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就是,跟日本的交往其实没给大明带来什么实质上的好处,
甚至让他们帮忙管管横行的倭寇那边的给不到实处的,更不用说其他的了。
好处还都是日本人在那边得了,大明就跟个冤大头似的。
这种倒也不是不行,但是你对人家好,总要人家承情才是。
日本嘛……】
她的话没说完,不过众人想想之前陈曦说过的内容,也都知道她未说完的话是个什么意思。
这就是个白眼狼养不熟的国家,根本没有必要对他们好。
尤其是大唐及其之后的朝代,本来对日本好像还有些扶持的心思的,毕竟这个国家态度还不错。
但是他们仔细回想一下,这个国家确实怪诞。
求学的时候确实是态度十分之好,等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就瞬间变了嘴脸。
可以说是十分无耻了。
现在回想一下他们曾经对日本的帮扶,再看看后面日本做的事情。
这个国家不能处。
要不灭了得了,还省得后人烦心。
【除了在日本的策略上他跟朱棣对着来之外,在整体策略上也是继续着朱高炽的收缩政策。
不过在朱棣时期便定期前来纳贡的南亚和东南亚诸国还保持例行的接触,它们包括:占城、爪洼、暹罗、苏门答剌;
来朝一次的有浡泥、榜葛剌、南渤利、柯枝、锡兰、古里、阿丹和阿拉伯等国。
在维持这些关系的同时,皇帝还继续执行不准中国人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更早时期的禁令。
其目的是加强沿海的治安,使之不受海盗的骚扰,以及保持一切对外贸易的官方垄断。
这些不现实的禁令失败了,因为在执行时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
【格局到底还是小了。】嬴稷微微摇头,【这大唐之后的皇帝,多少还是越来越小家子气了起来。】
陈曦点头:【大唐时期的恢弘气象,确实是再难复制了。】
想到这里,所有的皇帝们和老祖宗们又开始在心中暗暗咒骂李隆基。
若不是他,这大唐的辉煌还能再延续许久!
【朱瞻基不光是在对外的问题上延续了朱高炽的政策,在对其他民族上的问题,也是一样。
总的来说,就是比较宽容,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就懒得管了。
就比如说在对麓川的事情上。
宣德三年闰四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侵夺南甸、腾冲等处地方。
沐晟上奏请发云南、贵州、四川官军五万人及各处的土兵对其进行征讨。
除此之外,他又上奏老挝宣慰司刀线歹及宁远州土官刀吉罕协助交阯,罪不可容。】
【但是朱瞻基认为:麓川之事,与西南等高层计议怎么抚谕。
虽麓川作过必当威服,但念数年来征交阯,讨四川番寇,不管是官兵还是百姓都很疲惫,
所以这次还是立即同云南三司廵按、监察御史再遣人招抚,如能顺服不必用兵,如果还是执迷不悛,止调云南官军土军及木邦宣慰司等处夷兵勦之。
老挝、宁远,亦不必深究。
这样行为看似大方,但实际上致使明朝在西南的威信大失,麓川亦大肆扩张,故有后面的英宗征麓川之役。
所以说,朱祁镇这个瓦剌留学生的“成功”里,他爹也是有一部分的贡献的。】
朱瞻基:“……”
他多少有点不知所措了。
一边他觉得自己这个行为没什么问题,但是一边又开始思考,自己的儿子到底是做了什么了,能被天幕这么追着骂。
第216章 第二百一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瞻基虽然英明的决定下了不少, 但是糊涂事也没少做。
就比如他有一个外号,叫“蛐蛐皇帝”,也叫“促织皇帝”。】
刘煓对这个熟啊, 他一拍大腿:【是老夫知道的那个蛐蛐儿吗?】
陈曦点头:【应该没错,就是那个小虫子。
朱瞻基特别喜欢斗蛐蛐儿, 身为皇帝,有个小爱好什么的好像也是无伤大雅。
但是朱瞻基开始无限放大自己这个爱好的时候,就会开始破坏国家的法制和百姓的生活了。
野史记载, 江南有一户人家的男人抓到一只上好的蛐蛐,据说有人愿意拿一匹好马来交换。
他的妻子非常好奇,打开装蛐蛐的器皿, 偷偷看了一眼,蛐蛐逃走了。
妻子非常害怕丈夫的责怪,就自杀了。
丈夫回来看见妻子自杀, 害怕法律的制裁, 也自杀了。】
朱瞻基很冤枉。
这也能怪他?
这是他命人杀的吗?
虽然……虽然如果他不下令全国广征蛐蛐儿的话, 也不会有人来换这个东西,导致这种后果。
但是这也不是他想看到的呀!
朱瞻基不是个蠢人, 他当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陈曦所说的野史记载的情况。
不过他认为这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说这算是一个朱瞻基喜爱蛐蛐儿让全国都给他找好蛐蛐儿的侧面的例子的话,
那么在《万历野获编》中还记载了朱瞻基为了满足自己的娱乐需要,不惜破坏用人制度的事情。
“苏州卫中武弁,闻尚有以捕蟋蟀比首虏功, 得世职者。”
也就是说, 捕蟋蟀与军中取首级为同等功,可以取得“世职”, 竟成为升官发财之道!
一个皇帝,自己就开始破坏制度, 你还指望下面的人遵守吗?】
陈曦的话对昏庸的皇帝们自然是没有什么触动的,他们甚至觉得理所应当。
毕竟这天下之大都是他们皇帝的,有点特权不应该吗?
而且现在陈曦说的这个皇帝也就是搞了个蛐蛐儿而已,封个官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怎么就上纲上线到破坏国家法制了。
哪有那么容易被破坏哦。
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对英明的皇帝们,却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蛐蛐儿皇帝的一个小爱好,就是一个小的蚁穴,若是皇帝不重视,那迟早会成为一个毁灭国家的大问题的。
身为一个皇帝确实可以有爱好,但是这个爱好如果被下面的人开始放大的话,确实是很麻烦的事情。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当皇帝的基本都清楚。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下面那帮人到底在想什么,当皇帝的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愿意每个都去深究罢了。
“若是让朕知道,有什么官员为了讨好朕做什么触犯秦法的事情……”嬴政想了想之后淡淡开口,“处罚加倍。”
李斯等人:“陛下英明!”
不过他们心中嘀咕,陛下你看起来除了对工作之外什么都没有兴趣,我们这边就算是想要讨好您,也是要努力工作啊,不然有什么用?
“朕有什么小爱好,众卿就不必窥探了。”刘彻懒洋洋的说,“要是让朕知道谁那么胆大包天的窥探朕的爱好,
那朕就让他知道知道,朕有个什么样特别的爱好。”
臣子们背后一阵冷汗。
这位的爱好,那不就是杀着大臣玩儿吗?
虽然现在还看不出来,但是天幕说的在太子的巫蛊之祸之后,这位皇帝陛下大开杀戒的光辉事迹他们还是很清楚的。
他们当然不敢了!
倒是李世民,看了一眼魏徵,然后叹了口气。
哎,这话他也不用说了,他就算是有什么小爱好,也已经都让魏徵给掐灭在摇篮里了。
他还敢有什么小爱好吗?
他还能有什么小爱好吗?
感受到了皇帝哀怨的视线,魏徵倒是挺直了腰板。
虽然不知道其他时空的大臣们是如何,现在他却十分的悠然自得。
他们贞观朝的风气如此清明,和他时不时就要管理一下皇帝的小爱好脱不了关系!
魏徵,千古名臣!
向来谦虚的魏大人这个时候也压根不知道什么叫做谦逊了,心中很是得意了一番。
武则天听到这里摸了摸鼻子。
多少有些心虚了。
她的爱好是男宠,后面还折腾出来不少事情,听了这些的武则天自然是不会再让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但这不妨碍大臣们拿这个事情来劝她。
武则天:“……”
还能怎么样呢?
毕竟是自己搞出来的问题,该被说就被说吧。
武则天看开了。
朱元璋多少有点心里不是滋味儿。
这斗蛐蛐儿的爱好,在他这个时候几乎没什么人有。
因为大家都很惨,连吃饭都吃不上了还斗蛐蛐儿呢。
自己的重孙子居然有了这么一个爱好,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啊……
真是又让人生气,又让人欣慰。
生气是这个狗东西怎么一点都不勤奋,身为皇帝居然还有这样见不得人的爱好。
欣慰是他果然让自己的子孙们都裹上了好日子,连皇帝都能偷这样的懒了。
哎……
心情复杂啊……
【除了捉蟋蟀能封官之外,朱瞻基对藏僧的滥封现象就更为严重了,不仅有大国师、国师等封号,而且还有品级。
在他论征曲先、安定功劳的时候,大国师为秩四品,国师为五品,禅师为六品。
此后又封授“锁南星吉为灌顶国师,俱赐二品镀金银印。
领占端竹、桑结巴高竹斡升国师,赐五品银印及诰命。
领占班竹儿、端竹监藏袭国师,赐诰命。坚敦监藏、锁南失赖、领着领占、扎思巴、锁巴列升禅师,赐敕命,皆赐六品银印”。
滥封藏僧,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官员选任和晋升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明代政治黑暗。】
【然后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朱瞻基完全破坏了朱元璋时期定下的,对宦官的态度。
朱元璋的时候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是不允许宦官读书的。
没有文化的人更难掌控朝局,更难翻云覆雨。
虽然事实证明这也并不能阻止宦官干政的脚步了,但也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朱元璋给后人留下的一道保险。
一道防止宦官干政,祸国乱权的保险。】
【然后这个保险让朱瞻基亲手给拆了。】
朱元璋:“???”
他倒是很想知道,这个后人到底做了什么!
朱瞻基想起自己做的事情已经开始汗流浃背了。
他当然知道,这个天幕不光是自己可以看到,别的时代的人一样可以看到。
也就是说,自己的父亲、祖父、高祖……
都可以看到。
朱瞻基咽了口口水。
对于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脾气,他还是很清楚的,如果这位老祖宗知道他干的那点事……
皇位能不能传到自己这一脉还真不一定啊……
【宣德元年,朱瞻基下令,设置“内书堂”,指定翰林学士教导宦官们读书。
嘿,朱元璋估计打死都想不到吧,自己下令不让宦官读书,自己的后人专门让翰林学士教宦官读书。
主打一个就要跟自己的祖先对着干呢。
之后朱瞻基还设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
当然了,这种做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使办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的,
简单的说,就是让皇帝更加事少了。
朱元璋不光是高估了自己后代对宦官的宽容程度,他还高估了自己后代的勤奋程度。
他可能是觉得自己的勤劳能遗传下去吧,结果没想到,后人为了偷懒真的什么法儿都能想出来。
饮鸩止渴也无所谓的那种。】
朱元璋:“???”
他气笑了。
“老四,你这好圣孙倒是很有想法啊,朕的决定他都觉得有问题是吧?”
朱棣:“……”
他也觉得这个圣孙有点离谱了。
之前看起来还行,天幕前面说的那些也还行,怎么到宦官这里就这么不清醒啊?
宦官那是能放出来的吗?
他以为每个宦官都是三保吗?
【但这个行为其实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
这不光是宦官开始学习了,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朱瞻基需要信得过的奴仆去处理他私人的文件。
在这个时候,其他的集团都不能提供这样的忠诚和机密性。
所以每当朱瞻基并不想要简单地采纳大学士们提出的决定时,宦官的关键性作用就突出起来;
这时司礼监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适当的行动。
此外,各部一般不能与朱瞻基一起讨论和复审宦官的建议,那些转递文件的宦官就能在朱瞻基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下其手。
此措施导致明朝的宦官取得空前的机会去滥用皇帝的特权。】
【宣德年间宦官的崛起是以前行政发展的结果,就朱瞻基本人而言,他觉得自己是能够控制宦官势力扩张的。
162/203 首页 上一页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