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开局在春秋战国直播历史(历史同人)——北山小石

时间:2024-05-13 10:01:16  作者:北山小石
  激动之余,他又想:
  那估计也只是研究“农业”的吧?
  许行的眼底,闪过一丝光亮后,又倏然有些黯淡下来。他并不是专门研究农业的。
  他主张“君民并耕”“市贾不二”。
  许行认为,贤明的国君应当与百姓一起耕种,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他反对国君在自己仓库里储存米榖、积聚财货等等,这是在伤害百姓以供养自己。
  即所谓,“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许行反对不劳而获,也不赞同经商之人当中间商赚差价,这是居中剥削、抬高物价!
  范蠡:?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子贡:?我也打出一个问号。
  许行:这世上无论是谁,君臣百姓,男男女女,人人都应当亲自参加劳动。
  如此,不用刑罚政令,而能成治世。
  嬴政:你确定不用刑罚政令?
  刘彻:你确定?
  子贡也曾通过天幕,与后世的子思门人的弟子孟轲,有过一些偶然的交流。
  孟轲,便是孟子。
  孟子说,大儒家陈良的弟子陈相,跟他弟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去往滕国。
  两人拜许行为师,摒弃了他们儒学的观点。
  当时孟子游历滕国,刚好遇到陈相,与他展开了一段农儒论战,就围绕着许行讲。
  子贡:陈相,完全没论得过孟轲嘛。
  许行:“……”你们这分明是以大欺小,你怎么不叫孟轲的弟子来跟我的弟子论战?
  孟轲亲自出马,有什么好说的!
  许行师从墨翟弟子禽滑釐,学说本就来自于墨家,而墨家与儒家一直不怎么对付。
  天幕上,墨家与儒家吵起来了。
  孟子:社会分工是必然的啊!!
  因为《印刷术》的主要内容已经大致讲述完毕,墨子也是放开了跟他们儒家吵。
  墨子:我来!别欺负我弟子的弟子!
  虽然许行的部分观点有些站不住,但这都是劳动者反对剥削的朴素愿望啊!
  虽然好像有点绝对平均主义的缺陷,被孟子找到漏洞进行攻击……
  但这也只是暂时的!!!
  许行感到有些怅然若失的是——
  天幕提到的后世的“农学家”,可能已经与“农家”没什么关系了。
  与他们的这些主张,也没有什么关系。
  【元代农学家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可以分类摆放木活字的字模。】
  【活字的字模,依韵放置于特定的位置,每字每韵皆编好号码、记录成册。】
  【在需要排版的时候,一人依据册子报号码,一人转轮取字,便大大提高了效率。】
  碧空之中,出现两人并行排字的画面。号码的编排与取字的转轮,皆十分直观。
  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间,许多人也将这种“转轮排字盘”绘制下来,以期复制。
  【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并行其道。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锡活字、铅活字、铜活字等等的新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虽然有着诸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版面的高低不平、疏密不均、行列不齐等等。】
  【所以,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成品书籍,其质量可能会逊色于“雕版”印刷的书籍。也是因为如此,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得到广泛且持续的使用。】
  天幕的视频已然进入尾声,渺渺的仙乐也逐渐地弱化下去,画面徐徐变得浅淡。
  越发地浅淡,越发地浅淡。
  而在无数历史时空里的人们,从此掌握了两大种印刷的技术,他们要去试一试!
  除了木活字以外,天幕在最后提到的锡活字、铅活字、铜活字,也都试一试吧!
  墨子:果然,跟我和鲁班想的一样。
  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相比,确实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除了天幕所说的以外,估计还会有字体大小不同、墨色浓淡深浅不一等问题。
  就成品而言,雕版印刷的会更好看一些。
  但是墨子还是决定要做一做活字印刷!胶泥活字!木活字!各种活字!还有转轮排字盘!
  墨子:问就是头铁.jpg
  作者有话说:
  本章参考:《孟子》《梦溪笔谈》等
  古禾. 印刷术[J]. 月读,2015(5).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顾时安 4瓶;流沙 2瓶;假烟、秦沐妍、小明 1瓶
 
 
第47章 指南针:从磁石到司南1
  自打光幕直播四大发明之印刷术后, 又不知过了多少时日,碧空之中忽然显露一个神物。
  神物,名为司南。
  夕照残霞之间, 光幕里的司南异常巨大,其青铜的表面, 竟仿佛流转着无尽光华。
  随后,流光溢彩的篆体大字与小字, 出现在如同神物一般的巨大司南之旁。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指南针】
  指南针这三个大字,悬浮在无垠的苍穹之巅, 毫不意外地映入众人的眼帘。
  他们纷纷停下正在做的事情, 不约而同地望向迢遥的天际,寂静等待着天音的到来。
  这是四大发明里, 最后一个了。
  之前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这三个发明无一不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
  指南针, 绝对也是惊喜!
  只见落日熔金之间,司南的“地盘”内圆外方,中间的圆面十分光滑。
  中心圆的外围, 依次布列着八卦、天干、地支以及二十八宿。
  拥有二十四个方位。
  “地盘”延伸出一条直线, 直线的尽头用漂亮的小字写着“青铜”二字。
  青铜地盘的上面, 放置着一根勺。
  勺的旁边, 亦是延伸出一条直线, 尽头则写着“磁铁”。这是由天然的磁铁磨成的。
  勺的一端是长柄,一端的底部是半球面。整体也如同“地盘”的中心圆面那样光滑。
  “地盘”加上“勺体”, 便构成了“司南”。
  在司南的右上角,还有一列漂亮的小字:依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品“汉代司南模型”所绘制。
  伴随着恢弘壮阔、荡气回肠的音乐, 光幕里的“司南”缓缓地转动, 直至与地面持平。
  当“地盘”与地面持平后, 一只神来之手忽然出现在穹宇之上,轻轻拨动了勺柄。
  随后,勺体便在地盘上转动起来。
  起初转动的速度颇快,伴有阵阵清脆好听的音效,其后便徐徐地变得慢下来。
  不多时,勺体完全停止了转动。
  在勺柄的地方,延伸出一条直线,直线的尽头缓缓显露出一个“南”字。
  指南针、指南针。
  这所谓的“指南针”,顾名思义,应该是说它可以为人们指出“南”的方向。
  各时空的历史人物们,静默看着天幕的玄奇异象。却不知“指南针”为何称为“针”?
  “司南”他们知道了,用的是勺。
  难道后世对“司南”又进行了诸多改造,如同竹简进化为纸张那样——
  司南,也变为更加轻便好用的“针”了?
  虽然司南一物出现的时期非常早,但也有非常多人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东西。
  比如春秋时期的各位。
  齐桓公看着天际“司南”勺柄所指的方向,扭头惊喜地问管仲:“仲父,这是指向南方了吧?”
  管仲点头:“精准无误地指向了南方。”
  管仲注意到“司南”的制造材料,其承托的地盘由青铜制成,勺体由磁铁制成。
  磁铁,很可能就是磁石。
  这两样东西,也都不是什么稀罕物。
  看来不光是之前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一次的指南针,他们应该也能做出来。
  春秋时期,楚庄王亦是大喜。
  这东西看起来并不是很复杂,只是一个地盘与一柄勺子,居然能为人辨别方向!
  而且臣子们都说,光幕上那司南的勺体,所指的方向,是刚刚好的正南方位。
  这也太神奇了!!!
  楚庄王:寡人有四宝,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要与秦国一战!
  伍举:大王,秦国也有这四宝。
  苏从:大王,现在全天下都有。
  晋文公与秦穆公等人那里亦是如此,他们这些春秋时期的,基本都没见过司南。
  指南针!我们来了!!
  战国时期的各位,就比他们淡定许多。
  尤其是燕国、赵国的历代国君们,他们纷纷看着弹幕里那群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燕国、赵国:终于轮到我们秀一把了!!
  碧空里的光幕还在开场阶段,密密麻麻的半透明白色弹幕,便占据了许多位置。
  这些弹幕,在晚霞之间匀速飘过。
  而令他们感到分外熟悉的天音,也在这时候悠然地响起,与荡气回肠的仙乐相伴相随。
  【指南针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判断方位的简单仪器,又称为罗盘、司南。】
  【它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军事、野外探险、大地测量等方面,作各种方向的判读。】
  果不其然,这是一种用以辨别方位的工具。
  秦朝,已经完成大一统的秦始皇陛下,目光聚焦于天幕所说的“航海”一词上面。
  天音的叙述并没有停止,字幕已经闪过去好一会儿了,然而在秦始皇的面前,“航海”这两个字依然浮现在别人看不见的虚空之中。
  久久,未能磨灭。
  汉武帝的想法与秦始皇不谋而合。
  他之前也看过那些巨大的地图,得知在自己统治的领域之外,还有那样广阔的世界。
  在他们的南方,隔着漫无边际的大海,竟然还有其他辽阔无垠的土地。
  具体的方位,他们其实都已经画下来了。
  如果拥有至为准确的指南针,再制造出巨大的舟船,他们是否能踏上那些土地呢?
  他们这般思考着、规划着,天幕已经开始叙述指南针的一些简单的原理。
  【指南针的发明,与物体的磁性有关。】
  【它通过一根磁针来指示南北的方向。磁针装在轴上,能够自由转动。在地磁场的作用下,这根磁针会稳定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磁针的北极所指向的方向,便是地理上的北极。】
  物体的磁性?地磁场?磁子午线?切线?
  这些东西他们没太听懂,但所谓“地理上的北极”,应该是指北方吧。
  也就是说,磁针的北极会指向北方。
  这与司南勺柄的指向,似乎是相反的。
  只有少部分人对“指南针”的原理感兴趣,他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天幕的解释与说明。
  而更多的人,则是期待“指南针”的制作方法。
  燕国、赵国那些已经做出“司南”,但不知道他们的司南是不是后世的司南的那些人——
  什么?一根磁针,便可指示南北?!
  这可比光幕里展示给他们看的“司南”更加令人震惊,更加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不妨从磁石说起,古代正是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从而发明了这种指南仪器。】
  春秋时期,管仲听见“磁石”点点头。
  不过他只知道,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至于所谓的“指极性”,就不知道了。
  然而,管仲通过天幕的前后叙述,也不难判断出,这是在说磁石可以指示南北。
  磁石,拥有指示南北的特性。
  先秦时期的人们,确实也积累了一部分对“磁”的认识,比如在探寻铁矿之时,有时候就会发现一种颇为神奇的磁铁矿,这也就是磁石了。
  磁石,是一种黑色的晶体。
  【根据《古矿录》的记载,早期的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磁山一带。也可以说,磁山这个地方,便是指南针的发源之地。】
  天幕上,出现了“磁山”之地。
  地图显示“磁山”在现代河北省邯郸市的武安。
  晋文公等晋国的历代国君们一喜,看这地图方位,这不就是我们晋国的领土吗?
  战国时期,赵国的历代国君们:
  这是我们赵国的武安邑!!!
  秦始皇:哦,是邯郸郡啊。
  汉武帝:原来是魏郡啊。
  他们又看见光幕之中,关于历史典籍的记载。只不过这些典籍,对他们来说其实是未来。
  《明史地理志》:
  “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
  【根据典籍的记载,关于指南针的叙述,皆在古代以邯郸为中心的燕赵区域内。在可考范围之内,这些指南针皆是由天然磁石磨制而成。】
  【而按照先秦典籍所记载,唯有武安磁山这一带产出天然的磁石。因此先秦时期有可能制造出司南之地,唯有以邯郸为中心的燕赵区域。】
  燕国与赵国:扬眉吐气.jpg
  没想到他们也有一天,可以成为天幕叙述之事的主角。勉强算做是主角吧!!
  晋国:太好了,只有我们这里产天然磁石。
  他们在不同的时空,占据着同一地点。
  秦始皇:好的,去邯郸郡挖矿。
  汉武帝:好的,去魏郡挖矿。
  秦王政:好的,去攻打燕国、赵国,然后挖矿。
  【我们已经知道磁石的特性,它可以将铁屑吸在一起,所以又称为“吸铁石”。古代认为,磁石吸铁,这就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吸引自己的孩子一般,因此便称其为“慈石”。】
  确实,正所谓:“慈招铁,或引之也”。
  他们将“石”比喻为“铁”的母亲。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