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行打起精神送走刘百全,用了饭,洗漱好后躺在床上,一闭眼就睡了过去。
第二天,等他起床,商队早已离开。
用完早饭,他和寇准规一同出门去看了看考场,确实离他们不远。
他和寇准规慢悠悠地走,也才用了不到半刻钟。
明日就要考试,现在考场已布置完毕,就是距离府衙不远处一块平地上。
平地上早已搭建了一眼看不到头的棚子,边上有衙役值守,他和寇准规没有靠近,只远远看了几眼。
“府试本该是知府做主考官,现在知府已被押送进京,也不知道这次府试的主考官会是哪位大人?”寇准规站在谢景行旁边,双眼望着考场问道。
谢景行摇摇头,他也不知。
来看考场的不止他们二人,边上还有许多由家人或同伴一起陪同而来的学子,嘴里也都在讨论此事。
前任知府在四书五经中,尤其好《尚书》,早已为通州府所有读书人所知,这里的读书人几乎都将复习重点放在了《尚书》上,可现在知府入狱,换的主考官是谁,他们可是一点消息也没有,不少人脸上都有焦虑。
不过谢景行和寇准规两人倒是淡定,反正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看大家真实实力谁强谁弱。
通州府下设八县,以中兴县来说,本次县试录取人数为四十人,其他县有大有小,多的录取八十人左右,少的也有三十几人,平均以每县五十人通过县试,就有四百余人。
府试录取名额按比例取人,十一取一,这么算来,他们只要考在前四十,就能取中童生。
得了童生之名后,就算是明年的院试没考过,也再不用重考县试和府试,可若是府试没考过,明年可就得又从县试开始,这年县试的成绩一律作废。
道阻且长啊!谢景行在心中默默感叹,和寇准规一同回了客栈,为明日的考试做准备。
昨日的估算看来还算是少的,第二日一早,谢景行和寇准规到了考场外时,已排了很长的队。
一共八条长队,分别是按照八个不同的县城排列的,谢景行和寇准规排在队列中间偏后,很快人就到齐了,他看过去,有比他们队长一倍的队列,可比他们少的寥寥无几。
这么看来,八个县聚集到府城一起参加考试的学子,最起码该有五百人以上。
同样的流程,守门的衙役唤名、检查、搜身,互保的五人同去,廪生札志才作保。
府试可比县试查得更严,谢景行连头发都披散下来,一一被扒过之后,再重新扎回去。
幸亏自己在不傻后,着实练了几日,不然就凭周宁不放心他,天天要帮他梳头发的架势,他今日就得成为这里第一个扎低马尾的考生了。
谢景行想想自己扎着低马尾的样子,打了一个寒颤,真是想象不能。
摸了摸头上稳固的发冠,像这种现代古装剧里面常见的书生头,他倒是还能接受。
也许是紧张,也许是被衙役间肃穆的气氛所影响,整个考场检查的过程都极为顺畅,只有听到衙役简短的问话声,物品翻动的声音,以及考生们时不时的几句应答。
府试一共三场,不知其他人如何想,谢景行心里正好奇他们的主考官,在前任知府获罪的情况下,谁会来担下这个烂摊子。
不说其他,最起码考题得现出吧?
被带去位置上坐好以后,谢景行看着面前的一排排样式如一的桌子,难怪考棚那么大,五百多号考生每一个考桌前后左右都相隔三尺有余,也就是一米还多。
看来府试管控得极严,生怕考生作弊,不止外间检查更严格,连桌间距都这么宽。
很快考生一一入座,该轮到主考官训话了。
谢景行在第四排,距离主考官所在的位置不远,十米以内,一身青黑色袍服的青年人进来时,他看得清清楚楚。
这眉眼,谢景行一怔,若是脸再窄一些,眼睛再大些,线条再柔和些,不就和屿哥儿几乎一模一样?
其实安庭远和屿哥儿不在同一处时,只单看一个人后,再去看另外一个人,不会觉得他们俩长得很像。
可谢景行太熟悉屿哥儿了,记者出身的他,在人脸辨认方面又有着独特的敏锐,才能一眼看出两人的相似性。
不用再想,这位主考官大人,定然就是屿哥儿的大哥,英护侯世子安庭远。
应该是通州府下狱了不少官员,京里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出人来,他作为钦差,直接顶了上去。
安庭远面朝着府试的所有考生,所有人都目光灼灼地盯着他,他没注意到其中谢景行的视线有何特别,简短几句训话过后,就示意考试开始。
府试和县试有处不同,那就是府试试题不再是用竹筒装好,事先放在桌面上。
为了防止作弊,主考官会当场默出自己事先拟好的题目,写在一张宣纸上,再由衙役贴在一块三尺长两尺宽的贴板上,举着在考场里慢慢走动,让每位考生都能见到考题,并抄写在试卷上。
府试只考三场,首场只有两道题,还都是作八股文。
第一题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出自《中庸》第十三章 ,全句是,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注)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注)
道之所以为道,其本意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能在上面自由行走,若是为道又远人,这道又有何意义?
引申意义便是要追寻中庸之道,中庸,便是接纳所有人。若是远离人群,便不能称之为道了。
谢景行只在脑里思考了一圈就想出了破题思路,“圣人戒远人之道,以不可为者惕之焉。”(注)
接着,以“夫道自有所以为道也,乃为之而远人焉,道之实不于是掩乎?”(注)承题,笔锋流转,一句一句继续往后写,起讲、入题、起股……谢景行写得顺畅,不多时,一篇蕴含中庸之道的八股文就写好了。
第二题为:“而好犯上,令色”
倒是比第一题难些,居然是截搭题,幸亏是比较简单的“有情搭”,在参加府试学子的能力范围内。
上句全句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注)
下句全句为: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注)
两句都出自于《论语。学而》,虽是截搭,可前后两句之间不是全无联系,毕竟只是府试,出题的官员还是要顾虑考生的学力,要真来个“无情搭”,才是让诸多考生叫苦两天。
两句之间的关联是一个“欺”字,以此为基点破题,不难将两句联系起来。
谢景行稍作思考,落笔写上:“士之能不欺乎夫天下者,必其能不欺乎一己者也...”(注)
令色后接“仁”,一个“仁”字是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而其中孝与悌最能表现出何为仁,接着以正破破题,正面阐述。
谢景行挥毫落纸,洋洋洒洒地写下第二篇。
第090章
第二场考的是杂文,只一道题,一般是论题或表题,这次府试是论题。
题目为“论君子和而不同”,这一场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检验考生的书法和习作能力,谢景行先在统一规格的草稿纸上打好稿,又仔细检查了好几遍,将其中几个字作了修改。
拿过一旁以红色格线分行,每页十四行,每行大概可以写十八到二十字的答卷(注),一笔一划地誊抄在上面,这一场题目虽少,也简单,可因为要考查写字能力,谢景行全神贯注不敢有一丝疏忽。
写好后,谢景行拉了悬在桌旁的小铃,两个衙役轻手轻脚走了过来,将他的试卷糊名后放在了匣子内,草稿纸也一并被回收了上去。
等桌上一张纸也没有时,已经快到申时。
最后一场考的是策论,题目不外乎是大炎朝法律、时政和吏治相关,府试时主考官一般不会太为难,考的都是些常见的,或是学子们较为熟悉的问题。
不出意外,这次安庭远出的题,正是旱灾时如何救治的策问。
他和寇准归在交流时,也曾猜过这道题,两人互相私下都思考过,不止他们,相信在场几乎所有学子,应该都压中了这道题。
就算他们自己没想过来,他们的老师也会提醒。
果不其然,考场里传来几位学子压抑不住地惊喜低呼。
“肃静!”守在考场的衙役怒目望过去,一个个都安静闭嘴,可脸上都是喜意。
第三场是结束的最快的一场,交完卷,已经有人等在了考场门口,等放门,谢景行抬头看了看头顶的太阳,终于考完了。
不知道寇兄回去没,两人出门时早已说好,考场外考生太多,接送的亲人更是将考场堵得严严实实,没必要在外场等候,到时回院子里会合即可。
有双亲焦急地看着往外走的考生,也有新妇、新夫守在门口一个个看,谢景行路过旁边明显是爷孙的两人继续往外走。
脚步慢悠悠的,谢景行也不着急,反正要明日才会回去,这还有大半下午呢。
刚集中精力考了三场考试,谢景行现在脑子空空,完全放空思绪,什么也没想,眼睛只盯着面前的路,总算走出了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谢哥哥。”
隐约传来了一声耳熟的叫喊声,谢景行甩甩头,难道考个试还考出幻觉来了。
屿哥儿那个小没良心的,现在不知在府城哪个地方待着呢,可能正等着他亲大哥回去,说不定早将他这个谢哥哥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谢哥哥。”这次听得更真切些,谢景行停下脚步,犹豫着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过去。
那边有一个身着浅蓝色衣衫的小哥儿,一边往这边望,一边努力往他靠近。
屿哥儿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脚步匆匆向他而来,谢景行望着他带着点焦急,像是生怕他没听到他的喊声而离开的模样,心轻微地动了一下,本还面无表情的脸上情不自禁勾出一抹笑意,站在那儿看着屿哥儿一步步过来。
看来猫没白养,就算自己不是他的“亲主人”,而是他的“外遇”对象,他或多或少还是惦记着自己的。
“事情完了?”谢景行低头看着穿过重重人群,终于到了跟前的屿哥儿。
屿哥儿点点头,精致的脸上白里透红,“来接谢哥哥。”
几个月不见,两人之间没有一丝疏离感,自然而然地并肩同行。
“谢哥哥还顺利吗?”屿哥儿知道谢景行的住处,到街角时,不等谢景行带,先向右拐过去。
谢景行见状,眼里微不可查地闪过一丝笑意,“当然顺利。”
屿哥儿笑意吟吟,“我就知道没问题。”
“前几日怎么不过来找我?”谢景行猝不及防地问。
屿哥儿脸上浮现出一抹心虚,府试主考官是安庭远,他亲大哥,而且他们还一直呆在一块,大哥出题时还以他为基准估计了一下题目难度,他若是在府试结束前去找了谢景行,到时候有人发现,污蔑他们作弊,他们有口都说不清。
他不是杞人忧天,大哥会试时,他就知道会试时主考官若与考生有关系,考生就需要避嫌,只能放弃,参加下次的会试。
那时为了大哥能参加会试,朝廷选主考官时,父亲特意上书过,他不担任那年主考。
虽然他不知道府试如何,可为了谢景行的府试不出一点问题,屿哥儿就算一开始就知道他来了府城,知道他住在哪里,也没去找他,忍到了府试结束才过来。
可是,谢哥哥可不知道安庭远是他大哥,他该怎么说?
直说吗?
瞒着谢哥哥不是他的本意,而且,只凭这次安庭远作为长公主长子,都要以身试险才能除去一批太后和晟王的党羽,若是谢哥哥知道了,将他牵扯进去,谢哥哥能招架得住吗?
屿哥儿在谢景行面前一贯不设防,脸上表情变换,被谢景行瞧得清清楚楚。
无奈地叹了口气,谢景行看了看周围,他们正抄近路走在一处巷子里,四下无人。
“这次府试的主考是安庭远,听其他考生说正是抓了前知府的钦差大人,长公主之子,也是英护侯世子。”谢景行语气波澜不惊。
屿哥儿却听得瞬间顿住脚步,谢哥哥为什么突然提起这个?
谢景行也跟着停下脚步,站在屿哥儿身侧,听着旁边人略显急促的呼吸声,“我是从没见过安庭远世子的,可我在府试头一日亲眼看见他时,只觉得他非常、非常眼熟,仿佛是和某个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声音轻浅,两人几乎靠在一起的情况下,屿哥儿才勉强听清,说到“某个人”三字时,声音更低,几不可闻,可仿若实质的眼神却直直地落在自己身上。
“某个人”是谁,不言而喻。
屿哥儿猛地转头看向谢景行,不期然对上一双满是笑意的双眼,眼睛主人正温和地注视着他。
悬起的心瞬间落回去,只要谢哥哥不怪他隐瞒就好。
嗫嚅着嘴唇,就算如此,屿哥儿还是不知道从何解释。
谢景行逗人都够了,伸手过去,一只手盖在屿哥儿毛茸茸的头顶,使力揉了几下。
屿哥儿的头都在跟着他的动作摇晃,满脑子的胡思乱想都被摇了出去。
“行了,我早知道了。”谢景行也不隐瞒,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了,之前他是觉得他一个平民百姓,要和屿哥儿这种金枝玉叶打交道,有着身份之别,而屿哥儿本就是隐藏身份到宁和镇,他就干脆装作不知,免得惹了黄娘子的眼,到时在牵扯进什么他不知道的阴谋里去。
后来他也就习惯性地佯作不知。
可他其实早已牵扯进去了,华夏诗、天外居士、竹扇,哪样他都脱离不了关系,他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都没有什么区别了。
更何况,他的老师是祝世维,而祝世维明明白白就是长公主一系,他身上的标签早已经贴好了。
而且,屿哥儿是他地盘里的,早已被他纳入保护范围内,他也不想屿哥儿绞尽脑汁撒谎,还心有愧疚,倒不如坦诚以告。
“诶?”屿哥儿惊讶地瞪大一双猫眼,将疑惑表示得一览了然。
有人进巷子了,见着他们一汉子、一哥儿站在那里,看了好几眼。
71/236 首页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