河拆桥!我是你的亲舅舅!你身上还流着张家的血!你这是残杀亲族!你要给漠北报仇,诛三族,你也在三族之内,天子之令不可改!你不死,就诛不满三族!”
众臣闻言,皆开始窃窃私语起来,目光便不由地看向了一直看着这一切的萧玥,却见他目不斜视,连面色都无一分变化。
如今南疆不稳,漠北大战在即,皇帝还要依赖萧家,如今这一出,怕也是有安抚萧家之意,毕竟漠北死了那么多人,萧家也折损了两位将军,此事不了,只怕漠北不稳。
就在此时,却见龙椅之上,宣煊缓缓站起了身,他看着底下状若疯狂的张诗,脸上却无一分犹豫,伸手,便将头上的冠冕取了下来。
天子当朝摘冠,众臣吓得立刻噤声,连忙伏跪在地,只有萧玥一人,站在那里,看着宣煊的动作,依旧平静如常。
“不错,朕身上亦流着张家的血,未出三族!”
宣煊的目光向下扫了一圈,看着伏跪在地众臣,身上属于帝王的霸气在这一刻尽数展现:“剑!”
众臣骇然,禁军更无人敢上前递剑。
“剑!!!”
宣煊目光看向一边的禁卫,禁卫不由地抽出了配剑双手呈上御前。
“皇上!”
“皇上!”
“皇上!”
众臣骇然失色,不知他是何意,纷纷想要去阻止。
宣煊巍然不动,甩过头抓过自己的头发,挥剑间,一束断发便落到众臣眼前。
“张相曾说过,一法无例外,朕亦是张家三族之内血亲,但朕身为天子,身系天下安危,如今鞑靼在北,南蛮在南,皆觊觎我朝疆土,故不能以身示法,今割发代首,以祭漠北将士之忠魂。”宣煊将剑甩到张诗面前:“朕所下之令,上行下效,绝不更改,漠北乃我大渊之脊梁,朕决不允许任何人叛之!辱之!”
众臣瑟瑟之余,看着披头散发的天子,却无不在心中激荡起一股灼热的忠勇之意,高呼万岁。
张诗就在这样的声音中再也发不出一言,被禁军拖了下去。
直到声浪止息,一直沉默未发一言的萧玥却是站了出来,拿出一封家信呈上:“这是三日前漠北最新送到的战报,以及随军报一起入永安的,臣收到的家信,现呈与皇上。”
最近宣煊一直忙于清查张家和奚家之事,漠北战事便都交于萧玥来处理,再呈报御书房,而家信则根本不必呈于宫中,但萧玥却选择在此时当众呈上又是何意呢?
吴七看了一眼宣煊,见他未有反对,便接过了信呈送到了宣煊面前。
现如今已过寒冬,可军报从漠北加急送到永安,最快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已是一月之前的战况了,但宣离看完之后,眉头却是越皱越紧,似有雷霆几欲发作,最终还是忍住了。
合上军报后,他才打开萧玥所呈上的家信。
信已被打开过,里面的内容却让他只看了一眼,便眼神震动,许久不语。
众臣见状亦不敢出声,只能等在那里暗自揣测。
宣煊的目光从信中抬起,看向下面面色各异的脸,他微微闭了闭眼,才声音沉痛地说道:“萧国公与鬼力赤一战,重伤鬼力赤,才至使鬼力赤在一个月前不治而亡,但萧国公也因此身受重伤,于嘉临关内亡故!”
众臣一片哗然,谁都没有想到会突然听到此事。
“皇上,萧国公一去,那漠北如今局势危矣啊!”
“是啊,鞑靼三十万铁骑一旦到达嘉临关,关内无人可战,那岂不是任人宰割!”
“皇上!嘉临关一破,大渊危矣啊!”
宣煊抬手,众臣瞬间便安静下来,他的目光沉痛而惋惜:“萧国公死后,为保漠北军情,稳定军心,秘不发丧,直至如今。”
众臣闻言,目光不由地看向正立于正中的萧玥,却见他面色平静而坚毅,哪怕在听到萧国公之死时,竟也无一丝波动,恍惚中,如同看到了那位曾在大殿中永远沉默却让人无法忽视的的护国公。
国之柱石,社稷之脊梁。
这时,众人才惊觉,曾经在永安长街上打马飞驰的纨绔少年,不知何时,已经成长成了如他父兄一般顶天立地的英勇将军。
“嘉临关一战,乃是大渊存亡之战,朕必举全国之力回援。”宣煊将手中的信递给吴七:“萧国公乃我大渊国之护柱,他的遗言,当宣众人耳。”
吴七正疑惑着,可接过信来才看了一眼,便也心中大震,眼眶湿热。
“念。”
吴七喉头哽咽,默默地压了压心头不断翻涌的血气,不动声色地整理了下嗓子,才无比郑重地开口。
信中只有两句话,十四个字。
“为社稷死,则死之。为黎民亡,则亡之。”
七月十日,永安城,东门外,十万大军整装待发,气势如虹,萧玥一身红衣,身着暗金盔甲,高大的身影骑在马上,目光严肃地看着前方点兵。
宣煊站在城门之前,看着前方一片黑压压的士兵,眼中却没有半分轻松之意,说道:“剩下的十万兵马会分三次入漠北,为你们增援,但相比鞑靼的三十万兵马,你们仍是没有优势,此一去,必是一场血战。”
宁镜身上仍是那一身月白锦的宽袖袍子,他神色镇定如常,目光一直追随着萧玥的身影,闻言却只说道:“皇上已经尽力了,漠北一战乃是存亡之战,就算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我们也不会放一个鞑子入关。”
我们。
“我知道。”宣煊眼神暗了暗,似乎是下了莫大的勇气,才看向宁镜,目光中属于皇帝的威严之意退去时,留下的是一片令人见之不忍的温柔和担忧:“此一去,少则一年,多则数年,漠北苦寒,并不适宜你的身体……”
他话未说完,便在宁镜看过来的目光中停了下去。
宁镜之前对于曾经之事亦耿耿于怀许久,哪怕到了此时,哪怕宣离已死,那些早已镌刻于魂魄深处的伤痛依旧会化作无法抹去的疤痕,永存于心底。
他现在还无法做到真正放下,但他不想一直困囿其中。
他想朝前走了。
斟酌了一下,宁镜才开口道:“殿下。”
这个称呼让宣煊一顿,自登基以来,众人对他的称呼早已变化,才几个月而已,突然再次听到这个称呼,竟让他有一瞬间的恍惚。
宁镜看着他,平静但却真挚:“您曾经是大渊最好的太子殿下,我相信未来您也会是大渊最好的皇帝,于我而言,曾经是如此,未来亦如此,但也只是如此。”
宣煊本以为他已经不会再被这样的话伤到,可是此时仍然感觉到胸膛中一阵激烈的疼痛传来,似乎有什么东西,被人硬生生的割了下来。
78/80 首页 上一页 76 77 78 79 8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