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持工作状态,他断了整整一个星期的药,既没有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又摄入了太多咖啡.因和尼古.丁。
趁着周末工作任务不重,稍显轻松,他开始亡羊补牢。
奥斯蒙德叫来空姐,取了几张报纸,打算看看报纸上无聊的文章催眠自己,在飞机上补个觉。
但拿到手上的《洛杉矶时报》娱乐版却让他不由自主地挑起眉尾——这篇文章在硕大的标题上提到了自己的名字:“‘金童’蒂莫西·赫顿拒绝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新片邀请,该片将男人当成女人玩物。”
报纸右上角刊登了一张蒂莫西·赫顿手捧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杯的照片。
哈?
搞什么?
选角那边出了什么问题?
在海选过程中,通常只会向各经纪公司和演员工会提供简要文字资料描述需求。
选角的第二阶段才会当场给出剧本的少部分内容或者相似的剧本内容让演员表演试镜。
难不成剧本泄漏了?没有签署保密协议吗?不应该啊,迈克尔·奥维茨找来的选角导演不可能这么业余。
奥斯蒙德皱起眉,开始阅读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蝇头小字。
年仅21岁的蒂莫西·赫顿现在在好莱坞炙手可热,他不仅凭借在《凡夫俗子》中的表演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和金球奖最佳男新人奖,还是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热门选手。
《洛杉矶时报》先是用长篇大论介绍了蒂莫西·赫顿的状况:他出生自哪里、幼年生活如何、如何走上了演员道路、在《凡夫俗子》中的表现如何细腻触动人心——只这一部分就占据了文章的三分之二篇幅,奥斯蒙德选择了快速略过——然后简短地提起自己是破产公司联美曾经的拥有者,也是近期较为火热的《多格板箱》的导演。
最后才用了剩下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标题究竟是怎么回事:
#VALUE! “...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青春片新电影计划正在筹备中,电影邀请了蒂莫西·赫顿试镜男主角色...赫顿更希望能够扮演较有挑战性的有趣角色,对廉价的青春片主演并不感兴趣,他认为拍摄一部青春片只会让自己与已获得的成绩越来越远。赫顿坦白,他更希望得到一些更好的剧本、复杂的人设,锻炼自己的演技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而不是一部无关紧要的青春片...从‘细分助手’的角色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低成本青春片电影显然照搬了好莱坞过往青春片的道路,但就像他选择了奇特的电影宣传手段一样,他这次选择了将‘男人变成女人的玩物’这样扭曲的故事来吸引猎奇观众的眼球...”
奥斯蒙德忍不住松了口气。
幸好只是“震惊式”虚假标题,剧本并没有泄漏。
“细分助手”是洛杉矶的一家小公司,他们会在雇主的要求下把剧本中需要选角的角色列出,写下每个角色的简短描述,分发给演员经纪人和经纪人公司,能省去选角导演的不少麻烦。
有可能是“细分助手”的描述出了什么问题,不过问题不大。只要剧本没有泄漏,电影上映前见报的内容一律视为免费的宣传。
不过这倒提醒了他在《Plan B》上映前联络公关,以免这样的“男权斗士”跳出来乱叫。
但...这个蒂莫西·赫顿真的有接收到试镜邀请吗?他明明和选角导演强调过不要太出名的演员,他们太贵,《Plan B》承担不了高于一万的片酬。
蒂莫西·赫顿可是争夺这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热门人物,选角导演邀请他试镜不是脑子被门夹了吗?只一个奥斯卡男配提名的耀眼光环就能带来起码五、六十万的片酬加成。
选角导演都是混迹这一行极有人脉的人物,尤其奥斯蒙德为这位特意请来的、由经纪人介绍的选角导演花了大价钱,他不可能听不懂人话去邀请明显不符合雇主要求的演员。
而且这张脸...
奥斯蒙德看着报纸上这张举着金球奖奖杯笑得灿烂的黑白笑脸,这还不如请汤姆·克鲁斯来呢,小罗伯特·唐尼都比他合适。就连那个被他吐槽面瘫没什么表情但实际上还在加拿大玩冰球没参与到好莱坞来的基努·里维斯都不如,起码对方长了一张就算面无表情也很帅的脸。
他几乎可以立即确定选角导演是无辜的。
这份报纸文章不过是蒂莫西·赫顿或者《凡夫俗子》的公关团队交给报社的一份蹭《多格板箱》热度的奥斯卡公关通稿,通过贬低他、贬低他大获成功的商业电影,吹捧蒂莫西·赫顿“虽然年纪小,但演技好,且只愿意演绎有内涵有深度的角色”的形象。
嗤。
奥斯蒙德不屑地嗤笑一声,一双孔雀蓝色的眼眸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讥诮。
他抽时间去看了罗伯特·雷德福导演的《凡夫俗子》,这部奥斯卡热门电影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因为长子外出划船时意外溺水离世而支离破碎。母亲冷漠无情冷暴力剩余的家人,次子郁郁寡欢自杀未遂,父亲故作坚强,竭力维护岌岌可危的家庭关系。
故事内容他不予评价,但《凡夫俗子》为饰演次子的蒂莫西·赫顿和饰演父亲的唐纳德·萨瑟兰一起申请了奥奖的男配赛道。
直接导致了年纪更大资历更老的唐纳德·萨瑟兰必须如同大卫·林奇那样做出牺牲,为角色更加出彩、戏份也明显更多的蒂莫西·赫顿让出位置,让派拉蒙影业的公关资源倾向后者。
明明这部电影上映时的影评人清一色地将次子划分为了电影的男主角,奥斯卡评选开始前,铺天盖地的通稿又将蒂莫西·赫顿划为了男配角。
要是蒂莫西·赫顿的演技真有报纸上吹嘘的那么好,派拉蒙怎么不敢将他公关到男主角赛道上,去和《愤怒的公牛》的男主、老牌影帝罗伯特·德罗尼碰一碰拳头比比谁更硬?
不过是欺软怕硬罢了。
眼看男主赛道的竞争激烈,就赶紧逃跑另寻竞争没有那么激烈,还有一丝争夺希望的男配角赛道,甚至不惜挤占同剧组真正的男配角的资源。
眼看马丁·斯科塞斯蹭到了《多格板箱》的热度,他们也觉得眼馋,但斯科塞斯的影坛地位让他们不敢正大光明贬低,就来踩一个失去了靠山的落魄新人导演。
很烦...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们自己很好欺负的错觉?派拉蒙和赫顿就这么认定绝对不会和自己合作了?
他可是还顶着三周票房近六千万“票房金童”的高帽呢。
奥斯蒙德将报纸随手放到一边,突然觉得很不对劲。
一周前纸媒对《多格板箱》的突然诽谤可以勉强理解为有人眼红《多格板箱》的票房成绩。
这份《洛杉矶时报》的奥斯卡通稿看起来是为蒂莫西·赫顿在奥斯卡评委面前找存在感,但实际上撰稿人连剧本都没有看过,就将他的电影贬损为“把男人变成女人的玩物的猎奇电影”...这明显是在针对他个人了吧?
如果对方只是追求热度的记者的话,必定会更加关注之前公关处理过的、更换演员的特效问题,只要稍加引导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引起大众的恐慌,但这件事却根本没引起什么风浪。
这样一想,极有可能是因为特效事件坦白说与他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没什么关系,明面上他只是找了个特效公司,对方是否违反人伦、违反道德、违反法律都与他毫无瓜葛。
奥斯蒙德不满地半眯起双眸,指尖无意识地在小桌板上敲击着。
虽然说他不怎么在乎批评...但真的有人这么恨他吗?
第48章 菲佛
他猜的没错, 刚出机场,奥斯蒙德就见到了满脸愧疚的选角导演道格。
道格手中拿着几张报纸和简表,在车上满怀歉意地递给了他:“我从来没有给蒂莫西·赫顿发过试镜邀请, 他浑身上下没有任何一处符合要求。至于报纸对《Plan B》的污蔑,是‘细分助手’的描述用词不当, 导致的误解和谣传。”
奥斯蒙德揉按了两下太阳穴,只觉得头又昏又涨,注意力没法集中,更别说在车上读文件。但他还是强忍着头痛, 努力阅读着白纸上的小字:
青春片B 奥斯蒙德·格里菲斯
演员招募要求
主角:
男主——16到22岁白人男子,长相年轻,形象合适可酌情考虑更改年龄要求。外形俊美阴柔,身材好。
对个人气质有要求,性格温和柔媚, 最好对艺术有所研究。
不擅长应对女性。
...WTF?!
奥斯蒙德差点没忍住骂出声, 谁告诉细分助手要求男人长相漂亮摄人心魂就是阴柔柔媚了?哪搞来的用词?
他瞥了一眼女主的描述:
女主——16到22岁白人女孩,长相年轻, 形象合适可酌情考虑更改年龄要求。
外形不纤细娇弱, 性格独立,善于玩弄男人。最好有舞蹈背景。
...哥们玩得挺花, 到底是怎么从他的剧本里读出这种要素的?
奥斯蒙德猛地合上公文夹,用力捏了两下自己的鼻梁:“你在电话里没有提过要找细分助手帮忙,这几个条目描述也没让我过目。”
选角导演尴尬一笑, 同时期的选角工作太多, 奥斯蒙德这部电影又要求海选, 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将工作的一部分分给了细分助手, 谁知道惹出了这种祸。
他自知理亏,提出了会起诉细分助手挽回奥斯蒙德这部电影的声誉,并且退还给了奥斯蒙德一半的雇佣金。
可以。
奥斯蒙德点了点头,同意了他的处理意见。
当然,实际上,为了这件事他连公关都懒得找。
黑红也是红,好莱坞每年这么多导演、电影来来去去,有多少人和故事因为毫无曝光泯然众人。
只要不触及法律底线,没人在乎自己是被讨厌还是被喜欢,只要关注够多,哪怕黑红也能赚的盆满钵满。
更何况,就算他拍的真的是一部将男主当成女人玩物的电影又怎样?
《魂断威尼斯》的本质是变态恋.童,导演不仅电影里恋电影外还恋,毁了伯恩·安德森的一生,电影却还被夸耀成一部崇尚青春与美貌的艺术品。
《洛丽塔》的本质也是变态恋.童,但部分没长脑子的影迷看不懂这部电影和原著的讽刺,将它奉为圣经模仿,将扭曲的爱情称为“本世纪唯一的爱情”,将罪过推卸给仅有14岁的“过于性感”的洛丽塔。
谁在看这种电影?为什么将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身份逆转,就仿佛犯下了什么罪?就被安上了“猎奇电影”的头衔。
像《水果硬糖》这样讲述14岁少女报复恋.童癖的电影,又为什么在05年仅收获了600万票房?
更甚至奥斯蒙德拍的还不是这类型的电影,他只是拍部青春片。
但不排除舆论的影响是害他迟迟找不到男主角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很多年轻男演员确实脸皮薄,不肯让自己背上一个什么“玩物”的称号,拒绝了试镜。
反正奥斯蒙德是向老板罗杰·科尔曼这样狡辩的。
罗杰·科尔曼一改几日前的态度,没有催促他,反而大方谅解了他,并给了奥斯蒙德延长拍摄时间的许可。
这位新世界电影公司的总裁早已经玩明白了省钱、赚钱的道理。此刻和奥斯蒙德共用一个脑袋,与他一样坚持只要没有触犯底线,只要没人找得到理由结成组织抵制他们,这部电影就算是取得了营销上的初步成功。
奥斯蒙德跟随着选角导演来到洛杉矶好莱坞边缘的一家酒店,酒店以80刀一天的租金将两个房间租给了他们用作试镜场地。
走廊中已经等候了不少的年轻男孩女孩。
选角导演的助理在房间内放好了桌子和椅子,以及镜头正对演员的摄像机。
奥斯蒙德放下随身包,拉开了桌后最中间的一把椅子,接过选角导演递来的演员资料,示意助理可以安排演员按顺序排好队,准备开始试镜了。
选角导演道格为他端来了一杯美式,奥斯蒙德顺手放在手边,翻看起了资料,发现小小的低成本青春片试镜居然卧虎藏龙,这些简历中还有不少熟面孔。
摆在资料最上面的就是汤姆·汉克斯。
他在《阿甘正传》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让许多人牢牢记住了那张憨厚正派的面庞。
但年轻的留有浓密黑发的汤姆·汉克斯长相绝对算得上俊美,甚至完全能够与另一位汤姆——汤姆·克鲁斯媲美。
奥斯蒙德看着汤姆·汉克斯的资料上的照片有些诧异,来来回回地翻看,怀疑是不是搞错了。
汉克斯的顺序排在第一位,他穿着简单的夹克礼貌地走进了房间。
自我介绍绝对算得上热情开朗,没什么口音,看起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有些帅气的小镇男孩。
可惜他的脸虽然算得上嫩,但实际年龄已经有25岁,演个12年级的高中生不太合适。
奥斯蒙德撑着脸颊,象征性地给他一段类似电影的剧本中的台词让他演绎。
效果自然平平。
青春片本就不怎么看演技,台词也没有多高深,就算是影帝来照着台词发挥也表现不出什么高深莫测的表演技艺。
奥斯蒙德留了他的联系方式,告诉他回去等候通知,便让助理叫来了下一位试镜演员。
接连看了两位男主候选人,奥斯蒙德又迎来了一位熟面孔:
蒂姆·罗宾斯。
没想到罗宾斯和刚才的汤姆·汉克斯这么早就做了竞争对手,他出演过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电影在奥斯卡上惜败给了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甘正传》,罗宾斯扮演的正是男主角安迪。
年轻的蒂姆·罗宾斯也姑且算是个帅胚子。
与汤姆·汉克斯的正派不同,他的帅和举手投足展露出的气质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痞帅。
年龄倒是符合条件,但还不够帅,气质也不对。
倒是可以做个男配,但对方要从洛杉矶跑到纽约去,最多只能赚几百美元。剧组只包三餐不包住宿,对方为了一个男n号东奔西跑太过麻烦也没有必要。
奥斯蒙德叹了口气,草草将这位未来的奥斯卡影帝送走。
39/234 首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