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久安又道:“出发前,你给韩致的是什么东西?”
沐蔺知道,若是回答得不满意,以后可能就吃不上火锅了,他心思陡转,很快找到了搪塞之词:“你也知道,韩二不闻风月,若是莽撞行事,我怕你吃苦头。我精于此道,必然要教导一下他,给的就是一些房中之事的书,不伤大雅。”
他避重就轻,把陆久安问的两个问题轻飘飘带过去,转而说起他此次出行途中遇到的趣事:“我找到两条高达几千尺的瀑布,真是太壮观了。另外,这次出去,我特意留意了你说的几样东西,还真找了一个。”
陆久安神色一动。
“怎么样?我够义气了吧。你把火锅底料告诉我,我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
陆久安让他留意的几样东西,分别是土豆,玉米和石英。
应平主要的农作物有三种,夏秋两季栽种水稻,冬春两季小麦油菜轮番播种。
然而应平丘陵地貌巨多,地势受限,费时费力,不太适合后两种农作物,而且因为土壤环境,导致其产量也不高。
那个时候,陆久安就想到后世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
玉米有极强的耐旱性,耐贫瘠性,土豆对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强,两种粗粮在华夏历史上,因为其扛饿性,曾经数次在灾荒中立下汗马功劳。
可以说,若是多出这两样农作物,将大大提高百姓的生存能力。
他记得历史上,玉米和土豆都是原产于南美洲,明朝中后期才传入中国。
得益于沐蔺上一次找回来的葡萄藤,他抱着渺茫的希望看能不能寻到这两种植物,毕竟是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世界线了,万一又找到了呢?
而寻找石英的原因就更简单了,陆久安一直想要明亮的大教室,石英作为玻璃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他看看能不能找到石英矿,等封敬研究出玻璃后,能够因地制宜优先生产一批出来装在教室里。
就是不知道,沐蔺找到的是哪一种了。
陆久安把火锅底料的配方默了一份交给沐蔺,沐蔺拿着纸亲了亲:“你等等,我货还没卸,我给你找去。”
沐蔺很快回来,把带着泥土的块状物扔给陆久安:“也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土豆,这玩意儿长在地下,若不是一头野猪给刨了出来,谁找得到。我先走了,不是土豆也不要怨我啊”
黑色的泥土在屋子里落了一地,陆久安也不嫌弃,他在看到此物的第一眼,就已经有了大致的猜测,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心里已经掀起了波涛骇浪。
“给我一把刀。”
韩致解下随身带着的小刀。
这刀看着像一个装饰品,一直挂在韩致腰间,陆久安用手掂了掂,重量很轻,拔掉翠绿色椭圆叶子形状的刀鞘,锋利的刀刃闪过一道亮白的光泽。
他切下一小块,削了表面看不清楚颜色的皮,放入口中。
“别。”韩致阻拦不及,眼睁睁看着他吞下去,“你知道是什么吗就随便乱吃,万一有毒呢?”
韩致脸色不好,这是他第一次在陆久安面前疾言厉色。
陆久安咽下口中之物,慢条斯理地说:“古有神农尝百草,成为药王神,我为何不能尝百物?”
韩致从他手里拿走块状物远远丢到一边:“神农最终死于断肠草。”
“好啦。”陆久安把小刀收起来,“我以前偶然在书中看过此物,既然野猪吃了也没事,自然没有毒。”
韩致关心则乱,听到他这么说,脸色才微微好转:“是你说的土豆吗?”
陆久安摇了摇头:“不是土豆。”
沐蔺带回来的既不是玉米,也不是土豆,而是红薯!
红薯啊,同样原产于南美洲,他的茎块即能煮来吃,烤来吃,甜香糯软,而且红薯叶还能拿来炒菜,可谓全身都是宝!
陆久安舔了舔嘴角,已经开始怀念红薯的味道。
第100章
沐蔺挖了整整一箩筐的红薯带回应平, 就在大家都以为陆久安会像上次一样,迫不及待把红薯交给下面的人栽种,陆久安却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 拒绝了。
“员工也是人嘛, 我这个做上司的,总不能在别人休假期间把人拎回来, 可劲地压榨他啊。休息会吧, 以逸待劳, 效率更高。”
“大人又兀自说一些听不懂的词。”陆起小声嘀咕。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 也为了未来的□□生活着想,韩致跟在陆久安身边,鞍前马后地精心照顾了几日,陆久安身上的不适症状很快消失。
然而陆久安到底被那一天汹涌的浪潮吓到了,吃一堑长一智, 死活不让韩致上床, 韩致面沉如水, 没有想到陆久安犟起来会这么要命, 态度坚决一副要为守身如玉的样子。
逼得韩致没有办法,立下数项条约,承诺再也不会重蹈覆辙,才肯放下戒心与他亲热。
陆久安笑嘻嘻坐在韩致腿上, 含着他喉结吮吻, 就在对方忍耐不住要将他翻身压下时,陆久安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面色自然从他腿上站起来:“说好的, 我不同意,就不能继续, 这是对你的考验。”
韩致刚开了荤,食髓知味,被陆久安这么不知死活地挑逗一番,用了极强大地自制力,好不容易才把□□压下去。
他深吸一口气,闭上双眼,遮住发狠的目光,想:总有一天,总有一天……
春节很快过去,陆久安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
一只肥硕的鸽子咕咕叫了两声,落到吾乡居窗前。五谷嗅着味儿闻过去,鸽子非但没跑,甚至煽起翅膀,小脚丫子踩在雪白的空纸上,踏出一排黑色的足印。
“咦,哪来的鸽子。”陆久安眼睛一转,看到它脚上绑着的信件:“信鸽啊,传给你的,云落城来的?”
飞这么远啊,陆久安这是第一次见信鸽,不由好奇地观察它与普通的鸽子有什么不同。
“不是。”韩致否认,他把信拆开一目十行地看完,突然道:“过几天我要回云落一趟。”
“出什么事了?”陆久安错愕地抬起头。
“无需担心,一切无恙。”
“那就好。”陆久安松了一口气,边防乃国之大事,若是出了什么事,整个大周都将陷入动荡。
韩致把信件丢进火炉里,“虽然云落城有雪拥十二骑驻守,我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是时候回去一趟了,我打算这次回云落之后,把障碍赛拉练运用到边塞战士的日常训练中。”
陆久安蹙着眉头:“会不会不太妥当,障碍赛毕竟侧重于单兵作战的能力训练。而你们要面对的是成群结队的敌人,更讲究协调和配合。”
原身虽然博览群书,但是在兵法一事上却知之甚少,说出口以后,他立马意识到在韩致面前谈论这些,有些班门弄斧,悻悻闭了嘴。
韩致嘴角不自觉上扬:“久安有什么想法大可以直说,你我之间,无须避讳。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其实你刚才那番话也有道理。”
“不了。”陆久安摇摇头,“我不过是纸上谈兵,胡乱说说,练兵一事上,还是你更擅长一点。”
韩致并不那么想,事实上,不管是教化百姓,还是管理部下,陆久安都有一套独到的见解和办法,时常令他刮目相看。
“边塞训练士兵手法单一,而你创造的这套训练办法,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不足之处。”韩致鼓励他,“久安,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你也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取长补短,才不会被他人抛下。”
“不是我创造的。”陆久安不好意思把他人的成就占为己有,只说是兵书上看的,“若是你实在想听,那我就说一下吧,不过只是一些粗浅的谬见,能不能用,还是要你这个将军做决定。”
陆久安做策划时,负责过一些军旅题材的专栏,那个专栏既有现代化军事训练的采访,也有历史学家对古代大型战役的评价,他从为数不多的记忆里扒出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
“……百人而教战,教成合之千人,以此类推,会之于三军。你若是觉得训练方式单调,平日只有练枪布阵,那就把障碍赛拉练和军事模拟演习结合起来,模拟不同作战环境下的作战方式和他们的临场反应。”
韩致追问:“我们平时会有列队对抗,排兵布阵,但是像你的说的实战模拟演习如何操作?”
陆久安绞尽脑汁想了会儿,列举了一些据点攻防战、营救人质之类的考核训练,不过现在是冷兵器时代,武器和作战模式与现代化部队多有不同,陆久安点到为止:“就这么多了。”
韩致没有立刻采纳,而是若有所思地会儿,点点头:“我知道了。”
陆久安咽下想补充的战场医疗和后勤的话。
出发那天,陆久安给他搬来半袋红薯:“你拿到云落城去,我记得你说过那边很多沙壤土,适合种植。这一本书是红薯的种植方法,这一本是申志水稻实验的记录,跟着里面的步骤来,水稻产量可以提高不少,你一同带着。”
事实上,研究了红薯的习性后,陆久安发现比起粘土地来,红薯更适合沙地,只要及时浇水,补足农肥,口感会更好,而且沙地土质松软更容易收成。
红薯被放在蹄霄背上,韩致眉头紧锁:“我部下没有时间种地,红薯这么重要的东西,给我也是暴殄天物。”
陆久安失笑:“哪敢让堂堂雪拥军去种地,那不是大材小用了吗?你拿去给云落的知府,让他们在本地推广种植。以你的威望,说服他们想来不是难事。”
韩致沉默片刻,把两本手抄书揣进怀里:“怎么突然想到要让云落城来种植的。”
“上次军粮一事。”
韩致微微愣住,军粮一案过去一年之久,没想到陆久安还会在此时提起来。
“我不知道往年军粮补给如何,不过有备无患总没错。充足的后勤是战事的关键,若是再因为那样的事断了粮,战士们肯定吃不消,与其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朝廷发下来的军粮上,不如自给自足,这样起码发生意外时,还能有个缓冲的时间。”
陆久安说的这些,韩致作为将军,何尝没有想过。
然而云落城这样一个边陲之地,早年的征战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都搬离了出去,只有少部分安土重迁舍不得离开,云落城人丁稀少,连带着大片土地都已经荒废,和刚来时的应平不相上下。
若是陆久安在云落城……
韩致压下刚刚冒出来的想法,趁着旁人没注意,悄悄吻了吻他嘴角:“我走了。”
“去多久?”
韩致眼神柔和:“舍不得我吗?”
陆久安没有回答,韩致道:“很快就回来。”
他又把韩临深叫到面前来:“我不在的日子里,要听颜夫子和久安的话。”
“知道了。”韩临深硬邦邦地回答。
他被拒绝了一同回云落城的请求,心里正不高兴。
韩致警告地看了他一眼,翻身上马离去。
天气渐暖,万物复苏,负责葡萄藤的农工来请示陆久安,是否需要进行分枝扦插。
“以目前的葡萄藤,可以分枝扦插多少?”
农工报了一个数。
“不影响主藤生长的情况下,尽量多培育一点葡萄苗。”移植回来的葡萄藤数量仅够府上食用,有沐蔺这么一个酒鬼在,相信酿的葡萄酒,不出多久就被他一个人喝完了。
况且他还想在葡萄种植技术成熟过后,拉着应平的百姓一起种植,然后把葡萄打造成江州的特产,给当地百姓多一点谋生的道路。
剩余的半袋红薯,陆久安打算再招两个农工在官田种植,和以前一样,照例配备一个记录员。
红薯已经提前洒水发好了嫩芽,只等选择一块合适的地,哪知这个时候被告知,官田不够了。
“怎么会?”陆久安诧异:“不是有10亩吗?就算去年葡萄挖回来占用了一些,至少有五亩土地可以使用吧。”
负责此事的书吏苦笑一声,把原委一一道来。
原来应平官田面积确实很广,不用以前一直租给佃户在种植,自从陆久安来了以后,因为要搞各种各样的培育实验,少部分已经收回来了,但是还有七七八八,佃户不愿返还。
麻烦的是,那家佃户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因为祖上出过一个举人,后来慢慢发迹,在这一带小有名望。上一任县令不知和对方怎么协商的,他租也不是一年一年的租,而是一次性租了二十年。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还有县衙的官印,若是强行收回,怕是要闹出冲突。
“既然是租用,那当初收了多少租银,就退给他们多少,分文不少,他们自然就把官田还给我们了呀。”韩临深正好听了全部,忍不住插了一嘴。
既然韩临深问了,陆久安有意借此事给他上一堂课:“要想种出好的庄稼,你知道取决于哪些因素吗?”
韩临深道:“天时,地利,人为。”
“地利指什么?”
韩临深被问住了,随便猜了一个:“河水。”
既然叫水稻,那肯定少不得河水的灌溉。去年年底,韩临深还记得整个县耗时几个月疏浚河渠,想来河水很关键。
陆久安摇了摇头:“是土壤,土壤的肥沃很关键。而为了养肥一块地,要花很大的功夫。”
古代有上等田,中等田和下等田的区分,大周也不例外,陆久安就怎么把一个下等田沃成上等田事无巨细分析给韩临深听了,又问:“一匹劣等马若是被你养成了千里良驹,别人用同样的价格买回去,你会卖吗?”
韩临深实事求是:“劣等马养不成千里良驹。”
……
陆久安没打算和他深究血统论:“这是另外一个命题,我就问你,你会卖吗?”
韩临深沉默。
他哪里知道,只是种地而已,居然还有那么多学问在里面。
“任何看起来细微而不起眼的东西,都有他运行的轨迹和值得探索学习的一面。剖析本质,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76/192 首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7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