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管太监来到众人面前,白色的拂尘一甩,尖声细气道,“诸位大人请随咱家进殿吧。”
接着众人最后检查一遍自己的仪容完好后,再按排队的顺序走进大殿,应有初也装模做样的抻了抻平整的衣袖,捧着笏板步入大殿。
殿内亮如白昼,却空旷无比,应有初站在末尾,每个大臣之间间隔一米左右,让他生出自己还在学校做广播体操的错觉来。
对着皇帝行完叩拜礼,喊着毫无灵魂的“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套动作做下来,让应有初更觉得像在做广播体操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皇帝身边的太监尖声唱喏道。
应有初想到在偏殿看到诸位大臣手里写得黑压压的笏板,觉得今日的朝会肯定很热闹,结果,大殿内先是一阵寂静,最后才有零星的几个大臣启奏。
兵部尚书上奏,大致是说南部地区的平阳县闹山匪,如今山匪势力逐渐壮大,组建出几百人的队伍来,肆无忌惮的劫持商队,强抢妇女,波及到周围好几个邻县了,扰得百姓苦不堪言,请求皇帝出兵剿匪。
山匪年年都有,这本应该是地方官员该治理的事,现在拿到殿前请朝廷出兵剿匪,说明事态已经到了地方官员镇压不住的地步了。
皇帝锁着眉头,如今皇帝手上的兵力本就不多,不想再分调出去一部分,但还是不得不准了兵部尚书的要求。
剿匪这事可大可小,最好在山匪春天播种前剿灭干净,不能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南部地区适宜养桑蚕,今年出口的丝绸还需要这些百姓提供蚕丝。
于是皇帝有和大臣商议了一下,最终决定派兵剿匪的同时还减少了南部地区的粮税,鼓励百姓种桑养蚕。
此事敲定下来后,皇帝做在龙椅上环视众人,等着看还有没大臣要上奏。应有初此时正垂着头扣自己手中的竹笏,竹屑掉了一地。
“应爱卿,你可有事上奏?”
应有初扣竹笏的手一抖,听到皇帝点名问自己,他忙不迭的出列,行完礼后,朗声道:“臣无事上奏。”
皇帝脸色稍微不虞,“朕刚才与众位大臣商议的事情,你可有补充的?”
应有初垂着头颅,乖巧道,“陛下英明,臣并无补充。”
他在心中默念,今天是他第一天上朝,切莫显眼。
皇帝仿佛恨铁不成钢的从胸腔叹出一口气,“你说说营缮司做的纺织机进度如何。”
应有初不解,营缮司工匠做纺织机的进度不是一一汇报给工部了吗,为啥不问工部尚书,反而问他这个工部郎中,就好像没话找话一样。
不过他也就在心里小小的吐槽了一下,面上规规矩矩的回答了皇帝的问题,“回陛下,营缮司的三百名工匠已经全部学会制作纺织机,不日后就能量产替换掉织造局的传统纺织机。”
皇帝满意的颔首,让应有初回到原位,接着开始继续点其他大臣的名。
应有初:“……”
他算是知道这些大臣为什么会在笏板上写这么多密密麻麻的字了,都是为了防止皇帝点名时,他们能有话可说。
当然这个话还是非常有技巧的,先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小问题,但又从侧面表达出自己在这个部门立下了什么功劳。
应有初不禁感慨,语言是一门艺术。
散朝后,陆景时和他一同出宫,并问了他第一天上朝的感觉如何。
“感觉还行,前面有点无聊,中间有点刺激,最后我就顿悟了。”应有初将自己初次上朝的感受分阶段的讲了出来。
陆景时淡淡笑了笑,“小应大人顿悟了什么?”
“不打无准备的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应有初晃了晃手中空白的笏板无奈的笑着。
陆景时一怔,反应过来后笑道,“你以后就会习惯的。”
应有初侧面打听皇帝是一直都有这个爱点名的习惯吗,得到陆景时的回答是,说皇帝之前并没有这个习惯,一般就是大臣有事上奏,说完就退朝,但近几年就开始在朝中频繁的点名过问各位大臣。
应有初听完若有所思的点头,皇帝给他的感觉就好像是之前大权在握,对大臣并无疑心,近几年起疑,事事都要过问,生怕手下的大臣背着他搞什么别的事情,所以每次上朝都不厌其烦的过问大臣,清楚每个大臣都做了什么,以此满足自己掌控欲。
他以前看电视剧里演的皇帝大多都有疑心病,还觉得演得太夸张了,现在看来,艺术源于生活。
下朝后,陆景时回户部上值,他则是回营缮司,开启打工模式。
应有初出去上朝后,没多久俞安也起床了,他们决定在京中开店早就和家人商议好了的,不过不同以往,这次开店的主力是俞安,应有初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年前他们就看好了京城西边的一家商铺,位置虽不在京中最繁华的街道上,但处在几个住宅区的必经之路上,旁边还有一个大酒楼,是京中贵人经常消费的酒楼。
人流量不大,但环境很好,因为是京中官员时常路过,所以这一片的官府巡逻特别勤,治安好,是应有初同意买下这家商铺最重要的一点。
商铺没有他们在南宁开的店铺大,面积只有南宁店铺的四分之一,经过应有初的设计和应财亲自改装后,装修后的店铺既简约大方还能将一应商品的陈列得一目了然且十分合理。
年前俞安给周红珠写了信,告知对方他们要在京城开一家精品铺子,很多原材料需要由周红珠帮忙运到码头,再由码头运上京来。
俞安和应有初商议过后,决定让柳南他们把做好的皂类通过河道运上京,因为皂类需求量大,他们在京中不方便自己制作。他们走之前在桑定村招募了村民帮忙制作皂类,现在在南宁成立了一个类似制作皂类的工厂。
其他的口红和面霜之类的产品,它们是走高端路线的,需要控制产量,所以俞安决定自己在家做就好。
另外店里售卖的布匹,他们年前在郊外收了一家小型的绣坊,里面有十多个绣娘和哥儿,基本上都是流离失所的中年绣娘,他们有的被夫家所弃,有的亲人具不在人世,还有些是逃荒过来的,都是一些苦命的人。
他们因命运而聚在一起,互帮互助共同成立了一家小绣坊,艰难的维持着生活,应有初他们找到这家小绣坊时,他们都快撑不下去了,因为他们除了自己要养活外,还有自己的孩子要养。
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幸好俞安出现了,他不仅接下这破小的绣坊,除了每月发的一两银子作为薪资外,他还教会这些绣娘新的染布技巧,给她们提供了织布机等等。
当年,俞安被赶出俞家时,被一位绣娘所救,并教授他织布和刺绣的技巧,他就靠着这一技之长,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直到遇到了应有初才结束了一个人孤独的生活。
他曾受过一位绣娘的恩惠,现在他也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年前那会儿,俞安还怕绣坊里的绣娘和孩子受冻,又采购一大批棉被和棉衣送到绣坊,又发每人发了一个红包,让他们过年买些好吃的。
绣娘对俞安感激不尽,也就更加用心对待俞安交代他们生产的布匹和丝绸。
年后,绣坊也做好第一批布匹和丝绸,是根据俞安教导出来染过色的布匹和丝绸,绣娘们都是第一次这样染布,他们没想到还能通过染色做出如此精美图案来。
店铺产品供货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开店前的宣传。
第121章
店前的宣传不难,应有初在南宁开店时就给他们打过样了,俞安只需要复制之前的宣传模式就行,但他不打算这样做。
京城不比南宁,各大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大肆宣扬他们开的店铺反而会引起有心人的察觉,应有初在官场正稳步上升,没必要为了一时利益将应有初置于不利之地。
而且俞安有信心,就算没有前期的宣传,他们店铺的东西一样可以卖得很好。
二月初,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容妍精品连锁店铺就悄悄开张了,没有请戏子打广告,没有发试用装,也没有开业活动,只是开张那天揭了门匾的红布,放了两串鞭炮以示庆祝,别的就没什么大动作了。
俞安招了两个打杂的小工在店里,让林哥儿来当店里的掌柜,而他就做起了幕后老板,以后他负责店铺的供货就行,这几天开业,他来坐坐镇,等过了几天他就不用天天来店里,只需要在家里做些新口红,面霜等。
他以为他这么悄无声息的开业,不会有多少人进店的,出乎意料的是,开业这天不知道陆夫人从那儿得到的消息,带着京中玩得好的姐妹们来给俞安捧场了。
官家小姐的马车停了一辆又一辆在店铺旁边,导致路过的人或者马车都好奇这家店是买些什么的,有的人抱着好奇心进来,只要进了精品铺子,就绝对不会空手出去。
苏楠也来帮忙了,他如今怀有三个月的身孕,他本人和罗家都非常重视,毕竟罗家就罗平一根独苗苗,性子还犟不愿纳妾开枝散叶,于是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苏楠的肚子上。
好在他嫁过去不到半年就怀上了。不管怎么说,怀上孩子都是件大喜事,头三个月胎象不稳,他也就听从罗母的建议在府中安心养了两个月。
今日容妍精品连锁店开业,苏楠说什么也要来店铺,罗母担心店铺开张,来来往往的人太多了冲撞到苏楠,不想让苏楠去的,但拗不过苏楠的坚持,只得多派了好几名家丁贴身保护他,最后还是放心不下,干脆自己也跟着苏楠出门。
苏楠他们来的时候,店铺里的客人并不多,俞安带着他们参观了一圈,又拉着苏楠到店铺的后方,店铺的后方还有个不大不小的房间,里面放着桌椅,还有一张小床,是作为店铺的休息间。
罗母在店铺外面看商品,她知道罗平在南宁和应有初合开了一家店铺,听说十分赚钱,但她一直没有机会见过,现在一看,确实有几分实力的。
托罗平和苏楠的福,很多产品她也用过,不过她听店员说京城开的店铺新出来的口红色号是南宁都没有的,而且依旧是限量款。
罗母心动不已,便就在店铺试起口红来,苏楠和俞安两人则到了休息间说体己话。
“我都过了头三个月了,不知道他们怎么还这般担心。”苏楠摸着微微凸起的肚子坐在软椅上和俞安低声抱怨着。
俞安也上前摸了摸,“小心些总归是好事。”
“颗颗呢?怎么没带过来?挺久没见了,我怪想颗颗的。”苏楠想到那颗粉团子就不自觉露出微笑。
他希望他肚子里的孩子像他多一些,要是像罗平多一点那可就惨了。不过,不管最后长得像谁,他只希望肚子里的孩子能平安降生,健健康康的长大就好。
“颗颗在家呢,最近风大,就没敢抱出来。”俞安解释着。
苏楠了然的点头,孩子还太小,带出来要是染上风寒就不好了,于是他换了个话题,“哎,你都不知道我婆家那个婶婶有多烦,自我怀孕后,就想方设法的想把她家的侄女塞给罗平做妾,说我现在有身子了,不方便伺候罗平,让她侄女代我伺候。”
苏楠在罗府憋坏了,但俞安近几月忙着开店事宜都没时间去罗府看望他,他们好不容易见一次,苏楠就拉着俞安的手不由得说了很多。
俞安听到苏楠的婆家给罗平塞人,不禁蹙起细眉,担忧道,“那最后罗平兄长收了吗?”
“没有。”说到这个,苏楠脸上泛起淡淡的笑意,婶婶塞人其实也是在罗母默许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举动,但他没想到罗平竟然能为了他和婶婶大吵一架,将人原封不动的退了回去,还趁机给罗母表了态,说他此生只娶苏楠一人。
俞安听到否定的答案后,松了口气,“还真是凑巧,前些日子我相公升官也是有人送美姬过来。”
“那他肯定没收,”苏楠肯定道,俞安和应有初的感情这多年了,他看在眼里自然很清楚两人的感情有多好,天天如胶似漆的,他和罗平都甘拜下风,“既是别人送来的,他是如何退回去的?”
“当时张家打着送婢女的旗号送美姬,所以相公就大张旗鼓的送回去,并说我家下人够了,那两个婢女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留在家里也是吃白饭,还说应家不养闲人。”俞安想到应有初退人的理由就觉得好笑。
不过这样一说,既撇清自家又能恶心对方一把,暗喻张家送人给他家目的不纯。
苏楠也跟着笑了笑,“照你这么说,张家绝对的居心不良,应有初要是收了美姬,那他就欠下张家一个人情,顺便还能插两个眼线进去,要是没收,说不定会在背地说应有初惧内,或者你善妒。总而言之,张家送美姬这件事就是没安什么好心,你们以后来往定要多注意些。”
苏楠像是想起什么来,“张家?难道是京中礼部侍郎那个张家?”
俞安摇了摇头,“我不知道。”
“应该就是了,这个张家有个儿子和罗平应有初一同考上进士,是个榜眼,我听说罗平说,张正山品行不端,为人不正,在翰林院喜欢攀附权贵,而且和他们好像还有点不对付。”
俞安仔细一想,好像也记起应有初和他说过这个人,说这人是什么职场显眼包,特喜欢拍侍读大人的马屁。
俞安得知这两个婢女是张正山家特意送来的,更是觉得张家可恶了。
两人在休息间说了好久张家的坏话,待罗母催促着回家了,苏楠才念念不舍的走了,并让俞安有时间就多带着颗颗来罗府看看他,俞安微笑着应了。
天气冷,初春天依旧黑得早,送走苏楠后店铺也该打烊了。
一整个白天没见到俞安的颗颗,被林婶儿和应财反复哄着也只坚持到下午,俞安刚回来就听见颗颗那撕心裂肺的哭声。
颗颗的哭声和一般的孩子不同,细细软软的,再配上他豆大的泪水滚落下来,哭得我见犹怜的。
俞安赶紧抱起颗颗拍着他的后背,柔声哄着,虽然很快颗颗就听话的不哭了,但那双被泪水润湿的黑亮眸子紧紧的盯着俞安,打着哭嗝抓着俞安的衣带,生怕他又不在了。
俞安看到颗颗的哭得这么伤心,脸蛋都哭得泛起不正常的血色,顿时心就像被谁狠狠捏了一把,酸涩无比。
甚至在想明天干脆不去店里了。
“安…安安……安…”九个月的颗颗埋在俞安的胸前一个劲儿的拱,嘴里模糊不清的嘟囔着。
俞安愣了一瞬,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又仔细听了听,确定颗颗叫的就是“安安”后,顿时哭笑不得。
87/122 首页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9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