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笙他们去了三个人,采了三筐子的菌子,自家只要尝个鲜就好。其他的全都放到了屋檐下晾着,等出摊儿的时候就可以去镇上卖了。镇上的人离山远,想吃菌子只能买,而菌子味道好,又不是经常能吃到的,所以还比较值钱。尤其是竹荪和木耳,一斤就能卖得七八文。
月笙他们采得这些,拿去换个四五十文不成问题,可比自家吃了划算的多。
--------------------
第22章
==================
天上的云总算是散了,太阳也重新露面,天气再度变得炎热。
因为大雨,许多人被困在家里两三天,今天的镇上格外热闹。
镇上果然有许多人在卖菌子,但是买的人也多,镇上的人家境大多都比较好,吃惯了大鱼大肉,反倒更青睐些山珍野味。
月笙的鱼丸摊子已经积累了许多老顾客,来买鱼丸、炸小鱼的人都会顺带买上一些菌子,也用不着他们吆喝。
“前两天那雨可真大,我记得上次下这么大雨还是两年前了吧?”摊子前的客人一边等待一边和旁边的人闲聊。
“可不是,那天可把我吓坏了,水都漫到屋里了,家具都泡发了不少,今天才搬出来晒呢。”
“嗐,别提了,我家里也被淹了。老家种的玉米还倒了多半,我婆婆现在还在家里抹眼泪呢。幸好在镇上还有营生,若是真指着那几块地,今年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你们这都算好的,我听说啊,下游有好几个村子被淹了,别说玉米了,房子、田地什么的都毁了,还有好多连人都被冲走了。”
“这么吓人,”旁听的人纷纷抚了抚胸口,“辛好幸好,我们这儿只是毁了些庄稼,人都没事儿。”
“唉,就是说嘛,只要人没事儿就好,不过是日子苦点儿累点儿罢了。”
“是这个理儿,这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还是平平安安。”
兴许是气氛太沉重,几位大娘谈论了几句就没再说水灾的事儿,转而聊起了八卦,又渐渐多了些欢笑声。
——————————
李轻舟来接他们回家时,月笙就给他讲了自己听到的消息。
“我也听人说了,也不知道姑姑她们那里怎么样了?”李轻舟有些担忧。
月笙听李轻舟说过,他的两个姑姑都嫁得有些远,正好都在偏下游的村子,这样的天灾月笙心里也没底,只能安慰道:“会没事儿的。”
又见李重山和李乔都是一脸忧虑,便补充道:“要不去书局买些信纸信封,给两位姑姑家写信去问问情况。”
另外三人眼睛亮了亮,异口同声地回了声“好”。
回到家,几人连出摊儿弄脏的锅碗瓢盆都来不及收拾,就急急忙忙地开始写信。
之前家里没人会写字,写信都是去找村长或者村里的老秀才代笔的,写一次信得花四五个铜板。这次就不一样了,让月笙写就好了。
月笙的嫁妆里有一口箱子就是专门装的他之前用过的笔墨纸砚和书本,也不用花钱另外买笔墨。
月笙将信纸在桌上铺开,李轻舟在一旁帮着研磨。
“也不用写太复杂,就问问他们那里怎么样了,有没有受灾就好,告诉他们家里一切安好,让他们不用担心。”李轻舟见月笙有些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在一旁提醒。
月笙点了点头,开始认认真真写信。
一个个娟秀的字出现在略微泛黄的信纸上,李乔看着月笙满眼都是崇拜,“堂嫂可真厉害,不仅会做许多好吃的,字也写得这样好看。”
李轻舟在一旁得意地点点头,“那当然了,这可是你堂嫂。”
月笙没理李轻舟,笑眯眯地对李乔说:“我不过是运气好,家里请了先生学了段时间。你若是想学可以来找我,反正我每日收摊儿回来,没什么事儿做的话就会跟你哥他们习字,也不多你一个。”
“真的吗?太好了,谢谢堂嫂!”李乔高兴地原地蹦了几下。
也没一个人笑话他,识字这样的事确实值得欢喜。李轻舟和李重山自从跟着月笙识字之后,也越来越体会到识字的好处,至少各种招牌和招工的告示都能自己认得了。
月笙很快就把两封信写好了,他看看站在一旁的李轻舟,眼珠转了转,“你和重山也一人写句话吧,正好看看你们这些日子练得怎么样了。”笔墨纸砚贵重,月笙教几人识字向来都是在地上画,偶尔会用笔沾了水在桌上写,还从没在纸上写过。
李轻舟一听就想拒绝,但见月笙要瞪他,只能硬着头皮接过月笙手中的笔,在纸上写了“平安”二字。
“哈哈哈,堂哥你这字写得可真丑,像蚯蚓一样。”李乔在一旁瞧了,十分不客气地哈哈大笑。
月笙见着那两个歪歪扭扭的字,也没忍住笑了起来,颊边的梨涡若隐若现。
李轻舟觉得有些脸热,拉了李重山站到桌前,“重山,你来写。”
李重山的字虽然写得算不上漂亮,但比起李轻舟的要周正得多。
这下李乔笑得更起劲儿了。
月笙也笑得开心,不过趁其他人没注意,他还是偷偷捏了捏李轻舟的手,小声开口:“已经很不错了。”
月笙说这话也不全是安慰李轻舟,而是真心觉得不错。毕竟李轻舟很忙,能识字的时间并不多,而且学得晚。
“哼。”李轻舟头一偏,不看月笙。
月笙看着李轻舟泛红的耳垂,知道他并没有真的生气,觉得有些好笑。
不过等两人回到卧房,月笙还是哄了李轻舟好一会儿。
第二日,李轻舟就把两封信交给了码头上往下游运货的货船,他们除了运货,也能帮忙捎带些东西和信件。
而镇上也渐渐多了些面容悲戚、蓬头垢面的陌生人,都是被大水毁了家的可怜人,一路逃难到这里。
流民多了,镇上也有些乱。常常有偷窃、争抢、打斗发生。
“要不要过段日子再来摆摊?”李轻舟看着远处为了一个馒头大打出手的流民有些担心。
月笙思索了一会儿,还是摇了摇头,“还是继续摆吧,之前就耽搁了好几天。若总是这样摆几天又歇几天,我怕日后生意就不好做了。而且应该不会一直这样。”
李轻舟也知道这个理,就没再劝。只是之后隔一会儿就会来摊子上瞧一瞧。
好在没几日,县里就派了人过来,都骑着高头大马,腰间挎着大刀,十分有气势。很快就安排人员搭了大木棚,把流民都聚在一处,并询问登记在册,还分发了药汤。
有了官府的人在,流民们心里渐渐有了期盼,也安分了许多。
镇上的医馆药铺纷纷开始义诊,商铺们也或多或少地会给流民们提供一些粮食衣物。无论是真心行善,还是为了博得客人的好感,至少一切都在慢慢往好处发展。
月笙等人见流民中还有许多幼童和老人,有些于心不忍,也特意网了几网鱼送去了大棚。
但流民们不可能一直安置在大棚里。果然,官府的人来的第二日,就召集了各村的村长,把流民们分到了各个村。
清河村也领了十多个流民回来,哪怕村民中有人不愿意,但见了随行的配着大刀的官差,也只能缄默不语。
村里没有空闲的房屋,只能先搭了个木棚暂时安置这十几人。之后村长又发动了村里的汉子帮着流民们搭房屋。
李轻舟自然也在其中,他又开始忙碌起来。
--------------------
第23章
==================
“我今天回来去地里看了下,倒了的那几行玉米叶子已经在转黄了,估摸着是活不成了。我想着干脆都砍回来算了,把地收拾了再撒点儿绿豆小豆什么的,说不定还能收点儿。”
“也好,现在玉米杆子还能,收回来剁碎了还能喂鸡。绿豆小豆家里应该还有些,就撒那几行应该够用。”李轻舟侧躺在月笙身旁,一只手拿了蒲扇,慢慢地扇着风,“不过我这些日子不得空,要辛苦你了。”
“不费事儿,反正也没多少。你们帮着建房建得怎么样了?”
“要不了几天,村长也没领到多少安置这些人的银钱。说是建房,也只是先暂且帮着搭几间土房,好歹有个遮风挡雨的地儿,日后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儿了。”
月笙眨了眨眼,表示了解。
第二日出摊回来,月笙就和重山两人去了玉米地里把倒了的那些玉米全砍了,捆了几捆扛回了家。又拿了锄头把玉米桩子全挖出来,重新翻了一遍地,才把用水泡胀了的小豆种子撒在地里。
月笙他们在地里干活儿的时候看到了许多同样来砍玉米杆子的人,都是和他一样,打算毁了再种点绿豆、小豆之类的。虽说现在种有些晚了,产量可能没那么好,但总比看着玉米烂在地里强。
只是手下砍玉米杆子的动作再利索,口中却免不了要抱怨几句。
也有人和月笙搭话:“月笙啊,你们也来砍玉米呢。我瞧着你们地里倒得好像不多。”
月笙自然不会表现得太高兴,这样容易让人觉得自己在炫耀,只能平平淡淡地回:“这次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嗐,也是。老天爷若是不给活路的话,谁也没办法。只盼着收粮之前再别遭灾了。”大娘摇着头叹了口气,不再说话,继续埋头干活。
月笙也敛了敛眉,种庄稼的就是如此,只要粮食一天不受到仓房,就一天不能放下心。
一共就三行玉米,月笙和李重山干活又都是不含糊的。用了一两个时辰就把玉米收完,豆子也撒在地里了。
天气热了,蚊子和蠓虫也多了起来。月笙不过去地里做了会儿活,身上就被叮了好几口,起了好几个红疙瘩,连脸上都有,在地里干活的时候还没注意,一回了家月笙就一直在挠,这一挠就肿了一片。
“快别挠了,等会儿该破皮了。”陈秀云一眼就瞧见了月笙脸颊的红肿块,连忙制止了月笙的动作,“家里还有艾草,我去煮点水给你洗洗。”
月笙只得克制的放下了手,点了点头,“好,我给娘帮忙。”
用艾草水洗过之后,总算是没那么痒了,只是脸上的肿块仍然没消,月笙总觉得有些不自在。
为了转移注意力,月笙便搬了板凳去处理扛回来的那些玉米。
玉米已经结玉米棒子了,几个人把棒子一一掰下来,撕开外面的叶子。
陈秀云一边撕玉米叶,一边叹气,“哎,可惜了啊。这玉米都已经在长粒了,过段时间就该长满了。”
月笙看了看堆成一摞摞的玉米,大部分都已经长了一半的粒子,就是还很嫩,一掐就出水。他想了想,便跟陈秀云商量:“娘,我看这玉米粒儿结得还挺多了,煮着吃也吃不了那么多。不如把玉米粒儿削下来磨了,包些粑粑。”
“也行,家里倒有好多年没包过玉米粑了。”老百姓种的玉米都是要等到叶子枯黄,玉米粒儿都变硬了才会收回家,磨成面后再做粑粑或者蒸饭、煮糊糊吃,这样的嫩玉米是舍不得吃的。也就只有玉米倒了、断了,没法子再继续长了,才会弄回家包粑粑、煮汤或者直接水煮了吃。
“包玉米粑要桐子叶,但是我不知道哪里有。”
“重山知道,让重山等会儿去采就成。你就别去了,省得又被蚊子叮了。”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月笙皮肉嫩,比较招蚊子,反正陈秀云瞧着月笙脸上的红肿块还是有些吓人,而且不止是脸上,胳膊上也有,只不过现下被袖子盖住了见不着。
月笙也觉得无奈,他从小就比较招蚊子,听了陈秀云的安排便也没多说,应了声好。
李重山去了外面采桐子叶,月笙就和陈秀云在家剁玉米杆子。这个玉米杆子还很嫩,剁得细细的和麦麸拌了拿来喂鸡鸭正好。
等李重山采了桐子叶回来,他们也剁得差不多了。于是几人又分工开始洗桐子叶、削玉米粒。
“呼,先这样晾着吧,”月笙把最后一盆玉米粒搬进灶房,“玉米粒还得泡泡,家里也没磨,还得去坝子上。今天就算了,明天我们下摊儿了回来再做。还得砍些肉做馅儿呢。”
“行,轻舟应该也快回来了。咱们歇会儿就做晚饭吧。”
帮着流民们建房子又没报酬又不管饭,村长也没让村里的汉子们做整天,村民们自己家里都有活儿呢。便只让他们每日午时过了去帮着做两三个时辰就成。
李轻舟回家时,月笙的晚饭也将将好。今天收摊回来,月笙去他爹的铺子上买了块勒排,正好和玉米一起炖汤。又把早上做鱼丸剩的鱼头收拾了,放了干辣椒和蒜末烧了,还凉拌了一盘黄花菜。
“你回来了,快去洗洗手,来吃饭了。”月笙笑着和李轻舟说话。
李轻舟却没去打水洗手,而是伸手虚虚碰了下月笙的脸,“脸上怎么了,怎么肿了?”
月笙伸手摸了摸脸上的肿块,有些不好意思,“被蚊子叮了,是不是不好看?”
李轻舟皱了皱眉,“没有,你们先吃,我出去一下,一会儿就回来。”
“哎,吃了饭再去……”月笙话还没说完,李轻舟就已经出了院门。
“怎么了?轻舟不是刚回来吗,怎么又出去了?”陈秀云从灶房往堂屋里端菜,就只见到李轻舟的背影。
“不知道,急急忙忙地就出去了。”月笙也是一头雾水。
虽说李轻舟说了让他们先吃,但也没人动筷子,都坐在桌前静静等待。
李轻舟果然没去多久就回来了,他先在院子里洗了手,才进了堂屋。
月笙一闲下来就控制不住地去抓挠被蚊子叮了的地方,见李轻舟进来才停下来,他有些好奇,“你去做什么了?”
李轻舟拿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木盒子,“去刘拐子那儿拿了盒药膏,他虽然医术不精,但是一些稀奇古怪的药膏做得不错,这个是专治蚊虫叮咬的。”说着他就拉了月笙的手,“娘,你们先吃,我先带月笙去上药。”
“好,你们快去,不然月笙总忍不住去抓,等会儿弄成风团就麻烦了”
15/44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