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是说皇帝的,但未尝不是明朝宗室的一个缩影了。】
【宗室们不光有自己的封地,还要疯狂的跟百姓争利抢夺土地,
根据《神宗实录》的记载,成都府的十分之七的土地都是蜀王府的,军队屯田的十分之二,剩下仅仅有十分之一的土地是百姓的。
当然了,这个是个极端夸张的数字,可是即便如此,也能看出来明朝的时候,尤其是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有多么严重了。
朱元璋自己就是农民,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土地都被皇室宗室占领了会怎么样呢?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百姓身上,自然就成为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在明末的时候,百姓的口号可是有“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
由此可见,供养藩王制度对百姓的压榨到了什么程度了。】
朱元璋脸色惨白。
这是第一次陈曦说出他的缺点,他却没办法说什么的。
因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尤其是他当过农民,就更加能够体会在这样的后人折腾的情况下,百姓有多么的痛苦。
“朕错了……”朱元璋哑着嗓子说,“朕真的错了!”
他本身只是想让自己的后人衣食无忧,现在看来,反而是害了整个大明!
宗室和江山哪一个更重要,在朱元璋心里还是非常清楚的。
朱标连忙道:“父皇,此时纠正,为时不晚。”
朱元璋微微点头:“不错,为时不晚……朕要好好想想……”
朱由检:“……”
这个崇祯好熟悉的感觉,好像是自己的年号啊……
难道说的是他?
朱由检面色仓皇。
末代皇帝,难道是在他这里,大明的江山葬送了吗?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设立了锦衣卫这种恐怖的特务机构,
用来监察百官,成为皇帝的御用打手;
罢黜宰相一职,结果自己差点没有累死;
重兴科举之后,却将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
在客观上,八股取士后来逐渐成为了禁锢思想的选官制度。尤其是八股对仗这种格式,一方面整段整段地对仗,难度较大,限制了士人自由表达思想;
另一方面,为了照顾排比对仗,内容又容易流于敷衍、空疏,所以明、清两代一直有人反对八股取士,等等。
有做得很好的地方,却也有做得很不好的地方。】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所建立的被称为“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但是汉朝有一个千古一帝,朱元璋的成就也并不是输了很多,他却排名没有超过其他三位。
他的功绩很明显,但是留下的遗毒同样明显,更没有像汉武帝那样,在晚年的时候力挽狂澜,将国家扶正。
尤其是在马皇后死后,没有了能劝阻他的人,朱元璋就杀的更疯了。
在马皇后活着的时候,大臣们犯了错还有五成活着的可能性,马皇后死了之后,那这五成就成了不诛九族的可能性了。】
说完,陈曦顿了顿,【不过朱元璋还有一个宠妃,成穆贵妃孙氏,
在后宫中的地位几乎赶得上马皇后了,不仅宠冠后宫,而且她还是明朝第一位贵妃,也是朱元璋后宫唯一的贵妃。
在她英年早逝之后,朱元璋悲痛欲绝,竟然让皇太子朱标及诸王以下都为她服丧。
很难说后面马皇后病逝的早有没有被这里气到的关系了。】
朱元璋:“……”
朱元璋心中不是很相信,他觉得他们家老马没有那么小心眼。
而且老马和孙氏处的很好,平日里就跟姐妹俩似的。
哪有什么郁结于心啊!
不过前面陈曦掰开了讲了很多长孙皇后的事情。
在朱元璋心里,他们家老马和长孙皇后那是不相上下的。
尤其是在看到马皇后胸口的烫伤的时候,那是超越了长孙皇后的!
长孙皇后那细皮嫩肉的大家小姐能为相公牺牲到这个程度吗?
马皇后的经历和长孙皇后也一样是不相上下的,为他生儿育女,为他忧心朝堂,他的后宫也并不比唐太宗少多少,甚至还尤有过之……
老马平时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早亡好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朱元璋下定决心,一定要让马皇后少操点心。
虽然老马死的年龄好像也不算太小了,但是他还活的很久啊!
如果不能夫妻同生共死,那这个皇帝当得还有什么意思。
【还有就是,在太子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朱元璋是不遗余力的为自己这个太子铺路。
我们后人有个笑话,那就是其他王朝的太子要造反,皇帝们都会勃然大怒。
朱标要造反,朱元璋可能还会开心的笑:
我儿出息了!】
第187章 第一百八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听到天幕这个话, 朝堂上总有人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
这个时候他们是不怕的,因为话题是和太子有关,而且还是正面的内容。
果不其然, 朱元璋本来还黑着的脸突然就咧出了笑容来。
他自然是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会谋反的,所以也没有很敏感, 带了点调侃的问道:“标儿,什么时候造反啊?用不用朕教教你?”
朱标无奈:“父皇切莫打趣儿臣了,儿臣能有什么造反的心呢?”
朱元璋满意的哈哈大笑:“你啊, 也就是太过小心了。”
众臣:“……”
如果太子不是这么小心,是当真展现出勃勃野心,那皇帝陛下还会这么放心吗?
恐怕不会吧。
正是因为太子懂进退知礼节, 所以才会得到皇帝的宠爱。
这也算是一个循环了。
【不过很可惜,朱元璋给自己的太子铺了那么多路,就差没有手把手教朱标篡他的位了,
但是朱标还是死在了朱元璋前头。
丧妻又丧子的老头彻底疯了, 本来就喜欢杀人的朱元璋这个时候更是杀疯了。
而且他并没有继续在自己的儿子之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 反而是在儿子的儿子中找了。
也就是皇太孙朱允炆。】
朱允炆?
朱元璋愣了一下,想起了自己那个小孙子。
他现在才刚出生没多久, 现在还看不出来什么。
而且他前面还有一个兄长呢,怎么会是他来继承皇位呢?
【因为在给朱标培养班底的时候,朱元璋不遗余力,
所以在朱标去世之后, 朱元璋就有些头大了。
这里就单独提一下开国元勋蓝玉吧。
蓝玉是开国元勋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 也是明朝开国名将。
而常遇春的女儿便是朱标的元妃。
可以说是将这两个开国大将都组建成朱标的班底了,对朱标的用心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朱标可以压制的住这帮老人, 朱允炆就不行了。】
【朱允炆并非是常氏所出,常氏所出的朱标长子朱雄英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薨逝, 尚未得到册封,比他爹朱标死的还早。
死后,以皇嫡长孙视皇子,追封虞王,谥号为“怀”。
所以蓝玉就与朱允炆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而朱允炆那个时候还小,也根本不像自己成熟稳重的父亲一样能够压制群臣。
再加上蓝玉自恃有功,骄横跋扈,连朱元璋的面子都时常不买,更何况是和他毫无血缘关系朱允炆呢?
于是朱元璋便再次大开杀戒,开始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
【蓝玉案启发的借口是蓝玉谋反,后人根据当时种种情况总结了一下蓝玉会谋反的原因:
第一,蓝玉当时身为总兵,掌天下之兵权,有造反的实力,很多时候皇帝看的并不是你想不想谋反,而是你有没有谋反的实力;
第二,当时朱元璋已身患重病,《逆臣录》中好些人的供词均提到朱元璋“病缠身”,太子朱标也刚去世不久,太孙朱允炆年纪尚小,这些都为蓝玉谋反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第三,蓝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之士,“征南征北”的,许多府军诸卫的头目积极参与蓝玉谋反的活动;
第四,靖宁侯叶升是蓝玉的姻亲,他被朱元璋所杀,使蓝玉也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当然,虽然有这些证据,也不能证明蓝玉确实是谋反了。
吕景琳先生在《蓝玉党案考》一文中详细分析了这个问题,这里引用一下他的观点:
第一,蓝玉并未招供;
第二,谋反时间的众说纷纭;
第三,胡编乱造的胡惟庸李善长故事;
第四,凉国公府的门庭若市;
第五,具体谋反日期露出了马脚。
所以总的下来,是蓝玉并没有谋反。】
朱元璋:“?”
这还不算谋反?
这就差谋反了!
【当然了,按照蓝玉那种嚣张的样子,要是给他时间长点,那谋反的可能性很大。
因为他的动机实在是很充分了。
之所以他没有从动机转到动作,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朱元璋太有先见之明了,掐断了他所有的可能性。
再加上朱元璋要为自己不是为常氏所出的孙子朱允炆铺路,蓝玉就更是非死不可了。
所以说,蓝玉死的并不冤枉。
只是这一案之所以被称为明初四大案,是因为其牵连太广泛了。】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
下狱刑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
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
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最后蓝玉一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谋反的罪名一般都是凌迟处死的,这次朱元璋还特别“大发慈悲”了,宽大处理:碎剐改成剥皮。】
众老祖宗:【……】
这还是大发慈悲?
剥皮啊,多么残忍。
哪怕是先秦时期都很少见的,后面的人尤其是没有见识过。
哪怕是偶然听到,那也是蛮夷之人侵占中原做出来的事,什么时候会有汉人做这样的事情啊?
哪怕是有,也绝不会是皇帝。
他们多少还是要名声的。
这么夸张的刑罚,对一个并没有真正谋反只是有着谋反条件的大臣来用,还是开国大臣……
这下他们总算是知道为什么朱元璋功绩这么高,帝王的排名却不在前三了。
他的杀孽也高啊!
【最后,刽子手把蓝玉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
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还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顺便再提一提其他的明初四大案,除了现在说的蓝玉案,和之前提过的胡惟庸案之外,还有空印案。
空印,就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
朱元璋认为官吏可以利用空白文书簿册作弊,所以要严惩使用盖有官印空白文书簿册者。
但是这一场杀人的人数也是非常巨大的,与另一个明初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共计杀七、八万人说及杀数万之说,是最流行的。】
【而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
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
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
对此,朱元璋直接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
卖了的官粮和银子当然还是要追回来的,这可数量不少。
于是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恨极深,朱元璋为了平息怨气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
【总而言之,这明初四大案,主题就是一个杀杀杀。
据说在四个案件中,前前后后共杀掉了约六万五千人或七至八万人,甚至可能超过十万人。
主打一个血流成河,大明初期的官场几乎被杀掉了半个。
正因为朱元璋如此铁血的手段,明初的吏治其实还算清明。
139/203 首页 上一页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