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当时的大唐实在是开放,对日本的态度也很好,遣唐使来的每次都教的东西很多。
结果回去之后这帮倭寇就开始改革,强大了之后就开始和大唐对着干了。
这个民族有些文化我也挺爱看的,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这个民族……
也是有着劣根性的。】
说着,陈曦长叹了一声:【就像我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其实日本曾经也遭遇过。
不过他们比我们更早的站起来,也更快的加入了工业化的进程。
然后他们就将利刃指向了我们。
后期我们的危机,几乎都是日本带来的。
他们的手段,每每提起我们后人都会咬牙切齿,我国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当年日本在我种花大地上面肆虐留下的纪念馆,只是为了提醒后人,不能忘记这种国耻。
如果有可能,真想跟老祖宗们说,不要给日本那么多东西,毕竟这个国家有小礼而无大义,每次在他们觉得已经有底气之后,就会开始侵犯周边的国家。
最多的当然是我国了。】
贞观年间,李世民挑眉:“哦?日本吗?朕记得前段时间他们才递了折子,要派遣唐使是不是?”
房玄龄:“回陛下,是的。
其上的折子口气诚恳,非常谦卑。”
李世民:“哦……看来是个会做戏的。
爱卿,你说,这日本能看得到天幕吗?”
房玄龄:“……这,臣不知。
不过,似乎周边邻国,并没有传来有天幕降临的消息。”
毕竟这也是一件大事啊!
天幕这么长时间以来透露的消息,可不仅仅是本国的,还有未来的。
哪怕是在说前朝之事的时候,后人独特的见解和高度,给他们来了一点新的震撼。
甚至足以让他们对本朝的事情进行反思了。
这种事情如果让异族也得到这个好处……
就没有必要了吧。
“不过陛下,各国在长安都有特使,此事瞒不过他们。”房玄龄道,“虽然在发现天幕的时候便已经将他们控制起来了,但是消息难免还是会传递出去。”
“无妨。”李世民仰头看着天幕,“天幕上说的消息,其实都很模糊,哪怕是朕来看,可能都猜测不到最终的结果,更不用说那些异族了。
现在朕才明白,为什么陈姑娘不让祖先们说的太详细,不光是为了我们这些被当成主角在称颂的皇帝们,也是为了整个华夏。
现在就算是异族能看到天幕又如何?
朕当年能将他们打出去,现在一样可以!”
“陛下英明!”
“至于那日本要派遣唐使来,想来便来吧。
不过这次,他们要向我大唐学习的东西,可能就不一样了。”
【令人动容的是,这样的强大,对比一下大唐开局时期的窘迫,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
试问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还被突厥兵临长安城下,李渊和李建成还想要弃城逃跑了,
——嗯,可能后来唐朝皇帝天子九迁的好习惯,就是从自己的祖宗这里学来的。
又有谁能想到,在三年之后,突厥就会被平定,突厥的可汗会来当长安异族歌舞团的领舞呢?】
李渊:“???”
他不是,他没有,他只是战略性的撤退!
但是说实话,这样的话,他自己都不太信……
突厥人的凶残,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印象太深刻了。
如果不是世民,恐怕没有人敢于和匈奴正面对决啊……
【其实这点说来也好笑,在我们不够强大的时候,说起异族总是凶残的,嗜血的,不通文墨的,
但是当我们强大起来的时候,我们说起异族的时候,大概是多才多艺的,是能歌善舞的。
只有足够强大的武力才能让异族老老实实,安安分分,这点是李二陛下这里亲身实践出来的。
所以在盛唐之时,百姓有一种不自觉的气质:
自信,乃至于在旁人看起来甚至是自大的气质。
他们可以容纳各国之人,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对盛唐都造成不了威胁,只要朝廷出手,那便是随时可以迎刃而解的!】
【这样的气质,真的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不过很可惜,这样的气质也只有足够的强大才能支持的起来。
所以在后来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战乱中,在被唐玄宗一手培养起来的异族大将将长安城们踏破的时候,
这样的气质就开始逐渐缩减了。
尤其是到了五代十国之后,赵宋建立起来,他害怕当年自己黄袍加身的事情再次重演,也害怕再次发生和大唐由盛转衰的教训再次发生,
所以开始重文抑武,对异族的态度也变了不少。
可以说,自安史之乱之后,整个中华几百年间,再不见这样的气度了。
也是很可惜啊……】
说到这里,陈曦长叹一声,眉宇之间的遗憾溢于言表。
李昞觉得自己死前那种呼吸不畅的感觉突然又出现了,他激动的问:【安史之乱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会谈到的,按照顺序来。李世祖不必着急。】
虽然知道如此,但是李昞还是整个人都不大好的状态。
他现在算是知道刚刚秦王他们和刘煓是个什么心态了,他们又想按照顺序听下去,毕竟这样才能更加完整的了解到自己子孙建立的王朝是个什么样子;
又想要快快听到那些跟王朝灭亡有关的事情,哪怕不能让后人知道警示,自己也能一解心中疑惑。
不过无论如何,还是得要陈曦慢慢来讲,他急不得。
【好,是老夫太过急切了。】李昞长出了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态道,【陈姑娘慢慢来,老夫不着急。】
反正总会知道的。
而且他们已经作古了,对未来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该着急的,应该是他的那些后人了。
陈曦眼睛弯了弯,表示了谢意,继续道:【这样的李二陛下,其实在晚年的时候,也是犯过混的。
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
不过千古一帝到底是千古一帝,这并不只是说他能力强大,也是说他从头到尾,哪怕是在晚年昏聩的时候都一样能够克制自己不做出糊涂事来。
非常有名的唐玄宗和明太祖就是如此,如果他们能够克制自己的话,也算是千古一帝的人选了。
李世民的晚年,大致上仍能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李隆基一边往自己嘴里塞果子,一边寻思着这个唐玄宗是谁。
应该不是他之前的皇帝,之前的祖先们都已经有了庙号。
也不是他自己,他现在春秋鼎盛,英明神武,大唐的江山在他手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他每日里忧愁那些收上来的税要怎么花,那些粮食要放在哪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是个昏君呢?
那就是他的子孙了?
想着现在的太子,李隆基眼神暗了暗。
至于朱元璋听到这里就直接破口大骂了——他的庙号太好猜了。
“这破天幕,说的什么屁话!”
朱标:“……”
父皇,你现在就没有克制自己。
第104章 第一百零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不过陈曦并没有在这两人的问题上面多加纠缠, 而是继续道:【说一个很有趣的点。
在李世民死后,他入葬昭陵,所以在大唐有了一个很新颖的伸冤方式, 那便是哭昭陵。
凡臣子百姓有冤情未申时,须到唐太宗的墓前哭诉。
是的, 不是滚钉板,不是求神拜佛,而是在李世民的墓前哭诉。
他们相信这位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 打下了大唐天下的皇帝,是会给自己做主的,哪怕是他死了。
这样的人格魅力, 即便是在千古一帝之中,那都是独一份儿的。】
【而在李世民为秦王之时,大破刘武周, 其将士们为了庆祝, 遂以旧曲填入新词, 为李世民唱赞歌: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 共赏太平人。”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又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 称之为《秦王破阵乐》。
这首歌的乐曲的意义又有多大呢?】
【在唐末的时候, 黄巢的军队攻入了长安。
这个时候的唐王朝天子也已经放弃了长安,学着自己的祖宗唐玄宗, 狼狈的逃离了,只留下了少数残兵。
各地节度使已经被权利养大了胃口, 此时纷纷作壁上观。
凤翔节度使郑畋有心报国,奈何此时军心涣散无心迎战,就连监军这样的人物都来迎接黄巢军队的使者。
所以无奈之下,郑畋便决定投降了。
既然是投降而非战争,那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场宴会来庆祝一下。
于是这个时候,《秦王破阵乐》响了起来。】
李世民愣了一下,这个时候……
【没有经历过的人,并非大唐的人,或许不知道《秦王破阵乐》对这些人来说代表了什么。
只是那日,本来已经投降了的将士们在听到《秦王破阵乐》后泪流满面。
黄巢的使者没有办法理解这种情况,一时之间呆愣当场。
幕客孙储这个时候连忙站出来解释,说是因为节度使郑畋风痹没有参加这场宴会,所以将士们太过难过了。
——因为自己属下们都要投降,郑畋气的话都不说了,更不用说来参加什么投降的宴会了。
黄巢使者对于这个答案可能并不相信,但是一时之间,似乎也没有更好的答案了。
所以他还是表现出了对这个答案的满意,宴会继续进行了下去。
酒足饭饱之后,第二天一早黄巢使者便离开了,要向黄巢去汇报这个好消息。】
【但是《秦王破阵乐》的风波远远没有过去,
宴会的这一幕传到了民间,“民间闻者无不泣”。
于是整个凤翔地区都被惊动了,老百姓纷纷表示愿意同朝廷、凤翔军共进退,跟黄巢抗争到底!
郑畋趁机联络周边,最终在凤翔聚集了近十万守军,并且在黄巢第二次派使者前来催降的时候,将使者斩了祭旗!
这一战,唐军大获全胜,也为已经日薄西山的大唐,再次延续了三十年的寿命。】
李世民闻言泪流满面。
“朕……何德何能啊!”
虽然陈曦只是在讲他的时候顺便提到了这个故事,并没有说那个时候的大唐是个什么景象。
但是李世民又不是傻子,一个王朝末路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荒凉他很清楚,史书上写的太多了。
尤其是他的子孙,还抛弃了大唐的首都,抛弃了还留在那里的百姓和将士。
可是就这么一首小小的乐曲,却能让这么多人为了自己,再为大唐拼一次……
他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
看着突然就眼红了,眼泪刷刷流下来的皇帝陛下,贞观群臣张了张口,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几百年后,在大唐风雨飘摇之际,居然还有这样的将士愿意忠于大唐。
——或者说,是忠于李世民。
这一点足够让所有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可是他们的陛下啊!
是跟他们一步步将大唐从满目疮痍建设起来的陛下啊!
现在他们的大唐还没有天幕上说的那么好,但是有了陈曦说的话,他们与有荣焉!
李昞尤其是如此。
他和李世民一样眼皮子浅,此时虽然没有李世民哭的那么夸张,却也是老泪纵横。
【世民啊……世上为何没有真正的长生不老,能让世民长久的活下去呢?】
这个问题问出来之后,所有的老祖宗们其实都是有着这个想法的。
73/203 首页 上一页 71 72 73 74 75 76 下一页 尾页 |